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母:徐志摩的姑妈
1914年的腊月,江南水乡钱塘江北岸的袁花小镇,查氏赫山房张灯结彩,大门上贴着一对方方正正的大红“喜”字,在“咪哩吧啦”的唢呐声和“噼噼啪啪”的爆竹声中,一顶花轿被摇头晃脑的鼓手迎了进来。
礼毕,新郎倌查枢卿轻轻掀开新娘子的红盖头,即刻露出一张怯生生的秀脸,新娘子名叫徐禄。
袁花查家和硖石徐家同为海宁的名门望族。
查家在清代“一门七进士,叔侄五翰林”,被康熙称为“唐宋以来巨族,江南有数人家”,赐以“澹远堂”“敬业堂”“嘉瑞堂”等匾额。徐家则是古镇一大富商,祖代相袭经营酱园、绸庄、钱庄等。
而诗人徐志摩的父亲徐申如,则先后创办了缫丝、纺织、发电、电话等新兴工业。徐禄是他最小的堂妹,年方十九,长得娇秀妩媚,曾在杭州女子学校念完中学,学得一手娟秀小楷字,还会绘画、绣花,做的绣花小鞋远近闻名,因而她深得徐家宠爱。
尽管徐禄只比徐志摩大了一岁,但按辈分说,徐志摩得叫她一声“姑妈”。
硖石镇与袁花镇两地相距仅14公里。
袁花查家非常富裕,有田地3600余亩,佃户百户之多,家中雇有不少男女佣仆。查枢卿是个心地纯厚之人,受过西洋教育,家里藏书很多。因而,他常在“敬业堂”书房里款待文人,与学者名流切磋聚首,品茗畅谈。
成亲以后,他与徐禄感情笃深,先后生下五子和二女,查良镛(金庸)是老二,幼年时深得母亲的关怀和厚爱。
1937年,日寇侵入江南,袁花惨遭轰炸,查枢卿夫妇带着全家(此时,金庸在嘉兴读书不在家)逃难,在余姚庵东镇落脚时,徐禄得了急性菌痢,因无医无药,几日里腹疼痢血,食不下咽,几至虚脱。查枢卿亲自采摘草药,煮鸡汤让妻子服用。妻病亡时,他悲痛欲绝,日夜守灵不肯离开。
这年,金庸只有13岁,良浩仅4岁,良钰尚在嗷嗷待哺中。
对于母亲的怀念,金庸在他的第一部武侠小说《书剑恩仇录》中,以描写陈家洛回到海宁时的感受,寄寓着他自己的感怀:
“……他离家十年,此番重来,见景色依旧……回忆儿时母亲多次携了他的手在此观潮,眼眶又不禁湿润起来。望着大海,儿时旧事,一一涌上心来……”
1994年,金庸回故乡观潮,与人说起过他童年时和母亲一起观潮的情景。
继母:金庸的童年丫环
在2000年第1期《收获》杂志上,人们惊喜地看到了一篇名为《月云》的散文标题下,赫然署上了封笔18年之久的金庸的手写体大名。
这是一篇自传体怀旧之作,他回忆中的童年丫环“月云”,其实是他后来的继母顾秀英。
在江南这一带,解放前穷苦的农民常将女儿或卖或抵押给地主家或有钱人家做丫头。顾秀英是在11岁时押给查家的,起先伺候老太太(金庸的祖母)。
刚来时,她长得又黄又瘦,看起来很丑,几年以后出落得水灵灵的,变得好看多了,又机灵,生性温和诚实,与童年金庸比较亲近,比如带他去湖边看白鹅,捉蝴蝶玩,两人快快乐乐地在小路上奔跑,雨天背着送他去学堂念书。
秀英长到20多岁时被母亲领回,后来去了上海做女佣,因而,查家逃难时她没有跟着过江。
徐禄病亡满3年,查枢卿续弦,小他17岁的顾秀英便做了他的新妻子,担当起抚育幼子的责任。
后来,她先后生下良铖、良楠、良斌、良根四子和良琪、良珉二女。
秀英是位贤妻良母,对丈夫唯谨唯慎,处处谦让;对前房和亲生的儿女,没有亲疏之别,给予同等的母爱。
解放初,丈夫早逝。1958年,在无粮无柴的岁月里,她卖掉了所住的两间老房,被诬以“地主婆要反攻倒算”的罪名,遭受三日三夜的毒打。
回到家,她对儿女们说:“什么苦我都能忍受,只盼着养大你们,有书念,对得起你们早死的父亲。”
顾秀英于1989年去世,享年77岁。
金庸是个很重感情的人,他少年时离家,格外留恋亲生父母的爱抚,因而也忘不了童年时的丫环,对这位继母格外亲近。虽然他早早去了香港,以后没有与顾秀英相聚过,但他还是写了一篇6000余字的文章,追念这位平凡的继母。
摘自《书刊报》2008.11.9
