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事

来源 :散文诗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llenwy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旧的石板路曲折蜿蜒,尽头是座三进的老宅院,檐角高翘,灰瓦黛墙,青苔丛生,破败的木门边,植一株上了年纪的三角梅,年年花开不败。最初踏入已鲜有人住的老宅群,是折三两枝梅花去的,却不料自此被一抹清香所迷。
  夕阳将下未下,暮色中的孙婆婆静静倚靠着一方老磨盘,沉浸在翻脱了线的《诗经》中。磨盘上青烟袅袅,燃着一截将熄未熄的蔑香,远远看去,像极了一阕婉约的宋词。刚满九岁的我,第一次见小镇上的人,把香料燃成一首美得惊人心魄的诗。
  上世纪90年代初的东山海岛,妇人们十分信仰关帝,逢初一十五都要净手焚香,叩首祷拜,她们把平安喜乐诉诸三支点燃的清香,虔诚而恭敬。妇人们也悲悯独居的孙婆婆。我年迈的阿嬷除了悲悯外,还多了一些敬重。
  孙婆婆是从前老地主的独生女,识文断字,写得一手苍劲有力的行书。到了“钟鼓乐之”的婚嫁年纪,却极不巧地遇上土地改革运动,没人敢娶她回家。好不容易嫁了出去,新婚第二日却遭遇了国民党在海岛上的“抓壮丁”行动——1950年,在国共战争中败退的国民党军队数次带走了一百多位“壮丁”,孙婆婆的丈夫就在“壮丁”的行列里。此后孙婆婆守了三十几年的活寡,直到80年代末台湾开放“大陆探亲”,她才见到了久别的丈夫。那一年,在看热闹的人群里,孙婆婆的丈夫身边,站着另一个年轻的妻子,原来他在台湾已经另组建了家庭。
  我年少的许多光阴,是在老宅群里度过的。那时候我家通往学校的路,已有一条修葺一新的水泥路,但我总爱拣老宅群七拐八绕的小巷道走,尤其一定要刻意途经孙婆婆家,看一看那株热烈欢喜的三角梅,吸几鼻子好闻的清香。那么多年里,孤身一人的孙婆婆拒绝了村委会给的低保,拒绝了丈夫远寄回来的经济援助,靠给人裁衣衫度日。孙婆婆也爱给人写“侨批”,90年代前帮小镇上不识字的妇女们写家书,从海岛寄到东南亚的亲戚朋友家,再由东南亚的朋友换上信封,转寄到台湾。临近春节了,孙婆婆给人写春联,喜气洋洋的红纸铺了一地,求对联的乡亲们络绎不绝。我的父亲写得一手好字,但每到春节,我总要自作主张地带上红纸,上孙婆婆家讨字。也只这时候,孙婆婆皱成一团腌菜似的脸,才会绽放成一朵盛放的波斯菊。这期间,孙婆婆都要燃香,线香、立香、盘香、塔香,还有小镇上极少见过的香粉,盛在一只精致的小盒里,忽明忽灭,暗香隐约。
  孤寡的日子渐渐过成了一口枯井,酷爱《诗经》、燃香成瘾的孙婆婆就像一个谜。我的阿嬷从前也生自铜陵城里的名门大户,虽善女红却只字未识,但她爱找孙婆婆闲唠。对孙婆婆燃香,阿嬷总要费解又疼惜地嗔怪她,省吃俭用的碎银子,都让一把火烧没了,糟蹋啊!
