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影片描述了一位嗅觉异常灵敏的天才格雷诺耶,为了追寻世上最完美的香味而不惜杀人的旅程。筆者主要是从缺失和欲望两个方面对影片的主人公进行剖析,意在引出“欲望是对缺失的欲望”这一哲学命题,并由此言明社会环境对人的重大影响。
【关键词】:缺失;欲望;先验性假设
格雷诺耶本不该存在于世上的,他本应该在他出生的地方——全巴黎最臭名昭著的集市结束他幼小的生命;但格雷诺耶也还是有利用价值的,至少收养他的加拉尔夫人、皮革厂的老板格里马和香水师巴尔迪尼是这么认为的。在缺失了爱这一感情因素的现实世界里,一切与利益有关的交易都被视为合情合理,却又显得异常突兀,至少在格雷诺耶看来,那不是他想要的。他本有机会凭借过人的天赋脱离他与生俱来的卑微,成为一个令人敬仰的香水制造大师,即便是名噪一时的巴尔迪尼和佩利西埃都望尘莫及。但格雷诺耶的追求显然远不在此,或许他并不曾觉得自己卑微。他固执地选择在气味的世界里做个王者,尽管这个王者缺失了自我。
格雷诺耶拥有所有自主选择的自由,他可以自主选择他的人生,也可以自由选择结束别人和自己的生命。我们无从知晓格雷诺耶在做出那些选择的时候是否有过心理挣扎,但至少他所有的选择都是基于他对气味的追求——他从未想过要背离初衷。只是在资本主义的催化下,不仅他的追求被潜移默化地打上了“欲望”的烙印,也使得十八世纪的法国沦为了一个充斥着腐臭气息的肮脏地,无论是肉体还是灵魂。
每个人都在为自己的利益做着最理性的选择,每个人都拥有着做最正确的理性选择的自由,以至于为了追求自身解放和自身自由的人反而在追求过程中成为了理性的奴隶。马克斯·韦伯用“理性铁笼”的隐喻来描述这种令人困惑与失望的社会现象,却也是预示着现代人的命运——成为只顾赚钱的行尸走肉,也成为组织机器中的无生命螺丝钉。
谁也没有逃脱韦伯的“理性铁笼”,为强大的社会经济秩序所奴役;谁也没有拒绝欲望的唆使,任由权与利互为经纬,捆绑着人们成为各自本性的奴隶,双手沾满了污垢与血腥,成为了肮脏世界的冢中枯骨。千千万万个格雷诺耶在专业化、资本化、脱离了“宗教-神本位”的理性主义世界里失去了心灵依托的精神慰藉,作为人类最基本的精神属性的“人性”也不再完整,就如同失根的浮萍,迷失自我成为了他们唯一的归宿。他们看似自主的选择事实上并不自由,社会也并未曾给予与他们真正选择的权力。所谓的自主选择,是一个没有选择权力的自由选择。
不可否认的是,世人缺失的不仅仅是自由选择的权利,更多的缺失也在社会中昭然若揭。多样性的缺失无关乎于出身,无关乎于贫富贵贱,无关乎于形式,只关乎于缺失——人性对自我的缺失。每个人在各自的生长环境中都会有不同的境遇,也就会有不同程度、不同类型的缺失。但是他们都有着比较明显的共同点,就是爱、恨、喜、悲,这些人类正常的情感被理性和物质所抑制,而作为动物本能所存在的欲望则得到了空前的膨胀,因为欲望本身就是对某种未达成的目的的欲望。换句话说,人性对自我的缺失催化了欲望的膨胀,“欲望是对缺失的欲望”。但其实欲望本身是不存在善恶之分的,但是欲望是否得到满足只是一个相对的比较,并不具有绝对性。叔本华说过:“欲望过于剧烈和强烈,就不再仅仅是对自己存在的肯定,相反会进而否定或取消别人的生存”,欲壑难填的特性会让不断膨胀的欲望拥有破坏性,格雷诺耶不加节制的欲望,使他成为了现实社会中的恶魔。
谁该为格雷诺耶的无情和残忍负责?人们高呼着要处死他,但作者聚斯金德却让他活了下来。影片中极尽简化了格雷诺耶杀人的细节,却突出了充满腐臭气息的社会大背景和世人丑恶嘴脸的人物小背景,这是无法烘托格雷诺耶的反面形象的。由此可见,聚斯金德意在批判十八世纪里社会的黑暗,和社会带给人们的人性的缺失。也就是说,格雷诺耶的欲望让他犯下了弥天大罪,但他只是个映射,是整个社会的写照,隐喻在于他不会被处死,也不能被处死,因为谁也没有站在制高点的能力去处死这样一个社会,这样的社会依然存在。
事实上,格雷诺耶的所有行为方式都是通过先天的形式或手段来获得,是一种先于客观事物、社会实践和感觉经验的先天认识。而聚斯金德所做的就是给予格雷诺耶的所作所为一个较为独特的宣泄口。我们也可以换个方式来理解,格雷诺耶的存在,就是一个先验性的假设,假设他嗅觉上的天赋异禀和先天性的体味缺失,在大环境不作改变的情况下,格雷诺耶的行为结果几乎就是定局,他会按照先验假设的轨道一路狂奔——利用天赋将对气味的欲望做到极致。如果把格雷诺耶的错误行为看作是本罪的话,那么这个先验性的假设,代表的就是与生俱来、洗脱不掉的原罪。
