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加强园丁工程建设“正师风、树师魂”增加教师的使命感。使学校的教职工队伍成为一支德才兼备的师资队伍。我们要善于面对农村的新情况,不断研究解决新问题,开拓进取,用爱心和智慧去创造有西部特色的县级特殊教育学校。
【关键词】特殊教育;教师使命;方向研究
West set up special education schools characteristics ——Special school Zhongjiang research direction of running
Zhou Jinmei
【Abstract】Projects to strengthen the gardener, “is the wind division, the division tree Soul” increase the sense of mission teachers. Teaching staff make the school into a teachers ability and political integrity. We should be good at to face the new situation in rural areas, continue to study and solve new problems, in a pioneering spirit, with love and wisdom to create a western special education schools at the county level characteristics.
【Key words】special education; teaching mission; the direction of research
中江县特殊教育学校成立于1996年,是一所全日制的特殊教育学校。建校10余年,在学校领导教师的共同努力下、在各级领导和政府的支持下、在全社会的帮助下,我校不断改革、发展、提高,充分体现出农村特殊学校的特色和气息。现在已成为集听障、智障的九年义务教育、职业教育培训于一体的综合性特殊学校。并承担着全县随班就读的教师业务培训、课堂指导、教科研工作。为把学校建设成具有一定特色的特殊学校。学校的发展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社会各界的关怀
多年来各级领导不断给予我们特殊的关怀。唐元超副市长到我校慰问学生,从我市财政中拿出10万元用于改善学校的办学条件;德阳市、中江县民政部门拨款10万元,用于我校修建师生住宿及食堂,以及解决我校饮水难的问题;德阳市市长吴勉坚、副市长唐元超、中江县县长张田义、副县长蒋忠文、谭建华、县教育局局长刘飞舟、民政局局长疗帮礼、残联理事长李志勇等市、县领导在我校慰问聋哑学生时指出:在这里办特殊教育是不合适的,你们要尽快想办法找一个合适的地方搬出去,把学校建设成德阳市一流的特殊教育学校。 并把我校的迁建工作列为2003年政府工作的十件大事,并决定从世界银行贷款中划出20万美金(合计人民币161万元)用于我校的迁建。同时,德阳市政府从市财政中划拨60万元,省教育厅补助20万元,给与我校作为迁建的配套资金;中央残联、省残联、市残联、县政府及县残联相关领导到我校检查并指导聋儿语训工作。
同时,市残联、县残联也给予了我们很大的支持力度。德阳市、中江县政府也加大了支持力度。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的各项规定,从师资配置、经费拨发、教师待遇、学生的“两免一补”政策等多方面形成强有力的支持系统。
2 开拓进取的领导班子
2003年在尹天益校长的带领下,学校全体领导、教师团结一致、艰苦奋斗,争取外围资金,把我校从一所由破旧的村小改建而成的特殊学校迁建到了现在的新校区。2007年,万光明校长上任,他锐意创新,发扬老校长的创业精神,挖掘学校的发展潜能,使我县特殊教育更上了一个新台阶。我校确立了全新的办学理念:依法治教、以德育人、以人为本为基础、以能本为主导、以学生个性发展为目标、以教师专业发展为重点、以学校特色发展为方向、创办学习型、科研型学校、追求改革创新、用耐心、爱心和智慧创办安徽省一流的县级特殊教育学校。
2.1 率先垂范、做学习型、研究型的领导:
为了提高领导班子的管理水平和领导能力,班子成员加强自身文化和业务进修,带头在使用计算机、制作课件等先进教育技术领域上进行尝试,给教师作样板。
