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于时下中国的不少文学爱好者而言,麦家恐怕要算一个另类,如果没有他,可能很多人还是会把谍战、特情等题材的作品和传统意义上的文学作品一分为二,地看待;但是,正是因为有了麦家的存在和其“谍战三部曲”的面市,人们才发现,原来在与智商较量的同时,作家同样可以让作品上升到人性的高度。就像麦家自己所说:“人性总在跟现实赛跑,但怎么跑都将注定会失败。这是我最关注的创作主旨之一。”
什么人读什么书,没有公理可以提供。但总的说,一个人应该读一点文学作品,读文学书能够柔软和温暖人的内心。这个世界有太多残酷和苦难的事,让自己拥有一颗温暖、柔软的心有助于我们超越苦难,面对残酷的现实。
8小时以外:你如何看待当下?如何看待自己?
麦家:现在这个时代和我的愿望是有距离的,过于物质化,人的情感过于复杂,我觉得人还是单纯一点好,欲望可以少一点。我属于生活在自己的内心世界的人,我对欲望也有一点研究。欲望是永远无法满足的,就像多米诺骨牌一样,打开一扇门,紧接着其他的门跟着就打开了,所以,满足欲望的最好方式就是关闭欲望之门。
8小时以外:每个人的心里都有很多扇门,艺术家的作品都是在试图打开人们心中的某扇门,而你首先把自己的欲望之门关闭了。
麦家:有些欲望是无用的,只会让你的生活变得复杂,一复杂就会茫然。现在的人少了些思考,很多问题他们是不问的,生活节奏太快,没有时间去问。人们总是在不停地往前冲,以为前面有很多东西在等待我们,其实,很多东西是在我们身后。我们是应该停下来等一等被我们落在身后的灵魂。
8小时以外:我想替许多年轻的读者提出他们心头的一个疑问:现在是网络时代了,咱们还需要读那么多的书吗?
麦家:谈读书当然是谈到了我的最爱,我的大部分时间都是躺在床上阅读度过的。我经常说,我从17岁离开家乡,其实一直是在没有亲人在身边的情况下成长起来的,我就把阅读、把文字当作我的亲人,我有什么高兴的有什么苦闷的,都在和书本分享,在书本当中打发我所有的情绪,所有的痛苦所有的欢乐,所以文字我说它是我的亲人。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不是一个阅读的年代,现在许多人以物质为荣,生活在物质世界中,忘记了心灵的存在,就远离了阅读,现在甚至有人就这样说,读书也是没用的,那么我想告诉大家的是,读书有什么用,你不读书是不知道的,只有读书的人知道读书有什么用。我个人体会呢,读书能让我安心下来,那我觉得一个人安心下来最重要,你心不安下来,你得到的再多都等于零。网络的存在不能完全替代纸质的书籍,这对于我,既是一种习惯使然的生活方式,也是一种精神与情感的寄托和表达。
小说被日益简化为欲望的旗帜、缩小为一己之私,它的直接代价是把人格的光辉抹平,人生开始匍匐在地面上,逐渐失去了站立起来的精神脊梁。
8小时以外:作为小说家,你应该注意到,现在人对小说的热情在下降,你是怎么看的?
麦家:我觉得这首先是我们小说家应该承担责任,我们的小说一味沉迷于庸俗人生,反对宏大叙事,满足于身体叙事、欲望叙事,伴随而生的也是一种精神的溃败。小说被日益简化为欲望的旗帜、缩小为一己之私,它的直接代价是把人格的光辉抹平,人生开始匍匐在地面上,逐渐失去了站立起来的精神脊梁。近二十年以来,我们的小说总是不停地在写黑暗、绝望和恶,并且写得惊心动魄。这样的阅读令人意志消沉、精神涣散,同时也粉碎了作家对世界的信心一一我们再也无力肯定一种健全、有信念、充满力量的人生了。其实人天生是需要温暖、柔软、有力的东西的,我们老在小说中传达一种萎靡的人生,这种小说被人抛弃在所难免。在这个一切价值都被颠倒、践踏的时代,展示欲望细节、书写身体经验、玩味一种窃窃私语的人生,早已不再是写作勇气的象征;相反,那些能在废墟中将溃败的人性重新建立起来的写作,才是有灵魂的、值得尊重的写作。
8小时以外:你在博客中写道:十年前,我没有想到一年又一年过去。会让我越来越怀念那个年代,但事实就是这样。因为它正在一年又一年地消失。许多人都有“80年代情结”,人们怀念那个年代。换句话说,今天我们失落了什么?未来该如何重建我们精神上的家园?
