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金的《家》与岛崎藤村的《家》比较研究

来源 :西江文艺·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snsd_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巴金的名作《家》于一九三一年完成,舞台设定在一九二0年的中国四川省的成都,描写的对象是封建时代的理想大家族——四世同堂的高家。这部作品成为了巴金的代表作,被誉为现代的《红楼梦》。岛崎藤村的夫作《家》则创作于一九0九年,有人称这部作品为藤村的最高杰作。
  巴金的《家》叙述的是一个行将崩溃的封建大家族的悲欢离合,可以说,作品的主要内容都是直接取材于巴金少时成都的老家。作家自己曾多次坦言,小说中的主要人物高觉新就是他的大哥的翻版,觉民和觉慧也是以他的三哥和巴金自己为模特的。几个被封建阶级吞噬的悲苦女性,或是作家的亲人,或是作家的熟人,他对她们的悲惨命运,有着深切的了解和无限的同情。同样,岛崎藤村的《家》也是以自己的人生经历为线索,以自己和亲人的形象为原型,通过对自己家族兴衰的叙述,为行将灭亡的封建社会谱写了一曲挽歌。同巴金的《家》相比,岛崎藤村的《家》更多的是生活原生态的描写,更多的是纯客观的反映,自叙传的色彩要浓烈一些。质言之,他选取的是平视的角度,看重的是源于生活,恪守的是生活的原汁原味。岛崎藤村的《家》被认为是一部独具风格的杰作,可称得上是自然主义文学的纪念碑,甚至确定了“藤村文学”作为明治社会文学代表的地位。巴金的《家》,展现了典型的中国式家族生活的画面。两部《家》诞生在有着相似传统文化背景的国土上,且均取材于作家本人“生于斯,长于斯”的家庭生活经历,再加上小说中的“家”都处于现代社会新旧交替的历史节点,两位作家都自叙传式地讲述了大家族在时代冲击下无可挽回的衰落,以及身在其中的家族成员那复杂而忧郁的生命体验,但是由于中日两国的家族文化传统中存在的两国的近代的历史语境的不同,影响了两位作家的叙事立场和策略,进而使两部作品文本呈现出迥异的风貌。
  家族是建立在血缘关系的基础上扩大的家庭,家庭中的人伦秩序亦渗透于家族生活之中,因此家族中的每一位成员都处于错综复杂的人伦链条或“差序结构”之中。巴金的《家》的故事主体是行将分裂的以父子为主轴的大家族;岛崎藤村《家》的故事主体是家族结构中几个以夫妻为主轴的小家庭,故事主体的差别也与作家的家族叙事立场和创造方法有关。巴金在给《家》作的序言中曾说到:“我不单要给我们的家族写一部特殊的历史,我所要写的应该是一般封建大家庭的历史·····我要写这种家庭怎样必然地走上崩溃的路,走它自己亲手掘成的墓穴。”巴金的创作充满着激情和冲动。岛崎藤村曾解释说:“我写《家》的时候,是想借助盖房子的方法,用笔‘建筑’起这部长篇小说来。对屋外发生的事情一概不写,一切都只局限于屋内的光景。写了厨房,写了大门,写了庭院。”两位作家所选择的观点,分别适合了叙述聚族而居的中国内地大家族和明治维新后日本由小家庭组成的大家庭。因此在岛崎藤村的《家》中,我们更多地感受到时间的自然流动,四季的交替,山野的变换,人物的起居衣食、悲欢离合,世态的炎凉变化,都以活生生的生活节拍来表现。虽然中日两位作家构设家族故事的方式有所不同,但是两位作家都对本国的传统家族文化,尤其是对腐朽僵化的封建道德和因袭观念,进行了反思。
  在巴金和岛崎藤村生活的青少年时代,东亚的“家”则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以封建家长为中心,以姓氏为标志的至高无上的权威组织。巴金的《家》,牢牢聚焦于封建家庭的吃人的本质,无情地撕裂了它含情脉脉的面纱,告诉我们,这“家”,就是罪恶滔天的屠场和牢狱。在巴金营造的高家帝国中,我们看到了令人战栗的恐怖景象。“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父叫子亡,子不得不亡”的封建律令在以各种形式杀人。中国封建的“家”是地地道道的囚牢,日本封建的“家”也毫无二致。家是地牢,同样是岛崎藤村的《家》所揭示的主题。无论是巴金笔下的中国式的“家”,还是岛崎藤村笔下日本式的“家”,都如同牢狱一般地禁锢和束缚着年轻的一代,让他们的生命负荷着难以承受的封建家族制度的重压。可贵的是,通过这些描写,两位作家传递了无声的话语:这监牢般的封建家庭,再也不能让它延续下去了!而捣毁它的任务,就落在青年一代身上。
