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做出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增加农村文化服务总量,缩小城乡文化发展差距,对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具有重大意义。要以农村和中西部地区为重点,加强县级文化馆和图书馆、乡镇综合文化站、村文化室建设”。
关键词:图书馆 新农村
中图分类号:G259.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882(2014)05-056-02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做出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增加农村文化服务总量,缩小城乡文化发展差距,对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具有重大意义。要以农村和中西部地区为重点,加强县级文化馆和图书馆、乡镇综合文化站、村文化室建设”。十八大报告指出:“坚持面向基层、服务群众,加快推进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加大对农村和欠发达地区文化建设的帮扶力度”。因此,新时期图书馆工作的重点应转向农村,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以服务群众尤其是广大农牧民群众为重点,积极投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去。
一、县图书馆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吹响了建设文化强国的号角,农村文化建设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农村文化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建设新青海,创造新生活,必须加大新农村建设的力度,没有农村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就不可能培养出“有知识,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农民。在这一历史进程中,县级图书馆的地位和作用更加突现出来。
(一)以及时实用的生产知识指导农业生产
县图书馆拥有大量丰富的信息资源,而这些资源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所必须的,也是广大农民迫切希望得到的。县图书馆可利用自己丰富的信息资源,将整合的最新的生产、生活、文化、科技信息传递给农民,为农民的生产生活服务。特别是适合当地推广的农业科技知识和适时的市场需求信息更是农民群众迫切希望得到的,县图书馆可以每年根据形势的变化更新内容,以编写小册子的方式即时免费发放到农民手中,指导农民按照市场需求安排生产,加快农产品的市场化,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农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步伐。
(二)以地方特色的文艺形式宣传党的惠民政策
地方特色的文艺形式是最受农民群众欢迎的宣传方式,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的宣传效果是特别明显的,图书馆是民间文化的发掘整理宣传保护机构,具有独特的资源和人才优势,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宣传党的惠民政策。近年来我省的湟中、互助、湟源等县的图书馆积极组织图书馆职工和民间艺人小团体深入农村,以青海花儿、青海平玄、贤孝、青海民间小调等形式自编、自导、自演的节目演出后,已经产生了非常好的宣传效果,《十唱共产党》、《共产党的政策实话好》等一大批文艺节目已经深入人心、广泛传唱,在农民群众享受精神食粮的同时,也受到了潜移默化的宣传教育效果。
(三)以多种方式教育引导农民转变观念
青海农村由于历史、地理、人文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经济社会发育程度低、农民的思想观念落后,小富既安的落后观念、因循守旧的保守思想、不患贫而患不均的小农意识,深深地影响和制约青海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思想观念的转变成为培养新农民的首要问题。
县图书馆应该理所当然的把转变群众观念作为自己的责任,在帮助农村牧区开展经济建设和脱贫致富的同时,开展“欲富口袋、先富脑袋”的新观念教育,引导农民讲科学、爱科学、用科学,因地制宜的实施文化扶贫,具体方式可以灵活多样。
(四)以优良的专业技能服务新农村建设
