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际遇性活动是幼儿学习中心广泛开展的一种教育活动形式,主要包括谈话、学习中心工作和分享回顾三个环节。际遇性活动体现了“追随儿童”的基本思想,体现了“返本课程”以“儿童为中心”的基本理念。“追随儿童”的际遇性活动绝非幼儿单方面的随机活动,实际上,它的卓有成效依赖教师恰当的指导策略。教师的指导策略存在于学习中心际遇性活动的各个环节,每个环节的具体指导策略因任务的不同而有所不同。
一、“谈话”环节的指导策略
每一次际遇性活动都始于谈话,通过谈话,教师可以了解幼儿的已有经验、思维方式和活动水平,继而因势利导,帮助幼儿发现感兴趣的话题,并指导幼儿明白地表达想法,为幼儿实现自己的活动构想打下方向性基础。
(一)链接旧经验,拓展新经验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帮助孩子将新的概念、信息与他们已经知道和感兴趣的事物链接在一起,将使他们更容易记住和使用这些概念和信息,从而进行新旧经验的对接,不断丰富和拓展学习。比如,在小小班“马路上的景观”际遇活动中,幼儿谈到了公共汽车。
师:小朋友见过什么车?
幼:有公共汽车,公共汽车是大大的。
幼:我坐过公共汽车。
师:公共汽车是怎么样的?
幼:公共汽车有轮子。
师:轮子是怎么样的?
幼:轮子是圆圆的。
幼:没有轮子就不能动了。
幼:轮子是黑黑的。
师:公共汽车的轮子跟小汽车的轮子有什么不一样?
幼:公共汽车的轮子比小汽车的轮子要大,因为公共汽车很高。
师:公共汽车还有什么?
幼:有方向盘。
师:方向盘是怎样的?
幼:是圆圆的,可以转(做出转方向盘的姿势)。
幼:我坐102上幼儿园,
师:102是什么?
幼:我坐102上幼儿园,坐其他车就不能上幼儿园。
师:102是公交车路线的号码对不对?
幼:对。
在际遇活动中,教师如果发现孩子们谈论的话题都聚焦在一个点上,就说明这个话题是孩子们感兴趣且具有一定经验的。如上面的例子,教师发现即使是3岁的孩子对这个世界也已经有很多的经验,但每个孩子对事物的认识可能都有侧重的地方。教师通过让孩子们表达自己的所知所想,让孩子从同伴或教师身上获取新的经验。
(二)提开放性的问题
教师有目的地提问,可以大大降低幼儿注意力转向的可能性;更重要的是,开放性问题更能引发幼儿的深层次思考,点燃他们的好奇心,推动他们使用新的方式进行思考。 例如,在中班际遇活动“小动物的发现”中,教师和幼儿谈到:
师:种植的时候你们有什么发现呢?
幼:白菜被虫子咬了,虫子是圆圆的。
幼:有些虫子有翅膀,有些虫子没有翅膀。
幼:虫子有很多的脚,它们会在白菜上爬来爬去。
幼:我看到的虫子会生蛋。
师:怎么样才能除虫呢?
幼:用手抓。
幼:要杀虫剂才能杀虫。
幼:不行,如果用杀虫剂会把花给杀死的,我觉得应该用水。
幼:用水就会把花给淹死了。
幼:不能用水浇,会淹死花的,水是冲不掉虫子的。
幼:我看用蒜头来杀虫,可以把虫子杀死。
幼:蒜头很辣,可以把虫子杀死。
幼:我妈妈说蒜头可以杀死细菌,也可以杀死虫子。
幼:但我们要把它做成杀虫剂才可以的。
师:还有什么办法除虫呢?
幼:我看到植物上有蜘蛛网,蜘蛛会抓虫。我摸到了,蜘蛛网是透明的。
师:为什么会有蜘蛛网?
幼:哪里有虫子哪里就有蜘蛛,蜘蛛是吃虫子的。
师:你见过的蜘蛛网是什么样子的?
