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奥林匹克运动与运动员的和谐发展

来源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56326889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百年来,奥林匹克运动一直把促进体育参与者的和谐发展作为追求的崇高目标,但奥林匹克运动主体—运动员却面临和谐发展的困境和危机。运动员是奥林匹克主义的主要载体和实践者,奥林匹克思想和奥林匹克精神要通过他们去体现、传播和弘扬。因此,奥林匹克运动要在21世纪健康持续发展下去,就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根本价值取向,回归运动员的主体地位,使竞技体育与教育融为一体、与文化密切结合,并谋求中西方体育文化传统的互补融合。重视和解决运动员的和谐发展问题,使运动员真正成为社会的楷模和青年人的榜样。
  关键词:奥林匹克运动;运动员;和谐;发展
  中图分类号:G80-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07)11-1461-03
  
  1为人的和谐发展服务是奥林匹克主义的宗旨
  
  在古希腊的雅典教育中体育就已作为促进青少年和谐发展的重要手段。古希腊的哲学家、教育家对体育的价值具有深刻地认识,并在教育中大力推行。柏拉图认为,道德不良产生于教育不当和身体不健全,体育不仅可以使人的身体健康、体型完美、精力充沛,而且可以培养勇敢顽强的意志品质。亚里士多德也主张体育先于智育,因为智力的健全依赖于身体的健全。古代奥运会就特别强调参赛运动员的和谐发展,要求竞技者不仅要技艺高强,而且要道德高尚、知识丰富、内心充实、体格健美、举止优雅。身心和谐发展的奥运选手是古希腊人崇拜的偶像。19世纪下半叶的欧洲,由于大工业生产所形成的工种专业化,造成了人体的畸形发展。大工业带来的城市化和竞争加剧,造成了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精神压力增大。剧烈的社会动荡,使社会丑恶现象丛生,社会道德水平下降。新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给人们的的身体和精神以及社会道德都带来了新的威胁。社会现实迫使人们竭力去寻找一种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去克服人的片面发展和糟糕的社会状况。奥林匹克复兴者们敏锐地洞察到这一社会需要,试图通过体育手段去改善人的发展现状并进而改良社会。顾拜旦认识到,奥林匹克运动不同于一般的体育活动,它要具有国际性和生命力,就必须具有坚实的思想基础和崇高的目标。顾拜旦吸收了古希腊身心并完的教育思想和19世纪英国公学利用竞技运动培养学生品格的教育思想,把通过体育活动促进人的身、心和精神的和谐发展,促进建立一个维护人的尊严的、和平的社会,确定为复兴奥林匹克运动的指导思想。这一思想的确立不仅适应了当时的社会需要和人的发展需要,也为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不断发展提供了不竭的思想动力。《奥林匹克宪章》指出:“奥林匹克主义是将身、心和精神方面的各种品质均衡地结合起来,并使之得到提高的一种人生哲学。”“奥林匹克主义的宗旨是使体育运动为人的和谐发展服务,以促进建立一个维护人的尊严的、和平的社会。”百年来,奥林匹克运动一直把促进体育参与者的和谐发展作为追求的崇高目标。把促进人的和谐发展并进而促进社会的和平发展作为奥林匹克运动主义的宗旨,这是奥林匹克运动创始人对世界体育文化的伟大贡献,它大大提升了原本作为游戏层面的竞技运动的文化品位和人文价值。使奥林匹克文化成为被众多国家和民族广泛认同的优秀体育文化。
  