2.2 重视基本设施建设,努力改变办公水平: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特殊教育的发展,我校原有的一些设备远远不能适应当今教育教学的需要。学校领导提出:少花钱、多办事,创造条件办实事”的口号。多方、争取、筹集资金,改善办学条件,加高了我校围墙、校门;新建了教师、学生值班室;争取到民政以及其他单位、个人捐助的课桌椅、学习用品、大米、面粉等。
2.3 具有长远的发展观,教师培训舍得投资:
为了学校的发展,领导形成一个建设性方略:为每位教师创造学习、进修、培训的条件和机会,让老师多走出去开阔眼界,丰富知识,吸纳新生事物,输入先进理念和经验。
3 以人为本的教学思路
农村孩子将来还要生活在农村,我们针对农村残疾学生的特殊性,从农村家长的要求以及农村生活的需要确立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以“补偿缺陷、全面成长、学会生存、适应社会”为宗旨,教学目标是使残疾学生能够分享社会的文明成果,较好地参加于农村社会生活,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为实现这一目标我们以课程改革为突破口,以开发校本教材为切入点,创新教学思路,改革教学内容,根据特教规解和农村实际,将校本课程分两类:即基础性课程和发展性职业课程。
3.1 基础性课程:
文化课开设有语文、数学、律动、语训、体育、美工、劳技、英语、理科、社会、自然等课程。聋生增加选用部分普小教材内容以拓宽信息量和知识面。弥补农村聋生知识面窄的缺陷,为他们更好的适应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课程改革促进残疾学生的能力提高和个性发展,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我校的文艺节目多次参加市、县文艺汇演。舞蹈“踏歌起舞”、哑剧“公园一角”等节目分别获省级优秀奖。
2004年安徽残疾人运动会上,我校运动员共获银、铜奖3枚。2目前我校正在组织训练运动队,准备参加下一届残疾人运动会。
3.2 发展性职业课程:
职业技术教育开设有微机、缝纫、烹饪、美容美发等课程。目的是让学生能够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培养生活能力,为将来就业打基础。
职业教育为学生创造了条件,现在我校有三个单位同我校建立了定向联系。其中有香港“米澜”公司成都分公司、成都有色金属公司、德阳“利宝”服装公司。目前我校已经有三届听障毕业生顺利毕业,并全部安置就业。
4 德才兼备的的师资队伍
邓小平指出:“办好学校的关键是抓好教师队伍建设。”“师德”是特教之魂。肯于吃苦,甘于奉献是爱岗敬业的具体表现,也是特教“师德”的首要标志。提高教师的执教能力决定特教事业发展的进程,也是特教发展的必要条件。因此,我们加强园丁工程建设“正师风、树师魂”增加教师的使命感。使学校的教职工队伍成为一支德才兼备的师资队伍。
4.1 具有博大的爱心,为特教孩子不惜任何代价。
农村残疾孩子家庭困难,最基本的穿戴整齐难以达到,每个月90元的伙食费都拿不出,教师每年不止一次捐钱捐物。党员教师和积极青年带头自愿与一名特困残疾儿童家庭或“留守学生”结成帮扶对子,不但扶助孩子上学,还要辅助解决家庭困难。有的中重度智障生大小便不会控制,老师在训练他们自理的同时还要帮助洗脏衣、赃物,爱残疾孩子不嫌弃它们,这对特教教师是司空见怪的。
4.2 具有自强不息的精神,为特教事业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
在我校自觉进修已慰然成风。95%的教师达到专科学历。教师们不但在文化层次上提高,更重视专业技能的发展和丰富。聋儿语言训练方法以及手语教学、听障、智障儿童心理学等,都被老师看成是工作的需要,自觉地学习和掌握。
4.3 具有强烈的事业心,为提高特教质量,不断改革教学方法,良好的师生关系,多样的教学方法,在我校正悄悄兴起。
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来扩大聋生的信息量,弥补农村聋生的知识的缺陷,为聋生学习普小教材提供有效帮助;教师自制课件和教具在课堂上广泛应用,并在市、区级多次获奖;通过社会实践课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让学生把所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实际,得到家长和社会的认可。如:学生学会了去超市购物、乘农村公交车、到市场买卖物资、怎样饲养家禽家畜、到市场卖东西等技能。