幼:线很多,缝隙小。
幼:是白色的、圆形的。
幼:前面有一条线的。
幼:蜘蛛网很坚固的。
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幼儿思维的不断拓展,正是通过提开放性问题这一手段实现的。所有的际遇性谈话破除了以教师为主、幼儿为辅的模式,彻底把舞台还给幼儿,教师只是起穿针引线的作用。教师的提问经常使用“有(是)什么?怎么样?为什么?有什么不同?有什么关系”等开放性的方式,引导幼儿回忆、思考、想象、提出假设,从而不断扩展幼儿的思维。一个老道专业的教师善于应用提问方式,帮助幼儿聚焦所要关注的主题,教师越能使用这些策略,就越能成为一位有效的教师。
二、“学习中心工作”环节的指导策略
继谈话环节确定际遇性活动主题之后,幼儿将进入特定的学习中心自由探索、操作和摆弄材料,自主开展活动,教师在此环节的指导直接影响着幼儿活动的有效开展和实质推进。
(一)引导幼儿学会使用材料
在学习中心,当幼儿面对着无比丰富的学习资源时,常常会感到困惑,因为很多的材料都是他们初次接触。如果幼儿不知道如何使用这些材料,他们就无法把自己的想法通过材料变成作品。比如,在大班际遇活动“水上乐园”的故事盒制作中,孩子们需要到不同的中心使用不同的材料进行创作:在语言中心选择故事盒;到机械建构中心用木棍制作人物的底座;到美术中心给故事盒涂上“水”的底色;到科学中心进行测量;到民间游戏中心用拓印的印油绘制背景。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教师有意识引导幼儿学会使用材料,如:
幼:老师,我们想给故事盒做一个背景板。
师:你们如何知道需要多长多高的板呢?有什么工具可以使用呢?
幼:我们可以用尺子量一量。
于是他们到了科学中心。
师:用尺子测量的时候要注意,“0”的刻度要对齐一边,尺子一定要保持平衡,这样才能测量精确。
(二)指导幼儿学会使用参考资料
参考资料包括图书、网络等。图画、指导语和图标能激发幼儿的思考,向他们展示步骤和运用材料的实践技能。教会幼儿使用工具获取信息,能够更加开阔幼儿的视野,从而使他们成为真正的学习者。例如在际遇活动“科学家”中,五个孩子商议表演科学家的故事,他们来到语言中心故事表演区,开始商议怎样表演: 文文:昨天我看见班级门口种的花黄了,可能生虫子了。我们表演消灭虫子的科学家吧。
小伦:消灭虫子的科学家叫什么名字呢?
文文:不知道,反正就是有这样的科学家,我在电视上看见的。
小蓉:老师,这样的科学家叫什么?
师:如果你们不知道可不可以自己上网查呢?
于是大家开始上网查,发现科学家可以帮助人类给家禽治病,可以让粮食长得更好,还可以设计浇水的机器。
(三)引导幼儿仔细观察
指导幼儿学习观察和注意细节可以帮助幼儿建立科学的意识和掌握认识世界的方法。例如在大班际遇活动“太阳能”中,孩子们思考有没有办法把阳光集中在一个地方。于是他们在教师的帮助下到科学中心找来放大镜尝试。
师:你们看看放大镜下,发现了什么?
幼:我发现了一个白色的点。
师:放大镜和别的镜子有什么不一样?
幼:放大镜是凸出来的。
师:是不是因为放大镜是凸出来所以能让光聚在一点呢?
