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者简介:陈志环(1986- ),女,山东潍坊人,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摘要:《新民主主义论》关于新民主主义文化的论述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人对新民主主义文化问题认识的成熟。它科学界定了新民主主义文化的内涵及特点,指明了建设新民主主义文化的方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史上重要的基础理论文献。学习《新民主主义论》对待文化问题的基本精神对当前深化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繁荣社会主义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文化;新民主主义文化;《新民主主义论》;文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A841.67,G1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1605(2012)04-0063-04
文化是民族精神和灵魂的重要载体,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新民主主义论》详细阐述了新民主主义的文化问题,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史上重要的基础理论文献,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人对新民主主义文化问题认识的成熟。在当前全党、全国人民认真贯彻学习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文件精神的热潮中,重温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论》,学习其对待文化问题的基本精神,对深化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繁荣社会主义文化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科学界定新民主主义文化的内涵:
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
受认识世界、改造世界过程中形成的世界观、方法论等因素的影响,人们对文化的理解各有不同。毛泽东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关系的角度来阐述文化的基本内涵及其价值,指出“一定的文化(当作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而经济是基础,政治则是经济的集中的表现”[1]663。在这里,他所认为的文化是狭义的观念形态的文化,属上层建筑的范畴。同时,他辩证地论述了文化与政治、经济的相互关系,指出政治、经济对文化具有基础性的决定作用,文化应该反映一个社会的政治、经济发展水平,并随着社会政治、经济发展水平的变化而不断更新。他还强调文化对一个社会的政治、经济发展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要求我们高度重视文化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根据对文化内涵的理解及政治、经济、文化三者的辩证关系,毛泽东认为,首先,新民主主义文化是与新民主主义的政治与经济紧密结合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涉及政治、經济、文化的全局性、总体性革命。革命的对象不仅只是封建政治和经济,殖民地、半殖民地政治和经济,还有与它们相对应的封建文化及殖民地、半殖民地文化。我们要建立的也是与它们性质完全不同的全局性的新民主主义政治、经济、文化。
其次,新民主主义文化的决定力量,即新民主主义的反帝反封建的政治经济基础。毛泽东指出,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决定了中国革命需要分两步走。第一步为完成民主主义革命,这个革命的目的是为了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在中国的统治,建立独立的民主主义国家,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各方面的障碍。这个革命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性质的。然而,这个革命又以五四运动为界划分为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五四运动后,中国无产阶级开始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的舞台,从此,中国的民主主义革命不再是旧的资产阶级和资本主义世界革命的一部分,而是属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范畴,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世界革命的一部分。五四运动后,无产阶级代替具有两面性的资产阶级成为革命的领导阶级,其目的是要建立无产阶级领导下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反帝反封建的中华民主共和国,而这个国家的政体是民主集中制,这即是新民主主义的政治。也只有完成这第一步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才能为继续进行第二步革命即社会主义革命作准备。在经济上,毛泽东指出,新民主主义的经济必须实行“节制资本”和“平均地权”。在城市中,作为整个国民经济领导力量的大银行、大工业、大商业等控制国计民生的部门必须牢牢掌握在新民主主义共和国手中;同时,新民主主义经济由于生产力发展的限制并不阻止不能操纵国计民生的其他资本主义的发展。在农村中,它要求全面扫除各种阻碍生产力发展的落后封建关系,没收地主阶级的土地分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同时允许富农经济存在,发展各种合作经济。
第三,新民主主义文化应体现新民主主义的革命性质。“五四运动”后无产阶级代替具有两面性的资产阶级成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力量,因而新民主主义文化的领导权也必须由无产阶级掌握。新民主主义革命联合了国内各革命阶级力量,结成广泛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统一战线,因而新民主主义文化要代表最广大人民的利益。