县图书馆要摆正自身位置,全身心的投入到新农村文化建设工程中去,要把这项工作当作服务新农村建设最重要的大事来抓,要充分应用自己所具有的专业技能做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宣传推广普及工作,做好民间文化发掘整理保护工作,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保护工作。其次,做好调查研究工作,摸准本地文化资源的整体状况,找准本地文化资源保护发展的重点难点,提出发展本地农村文化切实可行的对策措施供县政府决策时参考。第三,加强对乡、村两级图书管理人员的业务指导培训工作,提高他们的业务知识和专业技能,为农村文化建设提供人才保障。
(五)以丰富的文化资源促进大众阅读
图书馆承载着促进社会阅读的使命,致力于营造浓厚的社会阅读氛围,当前的一个重要使命是,如何利用有利的大环境,推进事业的大发展,提高社会服务保障水平,满足公众的知识信息需求,保障公众的基本文化权益。让社会各年龄段的公众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阅读空间和学习资源,作为公众终身学习的平台,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区教育相辅相成,为不同年龄段的公众提供相应的空间、资源和服务,以帮助儿童从小养成阅读的习惯,帮助青少年获得自主学习的能力,帮助成年人获取职业发展所需要的资源和技能,帮助老年人利用闲暇,丰富精神文化生活。
二、县级图书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资源短缺
根据国际图联对公共图书馆设置的标准,“每五万人就拥有一所图书馆”, “每人拥有2册图书”,我县 万人只有一所图书馆,每人拥有图书 册,远远底于这个标准。而且我县图书馆是全额拨款,由于县财力有限,财政拨款只能勉强维持工作人员的正常办公开支,购书经费短缺、设备落后,藏书锐减,文献不足,满足不了读者要求,超过90%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买的,内容陈旧或者过时了,对年轻读者根本没有吸引力,我县图书馆的阅览室里常常是空无一人,偶尔光顾的不过是几个退休干部。
(二)员工素质偏低
一是人员老化,结构不合理,绝大多数工作人员是外行。我县图书馆的员工大多数年龄都在40岁以上,其中有一半年龄过了50岁,既没有学习的积极性,也没有学习的精力,长期停留在“外行”状态,而图书馆工作所需的图书馆学、英语、计算机等专业技术人员却严重缺乏,因为受体制和编制的限制,有专业知识的年轻大学生调不进来,满足不了新的形势和任务的需要。 二是工作缺乏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几十年来图书馆都是文化部门下属的事业单位,人员外无竞争压力、内无创新动力,常年过惯了“一张报纸一杯茶,月月都有工资拿”的清闲日子,没有忧患意识和服务意识,缺乏本领恐慌和能力危机,工作的热情不高,积极性、主动性不足,创造性严重缺乏,使图书馆的工作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吸引不了读者。
(三) 农家书屋建设适应不了新农村建设的需要
“农家书屋”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村人口的图书阅读需求压力,初步解决了一部分农民的读书问题,但整体而言,还处于起步阶段,远远满足不了广大农民的阅读愿望。
一是“农家书屋”数量满足不了社会需要。我县有111个村,目前建成的农家书屋只有70多个,还有 40多个村没有“农家书屋”,无法满足农民学习文化知识和科学知识的强列愿望。
二是“农家书屋”的藏书数量太少、种类不足,吸引不了年轻读者。我县“农家书屋”的藏书一般在5万本左右,而且藏书多是传统文化和民间文化,再加上少量农业科技知识方面的书,对中老年读者有一定的吸引力,而吸引不了年轻读者,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
三是部分“农家书屋”没有专门的管理人员,管理不规范,图书的保管不科学,造成了图书的损坏和丢失,对“农家书屋”的长远发展极为不利。
三、发挥图书馆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的建议
(一)政府要把图书馆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县政府应当把新农村文化建设与新农村建设当成同等重要的大事来抓,加强对这项工作的领导;在资金安排上实行县图书馆由县财政按全县人口人均两角钱的标准(发达地区已达到人均一至二元的标准)下拨购书经费,乡(镇)图书室由乡(镇)财政按全乡(镇)人口人均一角五分钱的标准下拨购书经费,村图书室由行政村按全村人口人均一角钱的标准下拨购书经费,并形成制度,以保证各级图书馆(室)每年都有一定资金用于添置新书。要制定好农村文化发展规划,做到循序渐进,成熟一批、实现一批、巩固一批、发展一批。
(二)形成全社会重视图书馆建设的良好氛围