  在家族文化中,价值理想是家族成员共同追求的目标和维系家风的思想基础,中日两部《家》都将价值理想作为了机构家族故事的重要因素,但两位作家对此所持的态度却不尽相同,且其具体内容也同种存异。岛崎藤村在创作《家》时,正是日俄战争之后,日本已经走向资本主义。当时的情况是:一方面,工业化的潮流以迅雷不及掩之势吞没了山村的庄园经济,使人们感到迷茫和恐惧;另一方面,日俄战争的胜利使统治者洋洋得意,疯狂地压制民主力量,逮捕进步人士,迫使许多作家逃避社会,向往自然,岛崎藤村就是如此。他的《家》更加深沉、冷静地观察和思考着“家”中发生的一切,对于传统与现代的价值理想的冲突,而并不做过多的评论。传统的“家”在时代的冲击下,虽然已经不可挽回地衰败下去,但“家”里的父辈对于家族存在的经济基础的珍惜,使他们对家族传统价值观念的认同程度进一步加深,具体在处理家族事务时就表现为恪守遗训,丝毫不渝祖宗的规矩,生怕损毁家族的名声,辱没家风,他们认为家业的兴隆全仰仗祖宗的英德,只要能够好好地经营家业,并且极负责任地把它完整的传递给子辈,父辈才能放心地将家族的重任交付给下一辈。
  在巴金的《家》中,高老太爷年轻时勤学苦读,得到功名,做了多年的官,尝够了其中的甘苦,才得以造就了一个庞大显赫的家族。高老太爷非常珍视自己一手建立起的这份家业,眼看着自己的多子多孙,“四世同堂”的梦想实现了,他这样想着,心中很满意,所以他要拼尽残年余力来维持这个大家族的强盛。家族的未来、家族的荣耀是老太爷心目中永远的价值理想,这一点与日本的《家》较为相似。但是由于巴金一直强调:“我所憎恨的并不是个人,而是制度。”“家”在这里变成了旧制度、旧礼教的化身,作家在创作过程中,又遭受了失去亲人的不幸,这一打击使他更深刻地认识到封建家族制度发展到专制和反动之时对人个性的压抑、否定和摧残是何等的惨烈。另外,巴金年轻时怀有相当远大的社会理想,认为应该坚决不与旧势力旧传统妥协,于是他用自己的笔将养育了自己十八载的封建大家族进行了毫不留情的解剖和批判,不仅将其中的罪恶和腐朽展示给人看,还对如“家业兴隆”、“长宜子孙”、“知书达理”等传统的价值理想进行了尤其猛烈的嘲讽。
  两部同是描写家族史的同名作品,都扎根于本国传统家族文化的深厚土壤之上,由于两位作家所处的历史语境和具体的叙事手法和叙事立场的不同,使两部小说呈现出迥异的叙事风格和思想内涵。“批评创造性来自于解读的创造性”,巴金和岛崎藤村的同名小说《家》由于各自其内涵与外延的丰富性,使得两部作品孕育着很大的阐释张力,留给读者广阔的解读空间。
其他文献
【摘要】:摄影艺术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作为人类观察、记录世界的一种方式,进而成为艺术家表现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载体。创作者通过摄影作品来表现和传递自己的审美情趣和价值取向;欣赏者则或鉴赏或分析,从中得到视觉上的享受和精神上的满足。  而用黑白去概括世界是一件有趣的事,也是一项富于挑战性的工作。黑白摄影作品不能象彩色照片那样可以通过色彩去吸引人的注意力,而完全要靠黑白灰的过渡和层次的细腻
期刊
【摘要】:藏族的姓氏文化是藏文化中的一部分,无论是哪个国家的民族,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姓名,对于每个人来说姓名是很重要的东西,姓名在社会中表示着一个不一样的个体,在每个人的姓名中含有父母的希望和期待、祝福等,藏族姓名是一种独特的姓名,他不同于其他民族的姓名,本论文中首先阐述了藏族姓名的含义和来源、姓名的取法、姓名的文化意义等,然后表述了在三大藏区的姓名也具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其次表述了藏区的农区和牧区的
期刊
【摘要】:传统儿童水墨画创作教学中,教师多以水墨画画法、技巧等作为讲解重点,对学生兴趣的引导多停留在口头上,其本质仍为“填鸭式”教学。然新课标要求下的当代儿童水墨画创作教学,要求教师以学生艺术视角的拓展和绘画创造性的提升为培养目标,因此儿童水墨画的教学需要以生为本,以儿童水墨画兴趣引导为基础,进行现代化的改革。  【关键词】:儿童水墨画;兴趣引导;以笔画心;以画写意  艺术大师毕加索曾提出,“人们
期刊