一些幼儿在思考,一些幼儿回答“是”。
师:我们来观察一下这个白色的点会怎样。
幼儿发现太阳光在放大镜的聚焦下点着了报纸,他们都欢呼雀跃起来。
师:刚才我们试验的是报纸,我们试试其他的纸,观察不同的纸有什么不同。
孩子们在工作过程中,观察发现了放大镜在阳光下可以聚光的特征,发现了太阳聚光燃烧的过程,整个活动是孩子亲手体验和亲身感知的。幼儿在当中获得的科学体验,有助于培养幼儿的科学情感和科学态度。
(四)指导幼儿使用记录
乔治·福尔曼(1996)阐述了“绘画在学习事物过程中有着重要价值:当儿童将看到的三维物体转化为二维表征,或想将脑海中的想法表达出来时,他们面临许多要解决的问题,简单的绘画给儿童提供这方面的帮助。”例如,在大班际遇活动“火山”中,孩子们到建构中心选择大小不同的积木块建构火山口。在结束的时候,教师提出了挑战——请幼儿把“火山”的形状描绘出来,并做分类统计: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积木分别使用的数量。
把火山立体的形状,让幼儿通过绘画的形式表达出来,就是把三维的物体转化为二维的物体,这对幼儿的空间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通过分类统计的方式,提供幼儿对线条、形状、大小和类型的认识,当中蕴含了许多数学的概念。有时,教师还会让幼儿在已经搭建好的“建筑”当中加入故事的情节,教师帮忙记录幼儿的语言。因此,幼儿在各个领域中都能获得不同的发展。
(五)引导幼儿与同伴合作
维果斯基的“支架理论”指出,如果儿童经常与水平更高的同伴一起相处,会学到更多知识技能。年龄相近的幼儿使用相同的语言,用同样的方式理解事物,所以教他们相互学习是有效的学习方法。为了支持幼儿的相互学习,教师要为他们设计特别机会,帮他们一起工作,并建议他们把自己已经做过和知道的东西教给同伴。例如,在建构中心,中班的孩子在搭建他们的鞋架。中班教师给予了他们一个任务:共同搭建鞋店里的鞋架,孩子们很快就搭出了一个鞋架的展示柜。旁边小班的孩子看到哥哥姐姐们搭的一个鞋架,很快也学会了搭建的方法,搭出了一个杯架。
(六)鼓励幼儿富有想象和创造性地扮演
鼓励孩子富有想象及创造性地扮演能提高他们表征思考的能力——思考人物、场景等。同时,教师也在提升一种非常有价值的能力,那就是学习通过孩子的眼睛看世界。教师会发现孩子的扮演也能给自己带来乐趣。例如在小班际遇活动“动物”中,孩子们进行了富有想象及创造性的故事创编《大象和它的朋友们》。
大象:大家好,我们是大象,我们有大大的耳朵,长长的鼻子,尖尖的牙齿。
喜羊羊、沸羊羊:我是喜(沸)羊羊,我头上有两只角,脖子上还有铃铛。
老虎:嗷-我是大老虎,我有尖尖的牙齿,尖尖的爪子,长长的尾巴,我喜欢吃肉,我要吃羊。
喜羊羊、沸羊羊:我好怕啊!(躲到大象后面)
大象:不能吃喜羊羊。
老虎:我就是要吃。
大象:喜羊羊是我的好朋友。
老虎:那我要吃大灰狼。
大灰狼:我好怕啊!(躲到大象后面)
大象:不可以吃大灰狼。大灰狼也是动物,它是我们的好朋友。
老虎:那我要吃苹果。
所有动物围起来,准备吃苹果。一起唱《Apple round》。
大象:这个给你。(老虎)
老虎:谢谢!