  大概因为谜一样的孙婆婆,孩提时我便对香道上了心。博览群书后发现,香道美学博大精深,与中国的传统文化息息相关。千古雅士、文人骚客用得,高僧大德、寻常陌巷亦用得。追根溯源,中国用香、品香肇始于远古,萌发于先秦,初成于秦汉,成长于六朝,完备于隋唐,鼎盛于宋元,广行于明清,即使万千国产香水琳琅满目,各种舶来品香精横陈面前,然而对传统香的推崇者仍众。
  传说最早使用熏香的,是上古时期的一位孝女,她的父亲不喜喝汤药,聪明如她,想到将药进行熏烤,让药性散发在空气中。没想到这法子果然奏效,她父亲的病情渐渐好转,直至痊愈。想来民间常见的艾熏,大概也有异曲同工之妙。而历史传记、古典名著、唐诗宋词元曲,那些穿越了光阴隧道的文字里,也轻易可见“香”痕迹。日本的古典名著《源氏物语》亦多次提及熏香盛会。古人雅趣,在没有香水的年代,更是将香用得出神入化。从元稹的“藕丝衫子柳花裙,空著沈香慢火熏”,到王建的“内人恐要秋衣着,不住蒸笼换好香”,再到陆游的“风生团扇清无暑,衣覆熏笼润有香”,想来有了熏香,文人墨客吟诗作赋品茗之际,才是名副其实的“红袖添香”。
  “玩香道须宁神静心。”已经有多年玩香修为的女友燕子说,通过品香、侍香,感受香氤带来的清雅闲寂,在休憩的同时还能提升修为与智慧。燕子曾赴日本求学,繁忙学业之外,总要借机饕餮日本的香道大餐。她曾许多次说过,那是一场场隆重的盛会,演示者手持香具列队缓行,神情庄重,装香灰的器具精巧无比,连熏蒸和服也有一套繁琐的程序,见之难忘。
  蓦地,我不由想起已经故去多年的酷爱燃香的孙婆婆。
  孙婆婆去世后,她从未在人前提起的老朋友从东南亚赶回来。岁月是一把稚拙的雕刻刀,來人两鬓成霜,我阿嬷还是一眼就认出来,那个多年来为乡人把信转寄到台湾的老人,是和年轻的孙婆婆两情相悦过的故人。在那些漫长的岁月里,也是那个对着孙婆婆灵位哭成泪人的故人,从不间断地寄回来各种香品,陪伴了孙婆婆挨过寂寞的光阴。
  除了我亲爱的阿嬷,孙婆婆极少和人往来。她的一生经历过战乱离苦,也被多场时代运动席卷而过,但在那些磋磨的断舍离中,孙婆婆读《诗经》,写行书,燃熏香,把内心修成一条大河波浪宽。
  我也是在熟读《诗经》多年后,才恍然惊觉,那些古朴敦厚的文字里,那么频繁地写到古人用香,香花、香草、香木……用来祭祀,也用来传情达意。现在想来,孙婆婆的淡然,多半和燃香有关。在那些袅袅青烟里,纷扰世事去芜存菁,颠沛流离删繁化简,余下的,是大洋另一端,有人牵挂着自己的牵挂,已然很好!
  许多时候,我们嗜某物件成瘾,不过只是因为这个物件,与我们心心念念的某个人有关而已。
其他文献
把羊赶进羊圏,给牛放上草料。给孩子做好饭,把桌子摆好,把凳子擦亮……把一家人的生活安顿好。  把门窗关好,把炉子里的火封好。把锅碗收拾利索,把第二天要吃的黄豆泡上……当一切都安顿好,孩子睡了,一切都睡了。夜静得像一面鼓,夜,美得像一面镜子——更像是临镜自照的仪式,使斑驳凌乱的世界有了那么一点,美好。一点,一个小小的支点,就足以使风暴有了秩序,一切归于安静。  天高地厚,人情冷暖。我们像草木一样卑微
期刊
看车辆经过柏油路  窗外,柏油路舒展如巨蟒,车辆携带地震滑过,渐渐消除了肿胀。  而另一辆的再次露头,充满突兀与锐角,仿佛是前一辆的折返。  我猜测所有的路线,都有一支圆规,作为法律;所有的物体都咬着,同一串齿轮——转动,使我手心里的沙子,越来越少,使我的心经历着摩挲。  我赢得恐惧。  在这窗口,风的存在并不是我的存在。  大雨记  夏日的燥热,总是让凹凸不平的地面生烟,缠绕于小镇的上空。  幸
期刊
