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8年5月上海首试TMC至今已接近一年,但TMC在国内的关注度反而越来越小。按常理推论,去年绝对应该是TMC大展拳脚的一年,—方面有奥运会的天赐良机,缓解交通问题的需求迫在眉睫,另一方面合理利用现有道路资源,达到省油、节能、环保目的也是政府反复提倡的交通事业发展之路。在这样顺风顺水的背景下,TMC本应迎风展翅,何以遇到如此尴尬?
基础投入继续加快
基础建设是TMC中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没有基础投入,没有密集的路况探测器或路况感应线圈支持,TMC将在实时性上大打折扣,从而失去核心的指导意义。以TMC网络成熟化程度非常高的欧洲为例,德国、瑞士等国公路网中所有城市干道上每公里都会固定设置2~3个探测器,以便精确采集数据并且还为之配备专业的维护人员和固定的维护费用以保证探测器7×24小时提供信息,而在国内,目前只有北京、上海两地在城市主要干道上安装有类似设备,而且往往安装完成后就大功告成,之后定期维护的人员和费用似乎都还不够细致有效这当然无法满足TMC实时导航的高难度需求。当原本兴致勃勃的用户一次次失望后,慢慢将TMC当成摆设也就不足为奇了。
软件服务后继不足
而在软件方面,TMC的问题如出一辙。事实上,TMC在软件上的操作流程很简单,无非就是采集、整理、发布三个步骤——采集探测器数据时使用微波、视频、牌照识别、超声波检测等技术,之后通过交通数据软件分析整理数据,最后通过交通信息显示屏、交通信息服务网站、交通广播电台、GSM及GPRS等方式进行信息发布。但是,这同样需要协调多个职能部门或服务机构共同进行基于网络的服务平台建设。以德国为例,凭借完善的RDS,TMC服务平台,行驶在路上的车主每5分钟就能通过GPS重估一次当前实时路况确认基于当前速度和路面情况到达目的地所需的时间,以确保自己行驶在最佳路线上。此外车主即使驶入其他城市(甚至国家)时,TMC服务平台还能够快速转换,不影响用户使用。这些服务由不同城市(国家)的管理部门,交通指挥部门、道路维护部门、电信运营商、TMC服务提供商、GPS提供商共同协调完成,毫无破绽。反之,在TMC试点进行接近一年的上海TMC的服务却依然维持在初级水平,不仅称不上“流畅”,而且路况信息更新频率稍慢,在准确性上也有待提高。此外众所周知,上海车主一旦到了杭州,TMC也将自动失效,诸如此类,部令原本对TMC翘首以盼的车主们无法接受,同时一点点让他们失去了耐性。
导航设备尚待整合
除了基础建设步伐应该大力加快之外TMC要想真正快速成长,终端导航设备也是很重要的基础之一。这里所指的基础应至少包括两个层面第一是设备本身对TMC功能的支持,第二是对TMC功能的延展。然而从市场上的情况来看,由于国内车载GPS并不成熟(甚至大多数用户更偏向于使用手机GPS),所以目前仅有宇达电通等少数高端品牌的GPS产品支持TMC,这显然让TMC普及和发展的难度进一步增大,而自动搜索可用频道、TMC图标自动更新、城市间TMC服务自动切换等TMC常见的延展功能更是无从谈起了。所以,无论今后国内GPS产品的发展方向是手机还是PNP产品,都应该更多考虑与TMC功能的整合或与移动运营商的结合从终端产品上的推动,或许是让车主进一步了解TMC、使用TMC的最佳渠道。
产业链完善遥遥无期
毫无疑问,TMC是一个庞大的产业链,从以上提到的探测器安装到数据采集,从平台软件到网络终端,从运营模式到人员配置……这些内容涉及了各方面的利益,虽然政府表态良好地起到了推进作用,并直接使得上海地区开始试点TMC;虽然奥运会作为天赐良机,直接为北京的TMC服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归根结底,在TMC产业链上各类厂商是否能够大规模参与,进而形成集群优势,才是TMC能否启动的关键所在。
然而,从目前TMC的发展态势上看我们或许还需要等待更长时间。以中国移动为例,大家都知道,TMC最重要的终端之一就是手机,因为中国拥有大量的手机GPS用户,手机导航甚至可能与车载导航一样,在未来两到三年迸发出旺盛需求。但从目前中国移动对TMC的态度上看,他们依然在观望,观望着前景,盘算着成本预估着收益……就是不急于立刻入场。
类似中国移动的企业还有很多,面对TMC这个拿不准的市场,从设备提供商到软件研发商,从服务提供商到移动运营商,大家都只能雾里看花,良好的市场预期不断吸引着他们的眼光,而巨大的基建投入,高风险的技术研发又让他们不敢跨雷池一步——财大气粗如中国移动者尚且裹足不前,其他厂商当然不肯吃这第一口螃蟹。如此反复,TMC的产业链当然也迟迟得不到完善。同时由此可见,只有建立起一个良性的、合理的、可持续发展的商业模式,真正完善这条巨大的产业链,才是国内TMC市场启动的关键。
