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我国进入网络化和智能化时代之后,互联网已经越来越广泛地占据了人们生活。尤其对于大学生来说,互联网在学生生活中的渗透和影响以及到了方方面面的程度。但是,我们也知道,网络空间是一个包罗万象的空间,信息驳杂、导向多样,有好的、正面的、积极的,自然也有负面的、扭曲的、消极的,如何应对网络上纷繁复杂的信息和数据对于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影响是当前许多高校都在认真思考的问题。尤其是在当前网络空间主体已经呈现出媒介化、数据化、算法化的“三化”特征之后,如何在“三化”环境下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网络建设至关重要。
关键词:三化;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网络建设
1.网络空间主体的“三化”
网络空间主体的“三化”,即网络空间主体的媒介化、数据化和算法化。网络空间针对公民的道德建设主要是指对于在网络空间内虚拟主体的教育,在“三化”背景下,网络空间的主体已经从过去的被动接收信息,转化为主动地进行主体自身的建设。
1.1网络空间主体的媒介化
网络空间主体的媒介化是指在网络空间中,人作为一个个体已经被当做一种媒介而存在。通俗来说,就是我们在应用网络空间时,我们所表现的是网络空间中的媒介。这种媒介与现实生活中的身份以及行为习惯等在本质上是可以不存在关联的。比如,现实生活中的某个人,可能是沉默寡言的,但在网络空间中,他可能就是睿智而风趣,能言而善道的。又比如,某个人真实的性别可能为男性,但在某个游戏的空间中,他所创建的角色可能会是个女性角色,因此,他在这个游戏空间中所呈现出的媒介特征就是女性。
1.2网络空间主体的数据化
因为网络空间媒介化的关系,人作为网络空间主体,是以数据的形式存在的。比如,人在通过网络平台进行交往交流时,其实并不是以实际的个体在交流,应该可以看做是网络中的一个符号,而这个符号就是网络空间主体的数据化。
1.3网络空间主体的算法化
而经过网络主体数据化的信息,其实都是经过算法化得来的。比如,我们在经常浏览购物网站时,如果对同一个品类的商品搜索次数较多,就会被后台的大数据计算系统记录为关联商品,会在你再次浏览购物网站时反复推送。算法化也是网络空间主体最终呈现给人们的结果,因此,也是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1]。
2.当前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现状分析
2.1 大学生道德感下降
当前,网络环境的不断变化,导致大学生在网络应用中,经常被各种不良信息所影响,产生一些不道德的观念和行为,道德感逐渐缺失。比如,近年来美国大片中英雄主义的推崇,导致部分大学生自我意识强烈,缺乏大局观和集体管;另外,许多大学生在网络虚拟空间中,因为没有现实中被拆穿的顾忌,因此在网络上信口开河,不讲诚信。时间久了这种坏习惯不免会带到现实生活中,导致大学生诚信观念不强。还有的大学生容易受网络上一些负面抹黑国家、抹黑社会的言论的影响,对国家和社会产生失望甚至仇视的心理,被某些分裂分子利用,缺失了基本的判断力。
2.2 大学生容易养成盲目从众的心理
首先,受网络环境的影响,大学生容易出现盲目从众的心理。近年来,随着网络的逐步应用,一些特有的网络语言也开始越来越占领人们的现实生活。有一些网络语言的创新还可以看做为语言增添了一丝活力,但有些语言却给人粗俗的感觉。这些低俗网络用语的流行,让很多学生有了盲目从众的心理,认为说这样的网络语言是时髦的表现,严重混淆了大学生的价值观。另外,学生盲目从众心理的养成,还容易被一些不法势力所利用,缺乏判断力,盲目从众,掉进文化分裂的陷阱里[2]。
3.“三化”环境下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网络建设路径探讨
3.1 打造高校思想道德教育网络主阵地
思想道德教育课是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最主要的方式和渠道,而网络作为大学生日常生活最密不可分的部分,也应该被善加利用。要着力打造高校思想道德教育网络主阵地,将思想道德主要内容以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充实进网络教育阵地中,丰富網络教学的多样性和吸引力,将真实案例以影片、漫画等形式展示给学生,提升学生的学习体验。同时,可以引导师生共同开展网络文明教育活动,倡导学生文明上网,针对痴迷网络,造成网瘾的学生,要加强对其引导,帮助他们摆脱对网络的依赖,提升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网络认识。
3.2 将传统文化等积极内容融入思想道德教育网络建设中
针对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网络建设,要充分利用网络丰富的资源,将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网络阵地建设中,通过生动形象丰富的内容输出让学生潜移默化地形成对思想道德的网络行为规范,同时,要通过各种活动促使大学生把遵守网络行为规范和秩序转化为日常生活中良好的行为习惯,实现思想道德教育的网络“外化”过程[3]。
4.结语
综上所述,在“三化”环境下构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网络建设是提升大学生思想道德观念水平的重要举措,要提升大学生思想道德意识,把控大学生思想道德行为准则,改变不良的网络思想道德建设内容,助力大学生网络思想道德建设更上新台阶。
参考文献:
[1]蓝江.新时代网络空间道德建设刍议[J].思想理论教育,2020(01):73-78.
