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因此教师在努力提高课堂阅读教学效率的同时,必须重视学生的课外阅读,使课内外阅读有机结合起来,取长补短,互相促进。下面我就实施小学生课外阅读指导的做法进行论述。
1.激发阅读兴趣,使学生乐读。
在教学中发现,小学生课外经常阅读一些搞笑的漫画书,且津津有味,屡禁不止。“兴趣意味着自我活动”,一位教育家曾这样说。因此,只有教育学生把课外阅读当成自己学习的需求,乐于读书,自觉读书,才能使其成为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为了使学生乐读,必须在教学中营造读书氛围,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首先,帮助学生学会选择好书。比如,结合校本课程的学习,我向学生推荐了曹文轩的书。并指导学生认识曹文轩:他是诗人,写小说,时常以美好的幻想、优雅的韵味编织美丽的梦境。因此,他的儿童文学作品,组成了“纯美小说系列”……同时,我满怀深情地范读了《青铜葵花》的一个片段。学生被作品的内容深深地吸引了,听得非常认真,下课后还纷纷去学校图书馆借阅这本书,从而调动了学生课外阅读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其次,利用家长会,向家长们介绍学校校本课的计划,同时向他们推荐一组适合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读的好书,得到了家长们的支持。从此,班上学生手中的搞笑漫画书大量减少了,而取而代之的是一本本内容健康、语言优美的儿童读物。因此,要让学生主动地参与课外阅读,教师必须创造某些条件或者利用他们已有的其他行为动机和需要的迁移,使阅读成为他们生活中所必需的东西。兴趣是学生阅读的动力,只有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让学生接触到能真正吸引他们的读物,才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教给读书方法,使学生会读。
阅读需要讲求一定的方法,而学生的阅读往往是处于无计划无序无方法的状态,因此,要提高课外阅读效率,必须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教师的阅读指导相当重要。首先,教给学生阅读课外书的方法,努力达到“得法于课内,得益乃至成长于课外”的目的。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会边读边想,使学生在阅读中自悟,在阅读中自得。在阅读时要养成作批注的习惯,不懂之处画上相应的符号;集中精力,逐字逐句由表及里精思熟读,要求做到口到、眼到、心到、手到,边读、边想、边批注,逐渐养成认真读书的良好习惯。
在教学中教给学生阅读一篇文章的步骤和方法,使学生具备基本的阅读技能,是十分重要的,可主要通过下述三步进行。第一步:教学生泛读,培养学生初读文章的能力。培养学生能借助工具书和联系上下文扫除文字障碍(包括语音的和语意的),把文章读通顺,大致了解文章的内容,初步感知文章的顺序;并能通过“圈、点、勾、画、批、注、记”把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凸显出来。第二步:教会学生研读,培养学生品味语言、学习语言的能力。教会学生通过按顺序分段,区分详略等方法抓住重点段,在段中抓句、于句中抓词,反复阅读。培养学生能抓住重点词、句、段,反复思考语言所表达的意思,细细品味语言的好处,深刻体会语言蕴含的思想感情,从而达到学习语言的目的。第三步:教会学生回读文章,用按线索连接段意的方法,总结全文的主要内容,体会主要内容所集中表达的思想感情,从而概括全文的中心思想,并进一步指导学生学习语言、运用语言。
3.重视读写结合,使学生学以致用。
“不动笔墨不读书”。“读”和“写”二者联系密切,相互依赖,互相促进,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读”了接着就“写”,趁热打铁,加深学生学的印象,提高学生写的水平,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在读懂文章的基础上,根据自己亲身经历的事情或真实的感受,借鉴别人的某些写法进行仿写和续写,写出富有个性的文章。在课外阅读中如果读到感动自己的文章时,说明文章的内容一定有与自己的亲身经历或感受有相似或者相同之处,就可以指导学生运用文章中语言及表达方法,将自己生活中与范文相类似的事进行仿写,写出自己实际生活中的真情实感,从而逐步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如在学了《成吉思汗和鹰》之后,为了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成吉思汗的“后悔”之情,我安排学生做了续写的练习,并要求学生从成吉思汗含泪厚葬了这只自己的宠鹰,在埋葬的过程中,成吉思汗可能会对死鹰说些什么?在鹰的墓碑上,成吉思汗可能会写些什么?等方面展开合理想象。学生很感兴趣,做到既想象丰富,想象的内容又合理,同时还加深了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4.交流读书心得,使学生体验成功。
在教学实践中,对学生作出正确的评价,尤其是表扬和鼓励,可以增强学生内心的成就感,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积极学习和主动阅读的动力。为了激发学生持久的兴趣,提高阅读质量,把该项活动引向深入,每学期应进行若干次定期和不定期的阅读检查、评比。其形式或是举行读书报告会、经验交流会,或是展览优秀的读书笔记经验,评比表彰课外阅读积极分子等。组织学生进行读书经验介绍,对好的经验、方法给予充分肯定。对课外阅读取得一定成绩的学生,教师要及时地鼓励,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喜悦。当学生在获得成功后,更会坚持进行大量而广泛的阅读,良好的读书习惯也就随之形成了。
