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为了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对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的要求,推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顺利开展,锻炼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通过研究西安培华学院“大创计划”项目开展的经验和方法,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平台进行了搭建并在本校进行了实践。
【关键词】教学;行动研究;创新创业训练;平台搭建
一、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内涵
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简称“大创计划”,是国家“本科教学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十二五”时期教育部在国家层面实施的、直接面向本科生立项的创新创业训练项目,旨在带动广大高校学生强化创新创业能力训练,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在创新基础上的创业能力,为建设“创新国家”提供人力资源,扭转我国大学生实践能力不足,创新能力差的局面。2007年教育部决定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以下简称质量工程),并于9月启动了由国家出资的首批《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主要面向国家重点建设大学和一部分有较强行业背景和特色的地方大学,首次获批的学校有北京大学等60所985、211高校,其中陕西只有5所高校,项目实施以来推动了创新人才培养,涌现了一大批的创新型人才。2012年开始面向新建本科院校开展此项工作。
二、新建院校实施“大创计划”项目的意义
新建院校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核心就是能力与素质,人才培养中最大的难题是缺乏培养学生能力与素质的模式、途径和平台,“大创计划”培养的是学生的创新与创业能力、创新与创业精神和创新与创业素质,这些素质与能力都是“高素质应用型”的基本内涵。建立完善“大创计划”的管理机制,是构建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要高度重视“大创计划”的实施工作,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文件精神,把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作为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建立多元化培养模式,因材施教、分类培养;搭建项目开展平台,着力打造创新创业教育保障体系和活动体系,营造创新创业氛围,以创业带动就业。
三、“大创计划”项目在西安培华学院开展情况
2012年陕西省教育厅按照国家要求首次面对新建本科院校启动了“大创计划”项目,这是首次直接面向新建本科院校的创新创业训练项目。西安培华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实行校、院两级管理,成立校、院两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组织机构,并成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领导小组,由校领导任组长,相关部门和学院负责人为成员,统一协调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工作。学校设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专家委员会”(简称专家委员会),委员由相关学科专家组成,负责为计划项目提供指导、咨询、项目评审、中期评估、结题验收,指导创新性实验计划的相关工作,对学校有关政策提出意见和建议。“大创计划”项目的申报、结题验收学校领导分二级学院直接对教学院长负责,二级学院教学院长直接对项目负责。西安培华学院2012年、2013年共获批省级“大创计划”项目38项,其中2013年有6项“大创计划”项目获国家立项, 校级已立项109项,400多名学生参与到项目中,并通过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平台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意识、创业能力、知识应用能力。通过实施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有效促进了学校转变教育思想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创新创业能力训练,增强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在创新基础上的创业能力,促进了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探索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平台的保障机制
(一)组织保障机制
成立了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领导小组,由校领导任组长,相关部门和学院负责人为成员,统一协调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工作。“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组织机构还包括“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管理委员会”、“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专家委员会”和“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指导委员会”
(二)制度保障机制
制定了《西安培华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工作方案》和《西安培华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管理办法》等一系列保证“大创计划”规范和可持续发展的规章制度。明确了“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培养模式,强化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和训练,不断提升教育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着力提升应用型本科学生的创新和创业能力”的指导思想,确定了十二五期间的工作思路、工作目标和主要工作内容。