据此,新民主主义文化可以阐释为“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1]698
二、系统阐释新民主主义文化的建设方法:
整合古今中外优秀文化
新民主主义文化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既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建设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对新民主主义政治、经济的反映,也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整合古今中外优秀文化基础上形成的新文化。
(一)新民主主义文化建设中整合中外优秀文化。文化发展中存在着文化交流与融合问题,毛泽东从“共时”的意义上提出了中外文化、中西文化的交流整合问题。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诸多著作中,他多次强调学习国外文化、西方文化对建设新民主主义文化的重要性。在《新民主主义论》中,他强调中国革命是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求用辩证的观点看待世界各国文化的多样性,正确对待中西文化的差别,大量吸收国外先进文化。他指出:“中国应该大量吸收外国的进步文化,作为自己文化食粮的原料,这种工作过去还做得很不够。这不但是当前的社会主义文化和新民主主义文化,还有外国的古代文化,例如各资本主义国家启蒙时代的文化,凡属我们今天用得着的东西,都应该吸收。”[1]706-707在《同音乐工作者的谈话》中,他指出:“我们接受外国的长处,会使我们自己的东西有一个跃进。”[2]
如何学习外国文化呢?毛泽东首先通过一个形象的比喻来否认“全盘西化”的错误观点。“一切外国的东西,如同我们对于食物一样,必须经过自己的口腔咀嚼和肠胃运动,送进唾液胃液肠液,把它分解为精华和糟粕两部分,然后排泄其糟粕,吸收其精华,才能对我们的身体有益,决不能生吞活剥地毫无批判地吸收。”[1]707其次,他认为学习西方必须立足于中国实际,不能“形式主义地吸收外国的东西”,而是要将西方文化与本民族的特点结合起来,在中国文化的基础上,通过努力吸收、发扬外国文化的长处、优点,来整理、创造出具有中华民族风格和特色的适应今天需要的新文化。
(二)新民主主义文化建设中整合古今优秀文化。文化发展中存在着文化的继承性问题,毛泽东从“历时”的意义上提出了中国古今文化的传承问题。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诸多著作中,本着尊重历史的态度,他多次强调学习优秀传统文化对建设新民主主义文化的重要性,批判全盘否定传统文化的历史虚无主义。在《新民主主义论》中,他再次指出:“中国现时的新政治新经济是从古代的旧政治旧经济发展而来的,中国现时的新文化也是从古代的旧文化发展而来,因此,我们必须尊重自己的历史,决不能割断历史。”[1]708
如何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继承这份遗产呢?首先,毛泽东不赞成无批判地“兼收并蓄”中国传统文化的观点。他指出要辩证地历史地对待传统文化,要“将古代封建统治阶级的一切腐朽的东西和古代优秀的人民文化即多少带有民主性和革命性的东西区别开来”[1]708,而不能不加区分地全盘吸收。其次,他强调“古为今用”,指出要深入挖掘研究本民族优秀文化遗产在今天社会的价值和意义,以更好地为现实服务,并使这些有价值的文化遗产成为新文化的组成部分。再次,他强调“推陈出新”,主张在吸收、继承历史文化遗产时,扬弃那些过时的、不适合今天需要的东西,并在此基础上创造新东西,建设新文化。这也就是中国优秀文化遗产如何现代化的问题。
三、集中展示新民主主义文化的特点和走向:
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毛泽东较早概括新民主主义文化的特点和走向是在1939年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上。这次会议听取了艾思奇关于准备陕甘宁边区文代会的报告,毛泽东发言时指出:“新文化用下面四大口号为好:民族化(包括旧形式),民主化(包括统一战线),科学化(包括各种科学),大众化(鲁迅提出的口号,我们需要的)。”[3]在《新民主主义论》中,他将新民主主义文化的特点具体概括为:“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一)新民主主义文化是民族的文化。毛泽东认为新民主主义文化的民族性体现在两个方面,即从内容方面讲,它是“反对帝国主义的压迫,主张中华民族的尊严和独立”[1]706的文化;从形式上讲,它是带有中华民族特性的文化。新民主主义革命是反帝的民族革命,因而新民主主义文化应当弘扬爱国主义,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帮助广大人民增强民族自尊心与自信心,增强反帝斗争的坚定性与自觉性。我们的民族文化是开放的文化,凡属我们用得着的东西,都可以吸收。它可以同其他一切民族的社会主义文化和新民主主义文化相结合,也可以吸收外国进步文化(包括外国古代文化),但是它排斥任何其他民族的反动的文化,决不同任何其他民族的反动的文化相结合。同时,新民主主义文化带有我们民族的特性,有我们民族的风格与气派。我们不能形式主义地吸收外来的东西,而必须在吸收外来文化的同时使之与我们的民族特点、民族实际相结合,从而使形成的新文化更易于中国人民理解和接受,真正扎根于中国土地并繁茂不息。
(二)新民主主义文化是科学的文化。毛泽东认为新民主主义文化的科学性体现在“它是反对一切封建思想和封建迷信,主张实事求是,主张客观真理,主张理论和实践一致的。”[1]707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发展在给我们留下璀璨文化遗产的同时,也给我们留下了等级观念、封建伦理、封建迷信等糟粕,并且这些糟粕在以农民占人口大多数的中国根深蒂固。对于封建文化我们必须辩证地历史地看待,既不能割断历史,又要清除这些封建糟粕。这就要求新民主主义文化必须是科学的文化,它要宣传科学,反对封建伦理、封建迷信,铲除维护封建专制文化的土壤,启发人民大众,使人民真正觉悟起来,为争取民族的自由与解放、争取自身的权利而斗争。同时,新民主主义文化的科学性还体现在它提倡和宣传、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帮助人民用马克思主义观点认识问题、研究問题,运用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坚持理论与实践的统一等马克思主义观点处理问题。