我校每年都有数名教师被评为市、县级“师德标兵”、“优秀教师”、“关爱留守学生先进个人”、“教坛新秀”等。
5 创新务实的教研网络
教研先导、科研兴校,做研究型教师,创研究型学校,才能保障我们的特教事业具有青春活力。我们立足农村学校,以校本教研为重点,以承担省级、市级、县级科研课题为导向,用科研带动教研来提高教师的研究意识和研究能力。现在我校年年有教研专题,年年有研究成果。我们建立了承担科研部门课题研究小组、校级教研专题小组、以校内各部(聋、弱教部)分类研究小组,人人参与教研活动。
6 办出特色,打造两点
亮点一:根据学生的身理和心理缺陷,提倡“缺陷补偿”。在聋教的低段,学校提倡双语共用(口语和手语),着重口语,通过语训让听障儿童得到语言康复。在聋教的高段,主要通过手语让听障学生学到更多的文化知识,通过职教让他学得一技之长。针对智障儿童,学校采取保教结合,注重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特教人在不断的努力,争取让他们早日回归主流,容于社会,适应社会。
亮点二:全校皆“留守”,特教人认真做好临时爸爸、临时妈妈。中江特校现有115名学生全部为住校学生,他们的衣食住行、吃喝拉撒特教人都给予无微不至的关心,给生活自理能力差的智障学生穿衣穿裤,端饭喂饭;给生病的学生看病拿药;为过生日的学生过好生日……此类事迹在特校屡见不鲜。反映党员夫妇教师关爱残疾学生的《亲爹亲娘》专题节目曾在省、市、县电视频道播出,宣传我校全省特教语文中考状元的专题片《无声的希望》也曾在德阳电视台播出。
亮点三:走特校与职业技术学校联办的道路,为社会、残疾学生家庭解决实际问题。我校与一职中联合办学,在学校初中班开设职业技术课,让学生学得一技之长,适应社会。目前,学校开设了缝纫、微机、烹饪、美容美发几门课程。前三届毕业的学生均在我校联系的厂内找到了自己能够胜任的工作。
我校地处县城郊区,就是要为农村残疾孩子服务,培养他们适应农村生活的能力,减轻家庭和社会的负担。我们要善于面对农村的新情况,不断研究解决新问题,开拓进取,用爱心和智慧去创造有西部特色的县级特殊教育学校。
【关键词】特殊教育;教师使命;方向研究
West set up special education schools characteristics ——Special school Zhongjiang research direction of running
Zhou Jinmei
【Abstract】Projects to strengthen the gardener, “is the wind division, the division tree Soul” increase the sense of mission teachers. Teaching staff make the school into a teachers ability and political integrity. We should be good at to face the new situation in rural areas, continue to study and solve new problems, in a pioneering spirit, with love and wisdom to create a western special education schools at the county level characteristics.
【Key words】special education; teaching mission; the direction of research
中江县特殊教育学校成立于1996年,是一所全日制的特殊教育学校。建校10余年,在学校领导教师的共同努力下、在各级领导和政府的支持下、在全社会的帮助下,我校不断改革、发展、提高,充分体现出农村特殊学校的特色和气息。现在已成为集听障、智障的九年义务教育、职业教育培训于一体的综合性特殊学校。并承担着全县随班就读的教师业务培训、课堂指导、教科研工作。为把学校建设成具有一定特色的特殊学校。学校的发展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社会各界的关怀
