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来源 :语文周报·初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cwj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言文教学一直被众多教师视为“烫手山芋”,新选编的文言文较之以往浅显了许多,要求降低了,但文言文的学习与教学依然是很大一部分学生与教师的心头之病。到底是什么原因让文言文成为初中语文学习中的一大障碍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体验,提出以下看法:
  一、文言文教学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学习主体——学生的问题
  我们的学生从一出生,便浸淫在白话的环境里,小学六年学的也是现代语言的模式、规范,十几年的耳濡目染,已经让他们将说白话、写白话养成了一种根深蒂固的习惯。到了初中,刚刚接触的文言文不啻于是一门新的语言。要想让这些学生在短短的三年时间内,通过这断续的几篇文言文的学习,学会这种语言模式,并形成一定的能力,就不能忽略学生本身对文言文学习所存在的几个问题:
  1.缺乏原有认知结构
  虽然有小学六年的语文学习做基础,但学生只是掌握了最基本的现代汉语基础知识,再加上阅历太少,让他们去读懂、理解篇幅稍微长一些、内涵稍微深刻一些的现代文都有难度,更何况是与现代文比起来明显晦涩拗口了许多的文言文。对于绝大多数学生来说,未上初中之前,就接触文言文的人是少之又少,有的甚至都不知道何为“文言文”。正是因为学生在学习文言方面的原有认知结构很难在学习新知时形成有积极作用的正向迁移,使得他们对文言文的学习产生了畏难情绪,为文言文的学习制造了障碍。
  2.缺乏学习动机
  初中生正处于一个活泼好动、喜欢探索的年龄段,他们最感兴趣,也最容易接受的是动感十足的漫画、情节曲折的小说、语言明快的散文等,而文言文在语言、文体方面明显表现出其古旧、隐涩的特点,学生凭借自己的直觉便很难对文言文产生良好的“第一印象”,而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有别于他们已有认知习惯的知识,更让他们将文言文列为“不受欢迎”一类,再加上一些教师在讲授文言文时,走的都是“抄抄背背”的老路,更是让学生对文言文“深恶痛绝”。
  3.缺乏语言环境
  每个人在学习英语的时候都有这样的深刻体会:如果一个人拼命学习英语,而周围的一切人、事都与英语无关,那么这个人的英语只能是“死”的英语,是“短命”的英语。文言文的学习同样如此,如果说初中生学不好英语是语言环境不到位的结果,那么文言文的学习可以称得上是毫无语言环境了。
  (二)教学主体——教师的问题
  我们知道,教学是一个教与学互动的过程,除了学习主体要起积极作用,教学主体也必须发挥应有的引导作用。但在现实中,教师在文言文的教学方面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1.自身素质不够
  我们看到,在倡导知识年轻化的今天,中学校园里见到的教师多是朝气蓬勃、青春横溢的面孔,即使年龄大一些的,也是新式教育培养出来的新型教师。而新式教育的一大特点就是弱化了文言文的教学。因此,就是这些要走上讲台为学生讲解文言文的教师,也多是文言道行浅薄、修行不够。要想给学生一碗水,教师得有一桶水。可是,很多年轻教师的文言素养恐怕还不到半桶水。自身素养不够,又如何让学生的素质提高呢?
  2.教学方法死板
  正是因为很多教师的文言素养不够,导致他们在教学文言文时缩手缩脚、照本宣科,缺少了教师该注入教学中的情感熏陶和知识迁移,这就让课堂教学变得了无生趣,直接导致了学生对学习的毫无兴趣。一些教师在教学文言文时,不知不觉就落入了死板教学的窠臼。
  二、破解文言文教学“瓶颈”的方法
  教师与学生两方面存在的这些不良因素,让我们的文言文教学成为整个教学中的“瓶颈”,要想冲破这个“瓶颈”,让文言文的教学出现“豁然开朗”的局面,笔者有几点不成熟的看法,归纳如下,以备考证。
  (一)创设良好的语言环境
  古代汉语是现代汉语的源头,与现代汉语有着不可割裂的血缘关系。与英语相比,学习起来并不是毫无根基,现在关键是要像全民热衷学习英语一样,为我们的文言文学习创设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有了良好的语言环境,文言文的学习也就并不仅仅局限于课本中的几篇选文,而是有了一个更为广阔的空间范围和可以任意延伸的时间深度。而语言的学习就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需要的便是这种时间、空间上的无限包容与积淀。
  (二)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
  许久以来,初中课本中的文言文一直淹没在几十篇现代文中,只像现代文学习中的一个小插曲。往往学习结束以后,学生们只记住了主旋律,却对小插曲印象模糊。鉴于学生的认知规律及记忆特点,这种零碎、分散的文言文安排很难让学生对文言文学习留下深刻印象。如果能构建一个完整的文言文知识体系,使文言文的学习有一个长期延续的过程,从幼儿教育开始,到小学到初中到高中,及至到大学到社会,形成一个一环扣一环的链状结构,让学生能长期接受中国古代汉语的熏陶感染,感受中国文言的独特魅力。这样一来,初中阶段的文言学习便不再是一个突兀的知识起点,而是原有文言知识的自然过渡和提升。
  (三)形成有效的教学互动
  刚刚提到的只是学好文言文的两个外部条件,要想在现有的教学条件下,提高学习文言文的效率,只有在教师与学生之间形成有效的教学互动,让学习文言文的过程成为一个教学相长的过程。
  从教师的角度来说。教师一方面要通过不断学习来提升自己的文言素养,一方面也要在教学中敢于袒露自己的不足。在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地让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去主动学习,还要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文言文学习的其它材料。通过参观历史博物馆、听文言知识讲座、搜集家中的文言书籍等活动,让学生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去掌握运用文言知识。