(三)项目宣传遴选与建设机制
教务处根据学校特色建设和学生个性培养需要,充分利用学校各方面的资源,提出指导性的项目意向,供有关院(部)选题借鉴,或组织全校力量进行开展特色项目攻关。全校学生均有资格申请“大创”项目,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专业和特长自行组队、选题。在指导教师的帮助下,学生项目团队通过搜集详实的资料与多次的论证,设计出一套相对完整的创新设计方案或创业营销方案。学校收到二级院(部)学生的立项申请后,教务处聘请有关专家对项目进行初审,对项目思路较好、或有较好地意向的项目,提出修改思路返回项目组进行修改。项目经学校审批立项后,组织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开题报告答辩会和项目中期成果报告会,进一步确保学生项目课题研究方向的正确性,保障项目课题的研究质量,并不断增进校内创新创业氛围,扩大资源平台共享范围。这既保证了项目有广泛的参与面,使项目立项、遴选过程变为学生的一个重要学习过程,并能够保证所遴选出来的项目是最有价值的项目,又保证了项目建设的质量。2012年校级大创项目结题中,17%的项目优质完成研究任务,被评为优秀大创项目。
(四)经费保障机制
一是鼓励教师积极参与项目指导,规定为指导校级大创项目的教师每个项目计20个学时的工作量;指导省级大创项目的计30个学时工作量;指导国家级大创项目的计40个学时工作量。二是校级项目由学校根据有关管理文件要求和项目实施需要,每项给予0.3万元的经费支持;申报为省级项目,每项给予0.5万元的配套經费支持;申报为国家项目,每项给予1万元的配套经费支持。 (五)硬件保障机制
充分发挥我校各类实验(实训)室的作用,搭建科学有效、资源丰富的创新创业训练平台,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训练环境。学校向大创项目主持人和参与者免费开放各类实验室和各级重点实验室,免费提供实验仪器设备为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施创造良好的条件。鼓励学生利用实验室,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完成选题、开题、研究、结题等方面的工作。一方面培养学生的创新欲望和成功感,另一方面培养学生对专业知识的运用能力。
五、搭建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平台
(一)“大创计划”项目与课程教学的相互融通
将创新创业训练教育纳入高素質、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中,不断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具有较强综合素质的,运用科学技术知识,将高新科技综合转化为生产力(包括管理能力、服务能力),促进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创新人才;同时培养一部分综合素质较强的创业人才。开设关于创新创业类的专业课及选修课,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心里品质。良好的创业意识是大学生能动的掌握创业知识并具有创业能力的前提和基础。
(二)课内外学科竞赛平台的搭建
1.组织各类与专业知识相关的赛事,通过组织主题研讨会、举办创业大赛、鼓励学生组织创业社团等多种形式的活动,营造学生创业氛围、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让大二大三的学生普遍参与到简单的科技创新活动中,体会到创新的乐趣,加深对专业的认识,增强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团队精神。同时也通过赛事遴选具有创新意识、创业能力的学生申报创新创业训练项目。
2.组织学生课程与项目设计讲述竞赛,把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进一步促进大学生自主学习与创新精神的培养,增强学生综合素质;大创项目负责人利用PPT演示文稿向评委及观众详细阐述了设计思路与设计过程,成员进行作品的演示工作。整场比赛气氛激烈,听众兴趣盎然,实物演示阶段精彩纷呈。
3.以“创新、创造、创业”为主题,学院扎实开展校园创业文化建设和环境培育,用成功创业者和就业指导者的亲身经历去鼓励当代大学生勇于创业、学会创业;切实发挥学生组织力量,举办大学生课外科技大赛、创业大赛,组织指导学生参与“挑战杯”、“用友杯”、“金蝶杯”等全国、全区创业计划大赛和实战模拟竞赛,组织教师和学生参加省级及国家级各项竞赛活动,通过实践活动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创业能力。
(三)建立奖励机制,促进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高
1.设立创新创业能力学分奖励制度。学生按计划完成项目并验收合格后,可获得大学生创新创业学分,其中校级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可以记3学分,省级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可以记5学分;国家级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可以记7学分。在各类评优活动中,作为重要评选依据之一。学生获得创新创业学分直接计入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登记表。根据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学校规定创新学分成果项目包括:科学研究成果、科技创造成果、专项竞赛成绩和创业成果等。实践证明,创新创业学分奖励制度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鼓励大学生充分发挥其创新精神和能力,确保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体现出来的成果得到认可。
2.设立“大学生创新创业奖”。每年对“大创计划”结题项目组织一次评选,对表现优秀的学生、指导教师和单位给予表彰与奖励。
3.对取得阶段性成果的项目,主要参加者可提出申请,征得指导教师同意后,经学院学术委员会审查,可作为毕业设计(论文)课题继续进行。
4.对于验收合格且实施效果好的项目所在二级院(部),在年终目标考核时予以加分。
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平台的构建改革了传统教学模式,构建了能够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新型教学模式,实现了由偏重理论知识的教学向理论知识与创新创业能力并重的转变,由单纯知识教育向培养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质能力教育转变,广大教师及学生的能力得到了肯定打破了传统的以分数论人、以考试为主、以课堂教学为主的教学模式,开辟了新的渠道,建立了以学生自主学习为特色,充分依靠学生的兴趣爱好,以项目为中心的新的人才培养模式。
作者简介:
宋天妹(1982-),女,山东济宁人,西安培华学院教务处副处长。
