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大豆是我国主要农作物,东北地区又是我国大豆的主产地区,掌握着我国大豆的生产命脉。然而在大豆的生产过程中虫害的一再影响导致大豆的质量越来越下降,为了减少因虫害影响的大豆质量,本文针对大豆病虫害的防治进行探讨。
【关键词】大豆;病虫害;防治
1.大豆病虫害的简介
东北地区是我国大豆的主要产区和重要的大豆出口基地,大豆播种面积占全区大豆面积的64%,产量占全区的62.5%,进入21世纪之后大豆的发展越来越国际化,种植面积也原来越大,然而因为大豆病虫害的发生影响着大豆的产量与品质,尤其是近几年病虫害越来越严重,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大豆的产量、因此我们需将推广运用大豆病虫害防治提到日程上来。
2.大豆病害种类
2.1大豆病害约20余种,主要有
大豆根腐病;大豆胞囊线虫病;大豆灰斑病、褐纹病;大豆霜霉病、细菌斑点病;大豆菌核病;灰星病、褐斑病、轮纹病、细菌叶烧病、羞萎病等
2.2大豆害虫种类
大豆害虫约有30余种,主要有:
(1)大豆潜根蝇等地下害虫。
(2)大豆蚜虫、蓟马。
(3)大豆二条叶甲。
(4)大豆四星叶甲、圆跳虫以及多种鳞翅目害虫。
(5)大豆食心虫。
3.综合防治策略思想与配套技术体系
整体的防治策略思想就是从生态系统总体观点出发,根据大豆生育期间的主要病虫害发生危害情况进行全面治理,治理工作依照“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首先应全面掌握东北地区大豆病虫害种类及其发生、消长、危害规律,对主要的病害、虫害依据较准确的预测预报为防治前题,以农业防治为基础,强化农业技术措施,合理运用化学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诸项技术措施,达到主次兼顾、病虫害兼治,既经济、安全有效地防治病虫害的目的。
遵照综防策略思想,在多年大豆病虫害防治实践基础上,制订了大豆主要病虫害的综合防治技术体系,其中包括:农业技术、种子处理、测报调查、土壤施药处理、田间药剂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单项措施。
4.综合防治技术推广规程及技术指标
4.1农业防治措施整体运用现代农农业技术进行大豆生产环境的改良
4.1.1合理进行轮作换茬
对大豆根腐病和灰斑病、褐纹病等病虫害要通过至少三年的时间才能减少对土壤的破坏。因此为了保护土壤我们实行轮作式耕种,现如今较为推崇的是米-米-豆,米-豆-马铃薯,麦-杂-豆等轮作体系,这些体系都能够减少土壤的负担。与此同时也禁止重茬。有一些土块会出现对大豆胞囊线虫病,发生过这种病症的土地要进行至少5年的轮作。有条件的地区如能采取水旱轮作防效最好,也可五年内只种禾本科作物(小麦、大麦、玉米、高粱)、油菜或甜菜等,对食心虫发生重的地块,也要进行轮作,需要注意当年种植的大豆地块要远离上年豆茬地至少1千米,尤其要注意邻近的豆茬地是否远离1千米。
4.1.2清除病株残体
大豆收割后应清除田间病株残体,并及早翻地,把之前的病残体埋在地下,以加速病原菌消亡减轻病情,对越冬于土壤中的害虫,通过耕翻将害虫翻到土地表面、经过耙、压、捞地、机械损伤、加之日晒、风吹、雨淋、天敌食取,可大大增加害虫的死亡率,有效减轻第二年害虫的发生与危害。
4.1.3严格调种检验,选用抗病虫品种
结合东北地区的自然区位因素和病虫害种类,选择高产抗病虫品种。如:东北部农场近几年选用了抗灰斑病品种,是有效控制灰斑病的一个重要因素,明显减轻了危害。要选择无病地块或无病株及虫粒率低的留种。
在外地调种时,第一个要掌握的就是产地的病虫害情况,严格检验有无检疫对象,凡是种子中混杂有菟丝子、野燕麦、菌核等严禁调用或调出作种,尽可能避免从胞囊线虫病较重地区引调种子,一定要仔细检查不然很容易继续破坏大豆的生长。