文化建设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同时也是一项需要花费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的基础工程,这项浩大的工程单靠政府的投入要在短时间内完成是不现实的,可以吸引社会力量办馆,鼓励吸引工商 企业 事业单位以及社会各界,每年向图书馆赞助捐赠,同时按赞助捐赠的比例减免税收,同时,还应该制定一些政策来扶持图书馆自身靠造血的功能,如图书馆利用自身的优势,在条件允许下,创造经济价值或搞有偿服务,增强自身繁荣的能力。
(三)“农家书屋”的制度化、规范化建设迫在眉睫
惠及千家万户的“农家书屋”项目是真正让农民得实惠的民心工程,对丰富农民文化生活、普及科学文化知识、提高农民整体素质起到了显著的推动作用,深受广大农民群众的欢迎。但与农村的实际需要相比仍然有较大的差距,目前要从以下几个着手,实现“农家书屋”建设的制度化、规范化。
一是制定详细的建设规划,以五年或者十年为期,加快“农家书屋”建设步伐,尽快实现“农家书屋”的全覆盖,让所有的农民都能享受到农村文化建设的成果,助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二是打破条快分割,实现资源共享。对现有的文化资源进行整合,以乡为单位建立图书流动机制,给不同的村配备不一样的图书种类,以半年为一个阶段,实行村与村之间图书的交换流动,使图书的使用效益得到充分发挥,把有限的图书资金用活。三是参照村妇联干部或者计划生育专干的标准,给村里上了年纪有文化的人发放少量报酬,专门管理村文化活动设施和“农家书屋”,同时县图书馆要以乡为单位举办培训班,让这些管理人员接受专业培训,提高他们的管理能力,实现“农家书屋”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
(四)开展有偿服务,提高造血功能
县级图书馆要解决资源短缺、服务层次较低等问题,就要从根本上转变思想观念,开展有偿服务。开展有偿服务,可以筹集经费,弥补政府拨款不足,又可以满足读者需要,还可以为图书馆开展多种服务提供有利的条件。开展有偿服务的过程又是开发文献资源,提高文献资源的利用率,变单一服务为多途径服务的过程。图书馆虽是非盈利性的组织,但处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中,图书馆事业的发展,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这也是不可回避的。因此,图书馆要善于适应市场经济体制,开发文献信息资源,开展有偿服务。例如,开办各类培训班,开展复印、售书的服务工作,对深层次信息服务适当收费等。开展有偿服务,要正确处理有偿服务和无偿服务的关系。图书馆是一种公益事业,不是市场,不能以盈利为目的,也不能推向市场,不能一切向钱看。因此,利用文献信息资源,开展有偿服务,不能损害图书馆公益性,不能冲击和代替无偿读者服务,更不能本末倒置,要把主要精力放在如何提高读者服务质量上。图书馆的声誉提高,又可以为图书馆开展有偿服务奠定基础。
(五) 加强队伍建设,提升服务能力
第一,尊重人才,形成能干事、会干事、干成事的人才队伍。在人才缺乏的条件下,对现有人才的利用显得尤其重要,要形成尊重人才的良好风气,鼓励职工积极学习努力进步,鼓励他们奋发进取、刻苦钻研,最大限度的发挥他们自身的积极性与首创精神。
第二,强化在岗培训,提高专业水平。 限与目前的条件,要多引进外面的人才是不现实的,我们要转变观念,充分挖撅现有人才的潜力,强化在岗培训,力争把现有人才培养一批一专多能、有一技之长的专家,除了掌握专门的图书馆学及相关的知识外,还应掌握计算机知识以及信息学、教育学、心理学等知识,同时还应推动岗位技能的学习,使他们成为既是一位理论上有造诣的研究人才,又是专业操作上的行家里手。
第三,提升服务意识,提高服务水平。图书馆工作人员要强化宗旨意识、树立为新农村建设服务的观念,深入农村调查研究,了解农村的真实情况,了解农民的文化需求,尽可能按照农民的需要提供图书资料和精神文化产品。
总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离不开农村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在这一伟大历史进程中,图书馆不仅肩负着传承民族文化的使命,而且承担着丰富农村文化生活、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武装教育农民、引导农民在党的领导下脱贫致富奔小康的责任,只要县级图书馆努力提高自身能力,强化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能力,就一定会大有作为,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武晓丽.对我国农村图书馆建设的思考.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0.(7).
[2]张大俊等.网络学习与图日馆读者服务的拓展.图书馆论坛.2001(5).
[3]郑海保.中国县级图书馆的生存与发展.M.本社.县级图书馆生存发展.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6.(7).
