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动学生阅读热情的“必杀技”

来源 :阅读与鉴赏·学术版中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ngyang01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学生思维的热情激发与否,看教师设计问题的出发点;问题如果不能调动学生极大的阅读兴趣、参与热情和积极主动地去思考,那就不如不问。
  关键词:思维对话 “撞击” 心灵
  
  语文课堂实现教师有效教学的重要方式,调动学生对文本阅读热情的“必杀技”之一就是——巧问,这是实施“思维对话”最重要的途径,是每一位教师最不可忽视且需加强的手段。如果能够在提问环节上,精心地进行操作层面上的设计,不但可以取得“决战课堂”的胜利,更可使语文学科焕发出迷人的光彩。
  心理学研究表明:如果一个人经常处于一种愉快而兴奋的状态,这个人的思维就能超常发挥,反应会快捷迅速,对外面信号的接受速度会非常快。因此,从这个意义上看,一堂课是不是高效,就要看学生的思维能不能被充分地调动起来。教师的预设目标确实很重要,但生动有趣的课堂导入语,更能让学生兴奋起来。也许是一个很常见的问题,但如果能激起学生的兴趣,“一石激起千层浪”,就能引起学生探究的热情,学生在兴奋和愉快中就会更积极地参与到教学当中。因此,用启发性的问题点燃学生的思维之火,是课堂教学一个重要的手段。
  如,《寡人之于国也》一课的教学,我在通过一个课时的整体感知和诵读课文之后,第二课时设计的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引导学生探究研讨。一开课,我是这样引路的:北宋哲学家程颐认为,孟子论王道的文章没有超过这篇的。同学们思考一下,文章359个字,有多少个“民”字?梁惠王讲了几个,孟子讲了几个?学生明确:共有7个民字,梁惠王讲了3个,孟子讲了4个。我就趁热打铁,提问学生:你能不能根据文章内容,给每个“民”字加上定语。学生热情很高,于是,我把学生分成几组进行讨论,然后每组选出代表发言。最后我在学生充分讨论的基础上进行总结归纳:从“民”的意义转换上,我们看到了孟子的“民”更多倾向于民之老者和全体百姓,“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正是孟子的民本思想所在。一个“民”字,既可看出孟子的论辩艺术,也可反映孟子的民本思想——王道。继而,我让学生进行深入思考:试说说下列两句话的含义,你从中领悟到什么?1.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2.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这样顺其自然地提问,犹如趁热打铁,学生的思维点始终处于一种亢奋的状态,很轻松地理解了课文的思想内涵,即把握了孟子的以民为本思想。
  这一课堂设计既把握了文章的核心,又抓住了教学的重心,在这个方向上,学生思维驰骋,具体教学目标转化成了一股打开学生思路的源泉,学生的积极探究,既达成了具体目标,又离“精神成长”的终极目标越来越近。
  可以说,创设“思维对话”的课堂,其前提是让学生能够思考,进入思考的轨道,这需要教师把思维认识的层次放低,达到和学生平等的视角去设计问题,只有那些贴近学生实际、符合学生认识层次的问题,才能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激励他们去阅读和思考,因为通过对这样的问题的思考能让他们获得思考的结果,会收获到成就感,“人都是需要激励的动物”,还是孩子的学生更是如此。教师设计的问题如果能在情感上主动设计为学生所喜爱、所感兴趣的,那就是激发调动他们学习热情的“必杀技”,一旦学生有了热情,思维就如滔滔洪流,不可遏止了。
  为达到这一目标,在设计问题时教师要杜绝零碎、支离、无关紧要的问题,精练而又指向性很强地提问,同时问题的设计能够使让学生感觉出如同己出,让他们在每一次或多或少的思考中,感受到解决问题的乐趣。这就必须从较高层面、长远考虑进行问题设计,问题设计的落脚点不应只是一节课、一篇课文,而是系统地考虑和设计。
  教育家鲍林说过:“如果一个人在进行教育的同时也进行研究,那么他的教学效果一定会得到更进一步的提高。”那么,就让我们从研究课堂提问开始,多研究一些激发调动学生阅读热情的“必杀技”,使那些精心准备的有效“撞击”心灵的提问,变成在学生心灵荒原上“燎原”的“火把”!■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