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重庆的发展,污水处理率的提高,其产生量必然越来越大。目前污泥处理利用技术还比较落后,污泥处理率还比较低,许多问题亟待解决。为了解决污泥处理处置中存在的问题,充分利用污泥这种资源,减少环境公害,必须大力发展污泥处理处置和利用的各种技术。
关键词:解决;城市污水;处理;分析。
城市污水主要包括生活污水和工业污水,由城市排水管网汇集并输送到污水处理厂进行处理。现代污水处理技术,按处理程度划分,可分为一级、二级和三级处理工艺。污水一级处理应用物理方法。污水二级处理主要是应用生物处理方法。污水三级处理是在一、二级处理的基础上,应用混凝、过滤、离子交换、反渗透等物理、化学方法去除污水中难溶解的有机物、磷、氮等营养性物质。
一、城市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与发展
我国解决城市污水的净化问题始于二十世纪70年代。一些城市利用郊区的坑塘洼地、废河道、沼泽地等稍加整修或围堤筑坝,建成稳定塘,对城市污水进行净化处理。据调查,这个时期在全国已建成各种类型的稳定塘有38座,日处理城市污水约173万m3。其中生活污水量占一半,其余包括石油、化工、造纸、印染等多种工业废水。80年代,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城市水污染问题日益受到重视,城市排水设施建设有较快发展。国家适时调整政策,规定在城市政府担保还贷条件下,准许使用国际金融组织、外国政府和设备供应商的优惠贷款,由此推动了一大批城市污水处理设施的兴建。我国第一座大型城市污水处理厂--天津市纪庄子污水处理厂于1982年破土动工,1984年4月28日竣工投产运行,处理规模为26万m3/d。
"八五"期间,随着城市环境综合治理的深化以及各流域水污染治理力度的加大,城市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经历了一个发展高潮时期。到1995年,我国城市排水系统排水管道长度约为110062km,按服务面积计算,城市排水管网普及率为64.8%。与1990年相比,城市排水管道增加54373km,平均每年增长10874km;城市污水处理厂169座(其中二级生化处理厂116座),年处理污水17.49亿m3,处理率8.69%。与1990年相比,城市污水处理厂增加89座(其中有北京高碑店、天津东郊、石家庄桥西、广州大坦沙、无锡芦村、济南等大中型城市污水处理厂),平均每年建污水处理厂17座。
"九五"期间,我国正式启动对"三河"(淮河、海河和辽河)、"三湖"(太湖、巢湖、滇池)流域和"环渤海"地区的水污染治理,国家给予相应资金和技术上的支持。1996~1999年竣工投入运行的城市污水处理项目有22个,投资59.58亿元,日处理规模371.7万m3;在建项目109个,计划投资161.83亿元,日处理规模832.0万m3。
据统计,到2000年底,全国已建设城市污水处理厂427座,其中二级处理厂282座,二级处理率约为15%。2000年用于城市污水处理工程建设的总投资约为150亿元。但目前绝大多数小城镇尚未建污水处理设施。
二、重庆污水处理现状
1979年前,包括重庆的南方城市污水处理处于初始阶段,所采取的处理工艺通常为普通活性污泥法。采取的曝气方法,既有鼓风曝气,又有表面曝气。80年代,南方城市污水处理工艺仍然以普通活性污泥法为主。但改良的活性污泥法开始逐步取代投资大、运行费用高的普通活性污泥法。这时期,工艺流程简单、运行稳定、管理方便、出水水质好的氧化沟处理工艺得到推广应用。90年代以来,城市污水处理事业快速发展。普通活性污泥法被淘汰,不同类型的氧化沟相继投入运行。
1、城市污水处理工艺存在的问题
