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小学数学真实课堂
真实的课堂更能打动人。教师要让学生在课堂内展现真实的想法,让数学知识在真实的情境中生长,让师生之间的交流成为真实的对话,这样的数学课堂才会更精彩。
一、真实的数学体验
在学生们的眼中,数学也是一件披上童真的外衣。学生会用自己的语言给数学概念、数学符号带来与成人截然不同的、另一种真实的定义。
“0是什么?0就是炸药,和谁挨在一起,谁就完蛋,‘轰’的一声,什么都没有了。”这是在学习“0乘任何数都等于0”时,一个学生对于O的感觉。
“加减乘除都住在同一幢楼里,乘除的家在一楼,加减的家在二楼,到加减的家做客,我们只能经过一楼才能到二楼,不可能直接跳上二楼。”原来如此,在学生们的眼中,这样的运算顺序是如此的顺其自然。
为什么我们一定要给数学打扮成一副老成的面孑L?数学一定要是严谨的吗?数学和学生们的距离原来如此的近,让学生们用自己的体验去“触摸”,虽然不够科学,也不够恰当,但是形象生动,富有吸引力,对于学生们来说,这就是真实的数学。
二、真实的数学情感
笔者读过一篇名为《老师,你先出!》的随笔,讲述的是在教学“对策问题”时,师生一起玩扑克牌游戏,玩过一阵子后,有学生意识到先出牌的人往往会输掉,而刚才老师一直是让学生先出,于是在确定了自己的判断之后,一个满怀信心的学生走到老师面前说:“老师,你先出!”这是一个有勇气更有思考的学生!可惜,也许这并没有在老师的预设之中,也许老师认为游戏活动的火候还不够,也许还有其他原因,老师在微微一愣之后说道:“这次还是你先走好吗?”
结果老师仍旧赢了这一局,该生闷闷不乐地走回自己的座位。
“老师,你先出!”这句话的背后,除了学生已经窥见了扑克游戏背后的数学知识对策技巧,还有他对老师的对话态度,这是一种蕴含着尊敬下的平等。
一次多么好的机会啊!我赢了老师,多么难忘的情感体验!在这种强烈的情感刺激下,导入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对策问题是多么地顺其自然,学生们又会多么地兴致勃勃啊!可惜,学生这种纯真的数学情感被该教师忽略了。
三、真实的个体差异
新时期的课堂倡导学生个性的张扬,允许和鼓励学生发表独特的见解,展现自己的与众不同,让课堂成为学生的舞台。然而,很多时候课堂却是尖子生的舞台,他们会比其他的小伙伴们有更多的机会。关注全体学生,必须更要注意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尽量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不同层次的发展,感受到数学学习所带来的收获和快乐。
给不同的学生以不同的反应时间,是一件基本的差别对待策略。课堂问答时,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往往会脱口而出、一语中的;学习困难的学生则需要我们多一点耐心,有一个让人赞叹的小技巧:一个学生兴奋地举起了手,两眼发光地盯着老师,可是站起来后却支支吾吾,半天也说不清楚。“来,轻轻地说给老师听!”走到学生的身边弯下腰,学生会给你一个解释,然后老师回到讲台前,将那个学生的回答加工一番再说给学生们听。这样那个学生就可以很体面地坐下来,随后的课他一定会听得更仔细,思考得更全面,不是吗?
四、真实的生活源泉
让生活走进数学课堂,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但情境的加工不能是对生活的任意剥离。如果我们的视野足够宽广,能够留意、积累生活的点滴,那么在情境的真实性和契合度上就会游刃有余。
一位教师在教学《求积的近似值》时,创设模拟到商店买商品的情境。由老师担当营业员,让学生轮流当顾客买一定数量的某种商品。
甲:买2千克12.32元,千克的水果糖。
营业员:请您付24.6元。
乙:买3千克10.52元/千克的什锦糖。
营业员:请您付31.6元。
这时,一个学生提出疑问:每千克10.52元的什锦糖,买3千克怎么要付31.6元,应该付31.56元。其他学生也纷纷提出类似的疑问:买2千克12.32元,千克的水果糖,为什么只付24.6元,应该付24.64元呀。
这样的情境是值得商榷的。现实生活中,购物中的“取近似值”比课本上教给我们的要灵活,更多的是应用“去尾法”或“进一法”。由于这节课教材上所给的例子是从保留十分位开始的,所以该教师将生活中的购物情境与本节课的知识点进行了不太恰当的嫁接。
生活中关于取近似值的案例有许多,它们更容易被学生接受,比如说某人今年12岁,很少有人说他是12岁2个月零3天,这就是保留整数的惯例。生活中取近似值的情况通常分为两类,一类是有些数据没必要弄得那么准确,另一类是无法弄得那么准确。因此,在处理教材的环节,我们可以再灵活一些。