基础投入继续加快
基础建设是TMC中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没有基础投入,没有密集的路况探测器或路况感应线圈支持,TMC将在实时性上大打折扣,从而失去核心的指导意义。以TMC网络成熟化程度非常高的欧洲为例,德国、瑞士等国公路网中所有城市干道上每公里都会固定设置2~3个探测器,以便精确采集数据并且还为之配备专业的维护人员和固定的维护费用以保证探测器7×24小时提供信息,而在国内,目前只有北京、上海两地在城市主要干道上安装有类似设备,而且往往安装完成后就大功告成,之后定期维护的人员和费用似乎都还不够细致有效这当然无法满足TMC实时导航的高难度需求。当原本兴致勃勃的用户一次次失望后,慢慢将TMC当成摆设也就不足为奇了。
软件服务后继不足
而在软件方面,TMC的问题如出一辙。事实上,TMC在软件上的操作流程很简单,无非就是采集、整理、发布三个步骤——采集探测器数据时使用微波、视频、牌照识别、超声波检测等技术,之后通过交通数据软件分析整理数据,最后通过交通信息显示屏、交通信息服务网站、交通广播电台、GSM及GPRS等方式进行信息发布。但是,这同样需要协调多个职能部门或服务机构共同进行基于网络的服务平台建设。以德国为例,凭借完善的RDS,TMC服务平台,行驶在路上的车主每5分钟就能通过GPS重估一次当前实时路况确认基于当前速度和路面情况到达目的地所需的时间,以确保自己行驶在最佳路线上。此外车主即使驶入其他城市(甚至国家)时,TMC服务平台还能够快速转换,不影响用户使用。这些服务由不同城市(国家)的管理部门,交通指挥部门、道路维护部门、电信运营商、TMC服务提供商、GPS提供商共同协调完成,毫无破绽。反之,在TMC试点进行接近一年的上海TMC的服务却依然维持在初级水平,不仅称不上“流畅”,而且路况信息更新频率稍慢,在准确性上也有待提高。此外众所周知,上海车主一旦到了杭州,TMC也将自动失效,诸如此类,部令原本对TMC翘首以盼的车主们无法接受,同时一点点让他们失去了耐性。
导航设备尚待整合
除了基础建设步伐应该大力加快之外TMC要想真正快速成长,终端导航设备也是很重要的基础之一。这里所指的基础应至少包括两个层面第一是设备本身对TMC功能的支持,第二是对TMC功能的延展。然而从市场上的情况来看,由于国内车载GPS并不成熟(甚至大多数用户更偏向于使用手机GPS),所以目前仅有宇达电通等少数高端品牌的GPS产品支持TMC,这显然让TMC普及和发展的难度进一步增大,而自动搜索可用频道、TMC图标自动更新、城市间TMC服务自动切换等TMC常见的延展功能更是无从谈起了。所以,无论今后国内GPS产品的发展方向是手机还是PNP产品,都应该更多考虑与TMC功能的整合或与移动运营商的结合从终端产品上的推动,或许是让车主进一步了解TMC、使用TMC的最佳渠道。
产业链完善遥遥无期
毫无疑问,TMC是一个庞大的产业链,从以上提到的探测器安装到数据采集,从平台软件到网络终端,从运营模式到人员配置……这些内容涉及了各方面的利益,虽然政府表态良好地起到了推进作用,并直接使得上海地区开始试点TMC;虽然奥运会作为天赐良机,直接为北京的TMC服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归根结底,在TMC产业链上各类厂商是否能够大规模参与,进而形成集群优势,才是TMC能否启动的关键所在。
然而,从目前TMC的发展态势上看我们或许还需要等待更长时间。以中国移动为例,大家都知道,TMC最重要的终端之一就是手机,因为中国拥有大量的手机GPS用户,手机导航甚至可能与车载导航一样,在未来两到三年迸发出旺盛需求。但从目前中国移动对TMC的态度上看,他们依然在观望,观望着前景,盘算着成本预估着收益……就是不急于立刻入场。
类似中国移动的企业还有很多,面对TMC这个拿不准的市场,从设备提供商到软件研发商,从服务提供商到移动运营商,大家都只能雾里看花,良好的市场预期不断吸引着他们的眼光,而巨大的基建投入,高风险的技术研发又让他们不敢跨雷池一步——财大气粗如中国移动者尚且裹足不前,其他厂商当然不肯吃这第一口螃蟹。如此反复,TMC的产业链当然也迟迟得不到完善。同时由此可见,只有建立起一个良性的、合理的、可持续发展的商业模式,真正完善这条巨大的产业链,才是国内TMC市场启动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