  2奥林匹克运动员和谐发展面临的困境与危机
  
  由于奥林匹克运动特有的政治功能和过度的商业化、职业化,在奥林匹克运动主体身上,奥林匹克运动促进人的和谐发展的理想与现实发生了严重冲突。
  其一,运动员身心健康受到损害。体育运动的本质功能是促进人的身心健康,然而,当今的竞技运动对运动员的身心健康并没有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长期的大运动量训练、机体的超极限负荷、激烈的身体对抗、巨大的心理压力等等,造成了运动员普遍存在运动伤病。可以说,当今运动能力极限的每一次突破和竞技成绩的每一次刷新,无不伴随着大批运动员机体健康的伤害。竞技运动从古至今就因损害运动员的身心健康不断受到批判。古希腊的良识派早就对此大加挞伐。柏拉图也认为竞技运动“是在损害健康”。[1]上世纪60年代,日本学者们也因竞技运动造成了运动员的身心伤害而对其进行了抨击,认为运动成绩多数都与政治和经济密切相关,并成为狭隘的民族主义和商业主义的手段。由于竞技运动自身的特殊性发展,使得人们在参加竞技运动时常常处于各种各样的紧张状态和困境之中,破坏了运动员的身心健康和正常生活。[2]其二,运动员文化水平普遍较低。竞技运动发展到今天,运动员要想在世界大赛中获得好的成绩,就必须进行早期专门化训练,这一竞技运动规律,使得青少年运动员不能像同龄人一样接受正规的基础教育,从而导致文化知识缺乏,这就给他们将来退役后的个人发展带来了潜在危机。其三,运动员再就业困难。奥林匹克竞技运动已发展成为一种特殊职业,而对从事这一职业的每一位运动员来说它都是短暂的,不论业绩如何都将退出竞技赛场去寻求新的职业道路。由于早期专业化训练而造成的文化知识的欠缺,使得退役运动员再就业已变得越来越困难。有些运动员退役后可以凭运动专长从事教练工作,但那这只是凤毛麟角,绝大多数成绩资本尚不足于支撑今后生活的运动员,都必然面临再学习和再次择业的困境。其四,运动员竞技道德缺失。竞技道德的缺失表现在赛场内外,如兴奋剂的滥用、运动暴力、赌球、贿赂裁判、打假球等等,其中最为严重的是兴奋剂问题。兴奋剂是竞技运动商业化和高科技催生的一只毒瘤,严重损害着运动员的身心健康和竞技运动的发展。近十几年来,国际体育组织致力于反兴奋剂的斗争,但兴奋剂丑闻却接连不断,大有蔓延之势,甚至达到了有组织、大范围服用的地步,在田径、游泳、举重、自行车、柔道等比赛项目上表现尤为突出。国际反兴奋剂组织的专家郑重警告,基因兴奋剂将成为下一代兴奋剂的“主角”,基因兴奋剂的检测将成为国际体育界面临的一个新难题。法国生物工程学院院长吉拉德·迪纳甚至警告,2008年奥运会,很可能出现经过基因工程改造的“超级运动员”。
  