孟倩(1986-),女,陕西宝鸡人,西安培华学院助教。
注:
本文为西安市2013年度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民办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研究》(项目编号:13PH25)的研究成果。
【关键词】教学;行动研究;创新创业训练;平台搭建
一、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内涵
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简称“大创计划”,是国家“本科教学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十二五”时期教育部在国家层面实施的、直接面向本科生立项的创新创业训练项目,旨在带动广大高校学生强化创新创业能力训练,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在创新基础上的创业能力,为建设“创新国家”提供人力资源,扭转我国大学生实践能力不足,创新能力差的局面。2007年教育部决定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以下简称质量工程),并于9月启动了由国家出资的首批《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主要面向国家重点建设大学和一部分有较强行业背景和特色的地方大学,首次获批的学校有北京大学等60所985、211高校,其中陕西只有5所高校,项目实施以来推动了创新人才培养,涌现了一大批的创新型人才。2012年开始面向新建本科院校开展此项工作。
二、新建院校实施“大创计划”项目的意义
新建院校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核心就是能力与素质,人才培养中最大的难题是缺乏培养学生能力与素质的模式、途径和平台,“大创计划”培养的是学生的创新与创业能力、创新与创业精神和创新与创业素质,这些素质与能力都是“高素质应用型”的基本内涵。建立完善“大创计划”的管理机制,是构建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要高度重视“大创计划”的实施工作,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文件精神,把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作为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建立多元化培养模式,因材施教、分类培养;搭建项目开展平台,着力打造创新创业教育保障体系和活动体系,营造创新创业氛围,以创业带动就业。
三、“大创计划”项目在西安培华学院开展情况
2012年陕西省教育厅按照国家要求首次面对新建本科院校启动了“大创计划”项目,这是首次直接面向新建本科院校的创新创业训练项目。西安培华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实行校、院两级管理,成立校、院两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组织机构,并成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领导小组,由校领导任组长,相关部门和学院负责人为成员,统一协调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工作。学校设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专家委员会”(简称专家委员会),委员由相关学科专家组成,负责为计划项目提供指导、咨询、项目评审、中期评估、结题验收,指导创新性实验计划的相关工作,对学校有关政策提出意见和建议。“大创计划”项目的申报、结题验收学校领导分二级学院直接对教学院长负责,二级学院教学院长直接对项目负责。西安培华学院2012年、2013年共获批省级“大创计划”项目38项,其中2013年有6项“大创计划”项目获国家立项, 校级已立项109项,400多名学生参与到项目中,并通过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平台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意识、创业能力、知识应用能力。通过实施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有效促进了学校转变教育思想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创新创业能力训练,增强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在创新基础上的创业能力,促进了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探索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平台的保障机制
(一)组织保障机制
成立了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领导小组,由校领导任组长,相关部门和学院负责人为成员,统一协调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工作。“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组织机构还包括“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管理委员会”、“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专家委员会”和“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指导委员会”
(二)制度保障机制
制定了《西安培华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工作方案》和《西安培华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管理办法》等一系列保证“大创计划”规范和可持续发展的规章制度。明确了“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培养模式,强化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和训练,不断提升教育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着力提升应用型本科学生的创新和创业能力”的指导思想,确定了十二五期间的工作思路、工作目标和主要工作内容。
(三)项目宣传遴选与建设机制