多年来各级领导不断给予我们特殊的关怀。唐元超副市长到我校慰问学生,从我市财政中拿出10万元用于改善学校的办学条件;德阳市、中江县民政部门拨款10万元,用于我校修建师生住宿及食堂,以及解决我校饮水难的问题;德阳市市长吴勉坚、副市长唐元超、中江县县长张田义、副县长蒋忠文、谭建华、县教育局局长刘飞舟、民政局局长疗帮礼、残联理事长李志勇等市、县领导在我校慰问聋哑学生时指出:在这里办特殊教育是不合适的,你们要尽快想办法找一个合适的地方搬出去,把学校建设成德阳市一流的特殊教育学校。 并把我校的迁建工作列为2003年政府工作的十件大事,并决定从世界银行贷款中划出20万美金(合计人民币161万元)用于我校的迁建。同时,德阳市政府从市财政中划拨60万元,省教育厅补助20万元,给与我校作为迁建的配套资金;中央残联、省残联、市残联、县政府及县残联相关领导到我校检查并指导聋儿语训工作。
同时,市残联、县残联也给予了我们很大的支持力度。德阳市、中江县政府也加大了支持力度。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的各项规定,从师资配置、经费拨发、教师待遇、学生的“两免一补”政策等多方面形成强有力的支持系统。
2 开拓进取的领导班子
2003年在尹天益校长的带领下,学校全体领导、教师团结一致、艰苦奋斗,争取外围资金,把我校从一所由破旧的村小改建而成的特殊学校迁建到了现在的新校区。2007年,万光明校长上任,他锐意创新,发扬老校长的创业精神,挖掘学校的发展潜能,使我县特殊教育更上了一个新台阶。我校确立了全新的办学理念:依法治教、以德育人、以人为本为基础、以能本为主导、以学生个性发展为目标、以教师专业发展为重点、以学校特色发展为方向、创办学习型、科研型学校、追求改革创新、用耐心、爱心和智慧创办安徽省一流的县级特殊教育学校。
2.1 率先垂范、做学习型、研究型的领导:
为了提高领导班子的管理水平和领导能力,班子成员加强自身文化和业务进修,带头在使用计算机、制作课件等先进教育技术领域上进行尝试,给教师作样板。
2.2 重视基本设施建设,努力改变办公水平: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特殊教育的发展,我校原有的一些设备远远不能适应当今教育教学的需要。学校领导提出:少花钱、多办事,创造条件办实事”的口号。多方、争取、筹集资金,改善办学条件,加高了我校围墙、校门;新建了教师、学生值班室;争取到民政以及其他单位、个人捐助的课桌椅、学习用品、大米、面粉等。
2.3 具有长远的发展观,教师培训舍得投资:
为了学校的发展,领导形成一个建设性方略:为每位教师创造学习、进修、培训的条件和机会,让老师多走出去开阔眼界,丰富知识,吸纳新生事物,输入先进理念和经验。
3 以人为本的教学思路
农村孩子将来还要生活在农村,我们针对农村残疾学生的特殊性,从农村家长的要求以及农村生活的需要确立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以“补偿缺陷、全面成长、学会生存、适应社会”为宗旨,教学目标是使残疾学生能够分享社会的文明成果,较好地参加于农村社会生活,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为实现这一目标我们以课程改革为突破口,以开发校本教材为切入点,创新教学思路,改革教学内容,根据特教规解和农村实际,将校本课程分两类:即基础性课程和发展性职业课程。
3.1 基础性课程:
文化课开设有语文、数学、律动、语训、体育、美工、劳技、英语、理科、社会、自然等课程。聋生增加选用部分普小教材内容以拓宽信息量和知识面。弥补农村聋生知识面窄的缺陷,为他们更好的适应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课程改革促进残疾学生的能力提高和个性发展,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我校的文艺节目多次参加市、县文艺汇演。舞蹈“踏歌起舞”、哑剧“公园一角”等节目分别获省级优秀奖。
2004年安徽残疾人运动会上,我校运动员共获银、铜奖3枚。2目前我校正在组织训练运动队,准备参加下一届残疾人运动会。
3.2 发展性职业课程:
职业技术教育开设有微机、缝纫、烹饪、美容美发等课程。目的是让学生能够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培养生活能力,为将来就业打基础。