  3运动员的和谐发展是21世纪奥林匹克运动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
  
  3.1奥林匹克运动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人的发展是一个古老而又常新的重大课题。寻求发展是人生的一大目标,也是人生的一大动力。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类对理想社会的追求,其实质就是追求人的发展,社会的发展归根到底是人的发展。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人类发展报告》中指出,人类的发展是一个扩大人们做出选择的过程,选择是个无止境的过程,它随时间而变化。但是,在任何时候,长寿和健康的生活;获得知识;享有维持一定生活水平所需的资源这三个选择是不可缺少的。[3]为了实现这样一个目标,人的发展必须是和谐的发展。人的和谐发展包含人的身心和谐、人际和谐、天人和谐三个方面的协调发展。身心和谐指人的德、智、体、美等诸方面全面协调发展。人际和谐指在人与人的交往活动中应相互理解、求同存异、和睦相处、共同发展。天人和谐指人在适应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遵循了自然发展的客观规律,使人与自然处于共生共存的良性循环的协调状态。人的和谐发展观揭示了人、社会、自然三者间的关系,体现了人与社会发展的最高价值和终极目标,是人的发展观的最高层次和最高体现。用可持续发展观来审视和反思运动员竞技能力和运动成绩的提高方式,我们认识到,人首先是自然存在物,人的生物机体是大自然的一部分,有其自然规律,如果违背规律而对其功能进行过度“开发”和“索取”的话,必然会对机体造成损害。“更快、更高、更强”的奥林匹克格言体现了人类超越自我、挑战极限、勇往直前的竞争精神。然而,这句产生于西方工业文明的格言,也带有强烈的控制自然、支配自然、征服自然,把自然当作异己力量的价值指向和科技主义意味。对“高”、“快”、“强”的过分追求,把竞技运动导向了结果,而忽视了竞技运动的过程。在这一口号的鼓舞下,“人类向自己的体能极限发起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创造了无数辉煌的成绩,然而,这种强调竞技并演化至极的追求,把人由发展体育的中心推至边缘,沦落为创造奇迹的工具。竞技体育的异化带来了人的异化,人同其本质分离,由此导致了人文精神的丧失,拜金主义、利己主义的泛滥,导致思想道德文化观念上的断裂。”[4]对此,现任奥林匹克主席罗格适时地提出了新的奥林匹克格言:更干净、更人性、更团结。新格言表达了国际奥林匹克运动领导者们要克服奥林匹克人文危机的坚定信念,也表达了奥林匹克运动在21世纪的新的发展理念。“更干净”,说明奥林匹克运动道德原则已受到严重践踏,表达了人们要维护奥林匹克运动纯洁性、公平性的强烈愿望和向违背体育道德者宣战的决心。“更人性”,说明了奥林匹克竞技已存在主体迷失、运动员沦为工具和片面发展等有悖人性的危机,也表达了奥林匹克运动要回归“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尊重运动员的各项权利,要为运动员的和谐发展提供文化支持。“更团结”,是人类对奥林匹克和平理想的呼唤,寄希望于奥林匹克大家庭在21世纪更团结地去推动人类社会的和平与发展。
  3.2回归奥林匹克运动员的主体地位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发展迅速,其动力就在于它强大的功利价值。对于国家来讲,通过参加奥运会,可以展示民族形象和经济、科技实力,增强民族凝聚力。这是奥林匹克运动受到各成员国高度重视的根本原因。奥运成员国纷纷把在奥运会上夺取金牌确定为国家发展竞技体育的目标,建立起最有利于夺标的竞技体育发展战略和训练体制,对运动员均采取长期强化训练。对于运动员来讲,能够参加奥运会并获得佳绩,不仅可以一举成名,获得丰厚的物质利益,而且还会从此改变人生命运。由此,奥运成绩就成为强烈的国家需要和个人需要,运动员的一切活动被运动成绩所主宰,失去了体育运动的主体地位,从而被物化为攫取运动成绩的工具。科技对竞技运动的介入,虽然有利于运动成绩的提高,但却加速了人的物化。兴奋剂的肆虐就是典型例证。“在现代科技的掩护下,运动员肆无忌惮的服用药物,已使奥运会竞赛‘体力与精神融为一体’的理想化为泡影。”[5]近年来,基因技术已经开始向体育运动领域渗透。依靠人的体能进行较量的体育比赛,将可能很快成为使用基因技术的“试验田”。运动的较量是新器械的竞争还是人的体能和技能的较量?[6]如果奥林匹克运动无法阻止科技对运动员的主宰,那么奥林匹克运动必将被科技力量所毁灭。现代奥林匹克运动诞生于西方商品经济社会。商品经济的一些特征必然渗透在奥林匹克运动中。商品经济社会追求物质利益的社会价值观,反映在奥林匹克竞技中就是极力追求比赛结果,轻视比赛过程,追求外在的功利价值。人类社会历史不能跨越商品经济社会,只要商品经济存在,人对物的依赖就不会消失,人的物化也是必然的,人与物的倒置还会继续存在。但是,“我们在克服竞技运动中异化现象的问题上决不是消极的、宿命的。我们应当积极地通过认识竞技运动中人异化的原因和危害性,提高对这一问题认识的自觉性。并且通过改革,打破各种陈旧的、容易产生人异化的各种体制,推出一些新的、有利于防止人异化现象产生的具体政策,加强竞技运动中的法制观念和执法力度,这样就可以有效地抑制竞技运动中人异化现象的蔓延。”[2]运动员主体地位的回归,有赖于社会价值观和竞技运动发展观的转变,也需要运动员自身主体意识的觉醒和提高。运动员要争取以平等的身份参与奥林匹克运动的重大决策和组织的各种活动。在接受教育、健康保障、再就业等方面维护其合法的权益。为自身的和谐发展争取更多的机会和更大的空间。