(三)新民主主义文化是大众的文化。毛泽东认为新民主主义文化的大众性特点体现在“它应为全民族中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工农劳苦民众服务,并逐渐成为他们的文化。”[1]708这即是说新民主主义文化是与特权文化、专制文化、独裁文化、等级文化等相对立的文化,它代表了大多数人民的利益,是大众的、平民的文化。要使新民主主义文化真正成为大众的文化,革命文化工作者就必须认识到这种革命文化是人民大众革命的有力武器,做好文化普及工作,提高人民的科学文化水平。在文化普及过程中,还要在一定条件下对文字加以改革,使言语尽量易于人民大众接受和理解。
毛泽东提出的新民主主义文化应当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的思想,既是对五四运动以来中国先进文化发展经验的科学总结,又为中国先进文化的进一步发展指明了方向。
四、《新民主主义论》对当今文化建设的启示
在当前全党、全国人民认真贯彻学习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精神的热潮中,重温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学习其对待文化问题的基本精神,对深化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繁荣社会主义文化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协调处理政治、经济、文化关系,重视文化的能动作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告诉我们,要协调处理好政治、经济、文化的关系,要重视文化对政治、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繁荣昌盛,不仅表现在经济繁荣、政治民主上,还需要文化的支撑。文化作为软实力已渗透到经济力量等硬实力中并在综合国力竞争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攻坚时期,我们必须高度重视文化建设,积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把文化繁荣发展作为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方面,协调处理好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生态建设的关系,努力实现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的有机统一。
(二)坚持马克思主义一元化指导与思想文化多样性并存
“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又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倡导者和发展者。”[4]社会主义文化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吸收国外其他民族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形成的新文化。在继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遗产、借鉴国外优秀文化的过程中,落后的、愚昧的思想,错误的价值观念,旨在西化中国的思潮等会腐蚀人们的精神世界。这就要求我们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任务,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从而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正确航向。
但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一元化指导,并不是要排斥各种体现人类文明的思想文化观念和生活方式。毛泽东关于整合中外文化、古今文化的论述为我们正确对待不同文化提供了经验借鉴和方向性指导。只要我们坚持正确的方针政策和态度,这些文化观念可以帮助我们有效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可以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也可以帮助我们积极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体制改革。在全球日益一体化的今天,文化的交流与碰撞不可避免,我们要本着积极开放的心态,努力提高本民族文化的免疫力、创造力,要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同时,尊重本民族的历史和文明,并努力实现跨文明间的对话和交流。
(三)坚持文化创新,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和发展的灵魂,文化的生命力源于创新。要想本民族的文化始终保持生命力和进步性,绝不可以人云亦云,不能只是单纯的继承、借鉴,而必须在吸收过程中有所创新,有所发展。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文化观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国外进步文化创造性的结合,它既反映了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经济对新文化的要求,也满足了人民大众对新文化的要求。从一定意义上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也是马克思主义文化在中国创新发展、与时俱进的过程。在新世纪、新时期,我们要根据变化了的国际、国内环境,根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部署,根据广大人民群众的要求,以更强的创新精神,更加务实的作风,更加开放的心态,积极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大力加强文化建设,积极创造带有鲜明民族特点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文化,从而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更多、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82.