教务处根据学校特色建设和学生个性培养需要,充分利用学校各方面的资源,提出指导性的项目意向,供有关院(部)选题借鉴,或组织全校力量进行开展特色项目攻关。全校学生均有资格申请“大创”项目,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专业和特长自行组队、选题。在指导教师的帮助下,学生项目团队通过搜集详实的资料与多次的论证,设计出一套相对完整的创新设计方案或创业营销方案。学校收到二级院(部)学生的立项申请后,教务处聘请有关专家对项目进行初审,对项目思路较好、或有较好地意向的项目,提出修改思路返回项目组进行修改。项目经学校审批立项后,组织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开题报告答辩会和项目中期成果报告会,进一步确保学生项目课题研究方向的正确性,保障项目课题的研究质量,并不断增进校内创新创业氛围,扩大资源平台共享范围。这既保证了项目有广泛的参与面,使项目立项、遴选过程变为学生的一个重要学习过程,并能够保证所遴选出来的项目是最有价值的项目,又保证了项目建设的质量。2012年校级大创项目结题中,17%的项目优质完成研究任务,被评为优秀大创项目。
(四)经费保障机制
一是鼓励教师积极参与项目指导,规定为指导校级大创项目的教师每个项目计20个学时的工作量;指导省级大创项目的计30个学时工作量;指导国家级大创项目的计40个学时工作量。二是校级项目由学校根据有关管理文件要求和项目实施需要,每项给予0.3万元的经费支持;申报为省级项目,每项给予0.5万元的配套經费支持;申报为国家项目,每项给予1万元的配套经费支持。 (五)硬件保障机制
充分发挥我校各类实验(实训)室的作用,搭建科学有效、资源丰富的创新创业训练平台,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训练环境。学校向大创项目主持人和参与者免费开放各类实验室和各级重点实验室,免费提供实验仪器设备为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施创造良好的条件。鼓励学生利用实验室,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完成选题、开题、研究、结题等方面的工作。一方面培养学生的创新欲望和成功感,另一方面培养学生对专业知识的运用能力。
五、搭建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平台
(一)“大创计划”项目与课程教学的相互融通
将创新创业训练教育纳入高素質、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中,不断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具有较强综合素质的,运用科学技术知识,将高新科技综合转化为生产力(包括管理能力、服务能力),促进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创新人才;同时培养一部分综合素质较强的创业人才。开设关于创新创业类的专业课及选修课,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心里品质。良好的创业意识是大学生能动的掌握创业知识并具有创业能力的前提和基础。
(二)课内外学科竞赛平台的搭建
1.组织各类与专业知识相关的赛事,通过组织主题研讨会、举办创业大赛、鼓励学生组织创业社团等多种形式的活动,营造学生创业氛围、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让大二大三的学生普遍参与到简单的科技创新活动中,体会到创新的乐趣,加深对专业的认识,增强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团队精神。同时也通过赛事遴选具有创新意识、创业能力的学生申报创新创业训练项目。
2.组织学生课程与项目设计讲述竞赛,把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进一步促进大学生自主学习与创新精神的培养,增强学生综合素质;大创项目负责人利用PPT演示文稿向评委及观众详细阐述了设计思路与设计过程,成员进行作品的演示工作。整场比赛气氛激烈,听众兴趣盎然,实物演示阶段精彩纷呈。
3.以“创新、创造、创业”为主题,学院扎实开展校园创业文化建设和环境培育,用成功创业者和就业指导者的亲身经历去鼓励当代大学生勇于创业、学会创业;切实发挥学生组织力量,举办大学生课外科技大赛、创业大赛,组织指导学生参与“挑战杯”、“用友杯”、“金蝶杯”等全国、全区创业计划大赛和实战模拟竞赛,组织教师和学生参加省级及国家级各项竞赛活动,通过实践活动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创业能力。
(三)建立奖励机制,促进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高
1.设立创新创业能力学分奖励制度。学生按计划完成项目并验收合格后,可获得大学生创新创业学分,其中校级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可以记3学分,省级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可以记5学分;国家级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可以记7学分。在各类评优活动中,作为重要评选依据之一。学生获得创新创业学分直接计入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登记表。根据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学校规定创新学分成果项目包括:科学研究成果、科技创造成果、专项竞赛成绩和创业成果等。实践证明,创新创业学分奖励制度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鼓励大学生充分发挥其创新精神和能力,确保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体现出来的成果得到认可。
2.设立“大学生创新创业奖”。每年对“大创计划”结题项目组织一次评选,对表现优秀的学生、指导教师和单位给予表彰与奖励。
3.对取得阶段性成果的项目,主要参加者可提出申请,征得指导教师同意后,经学院学术委员会审查,可作为毕业设计(论文)课题继续进行。
4.对于验收合格且实施效果好的项目所在二级院(部),在年终目标考核时予以加分。
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平台的构建改革了传统教学模式,构建了能够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新型教学模式,实现了由偏重理论知识的教学向理论知识与创新创业能力并重的转变,由单纯知识教育向培养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质能力教育转变,广大教师及学生的能力得到了肯定打破了传统的以分数论人、以考试为主、以课堂教学为主的教学模式,开辟了新的渠道,建立了以学生自主学习为特色,充分依靠学生的兴趣爱好,以项目为中心的新的人才培养模式。
作者简介:
宋天妹(1982-),女,山东济宁人,西安培华学院教务处副处长。
孟倩(1986-),女,陕西宝鸡人,西安培华学院助教。
注:
本文为西安市2013年度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民办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研究》(项目编号:13PH25)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