不幸的是,整个巴黎,甚至于世上的每一个人,都落在了这个原罪之中——先天性的缺失存在于每一个人身上,而欲望则是人类的根本属性。只是这个原罪并不是始祖犯罪所遗留的罪性与恶根,而是社会的先验性假设,即社会环境使然。在同样的社会环境下,纵使每个人的先验性假设是有差异的,但是所有假设的矛头都直指缺失,而这种缺失所引发的欲望宣泄是难以自我克制的,因为社会环境为这些看似理性的人和行为设定好了预行的轨道。人们在追逐欲望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但最可怕的远不止此,他们被掌控了命运却不自知。因此,作为映射社会中一个较为显着的畸形现象的参照,对格雷诺耶的罪责是难以定位的。人性、欲望、环境、经历等各种因素的交织,让这个既单纯又邪恶的悲剧形象充满了辩证性——格雷诺耶兼具着“天使”与“恶魔”的双重性身份。他身世的悲惨让人对他心生怜悯,但他给别人带来的悲惨又让人恨之入骨;他有着罪该万死的累累恶行,世人却拜服着高呼他为“天使”。如果说香水是一种美好性的象征,那么格雷诺耶追求美好的手段则是血腥的;如果说格雷诺耶的罪行是邪恶的,那么香水的美好就是他掩藏邪恶最好的外衣。就像是唯利是图、作恶多端的贵族们会极力推崇着象征正义与神圣的神父,而正经威严的神父却也会如常人一般在光天化日的神坛之上行鱼水之欢。影片中主要人物和社会环境的辩证性和双重性其实就是对现实罪责的最好控诉。
我们应该感谢影片中给我们带来的对残酷现实的正面冲击,那种直面悲剧的体验为我们呈现的不仅仅是追悔莫及。因为悲剧的力量往往不是来源于悲剧本身,而是来源于悲剧之后带来的深省。当我们认识到所有人都会在成长的过程中或多或少的有所缺失时,就应该重新认真地审视和剖析自我,就应该满怀爱地与这个世界抗争,而不是任由欲望的肆虐,任由别人和自己饱受罪恶感的折磨,留下深深的遗憾。
参考文献:
[1]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M].康乐,简惠美,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2]禾木.浅谈拉康的欲望理论[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6).
【关键词】:缺失;欲望;先验性假设
格雷诺耶本不该存在于世上的,他本应该在他出生的地方——全巴黎最臭名昭著的集市结束他幼小的生命;但格雷诺耶也还是有利用价值的,至少收养他的加拉尔夫人、皮革厂的老板格里马和香水师巴尔迪尼是这么认为的。在缺失了爱这一感情因素的现实世界里,一切与利益有关的交易都被视为合情合理,却又显得异常突兀,至少在格雷诺耶看来,那不是他想要的。他本有机会凭借过人的天赋脱离他与生俱来的卑微,成为一个令人敬仰的香水制造大师,即便是名噪一时的巴尔迪尼和佩利西埃都望尘莫及。但格雷诺耶的追求显然远不在此,或许他并不曾觉得自己卑微。他固执地选择在气味的世界里做个王者,尽管这个王者缺失了自我。
格雷诺耶拥有所有自主选择的自由,他可以自主选择他的人生,也可以自由选择结束别人和自己的生命。我们无从知晓格雷诺耶在做出那些选择的时候是否有过心理挣扎,但至少他所有的选择都是基于他对气味的追求——他从未想过要背离初衷。只是在资本主义的催化下,不仅他的追求被潜移默化地打上了“欲望”的烙印,也使得十八世纪的法国沦为了一个充斥着腐臭气息的肮脏地,无论是肉体还是灵魂。
每个人都在为自己的利益做着最理性的选择,每个人都拥有着做最正确的理性选择的自由,以至于为了追求自身解放和自身自由的人反而在追求过程中成为了理性的奴隶。马克斯·韦伯用“理性铁笼”的隐喻来描述这种令人困惑与失望的社会现象,却也是预示着现代人的命运——成为只顾赚钱的行尸走肉,也成为组织机器中的无生命螺丝钉。
谁也没有逃脱韦伯的“理性铁笼”,为强大的社会经济秩序所奴役;谁也没有拒绝欲望的唆使,任由权与利互为经纬,捆绑着人们成为各自本性的奴隶,双手沾满了污垢与血腥,成为了肮脏世界的冢中枯骨。千千万万个格雷诺耶在专业化、资本化、脱离了“宗教-神本位”的理性主义世界里失去了心灵依托的精神慰藉,作为人类最基本的精神属性的“人性”也不再完整,就如同失根的浮萍,迷失自我成为了他们唯一的归宿。他们看似自主的选择事实上并不自由,社会也并未曾给予与他们真正选择的权力。所谓的自主选择,是一个没有选择权力的自由选择。