[3]毛泽东.毛泽东年谱(1898-1949):上卷[Z].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49.
[4]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11-10-26.
责任编辑:彭安玉
关键词:文化;新民主主义文化;《新民主主义论》;文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A841.67,G1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1605(2012)04-0063-04
文化是民族精神和灵魂的重要载体,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新民主主义论》详细阐述了新民主主义的文化问题,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史上重要的基础理论文献,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人对新民主主义文化问题认识的成熟。在当前全党、全国人民认真贯彻学习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文件精神的热潮中,重温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论》,学习其对待文化问题的基本精神,对深化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繁荣社会主义文化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科学界定新民主主义文化的内涵:
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
受认识世界、改造世界过程中形成的世界观、方法论等因素的影响,人们对文化的理解各有不同。毛泽东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关系的角度来阐述文化的基本内涵及其价值,指出“一定的文化(当作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而经济是基础,政治则是经济的集中的表现”[1]663。在这里,他所认为的文化是狭义的观念形态的文化,属上层建筑的范畴。同时,他辩证地论述了文化与政治、经济的相互关系,指出政治、经济对文化具有基础性的决定作用,文化应该反映一个社会的政治、经济发展水平,并随着社会政治、经济发展水平的变化而不断更新。他还强调文化对一个社会的政治、经济发展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要求我们高度重视文化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根据对文化内涵的理解及政治、经济、文化三者的辩证关系,毛泽东认为,首先,新民主主义文化是与新民主主义的政治与经济紧密结合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涉及政治、經济、文化的全局性、总体性革命。革命的对象不仅只是封建政治和经济,殖民地、半殖民地政治和经济,还有与它们相对应的封建文化及殖民地、半殖民地文化。我们要建立的也是与它们性质完全不同的全局性的新民主主义政治、经济、文化。
其次,新民主主义文化的决定力量,即新民主主义的反帝反封建的政治经济基础。毛泽东指出,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决定了中国革命需要分两步走。第一步为完成民主主义革命,这个革命的目的是为了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在中国的统治,建立独立的民主主义国家,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各方面的障碍。这个革命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性质的。然而,这个革命又以五四运动为界划分为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五四运动后,中国无产阶级开始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的舞台,从此,中国的民主主义革命不再是旧的资产阶级和资本主义世界革命的一部分,而是属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范畴,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世界革命的一部分。五四运动后,无产阶级代替具有两面性的资产阶级成为革命的领导阶级,其目的是要建立无产阶级领导下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反帝反封建的中华民主共和国,而这个国家的政体是民主集中制,这即是新民主主义的政治。也只有完成这第一步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才能为继续进行第二步革命即社会主义革命作准备。在经济上,毛泽东指出,新民主主义的经济必须实行“节制资本”和“平均地权”。在城市中,作为整个国民经济领导力量的大银行、大工业、大商业等控制国计民生的部门必须牢牢掌握在新民主主义共和国手中;同时,新民主主义经济由于生产力发展的限制并不阻止不能操纵国计民生的其他资本主义的发展。在农村中,它要求全面扫除各种阻碍生产力发展的落后封建关系,没收地主阶级的土地分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同时允许富农经济存在,发展各种合作经济。
第三,新民主主义文化应体现新民主主义的革命性质。“五四运动”后无产阶级代替具有两面性的资产阶级成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力量,因而新民主主义文化的领导权也必须由无产阶级掌握。新民主主义革命联合了国内各革命阶级力量,结成广泛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统一战线,因而新民主主义文化要代表最广大人民的利益。
据此,新民主主义文化可以阐释为“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1]698
二、系统阐释新民主主义文化的建设方法:
整合古今中外优秀文化