1914年的腊月,江南水乡钱塘江北岸的袁花小镇,查氏赫山房张灯结彩,大门上贴着一对方方正正的大红“喜”字,在“咪哩吧啦”的唢呐声和“噼噼啪啪”的爆竹声中,一顶花轿被摇头晃脑的鼓手迎了进来。
礼毕,新郎倌查枢卿轻轻掀开新娘子的红盖头,即刻露出一张怯生生的秀脸,新娘子名叫徐禄。
袁花查家和硖石徐家同为海宁的名门望族。
查家在清代“一门七进士,叔侄五翰林”,被康熙称为“唐宋以来巨族,江南有数人家”,赐以“澹远堂”“敬业堂”“嘉瑞堂”等匾额。徐家则是古镇一大富商,祖代相袭经营酱园、绸庄、钱庄等。
而诗人徐志摩的父亲徐申如,则先后创办了缫丝、纺织、发电、电话等新兴工业。徐禄是他最小的堂妹,年方十九,长得娇秀妩媚,曾在杭州女子学校念完中学,学得一手娟秀小楷字,还会绘画、绣花,做的绣花小鞋远近闻名,因而她深得徐家宠爱。
尽管徐禄只比徐志摩大了一岁,但按辈分说,徐志摩得叫她一声“姑妈”。
硖石镇与袁花镇两地相距仅14公里。
袁花查家非常富裕,有田地3600余亩,佃户百户之多,家中雇有不少男女佣仆。查枢卿是个心地纯厚之人,受过西洋教育,家里藏书很多。因而,他常在“敬业堂”书房里款待文人,与学者名流切磋聚首,品茗畅谈。
成亲以后,他与徐禄感情笃深,先后生下五子和二女,查良镛(金庸)是老二,幼年时深得母亲的关怀和厚爱。
1937年,日寇侵入江南,袁花惨遭轰炸,查枢卿夫妇带着全家(此时,金庸在嘉兴读书不在家)逃难,在余姚庵东镇落脚时,徐禄得了急性菌痢,因无医无药,几日里腹疼痢血,食不下咽,几至虚脱。查枢卿亲自采摘草药,煮鸡汤让妻子服用。妻病亡时,他悲痛欲绝,日夜守灵不肯离开。
这年,金庸只有13岁,良浩仅4岁,良钰尚在嗷嗷待哺中。
对于母亲的怀念,金庸在他的第一部武侠小说《书剑恩仇录》中,以描写陈家洛回到海宁时的感受,寄寓着他自己的感怀:
“……他离家十年,此番重来,见景色依旧……回忆儿时母亲多次携了他的手在此观潮,眼眶又不禁湿润起来。望着大海,儿时旧事,一一涌上心来……”
1994年,金庸回故乡观潮,与人说起过他童年时和母亲一起观潮的情景。
继母:金庸的童年丫环
在2000年第1期《收获》杂志上,人们惊喜地看到了一篇名为《月云》的散文标题下,赫然署上了封笔18年之久的金庸的手写体大名。
这是一篇自传体怀旧之作,他回忆中的童年丫环“月云”,其实是他后来的继母顾秀英。
在江南这一带,解放前穷苦的农民常将女儿或卖或抵押给地主家或有钱人家做丫头。顾秀英是在11岁时押给查家的,起先伺候老太太(金庸的祖母)。
刚来时,她长得又黄又瘦,看起来很丑,几年以后出落得水灵灵的,变得好看多了,又机灵,生性温和诚实,与童年金庸比较亲近,比如带他去湖边看白鹅,捉蝴蝶玩,两人快快乐乐地在小路上奔跑,雨天背着送他去学堂念书。
秀英长到20多岁时被母亲领回,后来去了上海做女佣,因而,查家逃难时她没有跟着过江。
徐禄病亡满3年,查枢卿续弦,小他17岁的顾秀英便做了他的新妻子,担当起抚育幼子的责任。
后来,她先后生下良铖、良楠、良斌、良根四子和良琪、良珉二女。
秀英是位贤妻良母,对丈夫唯谨唯慎,处处谦让;对前房和亲生的儿女,没有亲疏之别,给予同等的母爱。
解放初,丈夫早逝。1958年,在无粮无柴的岁月里,她卖掉了所住的两间老房,被诬以“地主婆要反攻倒算”的罪名,遭受三日三夜的毒打。
回到家,她对儿女们说:“什么苦我都能忍受,只盼着养大你们,有书念,对得起你们早死的父亲。”
顾秀英于1989年去世,享年77岁。
金庸是个很重感情的人,他少年时离家,格外留恋亲生父母的爱抚,因而也忘不了童年时的丫环,对这位继母格外亲近。虽然他早早去了香港,以后没有与顾秀英相聚过,但他还是写了一篇6000余字的文章,追念这位平凡的继母。
摘自《书刊报》2008.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