  3.3与教育融为一体,与文化紧密结合奥林匹克主义的倡导者们注意到,要使体育能够在促进人的和谐发展中发挥更好的作用,奥林匹克运动必须与教育与文化紧密结合,唯有如此,才能使体育运动的参加者不仅获得身体的锻炼,而且也能够完善健康的心理,培养高尚的社会道德品质。教育是奥林匹克运动的本质特征之一,也是奥林匹克思想体系的核心。教育是顾拜旦体育思想的精髓。他认为教育是奥林匹克主义的出发点和归宿,他反对肌肉凌驾于精神之上,反对把竞技运动作为谋取物质利益的手段。在新的世纪里,奥林匹克运动不仅要继续高扬竞技与教育、文化相结合的旗帜,更重要的是寻求真正实现竞技与教育融为一体、与文化紧密结合的具体途径与方法,而不是继续让竞技运动与教育、文化“貌合神离”,通过切实有效的手段真正保障运动员的受教育权不被剥夺。通过采取各种形式的教育和文化活动,一方面提高运动员文化知识水平,为结束运动生涯走向社会奠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另一方面,大力提升运动员的道德水平,发挥教育、文化对其行为的调节、控制作用,使其能够自觉维护奥林匹克竞技的纯洁性、公平性。从而使奥林匹克运动员真正成为技艺高超、道德优良、健康有为的文化使者,无愧为青年人的榜样。
  3.4谋求中西方体育文化传统的互补融合体育运动作为一种具体的文化形态与它的文化背景有着明显的同构。奥林匹克运动产生于西方文化,必然蕴含西方文化的价值观念。西方文化中的民主、自由、竞争、拼搏、开拓、进取、重视个体和尊重科学等特征在奥林匹克竞技中得到充分体现,这些文化特征适应和满足了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因而被越来越多的国家和民族所认同,奥林匹克文化也成为世界性的优秀体育文化。但是,“西方文化传统的主导特征,相对于东方文化而言,表现出灵魂与肉体的对立,唯心与唯物的冲突,主体与客体的分裂。执灵执物,两极分化。”“今天的西方世界正处在灵化与物化、理想与现实、目的和手段的严重分裂状态。”[5]奥林匹克运动中的矛盾和冲突在很大程度上源于西方文化的弊端。工业文明中物质利益高于一切的社会价值取向是导致竞技运动中“灵”与“肉”相分离,见物不见人,重结果轻过程等异化现象的根源。优秀文化是对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产生促进作用的文化。优秀文化只有在多种文化的不断交流中博采众长,不断创新,才能保持其先进性,才能发展更大的功能。在西方文化怀抱中孕育而生的奥林匹克运动,要不断健康发展,就必须敞开胸襟汲取多种文化精华,扬长避短,形成文化聚合力,在世界多元文化的激荡碰撞中保持优秀文化的品质,继续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贡献。国际奥委会已经认识到奥林匹克运动国际化的重要性,强调奥林匹克运动应当是多文化的和跨文化的。奥林匹克运动是世界性的,它应当与世界文化相融合。萨马兰奇曾指出:“国际奥委会主导思想应建立在沟通东西方文化的基础上。”在新的世纪里,以西方文化特征为主导的奥林匹克运动需要从东方体育文化传统中获取营养。中国有5 000年的文明史,是东方文化的代表。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中国传统体育文化深深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中国传统体育追求“形神合一”、“天人合一”的和谐境界,对于奥林匹克竞技中过分强调竞技结果、追求肌肉强化,而忽视人的精神与外形的和谐,忽视人体与自然和谐的状况,无疑是一种修正和完善。中国是儒家文化的发祥地,深受儒家伦理思想影响的中国传统体育中所表现出的公正、诚实、仁爱、友善等观念,对抑制当今奥林匹克竞技中的道德失范,维护奥林匹克运动的纯洁性,无疑具有重要的参照价值。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人文奥运”理念的张扬,对于扩大和加快东西方体育文化的交流,形成优秀体育文化的互补融合,促进奥林匹克运动在新世纪的健康发展必将会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如果说在过去的一百年里,是以西方文化为主导的奥林匹克文化向全球范围扩展的话,那么,在新世纪里,奥林匹克文化将会在世界多种文化广泛交流、互补融合的大趋势下,形成蔚为壮观的多元文化景象。
  
