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价蒙药明目十一味丸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Ⅰ期的临床疗效。
方法:前瞻性临床研究。选取2016年7月至2017年3月在内蒙古民族大学附属医院眼科就诊的DRⅠ期患者120例(120眼),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成蒙药组和对照组各60例,蒙药组加用明目十一味丸,对照组加用羟苯磺酸钙胶囊,一个疗程28 d,共3个疗程。分别在治疗前后对2组患者进行多焦视网膜电图(mfERG)及超广角眼底照相检查,记录N1区域和P1区域的潜伏期、振幅变化及视网膜微动脉瘤和出血点的数目。采用t检验、χ2检验对数据进行分析。
结果:对照组和蒙药组在治疗前后mfERG测得的R1~R5 P1区域的振幅密度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对照组=66.86、18.05、36.33、47.43、30.56,P<0.001;t蒙药组=31.52、54.56、101.98、127.02、45.74,P<0.001),N1区域的振幅密度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对照组=70.18、47.02、78.08、57.44、64.51,P<0.001;t蒙药组=46.09、140.47、145.14、50.46、73.94,P<0.001)。与对照组相比,蒙药组治疗前后R1~R5 P1、R1~R3 N1区域的振幅密度值差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P1=8.96、23.96、25.10、28.80、13.67,P<0.001;tN1=9.38、30.34、52.06,P<0.001),R4~R5 N1区域的振幅密度值差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组治疗前后潜伏期比较,R1~R5 P1区域、N1区域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2组治疗前后微动脉瘤及出血点数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8,P=0.042;t=2.07,P=0.043)。眼底照相蒙药组与对照组有效率分别达88%、7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6,P=0.037)。
结论:蒙药明目十一味丸能明显改善Ⅰ期DR视网膜功能的损伤,疗效显著,可作为治疗DRⅠ期的常规用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