(1)污水处理工艺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城市普遍采用的污水处理工艺为普通活性污泥法、氧化沟、AB法、A/O、A2/O法以及近年来发展起来的SBR法。一般城市污水处理1m3水投资成本为1000~2000元,运行费用为0.4~0.6元(不含污泥消化处置费)。如重庆某净化厂三期氧化沟处理工艺,设计处理量为25万m3/d,投资达3亿元(1997年),运行费为0.42元/m3,年运行费达3832万余元。污水厂采用A2/O工艺,设计处理量30万m3/d,总投资3.6亿元,运行成本0.40元/m3,年运行费4380万元。如此高昂的基建投资和运行费用,极大地遏制了重庆市污水厂的建设,严重制约了已建城市污水厂的正常运行。
(2)城市污水水质浓度低
城市人均生活用水量大,其中洗涤、淋浴用水量占80%左右,加之重庆雨水较多,以及排水系统多为合流制,使得城市污水浓度较低。当然,地下水渗入排水管内,化粪池的不合理设置,也是造成重庆污水浓度低的原因污水处理工艺选择
(3)污水厂处理规模不大
重庆由于受新老城区分期建设及地形、河湖分割的影响,城区排水收集系统难以集中。所以污水厂处理规模一般在2~10万m3/d,超过10万m3/d规模的并不多见。
(4)不利于污泥处置
由于重庆污水厂处理规模有限,从节省基建投资和运行费用考虑,现已建成运行的不少污水处理厂(活性污泥处理工艺)产生的剩余活性污泥,通常采取浓缩、干化,泥饼最终采取填埋方式。近些年,泥饼填埋方式日益受到了城市用地紧张、地下水易受污染的制约。因此,有些污水处理厂因污泥无出路,大量堆积在厂区内,已影响到了污水处理厂的正常运行。
2、城市污水处理技术经济特点
工业废水处理的特点是:针对性强,技术变化多。主要技术有隔油、气浮、混凝、沉淀、重力过滤和膜过滤、活性炭吸附、臭氧氧化、离子交换、电解、电渗析、反渗透等专用技术来分离减少工业废水中的油、色、重金属、有毒有害物质,在工业废水治理中也常常用到水解酸化、接触氧化、表面曝气、纯氧曝气、厌氧和好氧活性污泥法等生化技术。
城市污水处理厂的特点是规模大、占地大、设施尺寸大、单元多,处理设施通常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因此相应地要求整体工艺构成要简单,单体设施构成也要简化,尽量减少管线穿插和复杂结构,以便减少全厂设施设备的维修管理总量。
三、城市污水处理问题的几点建议
1、要"统筹规划、因地制宜、试点先行、分布实施",全面加快城市污水处理及其回用设施的建设。城市在规划建设供水设施的同时,应当规划建设污水回用设施,缺水地区,在规划建设污水处理设施的同时,应当建设污水回用设施。
2、要制定和完善相关的法规和标准。尽快组织制定城市污水排放及回用的有关标准,建立和完善标准体系,加快实施城市污水的资源化进程,使城市污水处理及其回用设施的建设和管理工作依法有序地进行,并沿着科学化、法制化的轨道健康地向前发展。
3、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城市污水处理及其回用设施建设的投融资体制。城市污水回用的价格不宜过高,应低于自来水价格和地下水资源费的标准。
4、加快改革步伐,建立和完善管理和监督体系。建立和完善自下而上的城市污水处理及其回用水水质的监督监测管理体系,保证城市污水处理及回用水水质符合国家规定的有关标准,实现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相统一。
参考文献:
[1]柯建明、王凯军、田宁宁:北京市城市污水污泥的处理和处置问题研究[J].中国沼气,2000,18(3):35-38。
[2]张自杰、林荣忱、金儒霖:排水工程(第三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6,296-299。
[3]薛文源:城市污水污泥处理与处置的途径[J].中国给水排水,1992,8(1):41-46。
[4]丁亚兰:国内外废水处理工程设计实例.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0,43。
[5]王凯军、贾立敏:城市污水生物处理新技术开发与应用.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1,484。