  从学生角度来说。学生既要认识到文言文是凝聚了古中国几千年文化精神的精华所在,作为炎黄子孙,有学习并传承的必要,又要有意识地培养自己学习文言的兴趣。
  对文言的学习是一个潜移默化、厚积薄发的过程,又是一个陶冶性情、提升素质的过程,只要教师能恰当地“引水入渠”,相信我们的学生一定会对文言的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其他文献
几乎像所有的文体一样,随笔也有它的起源,也有一个发展的过程,而这个过程并非一帆风顺,欣欣然高唱凯歌。  在中国古代,随笔的名称最早出现在洪迈的《容斋随笔》中。宋淳熙十一年,洪迈在《容斋随笔》的自序中说:“予老志习懒,读书不多,意之所之,随即记录,因其先后,无复诠次,目之曰随笔。”《容斋随笔》之后,以随笔名其书者渐多,如明李介立之《天香阁随笔》、清王应奎之《柳南随笔》等。然而在中国古代,随笔是徒有其
期刊
语文学科的开放性、社会性的特点要求语文教学面向现实社会,这就要求突破传统语文教学“一支粉笔一张嘴,一块黑板一本书”的模式。我们利用多媒体具备的声、形、色综合能力强的的特质,创设模拟各种生活情景,创造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场景氛围,使学生在一种虚拟而又真实的生活空间中得到最深切的情感体验。  结合学校、学生以及自己使用多媒体教学过程中的经验教训,总结主要有以下一些优势: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充分利
期刊
一、导入:  在神奇的自然界中,动物常常有一些出人意料的举动。一群生性温顺的斑羚,面临种族灭绝的时候会做出什么样的选择呢?阅读〈斑羚飞渡〉,用心感受伤心崖上那惨烈的一幕。  二、整体感知:  1.快速阅读课文,有自己的话复述故事?  2、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  三、分析形象,体会作者情感:  问:文中最让你感动的斑羚是谁?为什么?要求:  1、找出文章里描写镰刀头羊的句子或段落  2、从这些描写
期刊
小学阶段基于学生的年龄特点与知识目标,老师的教学方向更侧重于强调基础知识。进入初中阶段,老师的教学重点就转变为阅读能力与运用知识能力的提升,学生需要一定的适应过程,跳跃太大的教学转变会让学生无所适从,学习兴趣锐减,所以,适当的衔接必不可少。  首先,我建议从学生的观念入手。我们应该让学生明白,过去的六年学习只是为未来的语文学习打下了基础,中学的语文会为大家语文学习开阔一片更精彩的天地。在日常的课文
期刊
设疑是语文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存疑才能求解,释疑才能长知。就这个意义上说,知识、技能形成的过程,实际上也是不断释疑求解的过程。“在可疑与不可疑之间者,不曾学,学则须疑。”张载的话精辟地阐述了学与疑之间的关系。  根据这些年来的教学经验,我认为,语文教学中的设疑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根据课文的课前提示设疑  课前提示是根据不同的课文类型而设计的,主要目的在于帮助学生预习或自读课文时,对课文
期刊
一、忽视了学生语文教学中学生的语感培养  语文,即语言和文字语文能力的培养必须通过传统的咬文嚼字来实现。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壮美;“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开阔宏大;“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的余韵悠长……是很难声音和画面传达的。朱熹提倡“涵咏”的读书方法,即强调通过“诵读”,读出“情”,悟出“理”,培养语感。况且文学欣赏的过程是审美的过程,是再创造。如果把生动的艺术现象变成简单的
期刊
切入点就是作品思想艺术个性的凝聚点,就是能体现文本个性和阅读感情倾向的突破口,就是理解文本的最佳着力点。语文教材中文本个性千差万别,教学时,既不可能面面俱到,也不可能随心所欲,固守模式,教师应根据自己的知识、智力、阅历的优势,点燃学生更多的探索、发现、创造激情的“引火线”,为学生找到轻松解读作品的切入点,将学生真正带入课文情境之中,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文章的思想内涵。  一、 从标题切入  从课文标题
期刊
以前没有担任班主任的时候备好课上完课就万事大吉了。但自从担任了班主任工作后,很多曾经无法预想和经历的事情纷至沓来,比如如何管理班级纪律,如何与学生进行思想沟通等。经过这几年的摸索实践,本人对于班主任工作有如下的几点心得体会:  选好“领头雁”,使其发挥模范带头作用  班级是一个整体,就像一群大雁一样,总要有人在前面带队领头,否则会没有统一的方向,变成一盘散沙。有鉴于此,我从班级中选出几个品学兼优而
期刊
教学蕴涵着巨大的生命活力,只有师生们的生命活力在课堂教学中得到有效的发挥,才能真正有助于学生们的培养和教师教学的进步,学生在课堂才能有效地掌握知识和各方面的技能。那么如何在教学中建立以学生为主,发挥学生在教学中主体地位,优化语文课堂教学呢?  一、正确认识教师的主导作用  教学过程是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组成的共同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老师是控制和调节课堂教学过程的主要因素,起着主导作用。在课堂
期刊
新课程实施以来,犹如和煦的春风给农村中学语文教学带来了许多新气象。然而新学期伊始,我们教师就出现了新课程实施后的不良反应。有的教师说现在的课不知怎样上了,有的教师说越来越找不到感觉了等等。这些现象的产生,笔者认为这是语文教师后续动力不足的表现。如何培养农村中学语文教师的后续动力,对于新课程实施的深入,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一、语文教师后续动力不足产生的原因  1、硬件设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