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16-0018-01
游戏是学前教育最热门的一个词,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是幼儿的第一心理需要,它反映了幼儿的生活经验,反之也丰富了幼儿的生活,他们之间的关系无形中对幼儿的发展起到互补的作用。
经过一学期的观察我们发现,任何一种材料在小班的孩子的眼里都会幻化为他们游戏情境中的材料,对于游戏的有效开展起到了推进作用。在与材料的互动中孩子将自己的生活经验不断在游戏中进行转化、迁移,且将不断改造的經验用来建构自己新的游戏生活,具有无穷无尽生成的空间。在这个过程中替代物悄然而生。
替代物的出现是孩子以游戏的意义来看待实物,使实物的游戏意义远大于物品本身的意义,近而创造性地反映现实生活,切实满足了孩子在情感、思维、交往方面等多重发展的需要。
接下来就让我们重拾画面,重听童声,一起走进游戏记录册,发现孩子的童真,感受孩子的成长。
两个孩子在建构区相互模仿,形成了初步的玩伴关系,一起进行搭建完成后王薇淇抱来一只小兔子,创设了“小兔子的家”这一游戏情景,继而由原来的平行游戏转变为单独游戏,产生了“妈妈照顾小兔子”这一情节(播放视频)。视频中出现的是外形特别逼真的替代,即使孩子不说但透过游戏过程我们也能看出八九分,由情节发展的需要王薇淇把圆柱形的积木先替代为“可乐瓶子”,孩子根据自己喝可乐的生活经验后来又把另一个圆柱形的积木替代为“杯子”,这样会更方便一些,而这个“杯子”就是由“可乐瓶子”滋生出来的另一种材料,根据物与物之间的相似性特点进行合理使用,发展了孩子的观察和比较能力,而且是符合游戏中角色身份的,它们的存在和发展具有多样性,更充实了游戏本身。
秋天的到来,让孩子和树叶有了最亲密的接触,孩子们在和树叶的互动中产生了各种游戏情景,由“树叶”这一材料催生出的“生病看医生”这一游戏情节中所出现的替代行为也渐渐显露出来。大家看一看树叶在孩子游戏中所替代的都是什么?就是一片再普通不过的树叶孩子就给了它们无限的可能,是退热贴、是枕头、是打吊瓶的针、是打完吊瓶后贴的胶布、是吃火锅的材料、是做蛋糕的材料……这是孩子的内在选择,也是孩子发散性思维的体现,同时也发展了孩子的语言表达、有效交往、想象力,情感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让我想到前段时间董旭花教授视频现场作答中的一段话“往往是大自然中的一片树叶,一段树枝,一块石子等等这些活的材料更能引发孩子的兴趣”。在自然这个大课堂中孩子是身心愉悦的,是更加自主的。在自然这个大课堂中孩子们不需要寻找形状特别逼真的替代物,而是慢慢考虑功能相似的替代物也就是说替代物与被替代物的形状和功能没有显著的关联,一物可以多种替代,它们的存在和发展呈现创造性,替代物的范围逐渐扩大了,进而他们的游戏情节会更加丰富而又饱满。
替代行为是孩子自发产生的行为,不管是组合式的替代还是单独的替代,都代表一定的表征水平,孩子在游戏中透过表象看实质,只是有的我们一眼能看出来,有的孩子不说我们看不出来,但都代表了孩子不同的发展水平。
刘霞园长说“有组织的活动和游戏是互补的”。在游戏活动中发生着大量的学习活动,孩子游戏的过程也是他们学习的过程。学习了3的点数孩子们在户外就开始找3个树叶,还比谁找得快,当时我就在想数学活动都可以拖到室外来上,用孩子感兴趣的自然界中的材料作教具,我们省事最重要的是孩子的学习效率会大大提高,反之教师可以抓住时机,引导幼儿结构新的课程,使课程自然生成于幼儿的游戏活动之中。比如纵跳触物,就是有孩子游戏“比谁树叶扔得高”而引发的,我查了纵跳触物的动作要领,并随即把动作要领示范给孩子们看“先蹲一下,然后双脚一起向上跳,胳膊要伸直”孩子们的兴趣点一下子被激发起来,都纷纷来够我的树叶。追随孩子的兴趣我们每次户外活动进教室前都玩“纵跳触物”的游戏,孩子们每次都玩的乐此不疲。一个相对枯燥的动作练习就在这样简单的游戏中快乐进行着,这让我想到了在正规体育活动中,我们煞费苦心的创设情境,设计游戏环节,孩子还不一定喜欢,也不一定会有现在的积极和兴奋,发现孩子游戏中的兴趣点可以帮助我们有效的开展活动。
感悟反思
1.教师在孩子的游戏中要以平行介入的方式积极参与,在观察的基础上,不断鼓励和强化孩子的替代行为,从而使某些材料成为孩子替代物的同时又有新的发展和创造。
2.要综合考虑材料的功能性和孩子的年龄特点以及游戏需求,多提供一些开放性的材料、低结构的材料,这样不仅能提高孩子使用替代物的能力,而且也刺激了他们游戏的愿望和兴趣,丰富了游戏的内容。
参考文献:
[1]蔡璟烨.中班角色游戏中的“替代物”[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幼教研究),2012(01):92-93.
[2]沈丽红.呵护幼儿的想象力和表现力——浅析幼儿在角色游戏中的替代行为[J].湖北教育:综合资讯,2017(6):10-11.