麦家:失落得太多了,无论是做人还是做文,我们都远离了常道。这个时代重视变道,内心里只有破坏的欲望,而没有友爱、仁慈,这总是一种缺憾。我一直相信,人类的精神和文学,都是有一个常道的。就像数学上有常数。常道是原则、方向、基准。没有常道的人生,就会失了信念和底线;没有常道的文学,也不过是一些材料和形式而已,作家根本无法对世界作出大肯定。没有肯定,否定如何会有力量?没有常道,一味地崇尚变道,又如何能看出这个时代的匮乏?因此,我觉得,处于这样一个价值混乱的时代,肯定比否定更重要,常道比变道更重要,当然,建设也比破坏更重要。我当然知道,生活肯定有丑陋的一面,但驱散黑暗最简单的方法是引入光明,一味展示黑暗肯定无济于事。哪怕生活中没有这样光明的人物,那我们塑造几个也可以温暖读者的心。
对于我这样的写作者,其实并没有刻意地去迎合市场或迎合某些受众的口味,更多的是根据自己的喜好和能力。至于市场认同与否或认同度多高,则有些靠运气了。不过,个性化还是不可缺失和放弃的。
8小时以外:这个时代,一不小心你就会落伍。你怎么来把握自己,保持与这个时代同步?
麦家:我觉得还是要坚守自己。我经常和那些文学业余创作者讲,成名前,要耐得住寂寞,成名后要守得住诱惑。
我的阅读量非常大,有些人说不读同时代人的作品,不读活着的人的作品,而我是大量地读同时代人的作品。—方面我是在学习,另—方面,我也在琢磨他们的作品中存在着什么问题。我今天这种写作路子,是我在经过大量的比较学习后探索出来的一条路。大量的阅读也在告诉我,你的作品连我这个专业的读者也不能打动,怎么去打动一般读者。
8小时以外:你身为作家,同时也是一位对电视剧叙事原理非常了解的编剧。请问,小说的故事性与电视剧通过对观众心理的巧妙掌控的方式,有什么本质的不同?
麦家:其实小说和电视剧都是假的,真的也是假的。一件真人真事,—旦贴上小说或电视剧的标签,那么它也就背叛了客观真实,只有“文学和艺术的真”。这是小说和电视剧存在的前提,也是它们的魅力。它们的魅力来自于对生活多样性的寻求,对精神深度和宽度的不断拓挖。但中国的读者似乎不大接受这个“事实”,他们经常对小说发问:这是真的吗?为此钱钟书先生曾经发过感叹:吃了鸡蛋还要找下蛋的鸡。我的小说和电视剧反映的都是秘密领域的人和事,真实感和故事性比较强。不论是小说还是电视剧,我想这大概也是我们吸引读者和观众的不二之道,没有别的选择。“现代派”为什么走着走着又回头了又重新迷信传统的故事,就是因为读者和观众在远离他们。孤独地站在没有掌声的舞台上,你终究是会因无趣而离去的。
8小时以外:你的小说目前口碑很好,而且也受到了读者一致认可,根据您的小说改编后的电视剧也是一时的收视大热。给人的感觉是,您的作品很好地做到了雅俗共赏,那么您是如何做到平衡两者的呢?
麦家:没有刻意去做,是撞上的。我觉得所谓的雅也许是可以追求的,我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写作,受的是外国经典文学的影响,对小说的艺术性是比较迷恋的,比如语言、结构等。我不喜欢老老实实讲一个故事,对传统的现实主义的一板一眼的叙事不喜欢。我喜欢玩点花样,追求一点形式上的不同,价值取向上也是这样,不太老实。这大抵就是现代主义的趣味了。至于市场,我经常说,市场是难以迎合的,我只迎合自己。我写“特情”系列的小说刚开始出版时,没有人看好它的市场,因为我写英雄,似乎是个落伍的话题。但市场转眼变脸了,现在军事题材、英雄主义的东西很火。这是无法预计的,可遇不可求,我算是运气好。
8小时以外:你觉得改后的影视剧与小说最大的变化是什么?
麦家:小说和电影天生不是一个道上的,无法“同呼吸”,“心连心”,如果彼此“合二而一”,成为兄弟了,像一个模子压出来的,那么这两个作品当中肯定有一个是失败的:要么是小说,要么是电影。甚至可以这么说,越优秀的小说要改编为优秀的影视越要接受更多的“区别”。
一部高明的电影与原著之间的关系应该是一种近乎镜像的关系,就像你的左手和右手,手心可以贴手背,但这个时候左手右手永远不可能重台。
当然,电影拍得如何或功,都无法完全表达原小说的意蕴和驳杂的东西。我认为,把一部长篇小说改编为电影,就好像把一片滚滚麦浪做成一盒饼干’饼干虽然好吃,但怎么可能有滚滚麦浪的风景和大地的姿态?