一直想不明白,干涸的城里  怎么会有那么多桥  蛛网一样纵横,迷宫一样找不着北  我站在窗后看桥  早上灰蓝,中午灰白,晚上灰黄  我用一只眼,看桥和桥上的风景  有的桥很繁忙,连绵不断的人和车排队等候  有的桥很寂寞,散步的鸟都没有  就像现在的我  一只眼努力地睁着,一只眼却在纱布后面闲着  桥上的人和车神态各异  有的走走停停东张西望  有的像子弹一样狂奔  有的很安静,像在等待什么  偶尔
期刊
雁子抵达南方,秋风破。草木低眉,  我空有断肠三寸  晚霞推动落日,仿佛推动一个火红色的铁环  窗外的秋叶半黄  湖水起了细密的皱纹  暮色来袭。垄上归来的少女给白发插上银簪  羊群入圈  寂寥的风啊,在林间点数落叶万千,就像银行里忙碌的收银员  人生是一個单行道,有去处没有归程  老和尚,用钟声稳住尘世  慈悲的悬空寺啊,一手举日月,一手提人间  蛐蛐的叫声半塌。另一半,冒出新芽  一世花开,一
期刊
天星洲秋夕  不知名的水鸟掠过湖面,一闪  就消失在茫茫芦苇丛中,一切都安静下来了  流水收拾起夕阳最后的金子,缓缓向前  水域因为缄默变得无比深沉  这时,你才留意到暮色里的植物  比往常更富有思想,就连匍匐的蕨类  也拥有迷人气息,你猜想黄昏独一无二  是万物灵魂交流的黄金时期  比如倦鸟归巢,会在枝叶间抖动从前的爱情  水草在深处回忆童年柔软的小手  空旷的湖会开始怀念一个人深邃的忧伤  虫
期刊
蓝铁矿  从一枚斑点开始,把它放大成  你奔跑的影子;从瞳孔灼烧的高光中  看见羚羊的尸体。  看每一只野狐在土丘上起火,  看那些植物被蹿动搅成衣冠,  设想:袖口如果有烟霞成幕,  卷闸门的声音是否还会在旷野上响起。  于是你一个人说话,如同推开棺木,  一遍遍卜问前世之灵,却只是  看见天空与大地:两片欲言又止的嘴唇  在语言的坟场里培植诗歌行动。  形象和气味一并速朽,只有  坚硬的花朵在
期刊
春日登七星岩  越往上走,便越贴近于石  他必须是石的一部分  多少年了  他弯腰、低头,缓慢蠕动着  使劲把四肢钉进石头  钉在一座山上  他抬头  一个大转角在他眼前,一闪  接住一小片蓝天  也接住一架喘息的梯子  山只是轻微晃荡一下  石崖间爬满了清浅的嫩芽  午后行草  练习独行  更适合在三月的午后  静静的人举着静静的眼神  小路沿途拐了个弯  踱到对岸去  众鸟都不在  仅有太阳从
期刊
富顺西湖即景  游船,像犁铧  不停地翻着西湖内心  搅动一池人间悲欢离合  荷花在来的路上  胆怯张望。脚步在水里  打闪,生怕扭了自己洁白的腰  坐在堤岸上喝茶的我们  面向湖心。借一把昨日的遮阳伞  挡今天的风和雨  归来的荷鸟,在雨中  洞悉宽阔的荷叶,跳来跳去  找不着回家的路。一脸沧桑  绿荷的手,伸出水面  托满西湖  洒向人间的泪珠  富顺西湖之痛  是谁的双手  沾满了铜臭  为
期刊
那 湖  如何描述那湖,令我颇费思虑  首先得描述一条叫酉水的河,然后  是一条流入酉水的不知名的溪,再然后  是小溪深处巴掌大的所谓湖  三者加起来约等于我的某一段人生  具体来说是12年。在我看来  那些山峰并非山峰,而是躁动不安的岁月  那湖也并非一般意义上的湖  它淹死过我的月亮,也升起过我的太阳  其细节不足为外人道也  告别那湖,算来已有二十多年  有时我在群峰之上踱步,像一颗星星  
期刊
中年  不时有风吹来  灯光恍惚。孩子均匀的呼吸  妻子赌气背过去的身子  母亲偶尔几声压低嗓门的咳嗽  草丛中唱歌谣的小虫子  不知道人间疾苦  离天亮还远。轻轻翻下身  哦,这长夜,这中年的辗转反侧  旧衣裳  这件旧衣裳保存多年了  有些褪了色,还带着原先的褶皱和  磨损的痕迹,以及母亲的气息  似乎她剛从地里回来  脱下挂在晾衣绳上。有风吹过  落雨了  旧衣裳飘动起来  像母亲还在雨中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