……
大灰狼:我们都是好朋友。
所有动物站起来,一起唱《Hand in hand》。
三、“分享回顾”环节的指导策略
分享环节是一日学习中心工作的结束,幼儿将自己在各个中心的作品带回到自己的班级,与其他的幼儿分享自己的劳动成果。通过表达自己作品的连续思维,聆听别人的想法和创意,不断地提升自己的学习经验。教师可以通过提问,鼓励幼儿对活动进行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
在分享之前,教师会采取一系列的策略帮助幼儿整理自己的思维,让他们连续、清楚、概括地表达自己的学习过程,比如介绍作品、同伴、地点;完成计划的过程、步骤;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解决的方式、所获得的学习经验;幼儿同伴之间的评价和建议等等。幼儿通过回忆并叙说自己工作的直接经验,同时聆听来自同伴的经验而获得间接经验,幼儿在分享当中不断地建构自己对事物及世界的认识,从而使学习获得不断的提升和发展。
一、“谈话”环节的指导策略
每一次际遇性活动都始于谈话,通过谈话,教师可以了解幼儿的已有经验、思维方式和活动水平,继而因势利导,帮助幼儿发现感兴趣的话题,并指导幼儿明白地表达想法,为幼儿实现自己的活动构想打下方向性基础。
(一)链接旧经验,拓展新经验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帮助孩子将新的概念、信息与他们已经知道和感兴趣的事物链接在一起,将使他们更容易记住和使用这些概念和信息,从而进行新旧经验的对接,不断丰富和拓展学习。比如,在小小班“马路上的景观”际遇活动中,幼儿谈到了公共汽车。
师:小朋友见过什么车?
幼:有公共汽车,公共汽车是大大的。
幼:我坐过公共汽车。
师:公共汽车是怎么样的?
幼:公共汽车有轮子。
师:轮子是怎么样的?
幼:轮子是圆圆的。
幼:没有轮子就不能动了。
幼:轮子是黑黑的。
师:公共汽车的轮子跟小汽车的轮子有什么不一样?
幼:公共汽车的轮子比小汽车的轮子要大,因为公共汽车很高。
师:公共汽车还有什么?
幼:有方向盘。
师:方向盘是怎样的?
幼:是圆圆的,可以转(做出转方向盘的姿势)。
幼:我坐102上幼儿园,
师:102是什么?
幼:我坐102上幼儿园,坐其他车就不能上幼儿园。
师:102是公交车路线的号码对不对?
幼:对。
在际遇活动中,教师如果发现孩子们谈论的话题都聚焦在一个点上,就说明这个话题是孩子们感兴趣且具有一定经验的。如上面的例子,教师发现即使是3岁的孩子对这个世界也已经有很多的经验,但每个孩子对事物的认识可能都有侧重的地方。教师通过让孩子们表达自己的所知所想,让孩子从同伴或教师身上获取新的经验。
(二)提开放性的问题
教师有目的地提问,可以大大降低幼儿注意力转向的可能性;更重要的是,开放性问题更能引发幼儿的深层次思考,点燃他们的好奇心,推动他们使用新的方式进行思考。 例如,在中班际遇活动“小动物的发现”中,教师和幼儿谈到:
师:种植的时候你们有什么发现呢?
幼:白菜被虫子咬了,虫子是圆圆的。
幼:有些虫子有翅膀,有些虫子没有翅膀。
幼:虫子有很多的脚,它们会在白菜上爬来爬去。
幼:我看到的虫子会生蛋。
师:怎么样才能除虫呢?
幼:用手抓。
幼:要杀虫剂才能杀虫。
幼:不行,如果用杀虫剂会把花给杀死的,我觉得应该用水。
幼:用水就会把花给淹死了。
幼:不能用水浇,会淹死花的,水是冲不掉虫子的。
幼:我看用蒜头来杀虫,可以把虫子杀死。
幼:蒜头很辣,可以把虫子杀死。
幼:我妈妈说蒜头可以杀死细菌,也可以杀死虫子。
幼:但我们要把它做成杀虫剂才可以的。
师:还有什么办法除虫呢?
幼:我看到植物上有蜘蛛网,蜘蛛会抓虫。我摸到了,蜘蛛网是透明的。
师:为什么会有蜘蛛网?
幼:哪里有虫子哪里就有蜘蛛,蜘蛛是吃虫子的。
师:你见过的蜘蛛网是什么样子的?