不可否认的是,世人缺失的不仅仅是自由选择的权利,更多的缺失也在社会中昭然若揭。多样性的缺失无关乎于出身,无关乎于贫富贵贱,无关乎于形式,只关乎于缺失——人性对自我的缺失。每个人在各自的生长环境中都会有不同的境遇,也就会有不同程度、不同类型的缺失。但是他们都有着比较明显的共同点,就是爱、恨、喜、悲,这些人类正常的情感被理性和物质所抑制,而作为动物本能所存在的欲望则得到了空前的膨胀,因为欲望本身就是对某种未达成的目的的欲望。换句话说,人性对自我的缺失催化了欲望的膨胀,“欲望是对缺失的欲望”。但其实欲望本身是不存在善恶之分的,但是欲望是否得到满足只是一个相对的比较,并不具有绝对性。叔本华说过:“欲望过于剧烈和强烈,就不再仅仅是对自己存在的肯定,相反会进而否定或取消别人的生存”,欲壑难填的特性会让不断膨胀的欲望拥有破坏性,格雷诺耶不加节制的欲望,使他成为了现实社会中的恶魔。
谁该为格雷诺耶的无情和残忍负责?人们高呼着要处死他,但作者聚斯金德却让他活了下来。影片中极尽简化了格雷诺耶杀人的细节,却突出了充满腐臭气息的社会大背景和世人丑恶嘴脸的人物小背景,这是无法烘托格雷诺耶的反面形象的。由此可见,聚斯金德意在批判十八世纪里社会的黑暗,和社会带给人们的人性的缺失。也就是说,格雷诺耶的欲望让他犯下了弥天大罪,但他只是个映射,是整个社会的写照,隐喻在于他不会被处死,也不能被处死,因为谁也没有站在制高点的能力去处死这样一个社会,这样的社会依然存在。
事实上,格雷诺耶的所有行为方式都是通过先天的形式或手段来获得,是一种先于客观事物、社会实践和感觉经验的先天认识。而聚斯金德所做的就是给予格雷诺耶的所作所为一个较为独特的宣泄口。我们也可以换个方式来理解,格雷诺耶的存在,就是一个先验性的假设,假设他嗅觉上的天赋异禀和先天性的体味缺失,在大环境不作改变的情况下,格雷诺耶的行为结果几乎就是定局,他会按照先验假设的轨道一路狂奔——利用天赋将对气味的欲望做到极致。如果把格雷诺耶的错误行为看作是本罪的话,那么这个先验性的假设,代表的就是与生俱来、洗脱不掉的原罪。
不幸的是,整个巴黎,甚至于世上的每一个人,都落在了这个原罪之中——先天性的缺失存在于每一个人身上,而欲望则是人类的根本属性。只是这个原罪并不是始祖犯罪所遗留的罪性与恶根,而是社会的先验性假设,即社会环境使然。在同样的社会环境下,纵使每个人的先验性假设是有差异的,但是所有假设的矛头都直指缺失,而这种缺失所引发的欲望宣泄是难以自我克制的,因为社会环境为这些看似理性的人和行为设定好了预行的轨道。人们在追逐欲望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但最可怕的远不止此,他们被掌控了命运却不自知。因此,作为映射社会中一个较为显着的畸形现象的参照,对格雷诺耶的罪责是难以定位的。人性、欲望、环境、经历等各种因素的交织,让这个既单纯又邪恶的悲剧形象充满了辩证性——格雷诺耶兼具着“天使”与“恶魔”的双重性身份。他身世的悲惨让人对他心生怜悯,但他给别人带来的悲惨又让人恨之入骨;他有着罪该万死的累累恶行,世人却拜服着高呼他为“天使”。如果说香水是一种美好性的象征,那么格雷诺耶追求美好的手段则是血腥的;如果说格雷诺耶的罪行是邪恶的,那么香水的美好就是他掩藏邪恶最好的外衣。就像是唯利是图、作恶多端的贵族们会极力推崇着象征正义与神圣的神父,而正经威严的神父却也会如常人一般在光天化日的神坛之上行鱼水之欢。影片中主要人物和社会环境的辩证性和双重性其实就是对现实罪责的最好控诉。
我们应该感谢影片中给我们带来的对残酷现实的正面冲击,那种直面悲剧的体验为我们呈现的不仅仅是追悔莫及。因为悲剧的力量往往不是来源于悲剧本身,而是来源于悲剧之后带来的深省。当我们认识到所有人都会在成长的过程中或多或少的有所缺失时,就应该重新认真地审视和剖析自我,就应该满怀爱地与这个世界抗争,而不是任由欲望的肆虐,任由别人和自己饱受罪恶感的折磨,留下深深的遗憾。
参考文献:
[1]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M].康乐,简惠美,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2]禾木.浅谈拉康的欲望理论[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