4.1.4加强栽培管理
(1)播种:播种期过早或播种过深均可加重根腐病发生,应考虑适期晚播与注意播深。一般土表0~5cm土温基本稳定在6~8℃即可播种,注意墒情,湿度大时,宁可稍晚播而不能顶湿强播、不要在排水不良的低洼地种大豆。根据品种特点,合理密植。播种深度一般掌握在4~5cm,如应用播后苗前除草剂时,可适当调整播种深度,因过浅时,易造成药害,但又不能过深。
(2)施肥:增施有机肥料,合理施用化肥,N、P、K配用比例要适当,避免单纯过多施用N肥,防止贪青徒长、倒伏以及晚熟,以提高大豆抗病虫能力,使大豆整个生育期间均能健壮发育。
(3)中耕:中耕的最低次数为2次,大豆根腐病重的地块根据苗情及早进行,改善土壤通透性,地温提高,促使新生根大量形成。对连作大豆地,一定要在7月下旬至8月上、中旬中耕培土一次,可以堵塞食心虫羽化孔,使成虫不能出土或减少其出土量或机械杀伤大量的幼虫、蛹、成虫,减轻虫食率。每次中耕前要全面掌握豆田草情、病情、虫情,用以确定配装必要的复式作业。
(4)辅助措施: 根据大豆生育期间的实际情况,可采取较灵活的辅助措施,如遇连雨年份就要加强排涝、注意草情,后期出现大草尚需人工去除。
(5)豆后麦茬早翻:豆茬地上种早熟小麦,争取在8月上、中旬以前收小麦后及时翻地(三江平原地区)可将豆茬地食心虫的幼虫、蛹杀伤,使成虫不能出土、产卵,这对压低食心虫为害效果明显。
4.2化学防治措施
化学防治是当前综合防治大豆病虫害中一个主要手段,具体药剂处理如下:
4.2.1种子药剂处理
通过药剂拌种,推迟病、虫的侵染危害,保主根、保幼苗。
(1)对大豆根腐病发生较重地区可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加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3:2),用药总量为种子重的0.5% 。
(2)对大豆潜根蝇发生较重地区可选用40%乐果或氧化乐果乳油或35%甲诺硫环磷或35%乙基硫环磷乳油,按种子重0.5%播前3~6天内湿拌种。
(3)对大豆胞囊线虫病发生重的地区可暂用35%乙基硫环磷或甲基硫环磷乳油,按种子重的0.5%播前3~6天拌种,虽然杀虫率不明显,但对稳产有明显作用。
(4)对二条叶甲发生重地区可采用40%乐果乳油,按种子重的0.5%拌种,拌种3~5天内即应播种,以免影响保苗。
(5)对大豆根腐病防治已列为常规措施(因各场发生普遍较重),但潜根蝇、二条叶甲由于各地发生轻重不同,发生重的应当防治,发生轻的可不必防治。孢囊线虫病仅在部分地区发生较重,应查清虫量与危害程度决定是否防治。所以对于上述根部二病二蟲的防治,各场应根据当地发生的病、虫种类与危害程度,采取不同药剂混合进行拌种,以达到经济,安全、有效的目的。
4.2.2 化学除草
通过化学办法可以高效的减少病虫害的发生率,利用化学除草也可以减少中间的寄生虫,降低病虫害。我们应该按计划行事,有条理性的处理土壤,对一些土壤进行必要的除草前准备。在这两种处理中应以播后苗前土壤处理为主、将杂草消灭在出土前后。对于苗后茎叶处理只能作为补救抵措施。■
【参考文献】
[1]刘小宁,张聪,张朝侠.绿色果品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J].北方园艺,2011(13).
[2]康宗秀.宝库林区青海云杉主要病虫害防治技术[J].河北林业科技,2011(03).
[3]苏爱萍.屯留县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技术[J].山西林业科技,2011(02).
[4]韩继怀.构树育苗与病虫害防治技术[J].宁夏农林科技,2011(08).
[5]仲为伟,张爱霞.蝴蝶兰花期低温调节及病虫害防治技术[J].安徽农学通报(下半月刊),2011(12).