[2]张闯开,邓瑜.论规范大学生网络行为和加强网络道德建设[J].科技视界,2013(36):241-242.
[3]廖永华. 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问题及对策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0.
关键词:三化;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网络建设
1.网络空间主体的“三化”
网络空间主体的“三化”,即网络空间主体的媒介化、数据化和算法化。网络空间针对公民的道德建设主要是指对于在网络空间内虚拟主体的教育,在“三化”背景下,网络空间的主体已经从过去的被动接收信息,转化为主动地进行主体自身的建设。
1.1网络空间主体的媒介化
网络空间主体的媒介化是指在网络空间中,人作为一个个体已经被当做一种媒介而存在。通俗来说,就是我们在应用网络空间时,我们所表现的是网络空间中的媒介。这种媒介与现实生活中的身份以及行为习惯等在本质上是可以不存在关联的。比如,现实生活中的某个人,可能是沉默寡言的,但在网络空间中,他可能就是睿智而风趣,能言而善道的。又比如,某个人真实的性别可能为男性,但在某个游戏的空间中,他所创建的角色可能会是个女性角色,因此,他在这个游戏空间中所呈现出的媒介特征就是女性。
1.2网络空间主体的数据化
因为网络空间媒介化的关系,人作为网络空间主体,是以数据的形式存在的。比如,人在通过网络平台进行交往交流时,其实并不是以实际的个体在交流,应该可以看做是网络中的一个符号,而这个符号就是网络空间主体的数据化。
1.3网络空间主体的算法化
而经过网络主体数据化的信息,其实都是经过算法化得来的。比如,我们在经常浏览购物网站时,如果对同一个品类的商品搜索次数较多,就会被后台的大数据计算系统记录为关联商品,会在你再次浏览购物网站时反复推送。算法化也是网络空间主体最终呈现给人们的结果,因此,也是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1]。
2.当前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现状分析
2.1 大学生道德感下降
当前,网络环境的不断变化,导致大学生在网络应用中,经常被各种不良信息所影响,产生一些不道德的观念和行为,道德感逐渐缺失。比如,近年来美国大片中英雄主义的推崇,导致部分大学生自我意识强烈,缺乏大局观和集体管;另外,许多大学生在网络虚拟空间中,因为没有现实中被拆穿的顾忌,因此在网络上信口开河,不讲诚信。时间久了这种坏习惯不免会带到现实生活中,导致大学生诚信观念不强。还有的大学生容易受网络上一些负面抹黑国家、抹黑社会的言论的影响,对国家和社会产生失望甚至仇视的心理,被某些分裂分子利用,缺失了基本的判断力。
2.2 大学生容易养成盲目从众的心理
首先,受网络环境的影响,大学生容易出现盲目从众的心理。近年来,随着网络的逐步应用,一些特有的网络语言也开始越来越占领人们的现实生活。有一些网络语言的创新还可以看做为语言增添了一丝活力,但有些语言却给人粗俗的感觉。这些低俗网络用语的流行,让很多学生有了盲目从众的心理,认为说这样的网络语言是时髦的表现,严重混淆了大学生的价值观。另外,学生盲目从众心理的养成,还容易被一些不法势力所利用,缺乏判断力,盲目从众,掉进文化分裂的陷阱里[2]。
3.“三化”环境下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网络建设路径探讨
3.1 打造高校思想道德教育网络主阵地
思想道德教育课是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最主要的方式和渠道,而网络作为大学生日常生活最密不可分的部分,也应该被善加利用。要着力打造高校思想道德教育网络主阵地,将思想道德主要内容以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充实进网络教育阵地中,丰富網络教学的多样性和吸引力,将真实案例以影片、漫画等形式展示给学生,提升学生的学习体验。同时,可以引导师生共同开展网络文明教育活动,倡导学生文明上网,针对痴迷网络,造成网瘾的学生,要加强对其引导,帮助他们摆脱对网络的依赖,提升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网络认识。
3.2 将传统文化等积极内容融入思想道德教育网络建设中
针对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网络建设,要充分利用网络丰富的资源,将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网络阵地建设中,通过生动形象丰富的内容输出让学生潜移默化地形成对思想道德的网络行为规范,同时,要通过各种活动促使大学生把遵守网络行为规范和秩序转化为日常生活中良好的行为习惯,实现思想道德教育的网络“外化”过程[3]。
4.结语
综上所述,在“三化”环境下构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网络建设是提升大学生思想道德观念水平的重要举措,要提升大学生思想道德意识,把控大学生思想道德行为准则,改变不良的网络思想道德建设内容,助力大学生网络思想道德建设更上新台阶。
参考文献:
[1]蓝江.新时代网络空间道德建设刍议[J].思想理论教育,2020(01):73-78.
[2]张闯开,邓瑜.论规范大学生网络行为和加强网络道德建设[J].科技视界,2013(36):241-242.
[3]廖永华. 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问题及对策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