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指出:“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小说通过充满个性化的人物、离奇的情节表现一定的思想内蕴,如何带领学生进行小说文本的个性化解读,挖掘小说深层内蕴成为当今小说教学的难点,也是近年来高考命题的难点。在课堂中,教师要进行引领,让学生动起来,成为课堂的主人,去主动思考挖掘,最终达到深度阅读的目的。
一、带着问题读书,在读书中发现问题
阅读需要思考,只有带着问题读书才能走进作者的世界,也只有带着问题读书才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去发现问题,积极解决问题。学生在自己阅读的过程中,可以试着解决小说阅读中浅层的内容,比如小说的情节,小说环境的作用,小说人物的性格特征等方面。通过布置给学生问题,我们可以了解学生阅读的情况,也好有的放矢,安排课堂教学。
在布置学生预习《在酒楼上》时,我安排给学生几个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
1.找出文中你读不懂的地方?
2.概括文章的情节。
3.从吕纬甫或“我”的角度续写文章。
学生在阅读中发现了这样一些问题:
1.第八段中,“我”为何“害怕”地看无干的同伴,怕什么?
2.吕纬甫反复强调自己现在是“敷敷衍衍”的,但实际上他把弟弟的墓修好了,送不了剪绒花也弄清了为何送不了,顺姑怎么了,并送给了阿昭,在我看来并不“敷敷衍衍,模模糊糊”,那么吕为何要这样说自己呢?
3.全文多次写到吕的眼光:“失了精采,”“忽地闪出射人的光”“又消沉下去”这些变化的原因是什么?作者的意图呢?
4.为什么“我”觉得“北方不是旧乡,南方又只能算一个客子”?
学生的疑问让我清楚他们预习得非常认真,真正做到了读书与思考同行。学生们也在有意的挖掘文章的深层意蕴。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也要仔细的研读文章,只有教师懂了,学生才可能懂,决不能“以其昏昏使人昭昭”。语文教师的准备需要日积月累,尤其是要对文章进行深度解读,就更需要教师有深厚内蕴。作为一名语文教师,阅读与思考是常规生活内容。
在《在酒楼上》这篇文章教学准备过程中,教师可以阅读如下内容:郁达夫的《怀鲁迅》、林语堂《鲁迅之死》、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写在〈坟〉后面》、余秋雨《遥远的绝响》、鲁迅《〈呐喊〉自序》等有关鲁迅与阮籍的文章,教师自己要在阅读中思考,吕纬甫与“我”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阮籍又为何而哭。试想,如果教师在平时的阅读中没有一定的阅读量,怎么才能够把吕纬甫、“我”与阮籍联系起来,找到他们的共性?所以,语文教师一定要阅读。
二、拓展合作探究,挖掘文章深层意蕴
在语文课堂上,教师要注意角色的转变,决不再做“一言堂”的堂主,这样看似淡化了教师在课堂上的地位,实际上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做深度阅读的引导者,给学生提供一个或几个可以深度阅读的角度,并对学生的观点给以点评,教师也要有自己的思想,做学生精神的引路人。
新课程标准指出:“合作学习有利于在互动中提高学习效率,有利于培养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为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状况,特别要重视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应努力提高组织教学和引导学生学习的质量。”合作与探究不能流于形式,追求表面的热闹,一定要让学生真的动起来。