职业教育为学生创造了条件,现在我校有三个单位同我校建立了定向联系。其中有香港“米澜”公司成都分公司、成都有色金属公司、德阳“利宝”服装公司。目前我校已经有三届听障毕业生顺利毕业,并全部安置就业。
4 德才兼备的的师资队伍
邓小平指出:“办好学校的关键是抓好教师队伍建设。”“师德”是特教之魂。肯于吃苦,甘于奉献是爱岗敬业的具体表现,也是特教“师德”的首要标志。提高教师的执教能力决定特教事业发展的进程,也是特教发展的必要条件。因此,我们加强园丁工程建设“正师风、树师魂”增加教师的使命感。使学校的教职工队伍成为一支德才兼备的师资队伍。
4.1 具有博大的爱心,为特教孩子不惜任何代价。
农村残疾孩子家庭困难,最基本的穿戴整齐难以达到,每个月90元的伙食费都拿不出,教师每年不止一次捐钱捐物。党员教师和积极青年带头自愿与一名特困残疾儿童家庭或“留守学生”结成帮扶对子,不但扶助孩子上学,还要辅助解决家庭困难。有的中重度智障生大小便不会控制,老师在训练他们自理的同时还要帮助洗脏衣、赃物,爱残疾孩子不嫌弃它们,这对特教教师是司空见怪的。
4.2 具有自强不息的精神,为特教事业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
在我校自觉进修已慰然成风。95%的教师达到专科学历。教师们不但在文化层次上提高,更重视专业技能的发展和丰富。聋儿语言训练方法以及手语教学、听障、智障儿童心理学等,都被老师看成是工作的需要,自觉地学习和掌握。
4.3 具有强烈的事业心,为提高特教质量,不断改革教学方法,良好的师生关系,多样的教学方法,在我校正悄悄兴起。
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来扩大聋生的信息量,弥补农村聋生的知识的缺陷,为聋生学习普小教材提供有效帮助;教师自制课件和教具在课堂上广泛应用,并在市、区级多次获奖;通过社会实践课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让学生把所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实际,得到家长和社会的认可。如:学生学会了去超市购物、乘农村公交车、到市场买卖物资、怎样饲养家禽家畜、到市场卖东西等技能。
我校每年都有数名教师被评为市、县级“师德标兵”、“优秀教师”、“关爱留守学生先进个人”、“教坛新秀”等。
5 创新务实的教研网络
教研先导、科研兴校,做研究型教师,创研究型学校,才能保障我们的特教事业具有青春活力。我们立足农村学校,以校本教研为重点,以承担省级、市级、县级科研课题为导向,用科研带动教研来提高教师的研究意识和研究能力。现在我校年年有教研专题,年年有研究成果。我们建立了承担科研部门课题研究小组、校级教研专题小组、以校内各部(聋、弱教部)分类研究小组,人人参与教研活动。
6 办出特色,打造两点
亮点一:根据学生的身理和心理缺陷,提倡“缺陷补偿”。在聋教的低段,学校提倡双语共用(口语和手语),着重口语,通过语训让听障儿童得到语言康复。在聋教的高段,主要通过手语让听障学生学到更多的文化知识,通过职教让他学得一技之长。针对智障儿童,学校采取保教结合,注重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特教人在不断的努力,争取让他们早日回归主流,容于社会,适应社会。
亮点二:全校皆“留守”,特教人认真做好临时爸爸、临时妈妈。中江特校现有115名学生全部为住校学生,他们的衣食住行、吃喝拉撒特教人都给予无微不至的关心,给生活自理能力差的智障学生穿衣穿裤,端饭喂饭;给生病的学生看病拿药;为过生日的学生过好生日……此类事迹在特校屡见不鲜。反映党员夫妇教师关爱残疾学生的《亲爹亲娘》专题节目曾在省、市、县电视频道播出,宣传我校全省特教语文中考状元的专题片《无声的希望》也曾在德阳电视台播出。
亮点三:走特校与职业技术学校联办的道路,为社会、残疾学生家庭解决实际问题。我校与一职中联合办学,在学校初中班开设职业技术课,让学生学得一技之长,适应社会。目前,学校开设了缝纫、微机、烹饪、美容美发几门课程。前三届毕业的学生均在我校联系的厂内找到了自己能够胜任的工作。
我校地处县城郊区,就是要为农村残疾孩子服务,培养他们适应农村生活的能力,减轻家庭和社会的负担。我们要善于面对农村的新情况,不断研究解决新问题,开拓进取,用爱心和智慧去创造有西部特色的县级特殊教育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