新民主主义文化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既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建设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对新民主主义政治、经济的反映,也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整合古今中外优秀文化基础上形成的新文化。
(一)新民主主义文化建设中整合中外优秀文化。文化发展中存在着文化交流与融合问题,毛泽东从“共时”的意义上提出了中外文化、中西文化的交流整合问题。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诸多著作中,他多次强调学习国外文化、西方文化对建设新民主主义文化的重要性。在《新民主主义论》中,他强调中国革命是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求用辩证的观点看待世界各国文化的多样性,正确对待中西文化的差别,大量吸收国外先进文化。他指出:“中国应该大量吸收外国的进步文化,作为自己文化食粮的原料,这种工作过去还做得很不够。这不但是当前的社会主义文化和新民主主义文化,还有外国的古代文化,例如各资本主义国家启蒙时代的文化,凡属我们今天用得着的东西,都应该吸收。”[1]706-707在《同音乐工作者的谈话》中,他指出:“我们接受外国的长处,会使我们自己的东西有一个跃进。”[2]
如何学习外国文化呢?毛泽东首先通过一个形象的比喻来否认“全盘西化”的错误观点。“一切外国的东西,如同我们对于食物一样,必须经过自己的口腔咀嚼和肠胃运动,送进唾液胃液肠液,把它分解为精华和糟粕两部分,然后排泄其糟粕,吸收其精华,才能对我们的身体有益,决不能生吞活剥地毫无批判地吸收。”[1]707其次,他认为学习西方必须立足于中国实际,不能“形式主义地吸收外国的东西”,而是要将西方文化与本民族的特点结合起来,在中国文化的基础上,通过努力吸收、发扬外国文化的长处、优点,来整理、创造出具有中华民族风格和特色的适应今天需要的新文化。
(二)新民主主义文化建设中整合古今优秀文化。文化发展中存在着文化的继承性问题,毛泽东从“历时”的意义上提出了中国古今文化的传承问题。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诸多著作中,本着尊重历史的态度,他多次强调学习优秀传统文化对建设新民主主义文化的重要性,批判全盘否定传统文化的历史虚无主义。在《新民主主义论》中,他再次指出:“中国现时的新政治新经济是从古代的旧政治旧经济发展而来的,中国现时的新文化也是从古代的旧文化发展而来,因此,我们必须尊重自己的历史,决不能割断历史。”[1]708
如何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继承这份遗产呢?首先,毛泽东不赞成无批判地“兼收并蓄”中国传统文化的观点。他指出要辩证地历史地对待传统文化,要“将古代封建统治阶级的一切腐朽的东西和古代优秀的人民文化即多少带有民主性和革命性的东西区别开来”[1]708,而不能不加区分地全盘吸收。其次,他强调“古为今用”,指出要深入挖掘研究本民族优秀文化遗产在今天社会的价值和意义,以更好地为现实服务,并使这些有价值的文化遗产成为新文化的组成部分。再次,他强调“推陈出新”,主张在吸收、继承历史文化遗产时,扬弃那些过时的、不适合今天需要的东西,并在此基础上创造新东西,建设新文化。这也就是中国优秀文化遗产如何现代化的问题。
三、集中展示新民主主义文化的特点和走向:
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毛泽东较早概括新民主主义文化的特点和走向是在1939年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上。这次会议听取了艾思奇关于准备陕甘宁边区文代会的报告,毛泽东发言时指出:“新文化用下面四大口号为好:民族化(包括旧形式),民主化(包括统一战线),科学化(包括各种科学),大众化(鲁迅提出的口号,我们需要的)。”[3]在《新民主主义论》中,他将新民主主义文化的特点具体概括为:“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一)新民主主义文化是民族的文化。毛泽东认为新民主主义文化的民族性体现在两个方面,即从内容方面讲,它是“反对帝国主义的压迫,主张中华民族的尊严和独立”[1]706的文化;从形式上讲,它是带有中华民族特性的文化。新民主主义革命是反帝的民族革命,因而新民主主义文化应当弘扬爱国主义,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帮助广大人民增强民族自尊心与自信心,增强反帝斗争的坚定性与自觉性。我们的民族文化是开放的文化,凡属我们用得着的东西,都可以吸收。它可以同其他一切民族的社会主义文化和新民主主义文化相结合,也可以吸收外国进步文化(包括外国古代文化),但是它排斥任何其他民族的反动的文化,决不同任何其他民族的反动的文化相结合。同时,新民主主义文化带有我们民族的特性,有我们民族的风格与气派。我们不能形式主义地吸收外来的东西,而必须在吸收外来文化的同时使之与我们的民族特点、民族实际相结合,从而使形成的新文化更易于中国人民理解和接受,真正扎根于中国土地并繁茂不息。
(二)新民主主义文化是科学的文化。毛泽东认为新民主主义文化的科学性体现在“它是反对一切封建思想和封建迷信,主张实事求是,主张客观真理,主张理论和实践一致的。”[1]707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发展在给我们留下璀璨文化遗产的同时,也给我们留下了等级观念、封建伦理、封建迷信等糟粕,并且这些糟粕在以农民占人口大多数的中国根深蒂固。对于封建文化我们必须辩证地历史地看待,既不能割断历史,又要清除这些封建糟粕。这就要求新民主主义文化必须是科学的文化,它要宣传科学,反对封建伦理、封建迷信,铲除维护封建专制文化的土壤,启发人民大众,使人民真正觉悟起来,为争取民族的自由与解放、争取自身的权利而斗争。同时,新民主主义文化的科学性还体现在它提倡和宣传、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帮助人民用马克思主义观点认识问题、研究問题,运用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坚持理论与实践的统一等马克思主义观点处理问题。
(三)新民主主义文化是大众的文化。毛泽东认为新民主主义文化的大众性特点体现在“它应为全民族中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工农劳苦民众服务,并逐渐成为他们的文化。”[1]708这即是说新民主主义文化是与特权文化、专制文化、独裁文化、等级文化等相对立的文化,它代表了大多数人民的利益,是大众的、平民的文化。要使新民主主义文化真正成为大众的文化,革命文化工作者就必须认识到这种革命文化是人民大众革命的有力武器,做好文化普及工作,提高人民的科学文化水平。在文化普及过程中,还要在一定条件下对文字加以改革,使言语尽量易于人民大众接受和理解。