例如《在酒楼上》这篇文章,我引入了阮籍之哭的内容:
其一:性至孝,母终,正与人围棋,对者求止,籍留与决赌。既而饮酒二斗,举声一号,吐血数升。及将葬,食一蒸肫,饮二斗酒,然后临诀,直言穷矣,举声一号,因又吐血数升,毁瘠骨立,殆致灭性。
其二:兵家女有才色,未嫁而死。籍不识其父兄,径往哭之,尽哀而还。其外坦荡而内淳至,皆此类也。
其三:时率意独驾,不由径路,车迹所穷,辄恸哭而反。
然后让学生去研究讨论阮籍哭的原因,引导学生去认识在吕纬甫与阮籍身上的共同点。学生找到共同点后,再次引导他们产生他们这样一种苦恼的社会根源,并站在时代的高度去引领学生,我们的时代需要的是什么。学生思想的碰撞,产生的力量是无限的。在这里,吕纬甫与“我”的人物形象的特征已不再是他们的难题,学生把主要的精力放在深度解读上。
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学生在阅读中发现问题,在课上讨论解决问题,很多时候他们解决问题的方式要远比教师的方式高明。在这一堂课上,可以让学生讨论解决学生在阅读中发现的问题,以及阮籍之哭的原因,这堂课看似过于“热闹”,但这种“热闹”并不是浮华,学生真正动了起来,当有学生在回答吕纬甫形象时,稍有不符的地方,全体同学会集体纠正,从而可以看出,学生成为了课堂的主人。
三、读写结合,以读带写,以写促读
叶圣陶先生说:“从学生的语言发展的诸多矛盾看,读写能力的发展是学生学习语文的主要矛盾方面,而促使读写能力发展的最重要的因素,一是读写结合,二是大量读写。”语文教学读写不分家,读与写是语文教学的双重重点,读与写可以互相促进。读可以为写做准备,写又可以反过来促进读的更深更透。
在《在酒楼上》这篇文章的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从吕纬甫或“我”的角度续写文章,学生续写如下:
学生一:我不禁担心起这位朋友,在现实生活的逼压下,他已不再做梦,回到了现实的日常生活中,他所关注的,能做的,都是家族,邻里生活中琐细的,却是不能不做的小事。而且不可避免的还要做出教授“子曰诗云”之类的进行妥协。我抬头望天,雪花扑扑朔朔地打进眼里。天色似又更昏暗了些。我又担心起自己漂泊无依的现况,对他那平淡的生活竟徒增了几分眷恋与神往。但现实正如吕纬甫所说的那样——“我现在什么也不知道,连明天怎样也不知道,连后一分……” 就这么想着想着,再抬头时洛思旅馆的匾牌映入我的眼帘。S城所让我停留的,仅仅是一个旅馆,我突然明白了,作为一个旅人,停留,不是我最后的归宿…
学生二:世事无常,人世沧桑。人生在世,都不曾有过无处安放的遗憾,吕纬甫面对未能给顺姑他千辛万苦的来的剪绒花儿而无奈,对自己平庸的生活而遗憾,而我漂泊四方,无处定居是我的遗憾,对过去事物变化无常而无奈是我的遗憾,我身上寄怀着对未来的梦想,仍在追寻,但苦于找不到精神归宿。吕纬甫面对现实命运,忠诚地投身于日常生活。“剪不断,理还乱”很好地诠释了密不可间,交错混杂的命运罗网,理想在现实命运的碰撞下显得尤为苍白,对逝去的生命的追忆和对已在生命的眷恋才是人生的一部分。
这就是学生阅读后的声音,学生能够从多角度挖掘文章的深层意蕴。对文本的挖掘需要学生把自己放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中,《在酒楼上》这篇文章同样要把学生引领到中国20世纪20年代,让学生设身处地地了解鲁迅先生的苦闷。作为教师,也要多角度的看待问题,比如对“我”及吕纬甫的评价,我们还可以站在时代的高度,探索文本的时代价值。然后再一次的引领学生,下面是我在这堂课结尾给学生的提示:
我们绝大多数同学选择的正是鲁迅先生选择的路,但是还有一种情况选择的是相反的,难道吕纬甫的选择就是错的吗?他做的真的是无聊的事吗?我们知道吕纬甫做的无非就是亲情就是生命是吧?那么你们仔细去想,当然我们现在这个社会是提倡为国舍身的人,我们是要赞颂的,那么如果把吕纬甫放在我们现代的社会中,他对于生命,对于人生的关注是要否定的吗?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故事,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价值观,因此我们其他同学说吕纬甫对于生命对于人生的关注我觉得也是值得肯定的,所以,我觉得他做的不是无聊的事。
读写结合,可以指导学生写读后感、续写与改编等,形式多样,读可以课上自读,也可以师生共读,从而产生思想的共鸣。我们提倡给学生自由,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做课堂的主人,同时,教师也要注意引领,从而树立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四、课下延伸阅读与写作,引领学生开拓阅读新领域
一堂课上完了不意味着课堂结束了,课下也是课堂,阅读是时时刻刻必要的。通过一堂课,在交流与碰撞中已经调动起学生的兴趣,下面就要引导学生进行课下的阅读。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努力探索作品中蕴涵的民族心理和时代精神,了解人类丰富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学生通过课下阅读面的扩大,更有助于他们了解一部作品、一个作家、一个时代、一个民族。
教师在学生阅读的过程中要有一定的指导,指导学生怎样去选择,可以推荐给学生书目,也可以以阅读材料的形式印发给学生。学生读也不能仅仅是看过而已,要让学生做摘抄,写心得,再抓住时机让学生在课堂上碰撞,可以利用早读课时间让学生分享好书,课前五分钟来个即兴演讲,在课上多进行拓展与延伸,循环往复,学生的思维的深度自然就上去了。
例如:《在酒楼上》这一课上完,可以引导学生去阅读中外名著,首先可以看与鲁迅同时代的作品,如郁达夫、丁玲、张爱玲、徐志摩等作家的作品,让学生同时感受同一时期不同作家的精神面貌;也可以把学生引领到国外,现实主义的,浪漫主义的都读读,学生读过之后一定要动手写写,写写郁达夫、鲁迅们的不同,写写同一时代不同民族的精神世界等。
思想与视野是不断扩大的,只有不断的阅读才能不断成长,整个高中三年可以给阅读做一个规划,以教材为点,以读本为辅,以教师引导阅读为面,逐渐扩大学生的阅读面,挖掘学生思维的深度,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做学生的引路人,舍得时间,舍得精力,不断巩固学生的阅读成果。
一、带着问题读书,在读书中发现问题
阅读需要思考,只有带着问题读书才能走进作者的世界,也只有带着问题读书才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去发现问题,积极解决问题。学生在自己阅读的过程中,可以试着解决小说阅读中浅层的内容,比如小说的情节,小说环境的作用,小说人物的性格特征等方面。通过布置给学生问题,我们可以了解学生阅读的情况,也好有的放矢,安排课堂教学。
在布置学生预习《在酒楼上》时,我安排给学生几个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
1.找出文中你读不懂的地方?
2.概括文章的情节。
3.从吕纬甫或“我”的角度续写文章。
学生在阅读中发现了这样一些问题:
1.第八段中,“我”为何“害怕”地看无干的同伴,怕什么?
2.吕纬甫反复强调自己现在是“敷敷衍衍”的,但实际上他把弟弟的墓修好了,送不了剪绒花也弄清了为何送不了,顺姑怎么了,并送给了阿昭,在我看来并不“敷敷衍衍,模模糊糊”,那么吕为何要这样说自己呢?
3.全文多次写到吕的眼光:“失了精采,”“忽地闪出射人的光”“又消沉下去”这些变化的原因是什么?作者的意图呢?
4.为什么“我”觉得“北方不是旧乡,南方又只能算一个客子”?