游戏是学前教育最热门的一个词,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是幼儿的第一心理需要,它反映了幼儿的生活经验,反之也丰富了幼儿的生活,他们之间的关系无形中对幼儿的发展起到互补的作用。
经过一学期的观察我们发现,任何一种材料在小班的孩子的眼里都会幻化为他们游戏情境中的材料,对于游戏的有效开展起到了推进作用。在与材料的互动中孩子将自己的生活经验不断在游戏中进行转化、迁移,且将不断改造的經验用来建构自己新的游戏生活,具有无穷无尽生成的空间。在这个过程中替代物悄然而生。
替代物的出现是孩子以游戏的意义来看待实物,使实物的游戏意义远大于物品本身的意义,近而创造性地反映现实生活,切实满足了孩子在情感、思维、交往方面等多重发展的需要。
接下来就让我们重拾画面,重听童声,一起走进游戏记录册,发现孩子的童真,感受孩子的成长。
两个孩子在建构区相互模仿,形成了初步的玩伴关系,一起进行搭建完成后王薇淇抱来一只小兔子,创设了“小兔子的家”这一游戏情景,继而由原来的平行游戏转变为单独游戏,产生了“妈妈照顾小兔子”这一情节(播放视频)。视频中出现的是外形特别逼真的替代,即使孩子不说但透过游戏过程我们也能看出八九分,由情节发展的需要王薇淇把圆柱形的积木先替代为“可乐瓶子”,孩子根据自己喝可乐的生活经验后来又把另一个圆柱形的积木替代为“杯子”,这样会更方便一些,而这个“杯子”就是由“可乐瓶子”滋生出来的另一种材料,根据物与物之间的相似性特点进行合理使用,发展了孩子的观察和比较能力,而且是符合游戏中角色身份的,它们的存在和发展具有多样性,更充实了游戏本身。
秋天的到来,让孩子和树叶有了最亲密的接触,孩子们在和树叶的互动中产生了各种游戏情景,由“树叶”这一材料催生出的“生病看医生”这一游戏情节中所出现的替代行为也渐渐显露出来。大家看一看树叶在孩子游戏中所替代的都是什么?就是一片再普通不过的树叶孩子就给了它们无限的可能,是退热贴、是枕头、是打吊瓶的针、是打完吊瓶后贴的胶布、是吃火锅的材料、是做蛋糕的材料……这是孩子的内在选择,也是孩子发散性思维的体现,同时也发展了孩子的语言表达、有效交往、想象力,情感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让我想到前段时间董旭花教授视频现场作答中的一段话“往往是大自然中的一片树叶,一段树枝,一块石子等等这些活的材料更能引发孩子的兴趣”。在自然这个大课堂中孩子是身心愉悦的,是更加自主的。在自然这个大课堂中孩子们不需要寻找形状特别逼真的替代物,而是慢慢考虑功能相似的替代物也就是说替代物与被替代物的形状和功能没有显著的关联,一物可以多种替代,它们的存在和发展呈现创造性,替代物的范围逐渐扩大了,进而他们的游戏情节会更加丰富而又饱满。
替代行为是孩子自发产生的行为,不管是组合式的替代还是单独的替代,都代表一定的表征水平,孩子在游戏中透过表象看实质,只是有的我们一眼能看出来,有的孩子不说我们看不出来,但都代表了孩子不同的发展水平。
刘霞园长说“有组织的活动和游戏是互补的”。在游戏活动中发生着大量的学习活动,孩子游戏的过程也是他们学习的过程。学习了3的点数孩子们在户外就开始找3个树叶,还比谁找得快,当时我就在想数学活动都可以拖到室外来上,用孩子感兴趣的自然界中的材料作教具,我们省事最重要的是孩子的学习效率会大大提高,反之教师可以抓住时机,引导幼儿结构新的课程,使课程自然生成于幼儿的游戏活动之中。比如纵跳触物,就是有孩子游戏“比谁树叶扔得高”而引发的,我查了纵跳触物的动作要领,并随即把动作要领示范给孩子们看“先蹲一下,然后双脚一起向上跳,胳膊要伸直”孩子们的兴趣点一下子被激发起来,都纷纷来够我的树叶。追随孩子的兴趣我们每次户外活动进教室前都玩“纵跳触物”的游戏,孩子们每次都玩的乐此不疲。一个相对枯燥的动作练习就在这样简单的游戏中快乐进行着,这让我想到了在正规体育活动中,我们煞费苦心的创设情境,设计游戏环节,孩子还不一定喜欢,也不一定会有现在的积极和兴奋,发现孩子游戏中的兴趣点可以帮助我们有效的开展活动。
感悟反思
1.教师在孩子的游戏中要以平行介入的方式积极参与,在观察的基础上,不断鼓励和强化孩子的替代行为,从而使某些材料成为孩子替代物的同时又有新的发展和创造。
2.要综合考虑材料的功能性和孩子的年龄特点以及游戏需求,多提供一些开放性的材料、低结构的材料,这样不仅能提高孩子使用替代物的能力,而且也刺激了他们游戏的愿望和兴趣,丰富了游戏的内容。
参考文献:
[1]蔡璟烨.中班角色游戏中的“替代物”[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幼教研究),2012(01):92-93.
[2]沈丽红.呵护幼儿的想象力和表现力——浅析幼儿在角色游戏中的替代行为[J].湖北教育:综合资讯,2017(6):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