幼:线很多,缝隙小。
幼:是白色的、圆形的。
幼:前面有一条线的。
幼:蜘蛛网很坚固的。
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幼儿思维的不断拓展,正是通过提开放性问题这一手段实现的。所有的际遇性谈话破除了以教师为主、幼儿为辅的模式,彻底把舞台还给幼儿,教师只是起穿针引线的作用。教师的提问经常使用“有(是)什么?怎么样?为什么?有什么不同?有什么关系”等开放性的方式,引导幼儿回忆、思考、想象、提出假设,从而不断扩展幼儿的思维。一个老道专业的教师善于应用提问方式,帮助幼儿聚焦所要关注的主题,教师越能使用这些策略,就越能成为一位有效的教师。
二、“学习中心工作”环节的指导策略
继谈话环节确定际遇性活动主题之后,幼儿将进入特定的学习中心自由探索、操作和摆弄材料,自主开展活动,教师在此环节的指导直接影响着幼儿活动的有效开展和实质推进。
(一)引导幼儿学会使用材料
在学习中心,当幼儿面对着无比丰富的学习资源时,常常会感到困惑,因为很多的材料都是他们初次接触。如果幼儿不知道如何使用这些材料,他们就无法把自己的想法通过材料变成作品。比如,在大班际遇活动“水上乐园”的故事盒制作中,孩子们需要到不同的中心使用不同的材料进行创作:在语言中心选择故事盒;到机械建构中心用木棍制作人物的底座;到美术中心给故事盒涂上“水”的底色;到科学中心进行测量;到民间游戏中心用拓印的印油绘制背景。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教师有意识引导幼儿学会使用材料,如:
幼:老师,我们想给故事盒做一个背景板。
师:你们如何知道需要多长多高的板呢?有什么工具可以使用呢?
幼:我们可以用尺子量一量。
于是他们到了科学中心。
师:用尺子测量的时候要注意,“0”的刻度要对齐一边,尺子一定要保持平衡,这样才能测量精确。
(二)指导幼儿学会使用参考资料
参考资料包括图书、网络等。图画、指导语和图标能激发幼儿的思考,向他们展示步骤和运用材料的实践技能。教会幼儿使用工具获取信息,能够更加开阔幼儿的视野,从而使他们成为真正的学习者。例如在际遇活动“科学家”中,五个孩子商议表演科学家的故事,他们来到语言中心故事表演区,开始商议怎样表演: 文文:昨天我看见班级门口种的花黄了,可能生虫子了。我们表演消灭虫子的科学家吧。
小伦:消灭虫子的科学家叫什么名字呢?
文文:不知道,反正就是有这样的科学家,我在电视上看见的。
小蓉:老师,这样的科学家叫什么?
师:如果你们不知道可不可以自己上网查呢?
于是大家开始上网查,发现科学家可以帮助人类给家禽治病,可以让粮食长得更好,还可以设计浇水的机器。
(三)引导幼儿仔细观察
指导幼儿学习观察和注意细节可以帮助幼儿建立科学的意识和掌握认识世界的方法。例如在大班际遇活动“太阳能”中,孩子们思考有没有办法把阳光集中在一个地方。于是他们在教师的帮助下到科学中心找来放大镜尝试。
师:你们看看放大镜下,发现了什么?
幼:我发现了一个白色的点。
师:放大镜和别的镜子有什么不一样?
幼:放大镜是凸出来的。
师:是不是因为放大镜是凸出来所以能让光聚在一点呢?