学生的疑问让我清楚他们预习得非常认真,真正做到了读书与思考同行。学生们也在有意的挖掘文章的深层意蕴。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也要仔细的研读文章,只有教师懂了,学生才可能懂,决不能“以其昏昏使人昭昭”。语文教师的准备需要日积月累,尤其是要对文章进行深度解读,就更需要教师有深厚内蕴。作为一名语文教师,阅读与思考是常规生活内容。
在《在酒楼上》这篇文章教学准备过程中,教师可以阅读如下内容:郁达夫的《怀鲁迅》、林语堂《鲁迅之死》、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写在〈坟〉后面》、余秋雨《遥远的绝响》、鲁迅《〈呐喊〉自序》等有关鲁迅与阮籍的文章,教师自己要在阅读中思考,吕纬甫与“我”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阮籍又为何而哭。试想,如果教师在平时的阅读中没有一定的阅读量,怎么才能够把吕纬甫、“我”与阮籍联系起来,找到他们的共性?所以,语文教师一定要阅读。
二、拓展合作探究,挖掘文章深层意蕴
在语文课堂上,教师要注意角色的转变,决不再做“一言堂”的堂主,这样看似淡化了教师在课堂上的地位,实际上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做深度阅读的引导者,给学生提供一个或几个可以深度阅读的角度,并对学生的观点给以点评,教师也要有自己的思想,做学生精神的引路人。
新课程标准指出:“合作学习有利于在互动中提高学习效率,有利于培养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为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状况,特别要重视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应努力提高组织教学和引导学生学习的质量。”合作与探究不能流于形式,追求表面的热闹,一定要让学生真的动起来。
例如《在酒楼上》这篇文章,我引入了阮籍之哭的内容:
其一:性至孝,母终,正与人围棋,对者求止,籍留与决赌。既而饮酒二斗,举声一号,吐血数升。及将葬,食一蒸肫,饮二斗酒,然后临诀,直言穷矣,举声一号,因又吐血数升,毁瘠骨立,殆致灭性。
其二:兵家女有才色,未嫁而死。籍不识其父兄,径往哭之,尽哀而还。其外坦荡而内淳至,皆此类也。
其三:时率意独驾,不由径路,车迹所穷,辄恸哭而反。
然后让学生去研究讨论阮籍哭的原因,引导学生去认识在吕纬甫与阮籍身上的共同点。学生找到共同点后,再次引导他们产生他们这样一种苦恼的社会根源,并站在时代的高度去引领学生,我们的时代需要的是什么。学生思想的碰撞,产生的力量是无限的。在这里,吕纬甫与“我”的人物形象的特征已不再是他们的难题,学生把主要的精力放在深度解读上。
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学生在阅读中发现问题,在课上讨论解决问题,很多时候他们解决问题的方式要远比教师的方式高明。在这一堂课上,可以让学生讨论解决学生在阅读中发现的问题,以及阮籍之哭的原因,这堂课看似过于“热闹”,但这种“热闹”并不是浮华,学生真正动了起来,当有学生在回答吕纬甫形象时,稍有不符的地方,全体同学会集体纠正,从而可以看出,学生成为了课堂的主人。
三、读写结合,以读带写,以写促读
叶圣陶先生说:“从学生的语言发展的诸多矛盾看,读写能力的发展是学生学习语文的主要矛盾方面,而促使读写能力发展的最重要的因素,一是读写结合,二是大量读写。”语文教学读写不分家,读与写是语文教学的双重重点,读与写可以互相促进。读可以为写做准备,写又可以反过来促进读的更深更透。
在《在酒楼上》这篇文章的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从吕纬甫或“我”的角度续写文章,学生续写如下:
学生一:我不禁担心起这位朋友,在现实生活的逼压下,他已不再做梦,回到了现实的日常生活中,他所关注的,能做的,都是家族,邻里生活中琐细的,却是不能不做的小事。而且不可避免的还要做出教授“子曰诗云”之类的进行妥协。我抬头望天,雪花扑扑朔朔地打进眼里。天色似又更昏暗了些。我又担心起自己漂泊无依的现况,对他那平淡的生活竟徒增了几分眷恋与神往。但现实正如吕纬甫所说的那样——“我现在什么也不知道,连明天怎样也不知道,连后一分……” 就这么想着想着,再抬头时洛思旅馆的匾牌映入我的眼帘。S城所让我停留的,仅仅是一个旅馆,我突然明白了,作为一个旅人,停留,不是我最后的归宿…