[4]王亚军,张和芳.面向用户的图书馆网络信息资源组织与服务.情报资料工作.2001(5).
关键词:图书馆 新农村
中图分类号:G259.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882(2014)05-056-02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做出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增加农村文化服务总量,缩小城乡文化发展差距,对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具有重大意义。要以农村和中西部地区为重点,加强县级文化馆和图书馆、乡镇综合文化站、村文化室建设”。十八大报告指出:“坚持面向基层、服务群众,加快推进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加大对农村和欠发达地区文化建设的帮扶力度”。因此,新时期图书馆工作的重点应转向农村,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以服务群众尤其是广大农牧民群众为重点,积极投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去。
一、县图书馆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吹响了建设文化强国的号角,农村文化建设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农村文化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建设新青海,创造新生活,必须加大新农村建设的力度,没有农村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就不可能培养出“有知识,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农民。在这一历史进程中,县级图书馆的地位和作用更加突现出来。
(一)以及时实用的生产知识指导农业生产
县图书馆拥有大量丰富的信息资源,而这些资源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所必须的,也是广大农民迫切希望得到的。县图书馆可利用自己丰富的信息资源,将整合的最新的生产、生活、文化、科技信息传递给农民,为农民的生产生活服务。特别是适合当地推广的农业科技知识和适时的市场需求信息更是农民群众迫切希望得到的,县图书馆可以每年根据形势的变化更新内容,以编写小册子的方式即时免费发放到农民手中,指导农民按照市场需求安排生产,加快农产品的市场化,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农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步伐。
(二)以地方特色的文艺形式宣传党的惠民政策
地方特色的文艺形式是最受农民群众欢迎的宣传方式,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的宣传效果是特别明显的,图书馆是民间文化的发掘整理宣传保护机构,具有独特的资源和人才优势,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宣传党的惠民政策。近年来我省的湟中、互助、湟源等县的图书馆积极组织图书馆职工和民间艺人小团体深入农村,以青海花儿、青海平玄、贤孝、青海民间小调等形式自编、自导、自演的节目演出后,已经产生了非常好的宣传效果,《十唱共产党》、《共产党的政策实话好》等一大批文艺节目已经深入人心、广泛传唱,在农民群众享受精神食粮的同时,也受到了潜移默化的宣传教育效果。
(三)以多种方式教育引导农民转变观念
青海农村由于历史、地理、人文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经济社会发育程度低、农民的思想观念落后,小富既安的落后观念、因循守旧的保守思想、不患贫而患不均的小农意识,深深地影响和制约青海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思想观念的转变成为培养新农民的首要问题。
县图书馆应该理所当然的把转变群众观念作为自己的责任,在帮助农村牧区开展经济建设和脱贫致富的同时,开展“欲富口袋、先富脑袋”的新观念教育,引导农民讲科学、爱科学、用科学,因地制宜的实施文化扶贫,具体方式可以灵活多样。
(四)以优良的专业技能服务新农村建设
县图书馆要摆正自身位置,全身心的投入到新农村文化建设工程中去,要把这项工作当作服务新农村建设最重要的大事来抓,要充分应用自己所具有的专业技能做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宣传推广普及工作,做好民间文化发掘整理保护工作,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保护工作。其次,做好调查研究工作,摸准本地文化资源的整体状况,找准本地文化资源保护发展的重点难点,提出发展本地农村文化切实可行的对策措施供县政府决策时参考。第三,加强对乡、村两级图书管理人员的业务指导培训工作,提高他们的业务知识和专业技能,为农村文化建设提供人才保障。
