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患者]
初中生 小明
[心理专家]
心理学博士,心理咨询研究员 章睿齐
[病情]
王女士为儿子小明明年的中考忧心忡忡,为督促孩子学习,她和丈夫一直不许孩子上网。家里有电脑,原来也开通了网络,但小明一放学就回家上网,而且一上就是半宿。有几次甚至谎称生病不上学待在家里上网。为此,王女士不得不把家里的网络停了。可孩子竟偷偷去泡网吧,经常彻夜不归。王女士给小明请了家教,辅导他做作业,但小明却坐在桌子前发呆,常常好几个小时不说话,这让王女士非常担心。现在王女士每天都很矛盾,暑假就要到了,不让孩子上网,担心孩子出事;让孩子上网,又觉得网络会影响孩子正常的学习和身心健康。她真想大声疾呼:“谁能救救我的孩子啊!”
[诊断]
网络成瘾又称病态网络使用,是由于冲动性地过度使用网络,而导致明显的社会、心理功能损害的一种心理疾病。
网络成瘾对成长中的青少年有什么危害呢?
1.长时间上网会使他们迷失于虚拟世界,自我封闭,与现实世界产生隔阂,不愿意和人面对面交往。久而久之,必然会影响青少年正常的认知、情感和心理定位,甚至可能导致其人格的异化。
2.严重迷恋网络还可能使青少年产生精神上瘾症状。一旦离开网络,他们便会产生精神障碍等心理问题和疾病,常常表现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举止失常、神情恍惚、胡言乱语、性格怪异。
3.网上的世界既是现实世界的延伸、又是现实世界扭曲的表现。现实中的事物,在网上容易被夸大,甚至变为相反的东西。即使是成年人,面对这样的一个虚拟世界,稍不留神也会迷失方向。对于涉世未深的青少年,现实中的世界已经使他们感到迷惘,更何况是没有坐标的网络世界,这无疑对他们健康的社会性发展是一个严峻的挑战。
大体可以将网络成瘾分为五类:1.网络性成瘾,这类网络成瘾者主要活动是下载、观看色情作品;2.网络关系成瘾,这类网络成瘾者主要通过网上聊天形成网友关系,并把这类关系看得比现实的亲友、家庭关系更重;3.网络游戏成瘾,这类网络成瘾者把大量的时间、精力和钱财花在游戏中,并从游戏中获得成就感;4.信息收集成瘾,这类成瘾者花费大量时间在网上查找和收集信息,伴随有强迫性冲动倾向和下降的工作效率;5.计算机成瘾,此类成瘾者沉迷于电脑程序性游戏以致影响正常的学习和工作。大部分网络成瘾的青少年属于前三类。小明,就是一个比较典型的网络成瘾症患者。
[治疗]
首先要探明小明上网成瘾的可能原因:1.学习成绩至上的评价体系,使小明不良的学业成绩很容易受到老师的批评和父母的责备,由此产生的挫败感,促使他转而寻求各种途径缓解学习压力,而网络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他的内心需要;2.沉重的学业压力和家长的过分保护以及城镇居民楼房式独门独户的家居结构,使得小明这类的独生子女往往没有时间和机会去发展同伴关系,因此他们内心的苦恼常常无人分担;3.在工作生活压力较大的今天,小明的父母作为双职工,极有可能因忙于工作和生计而忽略了与子女的情感沟通和心理关怀,陷于情感孤独的小明于是将注意力转向虚拟世界,迷恋网上的互动生活,从中寻求成就感和归属感。
帮助小明戒除网瘾的具体办法:
1.认知。老师要和小明像朋友一样交流,不要说教,更不要责备。要让小明逐渐明确,学习是他的主要任务,身心健康是他发育、发展的关键。然后列出网瘾对小明的危害,如荒废学业;损伤身心健康;上网占用时间过多会疏远亲情与友谊,不利于心理发展。与此同时,家长还要主动与老师配合,多关心小明,加强交流与沟通。
2.系统脱敏。家长与小明双方协商,定出总体计划,在两个月内逐步减少上网时间,最终达到偶尔上网或不上网。如原来每天沉迷网吧8小时以上,则第一周减为6小时,第二周4小时,第三周3小时,第四周2小时。小明能按计划执行则给予奖励(用代币制),即每周发给适当的代币,到月终换为现金。做不到时则罚,但不可打、骂,而是将孩子最喜欢的食物、娱乐、看电视或其他活动予以减少,如不给吃快餐等。这样,两个月内会消除网瘾。
3.代替疗法。青少年需要充实的精神生活和娱乐,所以不让小明上网则必须找别的爱好替代。如游泳、打球登山、旅游等。鼓励孩子多与周围的人交往,并积极参加集体活动。
4.厌恶疗法。让小明左手腕戴上粗的橡皮筋,当有上网念头时立即用右手拉弹橡皮筋,橡皮筋回弹会产生疼痛感,可以转移并压制上网的念头。拉弹的同时,小明还要提醒自己:网瘾有危害。家长要培养孩子的意志力,用意志力压制上网的念头。
最后,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如果青少年没有患上网络成瘾症,没有必要完全阻止孩子上网,更别把青少年正常的上网行为都看成是网瘾。网络本身不是洪水猛兽,我们没有必要逃避。更何况,在现代社会中,网络无处不在,逃也是无处可逃。阻止孩子上网既无必要也无可能,正确的做法是正确地引导和科学地监督。家长可与孩子约法三章,允许他上网,但必须遵守一些规定。比如,限制上网时间;未成年人若无成人陪同不得与网友见面等。家长还应经常检查孩子上网的内容,如发现孩子上一些不健康的网站要及时沟通,进行引导。
■编辑 陈霖
E-mail:chenlin719@126.com
初中生 小明
[心理专家]
心理学博士,心理咨询研究员 章睿齐
[病情]
王女士为儿子小明明年的中考忧心忡忡,为督促孩子学习,她和丈夫一直不许孩子上网。家里有电脑,原来也开通了网络,但小明一放学就回家上网,而且一上就是半宿。有几次甚至谎称生病不上学待在家里上网。为此,王女士不得不把家里的网络停了。可孩子竟偷偷去泡网吧,经常彻夜不归。王女士给小明请了家教,辅导他做作业,但小明却坐在桌子前发呆,常常好几个小时不说话,这让王女士非常担心。现在王女士每天都很矛盾,暑假就要到了,不让孩子上网,担心孩子出事;让孩子上网,又觉得网络会影响孩子正常的学习和身心健康。她真想大声疾呼:“谁能救救我的孩子啊!”