学生二:世事无常,人世沧桑。人生在世,都不曾有过无处安放的遗憾,吕纬甫面对未能给顺姑他千辛万苦的来的剪绒花儿而无奈,对自己平庸的生活而遗憾,而我漂泊四方,无处定居是我的遗憾,对过去事物变化无常而无奈是我的遗憾,我身上寄怀着对未来的梦想,仍在追寻,但苦于找不到精神归宿。吕纬甫面对现实命运,忠诚地投身于日常生活。“剪不断,理还乱”很好地诠释了密不可间,交错混杂的命运罗网,理想在现实命运的碰撞下显得尤为苍白,对逝去的生命的追忆和对已在生命的眷恋才是人生的一部分。
这就是学生阅读后的声音,学生能够从多角度挖掘文章的深层意蕴。对文本的挖掘需要学生把自己放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中,《在酒楼上》这篇文章同样要把学生引领到中国20世纪20年代,让学生设身处地地了解鲁迅先生的苦闷。作为教师,也要多角度的看待问题,比如对“我”及吕纬甫的评价,我们还可以站在时代的高度,探索文本的时代价值。然后再一次的引领学生,下面是我在这堂课结尾给学生的提示:
我们绝大多数同学选择的正是鲁迅先生选择的路,但是还有一种情况选择的是相反的,难道吕纬甫的选择就是错的吗?他做的真的是无聊的事吗?我们知道吕纬甫做的无非就是亲情就是生命是吧?那么你们仔细去想,当然我们现在这个社会是提倡为国舍身的人,我们是要赞颂的,那么如果把吕纬甫放在我们现代的社会中,他对于生命,对于人生的关注是要否定的吗?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故事,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价值观,因此我们其他同学说吕纬甫对于生命对于人生的关注我觉得也是值得肯定的,所以,我觉得他做的不是无聊的事。
读写结合,可以指导学生写读后感、续写与改编等,形式多样,读可以课上自读,也可以师生共读,从而产生思想的共鸣。我们提倡给学生自由,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做课堂的主人,同时,教师也要注意引领,从而树立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四、课下延伸阅读与写作,引领学生开拓阅读新领域
一堂课上完了不意味着课堂结束了,课下也是课堂,阅读是时时刻刻必要的。通过一堂课,在交流与碰撞中已经调动起学生的兴趣,下面就要引导学生进行课下的阅读。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努力探索作品中蕴涵的民族心理和时代精神,了解人类丰富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学生通过课下阅读面的扩大,更有助于他们了解一部作品、一个作家、一个时代、一个民族。
教师在学生阅读的过程中要有一定的指导,指导学生怎样去选择,可以推荐给学生书目,也可以以阅读材料的形式印发给学生。学生读也不能仅仅是看过而已,要让学生做摘抄,写心得,再抓住时机让学生在课堂上碰撞,可以利用早读课时间让学生分享好书,课前五分钟来个即兴演讲,在课上多进行拓展与延伸,循环往复,学生的思维的深度自然就上去了。
例如:《在酒楼上》这一课上完,可以引导学生去阅读中外名著,首先可以看与鲁迅同时代的作品,如郁达夫、丁玲、张爱玲、徐志摩等作家的作品,让学生同时感受同一时期不同作家的精神面貌;也可以把学生引领到国外,现实主义的,浪漫主义的都读读,学生读过之后一定要动手写写,写写郁达夫、鲁迅们的不同,写写同一时代不同民族的精神世界等。
思想与视野是不断扩大的,只有不断的阅读才能不断成长,整个高中三年可以给阅读做一个规划,以教材为点,以读本为辅,以教师引导阅读为面,逐渐扩大学生的阅读面,挖掘学生思维的深度,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做学生的引路人,舍得时间,舍得精力,不断巩固学生的阅读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