什么人读什么书,没有公理可以提供。但总的说,一个人应该读一点文学作品,读文学书能够柔软和温暖人的内心。这个世界有太多残酷和苦难的事,让自己拥有一颗温暖、柔软的心有助于我们超越苦难,面对残酷的现实。
8小时以外:你如何看待当下?如何看待自己?
麦家:现在这个时代和我的愿望是有距离的,过于物质化,人的情感过于复杂,我觉得人还是单纯一点好,欲望可以少一点。我属于生活在自己的内心世界的人,我对欲望也有一点研究。欲望是永远无法满足的,就像多米诺骨牌一样,打开一扇门,紧接着其他的门跟着就打开了,所以,满足欲望的最好方式就是关闭欲望之门。
8小时以外:每个人的心里都有很多扇门,艺术家的作品都是在试图打开人们心中的某扇门,而你首先把自己的欲望之门关闭了。
麦家:有些欲望是无用的,只会让你的生活变得复杂,一复杂就会茫然。现在的人少了些思考,很多问题他们是不问的,生活节奏太快,没有时间去问。人们总是在不停地往前冲,以为前面有很多东西在等待我们,其实,很多东西是在我们身后。我们是应该停下来等一等被我们落在身后的灵魂。
8小时以外:我想替许多年轻的读者提出他们心头的一个疑问:现在是网络时代了,咱们还需要读那么多的书吗?
麦家:谈读书当然是谈到了我的最爱,我的大部分时间都是躺在床上阅读度过的。我经常说,我从17岁离开家乡,其实一直是在没有亲人在身边的情况下成长起来的,我就把阅读、把文字当作我的亲人,我有什么高兴的有什么苦闷的,都在和书本分享,在书本当中打发我所有的情绪,所有的痛苦所有的欢乐,所以文字我说它是我的亲人。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不是一个阅读的年代,现在许多人以物质为荣,生活在物质世界中,忘记了心灵的存在,就远离了阅读,现在甚至有人就这样说,读书也是没用的,那么我想告诉大家的是,读书有什么用,你不读书是不知道的,只有读书的人知道读书有什么用。我个人体会呢,读书能让我安心下来,那我觉得一个人安心下来最重要,你心不安下来,你得到的再多都等于零。网络的存在不能完全替代纸质的书籍,这对于我,既是一种习惯使然的生活方式,也是一种精神与情感的寄托和表达。
小说被日益简化为欲望的旗帜、缩小为一己之私,它的直接代价是把人格的光辉抹平,人生开始匍匐在地面上,逐渐失去了站立起来的精神脊梁。
8小时以外:作为小说家,你应该注意到,现在人对小说的热情在下降,你是怎么看的?
麦家:我觉得这首先是我们小说家应该承担责任,我们的小说一味沉迷于庸俗人生,反对宏大叙事,满足于身体叙事、欲望叙事,伴随而生的也是一种精神的溃败。小说被日益简化为欲望的旗帜、缩小为一己之私,它的直接代价是把人格的光辉抹平,人生开始匍匐在地面上,逐渐失去了站立起来的精神脊梁。近二十年以来,我们的小说总是不停地在写黑暗、绝望和恶,并且写得惊心动魄。这样的阅读令人意志消沉、精神涣散,同时也粉碎了作家对世界的信心一一我们再也无力肯定一种健全、有信念、充满力量的人生了。其实人天生是需要温暖、柔软、有力的东西的,我们老在小说中传达一种萎靡的人生,这种小说被人抛弃在所难免。在这个一切价值都被颠倒、践踏的时代,展示欲望细节、书写身体经验、玩味一种窃窃私语的人生,早已不再是写作勇气的象征;相反,那些能在废墟中将溃败的人性重新建立起来的写作,才是有灵魂的、值得尊重的写作。
8小时以外:你在博客中写道:十年前,我没有想到一年又一年过去。会让我越来越怀念那个年代,但事实就是这样。因为它正在一年又一年地消失。许多人都有“80年代情结”,人们怀念那个年代。换句话说,今天我们失落了什么?未来该如何重建我们精神上的家园?