一些幼儿在思考,一些幼儿回答“是”。
师:我们来观察一下这个白色的点会怎样。
幼儿发现太阳光在放大镜的聚焦下点着了报纸,他们都欢呼雀跃起来。
师:刚才我们试验的是报纸,我们试试其他的纸,观察不同的纸有什么不同。
孩子们在工作过程中,观察发现了放大镜在阳光下可以聚光的特征,发现了太阳聚光燃烧的过程,整个活动是孩子亲手体验和亲身感知的。幼儿在当中获得的科学体验,有助于培养幼儿的科学情感和科学态度。
(四)指导幼儿使用记录
乔治·福尔曼(1996)阐述了“绘画在学习事物过程中有着重要价值:当儿童将看到的三维物体转化为二维表征,或想将脑海中的想法表达出来时,他们面临许多要解决的问题,简单的绘画给儿童提供这方面的帮助。”例如,在大班际遇活动“火山”中,孩子们到建构中心选择大小不同的积木块建构火山口。在结束的时候,教师提出了挑战——请幼儿把“火山”的形状描绘出来,并做分类统计: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积木分别使用的数量。
把火山立体的形状,让幼儿通过绘画的形式表达出来,就是把三维的物体转化为二维的物体,这对幼儿的空间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通过分类统计的方式,提供幼儿对线条、形状、大小和类型的认识,当中蕴含了许多数学的概念。有时,教师还会让幼儿在已经搭建好的“建筑”当中加入故事的情节,教师帮忙记录幼儿的语言。因此,幼儿在各个领域中都能获得不同的发展。
(五)引导幼儿与同伴合作
维果斯基的“支架理论”指出,如果儿童经常与水平更高的同伴一起相处,会学到更多知识技能。年龄相近的幼儿使用相同的语言,用同样的方式理解事物,所以教他们相互学习是有效的学习方法。为了支持幼儿的相互学习,教师要为他们设计特别机会,帮他们一起工作,并建议他们把自己已经做过和知道的东西教给同伴。例如,在建构中心,中班的孩子在搭建他们的鞋架。中班教师给予了他们一个任务:共同搭建鞋店里的鞋架,孩子们很快就搭出了一个鞋架的展示柜。旁边小班的孩子看到哥哥姐姐们搭的一个鞋架,很快也学会了搭建的方法,搭出了一个杯架。
(六)鼓励幼儿富有想象和创造性地扮演
鼓励孩子富有想象及创造性地扮演能提高他们表征思考的能力——思考人物、场景等。同时,教师也在提升一种非常有价值的能力,那就是学习通过孩子的眼睛看世界。教师会发现孩子的扮演也能给自己带来乐趣。例如在小班际遇活动“动物”中,孩子们进行了富有想象及创造性的故事创编《大象和它的朋友们》。
大象:大家好,我们是大象,我们有大大的耳朵,长长的鼻子,尖尖的牙齿。
喜羊羊、沸羊羊:我是喜(沸)羊羊,我头上有两只角,脖子上还有铃铛。
老虎:嗷-我是大老虎,我有尖尖的牙齿,尖尖的爪子,长长的尾巴,我喜欢吃肉,我要吃羊。
喜羊羊、沸羊羊:我好怕啊!(躲到大象后面)
大象:不能吃喜羊羊。
老虎:我就是要吃。
大象:喜羊羊是我的好朋友。
老虎:那我要吃大灰狼。
大灰狼:我好怕啊!(躲到大象后面)
大象:不可以吃大灰狼。大灰狼也是动物,它是我们的好朋友。
老虎:那我要吃苹果。
所有动物围起来,准备吃苹果。一起唱《Apple round》。
大象:这个给你。(老虎)
老虎:谢谢!
……
大灰狼:我们都是好朋友。
所有动物站起来,一起唱《Hand in hand》。
三、“分享回顾”环节的指导策略
分享环节是一日学习中心工作的结束,幼儿将自己在各个中心的作品带回到自己的班级,与其他的幼儿分享自己的劳动成果。通过表达自己作品的连续思维,聆听别人的想法和创意,不断地提升自己的学习经验。教师可以通过提问,鼓励幼儿对活动进行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
在分享之前,教师会采取一系列的策略帮助幼儿整理自己的思维,让他们连续、清楚、概括地表达自己的学习过程,比如介绍作品、同伴、地点;完成计划的过程、步骤;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解决的方式、所获得的学习经验;幼儿同伴之间的评价和建议等等。幼儿通过回忆并叙说自己工作的直接经验,同时聆听来自同伴的经验而获得间接经验,幼儿在分享当中不断地建构自己对事物及世界的认识,从而使学习获得不断的提升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