1.激发阅读兴趣,使学生乐读。
在教学中发现,小学生课外经常阅读一些搞笑的漫画书,且津津有味,屡禁不止。“兴趣意味着自我活动”,一位教育家曾这样说。因此,只有教育学生把课外阅读当成自己学习的需求,乐于读书,自觉读书,才能使其成为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为了使学生乐读,必须在教学中营造读书氛围,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首先,帮助学生学会选择好书。比如,结合校本课程的学习,我向学生推荐了曹文轩的书。并指导学生认识曹文轩:他是诗人,写小说,时常以美好的幻想、优雅的韵味编织美丽的梦境。因此,他的儿童文学作品,组成了“纯美小说系列”……同时,我满怀深情地范读了《青铜葵花》的一个片段。学生被作品的内容深深地吸引了,听得非常认真,下课后还纷纷去学校图书馆借阅这本书,从而调动了学生课外阅读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其次,利用家长会,向家长们介绍学校校本课的计划,同时向他们推荐一组适合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读的好书,得到了家长们的支持。从此,班上学生手中的搞笑漫画书大量减少了,而取而代之的是一本本内容健康、语言优美的儿童读物。因此,要让学生主动地参与课外阅读,教师必须创造某些条件或者利用他们已有的其他行为动机和需要的迁移,使阅读成为他们生活中所必需的东西。兴趣是学生阅读的动力,只有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让学生接触到能真正吸引他们的读物,才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教给读书方法,使学生会读。
阅读需要讲求一定的方法,而学生的阅读往往是处于无计划无序无方法的状态,因此,要提高课外阅读效率,必须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教师的阅读指导相当重要。首先,教给学生阅读课外书的方法,努力达到“得法于课内,得益乃至成长于课外”的目的。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会边读边想,使学生在阅读中自悟,在阅读中自得。在阅读时要养成作批注的习惯,不懂之处画上相应的符号;集中精力,逐字逐句由表及里精思熟读,要求做到口到、眼到、心到、手到,边读、边想、边批注,逐渐养成认真读书的良好习惯。
在教学中教给学生阅读一篇文章的步骤和方法,使学生具备基本的阅读技能,是十分重要的,可主要通过下述三步进行。第一步:教学生泛读,培养学生初读文章的能力。培养学生能借助工具书和联系上下文扫除文字障碍(包括语音的和语意的),把文章读通顺,大致了解文章的内容,初步感知文章的顺序;并能通过“圈、点、勾、画、批、注、记”把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凸显出来。第二步:教会学生研读,培养学生品味语言、学习语言的能力。教会学生通过按顺序分段,区分详略等方法抓住重点段,在段中抓句、于句中抓词,反复阅读。培养学生能抓住重点词、句、段,反复思考语言所表达的意思,细细品味语言的好处,深刻体会语言蕴含的思想感情,从而达到学习语言的目的。第三步:教会学生回读文章,用按线索连接段意的方法,总结全文的主要内容,体会主要内容所集中表达的思想感情,从而概括全文的中心思想,并进一步指导学生学习语言、运用语言。
3.重视读写结合,使学生学以致用。
“不动笔墨不读书”。“读”和“写”二者联系密切,相互依赖,互相促进,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读”了接着就“写”,趁热打铁,加深学生学的印象,提高学生写的水平,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在读懂文章的基础上,根据自己亲身经历的事情或真实的感受,借鉴别人的某些写法进行仿写和续写,写出富有个性的文章。在课外阅读中如果读到感动自己的文章时,说明文章的内容一定有与自己的亲身经历或感受有相似或者相同之处,就可以指导学生运用文章中语言及表达方法,将自己生活中与范文相类似的事进行仿写,写出自己实际生活中的真情实感,从而逐步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如在学了《成吉思汗和鹰》之后,为了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成吉思汗的“后悔”之情,我安排学生做了续写的练习,并要求学生从成吉思汗含泪厚葬了这只自己的宠鹰,在埋葬的过程中,成吉思汗可能会对死鹰说些什么?在鹰的墓碑上,成吉思汗可能会写些什么?等方面展开合理想象。学生很感兴趣,做到既想象丰富,想象的内容又合理,同时还加深了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4.交流读书心得,使学生体验成功。
在教学实践中,对学生作出正确的评价,尤其是表扬和鼓励,可以增强学生内心的成就感,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积极学习和主动阅读的动力。为了激发学生持久的兴趣,提高阅读质量,把该项活动引向深入,每学期应进行若干次定期和不定期的阅读检查、评比。其形式或是举行读书报告会、经验交流会,或是展览优秀的读书笔记经验,评比表彰课外阅读积极分子等。组织学生进行读书经验介绍,对好的经验、方法给予充分肯定。对课外阅读取得一定成绩的学生,教师要及时地鼓励,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喜悦。当学生在获得成功后,更会坚持进行大量而广泛的阅读,良好的读书习惯也就随之形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