[6]吴玉芬.西瓜主要病虫害防治技术[J].中国果菜,2011(07).
【关键词】大豆;病虫害;防治
1.大豆病虫害的简介
东北地区是我国大豆的主要产区和重要的大豆出口基地,大豆播种面积占全区大豆面积的64%,产量占全区的62.5%,进入21世纪之后大豆的发展越来越国际化,种植面积也原来越大,然而因为大豆病虫害的发生影响着大豆的产量与品质,尤其是近几年病虫害越来越严重,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大豆的产量、因此我们需将推广运用大豆病虫害防治提到日程上来。
2.大豆病害种类
2.1大豆病害约20余种,主要有
大豆根腐病;大豆胞囊线虫病;大豆灰斑病、褐纹病;大豆霜霉病、细菌斑点病;大豆菌核病;灰星病、褐斑病、轮纹病、细菌叶烧病、羞萎病等
2.2大豆害虫种类
大豆害虫约有30余种,主要有:
(1)大豆潜根蝇等地下害虫。
(2)大豆蚜虫、蓟马。
(3)大豆二条叶甲。
(4)大豆四星叶甲、圆跳虫以及多种鳞翅目害虫。
(5)大豆食心虫。
3.综合防治策略思想与配套技术体系
整体的防治策略思想就是从生态系统总体观点出发,根据大豆生育期间的主要病虫害发生危害情况进行全面治理,治理工作依照“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首先应全面掌握东北地区大豆病虫害种类及其发生、消长、危害规律,对主要的病害、虫害依据较准确的预测预报为防治前题,以农业防治为基础,强化农业技术措施,合理运用化学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诸项技术措施,达到主次兼顾、病虫害兼治,既经济、安全有效地防治病虫害的目的。
遵照综防策略思想,在多年大豆病虫害防治实践基础上,制订了大豆主要病虫害的综合防治技术体系,其中包括:农业技术、种子处理、测报调查、土壤施药处理、田间药剂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单项措施。
4.综合防治技术推广规程及技术指标
4.1农业防治措施整体运用现代农农业技术进行大豆生产环境的改良
4.1.1合理进行轮作换茬
对大豆根腐病和灰斑病、褐纹病等病虫害要通过至少三年的时间才能减少对土壤的破坏。因此为了保护土壤我们实行轮作式耕种,现如今较为推崇的是米-米-豆,米-豆-马铃薯,麦-杂-豆等轮作体系,这些体系都能够减少土壤的负担。与此同时也禁止重茬。有一些土块会出现对大豆胞囊线虫病,发生过这种病症的土地要进行至少5年的轮作。有条件的地区如能采取水旱轮作防效最好,也可五年内只种禾本科作物(小麦、大麦、玉米、高粱)、油菜或甜菜等,对食心虫发生重的地块,也要进行轮作,需要注意当年种植的大豆地块要远离上年豆茬地至少1千米,尤其要注意邻近的豆茬地是否远离1千米。
4.1.2清除病株残体
大豆收割后应清除田间病株残体,并及早翻地,把之前的病残体埋在地下,以加速病原菌消亡减轻病情,对越冬于土壤中的害虫,通过耕翻将害虫翻到土地表面、经过耙、压、捞地、机械损伤、加之日晒、风吹、雨淋、天敌食取,可大大增加害虫的死亡率,有效减轻第二年害虫的发生与危害。
4.1.3严格调种检验,选用抗病虫品种
结合东北地区的自然区位因素和病虫害种类,选择高产抗病虫品种。如:东北部农场近几年选用了抗灰斑病品种,是有效控制灰斑病的一个重要因素,明显减轻了危害。要选择无病地块或无病株及虫粒率低的留种。
在外地调种时,第一个要掌握的就是产地的病虫害情况,严格检验有无检疫对象,凡是种子中混杂有菟丝子、野燕麦、菌核等严禁调用或调出作种,尽可能避免从胞囊线虫病较重地区引调种子,一定要仔细检查不然很容易继续破坏大豆的生长。
4.1.4加强栽培管理