(五)以丰富的文化资源促进大众阅读
图书馆承载着促进社会阅读的使命,致力于营造浓厚的社会阅读氛围,当前的一个重要使命是,如何利用有利的大环境,推进事业的大发展,提高社会服务保障水平,满足公众的知识信息需求,保障公众的基本文化权益。让社会各年龄段的公众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阅读空间和学习资源,作为公众终身学习的平台,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区教育相辅相成,为不同年龄段的公众提供相应的空间、资源和服务,以帮助儿童从小养成阅读的习惯,帮助青少年获得自主学习的能力,帮助成年人获取职业发展所需要的资源和技能,帮助老年人利用闲暇,丰富精神文化生活。
二、县级图书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资源短缺
根据国际图联对公共图书馆设置的标准,“每五万人就拥有一所图书馆”, “每人拥有2册图书”,我县 万人只有一所图书馆,每人拥有图书 册,远远底于这个标准。而且我县图书馆是全额拨款,由于县财力有限,财政拨款只能勉强维持工作人员的正常办公开支,购书经费短缺、设备落后,藏书锐减,文献不足,满足不了读者要求,超过90%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买的,内容陈旧或者过时了,对年轻读者根本没有吸引力,我县图书馆的阅览室里常常是空无一人,偶尔光顾的不过是几个退休干部。
(二)员工素质偏低
一是人员老化,结构不合理,绝大多数工作人员是外行。我县图书馆的员工大多数年龄都在40岁以上,其中有一半年龄过了50岁,既没有学习的积极性,也没有学习的精力,长期停留在“外行”状态,而图书馆工作所需的图书馆学、英语、计算机等专业技术人员却严重缺乏,因为受体制和编制的限制,有专业知识的年轻大学生调不进来,满足不了新的形势和任务的需要。 二是工作缺乏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几十年来图书馆都是文化部门下属的事业单位,人员外无竞争压力、内无创新动力,常年过惯了“一张报纸一杯茶,月月都有工资拿”的清闲日子,没有忧患意识和服务意识,缺乏本领恐慌和能力危机,工作的热情不高,积极性、主动性不足,创造性严重缺乏,使图书馆的工作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吸引不了读者。
(三) 农家书屋建设适应不了新农村建设的需要
“农家书屋”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村人口的图书阅读需求压力,初步解决了一部分农民的读书问题,但整体而言,还处于起步阶段,远远满足不了广大农民的阅读愿望。
一是“农家书屋”数量满足不了社会需要。我县有111个村,目前建成的农家书屋只有70多个,还有 40多个村没有“农家书屋”,无法满足农民学习文化知识和科学知识的强列愿望。
二是“农家书屋”的藏书数量太少、种类不足,吸引不了年轻读者。我县“农家书屋”的藏书一般在5万本左右,而且藏书多是传统文化和民间文化,再加上少量农业科技知识方面的书,对中老年读者有一定的吸引力,而吸引不了年轻读者,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
三是部分“农家书屋”没有专门的管理人员,管理不规范,图书的保管不科学,造成了图书的损坏和丢失,对“农家书屋”的长远发展极为不利。
三、发挥图书馆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的建议
(一)政府要把图书馆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县政府应当把新农村文化建设与新农村建设当成同等重要的大事来抓,加强对这项工作的领导;在资金安排上实行县图书馆由县财政按全县人口人均两角钱的标准(发达地区已达到人均一至二元的标准)下拨购书经费,乡(镇)图书室由乡(镇)财政按全乡(镇)人口人均一角五分钱的标准下拨购书经费,村图书室由行政村按全村人口人均一角钱的标准下拨购书经费,并形成制度,以保证各级图书馆(室)每年都有一定资金用于添置新书。要制定好农村文化发展规划,做到循序渐进,成熟一批、实现一批、巩固一批、发展一批。
(二)形成全社会重视图书馆建设的良好氛围
文化建设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同时也是一项需要花费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的基础工程,这项浩大的工程单靠政府的投入要在短时间内完成是不现实的,可以吸引社会力量办馆,鼓励吸引工商 企业 事业单位以及社会各界,每年向图书馆赞助捐赠,同时按赞助捐赠的比例减免税收,同时,还应该制定一些政策来扶持图书馆自身靠造血的功能,如图书馆利用自身的优势,在条件允许下,创造经济价值或搞有偿服务,增强自身繁荣的能力。