麦家:失落得太多了,无论是做人还是做文,我们都远离了常道。这个时代重视变道,内心里只有破坏的欲望,而没有友爱、仁慈,这总是一种缺憾。我一直相信,人类的精神和文学,都是有一个常道的。就像数学上有常数。常道是原则、方向、基准。没有常道的人生,就会失了信念和底线;没有常道的文学,也不过是一些材料和形式而已,作家根本无法对世界作出大肯定。没有肯定,否定如何会有力量?没有常道,一味地崇尚变道,又如何能看出这个时代的匮乏?因此,我觉得,处于这样一个价值混乱的时代,肯定比否定更重要,常道比变道更重要,当然,建设也比破坏更重要。我当然知道,生活肯定有丑陋的一面,但驱散黑暗最简单的方法是引入光明,一味展示黑暗肯定无济于事。哪怕生活中没有这样光明的人物,那我们塑造几个也可以温暖读者的心。
对于我这样的写作者,其实并没有刻意地去迎合市场或迎合某些受众的口味,更多的是根据自己的喜好和能力。至于市场认同与否或认同度多高,则有些靠运气了。不过,个性化还是不可缺失和放弃的。
8小时以外:这个时代,一不小心你就会落伍。你怎么来把握自己,保持与这个时代同步?
麦家:我觉得还是要坚守自己。我经常和那些文学业余创作者讲,成名前,要耐得住寂寞,成名后要守得住诱惑。
我的阅读量非常大,有些人说不读同时代人的作品,不读活着的人的作品,而我是大量地读同时代人的作品。—方面我是在学习,另—方面,我也在琢磨他们的作品中存在着什么问题。我今天这种写作路子,是我在经过大量的比较学习后探索出来的一条路。大量的阅读也在告诉我,你的作品连我这个专业的读者也不能打动,怎么去打动一般读者。
8小时以外:你身为作家,同时也是一位对电视剧叙事原理非常了解的编剧。请问,小说的故事性与电视剧通过对观众心理的巧妙掌控的方式,有什么本质的不同?
麦家:其实小说和电视剧都是假的,真的也是假的。一件真人真事,—旦贴上小说或电视剧的标签,那么它也就背叛了客观真实,只有“文学和艺术的真”。这是小说和电视剧存在的前提,也是它们的魅力。它们的魅力来自于对生活多样性的寻求,对精神深度和宽度的不断拓挖。但中国的读者似乎不大接受这个“事实”,他们经常对小说发问:这是真的吗?为此钱钟书先生曾经发过感叹:吃了鸡蛋还要找下蛋的鸡。我的小说和电视剧反映的都是秘密领域的人和事,真实感和故事性比较强。不论是小说还是电视剧,我想这大概也是我们吸引读者和观众的不二之道,没有别的选择。“现代派”为什么走着走着又回头了又重新迷信传统的故事,就是因为读者和观众在远离他们。孤独地站在没有掌声的舞台上,你终究是会因无趣而离去的。
8小时以外:你的小说目前口碑很好,而且也受到了读者一致认可,根据您的小说改编后的电视剧也是一时的收视大热。给人的感觉是,您的作品很好地做到了雅俗共赏,那么您是如何做到平衡两者的呢?
麦家:没有刻意去做,是撞上的。我觉得所谓的雅也许是可以追求的,我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写作,受的是外国经典文学的影响,对小说的艺术性是比较迷恋的,比如语言、结构等。我不喜欢老老实实讲一个故事,对传统的现实主义的一板一眼的叙事不喜欢。我喜欢玩点花样,追求一点形式上的不同,价值取向上也是这样,不太老实。这大抵就是现代主义的趣味了。至于市场,我经常说,市场是难以迎合的,我只迎合自己。我写“特情”系列的小说刚开始出版时,没有人看好它的市场,因为我写英雄,似乎是个落伍的话题。但市场转眼变脸了,现在军事题材、英雄主义的东西很火。这是无法预计的,可遇不可求,我算是运气好。
8小时以外:你觉得改后的影视剧与小说最大的变化是什么?
麦家:小说和电影天生不是一个道上的,无法“同呼吸”,“心连心”,如果彼此“合二而一”,成为兄弟了,像一个模子压出来的,那么这两个作品当中肯定有一个是失败的:要么是小说,要么是电影。甚至可以这么说,越优秀的小说要改编为优秀的影视越要接受更多的“区别”。
一部高明的电影与原著之间的关系应该是一种近乎镜像的关系,就像你的左手和右手,手心可以贴手背,但这个时候左手右手永远不可能重台。
当然,电影拍得如何或功,都无法完全表达原小说的意蕴和驳杂的东西。我认为,把一部长篇小说改编为电影,就好像把一片滚滚麦浪做成一盒饼干’饼干虽然好吃,但怎么可能有滚滚麦浪的风景和大地的姿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