  4结束语
  
  “以人为本”是奥林匹克运动的本质内涵和文化价值所在。通过体育运动途径给人以全面和谐发展的人文关怀,是奥林匹克思想和奥林匹克竞技运动在世界范围迅速普及的深刻原因之一。奥林匹克运动要在21世纪获得健康持续发展,就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正视奥林匹克运动中运动员和谐发展面临的现实危机,积极采取应对措施,有力地遏制竞技运动中日益加剧的异化现象,维护和尊重运动员的发展权利,使奥林匹克运动真正能够为实践者的和谐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1] 易剑东.兴奋剂—透视奥林匹克运动的多棱镜[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1997, 11(3).
  [2] 周爱光.竞技运动异化论[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3]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1994年人类发展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
  [4] 裴立新.“以人为本”——新世纪体育发展的基本理念[J]. 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1,(1)10.
  [5] 程志理,黄金鹏,果强. 奥林匹克运动的“人文危机”及消除途径探讨[J].体育与科学,1998,19(5).
  [6] 马岳良. 更干净、更人性、更团结——对奥林匹克新格言文化内涵的探析[J].体育文化导刊,2003,1.
  [7] 任海.运动员在21世纪奥运会中的地位[J].体育文史,1996.1
  
其他文献
2004年与郭老合影  被大家尊称的“国舅”爷、我的忘年之交——郭布罗·润麒老先生,已驾鹤西去10年了(2007年6月6日),我仅以此小文敬献给我崇敬的郭老。  大家知道,清朝最后一帝溥仪(宣统)有位美丽的皇后叫郭布罗·婉容。她有一位同父异母的弟弟叫郭布罗·润麒。从婉容这儿论,润麒可称为清朝宣统皇帝的国舅,若从溥仪的三妹韫颖(润麒的夫人)这儿论,润麒可称为大清王朝的驸马。当然因为大家众所周知的原因
期刊
近年来,全国煤炭市场结构性过剩问题突出,价格不断下滑,行业经济效益大幅下降,煤炭行业经济运行面临着严峻挑战。深化厂务公开民主管理才是加强企业管理,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搞好群众监督,促进煤炭企业和谐健康发展的有力手段。  翟镇煤矿为适应发展需要,提高矿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水平,建立了一套科学的、严格的规定和程序,实现了民主管理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增强工作的有效性。  一、理念创新,高度融合,提升管理水
本文披露的《形意刺枪术》与《形意劈刀术》,是1933年傅剑秋受李景林生前之推荐,应楮桂亭之邀,携子傅少侠,任江苏省保安大队武术教官时,与楮桂亭合编的一套形意拳教材,教材名为《国术教范》,封面书名由保安大队项致庄处长题写。此教材包括形意拳的“五形拳”、“连环拳”、“八式拳”和“形意刺枪术”、“形意劈刀术”。传授时先由连、排级干部习练,之后学习毕业的干部派到各连队再施教(这套《国术教范》是目前唯一可以
随着人口的老龄化,老年糖尿病患者增加.老年糖尿病作为随着年龄增长而特有的疾病是否存在着与青壮年相同的诊断与治疗,本文就此方面问题进行概述.
离退休职工的管理服务工作是一项纷繁复杂的群众工作,它政策性强、涉及面广,离退休管理服务工作质量的优劣,关系着党的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能否认真贯彻落实,离退休职工晚年幸福、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期刊
最近一段时间以来,图书市场出现了一股伪书出版之风,媒体对此已有报道,社会各界也有反映.为此,记者日前专门采访了新闻出版总署图书司负责人.
摘 要: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斷发展,煤电企业到了一个发展迅猛的时代。企业共青团的工作显现出较以往不同的新特点,加强团青工作建设,提升团青工作质量,才能顺应新形势的发展要求。文章主要研究团青工作新的途径与方法,紧随企业发展步伐,适应青年成长需求,最后总结创新团青工作的对策。  关键词:煤电企业;创新;团青工作  在市场经济改革不断发展的背景下,我国自由市场的竞争越来越激烈。顺应着市场的改革,煤电
据日本总务省发表的统计结果,日本老年人口已经超过2500万,2002年日本厚生劳动省颁布的糖尿病患者人数约740万,其中60岁以上的患者占患者总人数的2/3,由此推断,60岁以上的糖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学术图书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强化学术图书选题策划意识、加强学术图书选题策划工作显得更加重要。在社领导的支持下,我们策划了一套“走进上海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