(三)“农家书屋”的制度化、规范化建设迫在眉睫
惠及千家万户的“农家书屋”项目是真正让农民得实惠的民心工程,对丰富农民文化生活、普及科学文化知识、提高农民整体素质起到了显著的推动作用,深受广大农民群众的欢迎。但与农村的实际需要相比仍然有较大的差距,目前要从以下几个着手,实现“农家书屋”建设的制度化、规范化。
一是制定详细的建设规划,以五年或者十年为期,加快“农家书屋”建设步伐,尽快实现“农家书屋”的全覆盖,让所有的农民都能享受到农村文化建设的成果,助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二是打破条快分割,实现资源共享。对现有的文化资源进行整合,以乡为单位建立图书流动机制,给不同的村配备不一样的图书种类,以半年为一个阶段,实行村与村之间图书的交换流动,使图书的使用效益得到充分发挥,把有限的图书资金用活。三是参照村妇联干部或者计划生育专干的标准,给村里上了年纪有文化的人发放少量报酬,专门管理村文化活动设施和“农家书屋”,同时县图书馆要以乡为单位举办培训班,让这些管理人员接受专业培训,提高他们的管理能力,实现“农家书屋”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
(四)开展有偿服务,提高造血功能
县级图书馆要解决资源短缺、服务层次较低等问题,就要从根本上转变思想观念,开展有偿服务。开展有偿服务,可以筹集经费,弥补政府拨款不足,又可以满足读者需要,还可以为图书馆开展多种服务提供有利的条件。开展有偿服务的过程又是开发文献资源,提高文献资源的利用率,变单一服务为多途径服务的过程。图书馆虽是非盈利性的组织,但处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中,图书馆事业的发展,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这也是不可回避的。因此,图书馆要善于适应市场经济体制,开发文献信息资源,开展有偿服务。例如,开办各类培训班,开展复印、售书的服务工作,对深层次信息服务适当收费等。开展有偿服务,要正确处理有偿服务和无偿服务的关系。图书馆是一种公益事业,不是市场,不能以盈利为目的,也不能推向市场,不能一切向钱看。因此,利用文献信息资源,开展有偿服务,不能损害图书馆公益性,不能冲击和代替无偿读者服务,更不能本末倒置,要把主要精力放在如何提高读者服务质量上。图书馆的声誉提高,又可以为图书馆开展有偿服务奠定基础。
(五) 加强队伍建设,提升服务能力
第一,尊重人才,形成能干事、会干事、干成事的人才队伍。在人才缺乏的条件下,对现有人才的利用显得尤其重要,要形成尊重人才的良好风气,鼓励职工积极学习努力进步,鼓励他们奋发进取、刻苦钻研,最大限度的发挥他们自身的积极性与首创精神。
第二,强化在岗培训,提高专业水平。 限与目前的条件,要多引进外面的人才是不现实的,我们要转变观念,充分挖撅现有人才的潜力,强化在岗培训,力争把现有人才培养一批一专多能、有一技之长的专家,除了掌握专门的图书馆学及相关的知识外,还应掌握计算机知识以及信息学、教育学、心理学等知识,同时还应推动岗位技能的学习,使他们成为既是一位理论上有造诣的研究人才,又是专业操作上的行家里手。
第三,提升服务意识,提高服务水平。图书馆工作人员要强化宗旨意识、树立为新农村建设服务的观念,深入农村调查研究,了解农村的真实情况,了解农民的文化需求,尽可能按照农民的需要提供图书资料和精神文化产品。
总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离不开农村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在这一伟大历史进程中,图书馆不仅肩负着传承民族文化的使命,而且承担着丰富农村文化生活、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武装教育农民、引导农民在党的领导下脱贫致富奔小康的责任,只要县级图书馆努力提高自身能力,强化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能力,就一定会大有作为,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武晓丽.对我国农村图书馆建设的思考.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0.(7).
[2]张大俊等.网络学习与图日馆读者服务的拓展.图书馆论坛.2001(5).
[3]郑海保.中国县级图书馆的生存与发展.M.本社.县级图书馆生存发展.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6.(7).
[4]王亚军,张和芳.面向用户的图书馆网络信息资源组织与服务.情报资料工作.20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