[6]王显、徐志伟:生污泥质量与污水来源及其处理工艺的关系[J].中国给水排水,1998,4(1):46-47。
关键词:解决;城市污水;处理;分析。
城市污水主要包括生活污水和工业污水,由城市排水管网汇集并输送到污水处理厂进行处理。现代污水处理技术,按处理程度划分,可分为一级、二级和三级处理工艺。污水一级处理应用物理方法。污水二级处理主要是应用生物处理方法。污水三级处理是在一、二级处理的基础上,应用混凝、过滤、离子交换、反渗透等物理、化学方法去除污水中难溶解的有机物、磷、氮等营养性物质。
一、城市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与发展
我国解决城市污水的净化问题始于二十世纪70年代。一些城市利用郊区的坑塘洼地、废河道、沼泽地等稍加整修或围堤筑坝,建成稳定塘,对城市污水进行净化处理。据调查,这个时期在全国已建成各种类型的稳定塘有38座,日处理城市污水约173万m3。其中生活污水量占一半,其余包括石油、化工、造纸、印染等多种工业废水。80年代,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城市水污染问题日益受到重视,城市排水设施建设有较快发展。国家适时调整政策,规定在城市政府担保还贷条件下,准许使用国际金融组织、外国政府和设备供应商的优惠贷款,由此推动了一大批城市污水处理设施的兴建。我国第一座大型城市污水处理厂--天津市纪庄子污水处理厂于1982年破土动工,1984年4月28日竣工投产运行,处理规模为26万m3/d。
"八五"期间,随着城市环境综合治理的深化以及各流域水污染治理力度的加大,城市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经历了一个发展高潮时期。到1995年,我国城市排水系统排水管道长度约为110062km,按服务面积计算,城市排水管网普及率为64.8%。与1990年相比,城市排水管道增加54373km,平均每年增长10874km;城市污水处理厂169座(其中二级生化处理厂116座),年处理污水17.49亿m3,处理率8.69%。与1990年相比,城市污水处理厂增加89座(其中有北京高碑店、天津东郊、石家庄桥西、广州大坦沙、无锡芦村、济南等大中型城市污水处理厂),平均每年建污水处理厂17座。
"九五"期间,我国正式启动对"三河"(淮河、海河和辽河)、"三湖"(太湖、巢湖、滇池)流域和"环渤海"地区的水污染治理,国家给予相应资金和技术上的支持。1996~1999年竣工投入运行的城市污水处理项目有22个,投资59.58亿元,日处理规模371.7万m3;在建项目109个,计划投资161.83亿元,日处理规模832.0万m3。
据统计,到2000年底,全国已建设城市污水处理厂427座,其中二级处理厂282座,二级处理率约为15%。2000年用于城市污水处理工程建设的总投资约为150亿元。但目前绝大多数小城镇尚未建污水处理设施。
二、重庆污水处理现状
1979年前,包括重庆的南方城市污水处理处于初始阶段,所采取的处理工艺通常为普通活性污泥法。采取的曝气方法,既有鼓风曝气,又有表面曝气。80年代,南方城市污水处理工艺仍然以普通活性污泥法为主。但改良的活性污泥法开始逐步取代投资大、运行费用高的普通活性污泥法。这时期,工艺流程简单、运行稳定、管理方便、出水水质好的氧化沟处理工艺得到推广应用。90年代以来,城市污水处理事业快速发展。普通活性污泥法被淘汰,不同类型的氧化沟相继投入运行。
1、城市污水处理工艺存在的问题
(1)污水处理工艺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城市普遍采用的污水处理工艺为普通活性污泥法、氧化沟、AB法、A/O、A2/O法以及近年来发展起来的SBR法。一般城市污水处理1m3水投资成本为1000~2000元,运行费用为0.4~0.6元(不含污泥消化处置费)。如重庆某净化厂三期氧化沟处理工艺,设计处理量为25万m3/d,投资达3亿元(1997年),运行费为0.42元/m3,年运行费达3832万余元。污水厂采用A2/O工艺,设计处理量30万m3/d,总投资3.6亿元,运行成本0.40元/m3,年运行费4380万元。如此高昂的基建投资和运行费用,极大地遏制了重庆市污水厂的建设,严重制约了已建城市污水厂的正常运行。