【摘要】:中国新型城镇化的推进过程中必然伴随着农村教育城镇化,作为我国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广泛存在于农村的村小和教学点,也会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不可避免的受到史无前例的影响。本文基于新型城镇化大背景及广泛汲取广大学者关于农村小学发展与建设的经验和成果上,实地调研一个典型乡镇的教育发展情况,剖析农村小学在当下面临的发展困境,探讨促进农村小学建设与发展的对策,为农村小学如何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持续健康发展提供
期刊
【摘要】:学问化问题作为一个极富民族内涵的诗学命题,贯穿了中国古典诗学的始终。到了宋代,形成了“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的学问化创作风气,学问化构成宋诗独特审美风格的重要因素,也成为了宋代诗歌最鲜明的创作特色。故本文试从宋诗学问化创作形成的社会大背景、原因上来探究一下宋诗的学问化创作的形成。  【关键词】:宋诗;学问化;背景原因;诗学  文学创作无论在何时,都不能截断众流,必须沿袭前代
期刊
中学化学教学要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实验教学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帮助学生形成化学概念、获得化学知识和实验技能,培养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还有助于培养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的学习方法。因此,加强实验教学是化学教学中贯彻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保障。因此如何在中学化学实验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是一个重要课题。下面谈点个人的体会。
期刊
老去了的牌坊,是一幅意义深刻的画,留住了历史的痕迹,也同样描绘出了现今的壮美。纵观青岩石牌坊,记载着清代时期历史文化发展过程,并留下清政府由盛到衰的脉络痕迹,同时为研究清朝的政治经济、民俗文化、建筑艺术等提供了宝贵的文物资源。  石牌坊是青岩古镇的标志,牌坊为汉文化独特之建筑文化风貌,是清朝年间台湾历史上注重礼教、以德为尚的社会发展见证与文化结晶,如今亦为全世界汉文化交流的统一语言。每一座牌坊的精
期刊
【摘要】:吐蕃王朝时期的碑铭是祖先留给子孙后代宝贵的文化遗址和历史文献,它也是吐蕃赞布时期的政治、文化、历史、宗教、外交、社会等研究不可缺少的历史资料。然而,赞布墀德松赞的墓碑铭文是客观地认识赞布墀德松赞时期的历史和评价这位赞布的重要依据。本论文主要从四个方面进行论述:建造墀德松赞墓碑铭文的历史背景,石碑的结构其铭文,墀德颂赞墓碑国内外研究的历史及现状,墓碑铭文的文献价值等。  【关键词】: 墓碑
期刊
【摘要】:网络监督是现代民主政治下公民政治参与的表现,如今已经成为执政党整个民主政治建设体系中一个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在推进民主政治发展过程中,通过有效措施使网络监督的优势充分发挥,继而推进民主政治建设工作深入开展。  【关键词】:网络监督;民主政治;功能;规范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监督作为一种新的监督形式,在推进民主政治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网络监督有着自己特有的功能,是传统
期刊
【摘要】:合作原则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然而违反合作原则,却往往有不一样的喜剧、幽默或讽刺的效果。在文学作品《红楼梦》和影视作品《人在囧途》中的语言大量使用了违反合作原则的方法,本文将以这两部作品为例,试图从违反合作原则的角度分析作品中人物的语言,从而更好地了解它们的实际含义及反映出的人物性格。  【关键词】:语言;合作原则;红楼梦;人在囧途  一、合作原则  所谓会话含义,其实是指这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