(责编林剑)
真实的课堂更能打动人。教师要让学生在课堂内展现真实的想法,让数学知识在真实的情境中生长,让师生之间的交流成为真实的对话,这样的数学课堂才会更精彩。
一、真实的数学体验
在学生们的眼中,数学也是一件披上童真的外衣。学生会用自己的语言给数学概念、数学符号带来与成人截然不同的、另一种真实的定义。
“0是什么?0就是炸药,和谁挨在一起,谁就完蛋,‘轰’的一声,什么都没有了。”这是在学习“0乘任何数都等于0”时,一个学生对于O的感觉。
“加减乘除都住在同一幢楼里,乘除的家在一楼,加减的家在二楼,到加减的家做客,我们只能经过一楼才能到二楼,不可能直接跳上二楼。”原来如此,在学生们的眼中,这样的运算顺序是如此的顺其自然。
为什么我们一定要给数学打扮成一副老成的面孑L?数学一定要是严谨的吗?数学和学生们的距离原来如此的近,让学生们用自己的体验去“触摸”,虽然不够科学,也不够恰当,但是形象生动,富有吸引力,对于学生们来说,这就是真实的数学。
二、真实的数学情感
笔者读过一篇名为《老师,你先出!》的随笔,讲述的是在教学“对策问题”时,师生一起玩扑克牌游戏,玩过一阵子后,有学生意识到先出牌的人往往会输掉,而刚才老师一直是让学生先出,于是在确定了自己的判断之后,一个满怀信心的学生走到老师面前说:“老师,你先出!”这是一个有勇气更有思考的学生!可惜,也许这并没有在老师的预设之中,也许老师认为游戏活动的火候还不够,也许还有其他原因,老师在微微一愣之后说道:“这次还是你先走好吗?”
结果老师仍旧赢了这一局,该生闷闷不乐地走回自己的座位。
“老师,你先出!”这句话的背后,除了学生已经窥见了扑克游戏背后的数学知识对策技巧,还有他对老师的对话态度,这是一种蕴含着尊敬下的平等。
一次多么好的机会啊!我赢了老师,多么难忘的情感体验!在这种强烈的情感刺激下,导入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对策问题是多么地顺其自然,学生们又会多么地兴致勃勃啊!可惜,学生这种纯真的数学情感被该教师忽略了。
三、真实的个体差异
新时期的课堂倡导学生个性的张扬,允许和鼓励学生发表独特的见解,展现自己的与众不同,让课堂成为学生的舞台。然而,很多时候课堂却是尖子生的舞台,他们会比其他的小伙伴们有更多的机会。关注全体学生,必须更要注意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尽量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不同层次的发展,感受到数学学习所带来的收获和快乐。
给不同的学生以不同的反应时间,是一件基本的差别对待策略。课堂问答时,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往往会脱口而出、一语中的;学习困难的学生则需要我们多一点耐心,有一个让人赞叹的小技巧:一个学生兴奋地举起了手,两眼发光地盯着老师,可是站起来后却支支吾吾,半天也说不清楚。“来,轻轻地说给老师听!”走到学生的身边弯下腰,学生会给你一个解释,然后老师回到讲台前,将那个学生的回答加工一番再说给学生们听。这样那个学生就可以很体面地坐下来,随后的课他一定会听得更仔细,思考得更全面,不是吗?
四、真实的生活源泉
让生活走进数学课堂,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但情境的加工不能是对生活的任意剥离。如果我们的视野足够宽广,能够留意、积累生活的点滴,那么在情境的真实性和契合度上就会游刃有余。
一位教师在教学《求积的近似值》时,创设模拟到商店买商品的情境。由老师担当营业员,让学生轮流当顾客买一定数量的某种商品。
甲:买2千克12.32元,千克的水果糖。
营业员:请您付24.6元。
乙:买3千克10.52元/千克的什锦糖。
营业员:请您付31.6元。
这时,一个学生提出疑问:每千克10.52元的什锦糖,买3千克怎么要付31.6元,应该付31.56元。其他学生也纷纷提出类似的疑问:买2千克12.32元,千克的水果糖,为什么只付24.6元,应该付24.64元呀。
这样的情境是值得商榷的。现实生活中,购物中的“取近似值”比课本上教给我们的要灵活,更多的是应用“去尾法”或“进一法”。由于这节课教材上所给的例子是从保留十分位开始的,所以该教师将生活中的购物情境与本节课的知识点进行了不太恰当的嫁接。
生活中关于取近似值的案例有许多,它们更容易被学生接受,比如说某人今年12岁,很少有人说他是12岁2个月零3天,这就是保留整数的惯例。生活中取近似值的情况通常分为两类,一类是有些数据没必要弄得那么准确,另一类是无法弄得那么准确。因此,在处理教材的环节,我们可以再灵活一些。
(责编林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