(2)城市污水水质浓度低
城市人均生活用水量大,其中洗涤、淋浴用水量占80%左右,加之重庆雨水较多,以及排水系统多为合流制,使得城市污水浓度较低。当然,地下水渗入排水管内,化粪池的不合理设置,也是造成重庆污水浓度低的原因污水处理工艺选择
(3)污水厂处理规模不大
重庆由于受新老城区分期建设及地形、河湖分割的影响,城区排水收集系统难以集中。所以污水厂处理规模一般在2~10万m3/d,超过10万m3/d规模的并不多见。
(4)不利于污泥处置
由于重庆污水厂处理规模有限,从节省基建投资和运行费用考虑,现已建成运行的不少污水处理厂(活性污泥处理工艺)产生的剩余活性污泥,通常采取浓缩、干化,泥饼最终采取填埋方式。近些年,泥饼填埋方式日益受到了城市用地紧张、地下水易受污染的制约。因此,有些污水处理厂因污泥无出路,大量堆积在厂区内,已影响到了污水处理厂的正常运行。
2、城市污水处理技术经济特点
工业废水处理的特点是:针对性强,技术变化多。主要技术有隔油、气浮、混凝、沉淀、重力过滤和膜过滤、活性炭吸附、臭氧氧化、离子交换、电解、电渗析、反渗透等专用技术来分离减少工业废水中的油、色、重金属、有毒有害物质,在工业废水治理中也常常用到水解酸化、接触氧化、表面曝气、纯氧曝气、厌氧和好氧活性污泥法等生化技术。
城市污水处理厂的特点是规模大、占地大、设施尺寸大、单元多,处理设施通常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因此相应地要求整体工艺构成要简单,单体设施构成也要简化,尽量减少管线穿插和复杂结构,以便减少全厂设施设备的维修管理总量。
三、城市污水处理问题的几点建议
1、要"统筹规划、因地制宜、试点先行、分布实施",全面加快城市污水处理及其回用设施的建设。城市在规划建设供水设施的同时,应当规划建设污水回用设施,缺水地区,在规划建设污水处理设施的同时,应当建设污水回用设施。
2、要制定和完善相关的法规和标准。尽快组织制定城市污水排放及回用的有关标准,建立和完善标准体系,加快实施城市污水的资源化进程,使城市污水处理及其回用设施的建设和管理工作依法有序地进行,并沿着科学化、法制化的轨道健康地向前发展。
3、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城市污水处理及其回用设施建设的投融资体制。城市污水回用的价格不宜过高,应低于自来水价格和地下水资源费的标准。
4、加快改革步伐,建立和完善管理和监督体系。建立和完善自下而上的城市污水处理及其回用水水质的监督监测管理体系,保证城市污水处理及回用水水质符合国家规定的有关标准,实现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相统一。
参考文献:
[1]柯建明、王凯军、田宁宁:北京市城市污水污泥的处理和处置问题研究[J].中国沼气,2000,18(3):35-38。
[2]张自杰、林荣忱、金儒霖:排水工程(第三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6,296-299。
[3]薛文源:城市污水污泥处理与处置的途径[J].中国给水排水,1992,8(1):41-46。
[4]丁亚兰:国内外废水处理工程设计实例.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0,43。
[5]王凯军、贾立敏:城市污水生物处理新技术开发与应用.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1,484。
[6]王显、徐志伟:生污泥质量与污水来源及其处理工艺的关系[J].中国给水排水,1998,4(1):46-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