(1)播种:播种期过早或播种过深均可加重根腐病发生,应考虑适期晚播与注意播深。一般土表0~5cm土温基本稳定在6~8℃即可播种,注意墒情,湿度大时,宁可稍晚播而不能顶湿强播、不要在排水不良的低洼地种大豆。根据品种特点,合理密植。播种深度一般掌握在4~5cm,如应用播后苗前除草剂时,可适当调整播种深度,因过浅时,易造成药害,但又不能过深。
(2)施肥:增施有机肥料,合理施用化肥,N、P、K配用比例要适当,避免单纯过多施用N肥,防止贪青徒长、倒伏以及晚熟,以提高大豆抗病虫能力,使大豆整个生育期间均能健壮发育。
(3)中耕:中耕的最低次数为2次,大豆根腐病重的地块根据苗情及早进行,改善土壤通透性,地温提高,促使新生根大量形成。对连作大豆地,一定要在7月下旬至8月上、中旬中耕培土一次,可以堵塞食心虫羽化孔,使成虫不能出土或减少其出土量或机械杀伤大量的幼虫、蛹、成虫,减轻虫食率。每次中耕前要全面掌握豆田草情、病情、虫情,用以确定配装必要的复式作业。
(4)辅助措施: 根据大豆生育期间的实际情况,可采取较灵活的辅助措施,如遇连雨年份就要加强排涝、注意草情,后期出现大草尚需人工去除。
(5)豆后麦茬早翻:豆茬地上种早熟小麦,争取在8月上、中旬以前收小麦后及时翻地(三江平原地区)可将豆茬地食心虫的幼虫、蛹杀伤,使成虫不能出土、产卵,这对压低食心虫为害效果明显。
4.2化学防治措施
化学防治是当前综合防治大豆病虫害中一个主要手段,具体药剂处理如下:
4.2.1种子药剂处理
通过药剂拌种,推迟病、虫的侵染危害,保主根、保幼苗。
(1)对大豆根腐病发生较重地区可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加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3:2),用药总量为种子重的0.5% 。
(2)对大豆潜根蝇发生较重地区可选用40%乐果或氧化乐果乳油或35%甲诺硫环磷或35%乙基硫环磷乳油,按种子重0.5%播前3~6天内湿拌种。
(3)对大豆胞囊线虫病发生重的地区可暂用35%乙基硫环磷或甲基硫环磷乳油,按种子重的0.5%播前3~6天拌种,虽然杀虫率不明显,但对稳产有明显作用。
(4)对二条叶甲发生重地区可采用40%乐果乳油,按种子重的0.5%拌种,拌种3~5天内即应播种,以免影响保苗。
(5)对大豆根腐病防治已列为常规措施(因各场发生普遍较重),但潜根蝇、二条叶甲由于各地发生轻重不同,发生重的应当防治,发生轻的可不必防治。孢囊线虫病仅在部分地区发生较重,应查清虫量与危害程度决定是否防治。所以对于上述根部二病二蟲的防治,各场应根据当地发生的病、虫种类与危害程度,采取不同药剂混合进行拌种,以达到经济,安全、有效的目的。
4.2.2 化学除草
通过化学办法可以高效的减少病虫害的发生率,利用化学除草也可以减少中间的寄生虫,降低病虫害。我们应该按计划行事,有条理性的处理土壤,对一些土壤进行必要的除草前准备。在这两种处理中应以播后苗前土壤处理为主、将杂草消灭在出土前后。对于苗后茎叶处理只能作为补救抵措施。■
【参考文献】
[1]刘小宁,张聪,张朝侠.绿色果品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J].北方园艺,2011(13).
[2]康宗秀.宝库林区青海云杉主要病虫害防治技术[J].河北林业科技,2011(03).
[3]苏爱萍.屯留县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技术[J].山西林业科技,2011(02).
[4]韩继怀.构树育苗与病虫害防治技术[J].宁夏农林科技,2011(08).
[5]仲为伟,张爱霞.蝴蝶兰花期低温调节及病虫害防治技术[J].安徽农学通报(下半月刊),2011(12).
[6]吴玉芬.西瓜主要病虫害防治技术[J].中国果菜,20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