[诊断]
网络成瘾又称病态网络使用,是由于冲动性地过度使用网络,而导致明显的社会、心理功能损害的一种心理疾病。
网络成瘾对成长中的青少年有什么危害呢?
1.长时间上网会使他们迷失于虚拟世界,自我封闭,与现实世界产生隔阂,不愿意和人面对面交往。久而久之,必然会影响青少年正常的认知、情感和心理定位,甚至可能导致其人格的异化。
2.严重迷恋网络还可能使青少年产生精神上瘾症状。一旦离开网络,他们便会产生精神障碍等心理问题和疾病,常常表现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举止失常、神情恍惚、胡言乱语、性格怪异。
3.网上的世界既是现实世界的延伸、又是现实世界扭曲的表现。现实中的事物,在网上容易被夸大,甚至变为相反的东西。即使是成年人,面对这样的一个虚拟世界,稍不留神也会迷失方向。对于涉世未深的青少年,现实中的世界已经使他们感到迷惘,更何况是没有坐标的网络世界,这无疑对他们健康的社会性发展是一个严峻的挑战。
大体可以将网络成瘾分为五类:1.网络性成瘾,这类网络成瘾者主要活动是下载、观看色情作品;2.网络关系成瘾,这类网络成瘾者主要通过网上聊天形成网友关系,并把这类关系看得比现实的亲友、家庭关系更重;3.网络游戏成瘾,这类网络成瘾者把大量的时间、精力和钱财花在游戏中,并从游戏中获得成就感;4.信息收集成瘾,这类成瘾者花费大量时间在网上查找和收集信息,伴随有强迫性冲动倾向和下降的工作效率;5.计算机成瘾,此类成瘾者沉迷于电脑程序性游戏以致影响正常的学习和工作。大部分网络成瘾的青少年属于前三类。小明,就是一个比较典型的网络成瘾症患者。
[治疗]
首先要探明小明上网成瘾的可能原因:1.学习成绩至上的评价体系,使小明不良的学业成绩很容易受到老师的批评和父母的责备,由此产生的挫败感,促使他转而寻求各种途径缓解学习压力,而网络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他的内心需要;2.沉重的学业压力和家长的过分保护以及城镇居民楼房式独门独户的家居结构,使得小明这类的独生子女往往没有时间和机会去发展同伴关系,因此他们内心的苦恼常常无人分担;3.在工作生活压力较大的今天,小明的父母作为双职工,极有可能因忙于工作和生计而忽略了与子女的情感沟通和心理关怀,陷于情感孤独的小明于是将注意力转向虚拟世界,迷恋网上的互动生活,从中寻求成就感和归属感。
帮助小明戒除网瘾的具体办法:
1.认知。老师要和小明像朋友一样交流,不要说教,更不要责备。要让小明逐渐明确,学习是他的主要任务,身心健康是他发育、发展的关键。然后列出网瘾对小明的危害,如荒废学业;损伤身心健康;上网占用时间过多会疏远亲情与友谊,不利于心理发展。与此同时,家长还要主动与老师配合,多关心小明,加强交流与沟通。
2.系统脱敏。家长与小明双方协商,定出总体计划,在两个月内逐步减少上网时间,最终达到偶尔上网或不上网。如原来每天沉迷网吧8小时以上,则第一周减为6小时,第二周4小时,第三周3小时,第四周2小时。小明能按计划执行则给予奖励(用代币制),即每周发给适当的代币,到月终换为现金。做不到时则罚,但不可打、骂,而是将孩子最喜欢的食物、娱乐、看电视或其他活动予以减少,如不给吃快餐等。这样,两个月内会消除网瘾。
3.代替疗法。青少年需要充实的精神生活和娱乐,所以不让小明上网则必须找别的爱好替代。如游泳、打球登山、旅游等。鼓励孩子多与周围的人交往,并积极参加集体活动。
4.厌恶疗法。让小明左手腕戴上粗的橡皮筋,当有上网念头时立即用右手拉弹橡皮筋,橡皮筋回弹会产生疼痛感,可以转移并压制上网的念头。拉弹的同时,小明还要提醒自己:网瘾有危害。家长要培养孩子的意志力,用意志力压制上网的念头。
最后,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如果青少年没有患上网络成瘾症,没有必要完全阻止孩子上网,更别把青少年正常的上网行为都看成是网瘾。网络本身不是洪水猛兽,我们没有必要逃避。更何况,在现代社会中,网络无处不在,逃也是无处可逃。阻止孩子上网既无必要也无可能,正确的做法是正确地引导和科学地监督。家长可与孩子约法三章,允许他上网,但必须遵守一些规定。比如,限制上网时间;未成年人若无成人陪同不得与网友见面等。家长还应经常检查孩子上网的内容,如发现孩子上一些不健康的网站要及时沟通,进行引导。
■编辑 陈霖
E-mail:chenlin719@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