毛泽东提出的新民主主义文化应当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的思想,既是对五四运动以来中国先进文化发展经验的科学总结,又为中国先进文化的进一步发展指明了方向。
四、《新民主主义论》对当今文化建设的启示
在当前全党、全国人民认真贯彻学习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精神的热潮中,重温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学习其对待文化问题的基本精神,对深化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繁荣社会主义文化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协调处理政治、经济、文化关系,重视文化的能动作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告诉我们,要协调处理好政治、经济、文化的关系,要重视文化对政治、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繁荣昌盛,不仅表现在经济繁荣、政治民主上,还需要文化的支撑。文化作为软实力已渗透到经济力量等硬实力中并在综合国力竞争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攻坚时期,我们必须高度重视文化建设,积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把文化繁荣发展作为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方面,协调处理好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生态建设的关系,努力实现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的有机统一。
(二)坚持马克思主义一元化指导与思想文化多样性并存
“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又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倡导者和发展者。”[4]社会主义文化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吸收国外其他民族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形成的新文化。在继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遗产、借鉴国外优秀文化的过程中,落后的、愚昧的思想,错误的价值观念,旨在西化中国的思潮等会腐蚀人们的精神世界。这就要求我们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任务,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从而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正确航向。
但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一元化指导,并不是要排斥各种体现人类文明的思想文化观念和生活方式。毛泽东关于整合中外文化、古今文化的论述为我们正确对待不同文化提供了经验借鉴和方向性指导。只要我们坚持正确的方针政策和态度,这些文化观念可以帮助我们有效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可以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也可以帮助我们积极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体制改革。在全球日益一体化的今天,文化的交流与碰撞不可避免,我们要本着积极开放的心态,努力提高本民族文化的免疫力、创造力,要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同时,尊重本民族的历史和文明,并努力实现跨文明间的对话和交流。
(三)坚持文化创新,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和发展的灵魂,文化的生命力源于创新。要想本民族的文化始终保持生命力和进步性,绝不可以人云亦云,不能只是单纯的继承、借鉴,而必须在吸收过程中有所创新,有所发展。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文化观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国外进步文化创造性的结合,它既反映了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经济对新文化的要求,也满足了人民大众对新文化的要求。从一定意义上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也是马克思主义文化在中国创新发展、与时俱进的过程。在新世纪、新时期,我们要根据变化了的国际、国内环境,根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部署,根据广大人民群众的要求,以更强的创新精神,更加务实的作风,更加开放的心态,积极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大力加强文化建设,积极创造带有鲜明民族特点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文化,从而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更多、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82.
[3]毛泽东.毛泽东年谱(1898-1949):上卷[Z].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49.
[4]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11-10-26.
责任编辑:彭安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