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语文教学中多媒体技术的应用

来源 :语文周报·初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imww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忽视了学生语文教学中学生的语感培养
  语文,即语言和文字语文能力的培养必须通过传统的咬文嚼字来实现。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壮美;“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开阔宏大;“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的余韵悠长……是很难声音和画面传达的。朱熹提倡“涵咏”的读书方法,即强调通过“诵读”,读出“情”,悟出“理”,培养语感。况且文学欣赏的过程是审美的过程,是再创造。如果把生动的艺术现象变成简单的图片照片,那么多美的艺术也会淡如白开水,变得索然无味。对文学的欣赏是多元的,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用一览无余的画面,决不能代替学生丰富多彩的艺术创造,反而会学生的想象力受到限制,更会使学生失去参与审美活动的机会,无法与文本产生共鸣。常见到这样的语文课堂,学生的活动好像“轰轰烈烈”,实际上学习能力根本没有得到提高。语言课堂并没有成为培养学生语感,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主阵地。
  二、限制了教师个性化的发挥
  语文教学讲究个性化,老师在教学中应充分调动学生的情绪,引导学生进入文本所营造的氛围中,真正实现师生互动,师生交流。这需要教师有极高驾驭课堂的能力。但在运用多媒体的过程中,需要朗读就加入朗读录音,需要板书就直接通过屏幕展示,却不见教师激情地朗诵,流畅地书写。这就少了文字的魅力,情绪的感染。
  同时多媒体制作的课件不可避免的限制了教学的基本流程。教学过程只能根据设计好的课件亦步亦趋,无法做太多的更改。但实际的教学中,有很多临时生成的因素,由于自己的灵感和临时出现的好的想法可能会改变原来的思路。但在使用多媒体教学的这种灵活性就受到了限制。
  三、降低了文本本身的感人力量
  传统的语文教学,在文本与学生之间架设桥梁的是教师,是教师的语言所在,固然有其弊端,但听完《斑羚飞渡》一课,我有很深的感触。那是在初读、研读之后的写读环节,教师播放斑羚飞渡时一老一幼的对接动画,请同学们各选角度(老斑羚、年青斑羚、猎手)写几句话。的确,这段视频很震撼人心,让与会老师们也都受到深深的感染。
  基于以上几点,我认为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多媒体技术手段的运用要恰当合理。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我有以下几点认识:
  1、多媒体的使用要有明确的目的。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到底以什么为主?答案是不言而喻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就要以课程为主,以完成课程目标为主。使用多媒体的目的绝对要服从于课堂教学的目的,服从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个根本目的。语文课本中有很多文章、很多情境不是每个人都能亲身经历的,这就给理解课文内容带来困难。多媒体手段可以化抽象为形象,辅助学生认知。《罗布泊,消逝的仙湖》一文,介绍的罗布泊消逝的原因,传达了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文章结尾发出呼吁和号召——救救罗布泊,救救青海湖。的确,环保问题应该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为了唤起同学们的忧患意识,我播放了视频文件,给学生更直观的印象——干涸而龟裂的土地,是大地祼露的胸膛;干枯而嶙峋的丫枝,是树木屈死的灵魂……从而让环保意识植根同学心中,并能从日常小事中爱护身边的环境。
  2、多媒体的使用要能调动学生兴趣,突破重难点。
  著名教育学家皮亚杰曾经说过“儿童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也不是被动的接受环境刺激,而是具有主动性的人,他的活动受兴趣的支配”。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倾向,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生对学习产生了兴趣,便会大脑皮层的兴奋,促进各种智力因素的发挥,积极主动地学习。可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具有声情并茂、视听交融、动静交错、感染力强的特点,集声音、图像、图形于一体,它在处理图文、动画、视音频等方面的良好作用能在很大程度上满足学生视听感官的需要,更好地激发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从而形成良好的学习动机,产生良好的学习效果。
  3、多媒体的使用要能引导学生走进文本。
  文本是语言文字的载体,语文教学要引导学生在对文本的理解、感悟的过程中,培养语感,提高语文素养,培养学生对祖国语言的热爱。多媒体的使用应该为这个目的服务,搭建学生走进文本的桥梁,成为学生走向文本的敲门砖。而多媒体的不当使用,会导致文学作品的图像化,它取代了学生对文本的仔细阅读,取代了学生对文本的深入体验,取代了课堂上琅琅的读书声,取代了学生对文句的涵咏咀嚼,取代了学生对诗文意境的美好想象。这样的课堂只能是信息技术的展示课,而不能说是语言课。多媒体的使用如何才能引导学生进入文本呢?
  4、多媒体的使用要能活跃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多媒体课件是使教学充分体现信息技术优势的重要凭借,它是按照一定的教学思想,利用信息技术优势,对课程资源和教学方式加以整合的半成品。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能重新将生活情境置于课堂之中,可以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式的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激发他们的潜能和热情,从而引导学生认真地观察,积极主动地思考,生动活泼地感知,从而克服传统教学手段单一、课堂气氛沉闷的不足,达到优化课堂教学,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激发学生思维,提高语言教学的效果。但是否有必要使用多媒体,使用到何种程度,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教学内容和实际要求而定。
  但是,教师如果过分依赖课件的设计来推进教学过程,那么教师不得不让所有学生跟着自己的思路走,不得不让自己的教学被课件牵着鼻子走,将有可能把学生的正常发问也当成是课堂实发事件。课堂教学也许进展得很顺利,但教师却失去了很多与学生互相交流沟通的机会。这种以电脑为中心的教学又怎么能激发学生的思维呢?在多媒体的使用上,一定要本着能激发思维、培养创造的原则。
其他文献
《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的积累”;“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可见,我们要把语言积累的要求落到实处。但在低年级的教学中,我们发现,由于各种原因,教学过程中常常出现这样一些问题:课堂上的积累走过场,积累类型单一,积累的选择、时间安排不当等问题。如何让学生在自由阅读的同时,加强语言积
期刊
纵观初中语文课本,每一篇都是精品,因此,针对目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仍然存在的“枯燥、沉闷、单调”等局面,可从语文课本中一篇篇优美的文章出发,去发现、品味其中各式各样的美丽,带领学生掌握知识,进而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翻阅初中语文课本,其中有包括如《巴东三峡》《青海湖,梦幻般的湖》等描写大自然美丽风光的篇章;有包括如《背影》《小巷深处》等抒发亲人之间情感的篇章;有包括《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出
期刊
沐一缕清风,赏一轮明月,品一杯香茗,人生是一种享受,学习更应是一种享受。快乐的学习于一方纯净的天空下,让身心沐浴于书香,让灵魂接受知识的洗礼。于领悟喜悦间咀嚼唇齿间的甜美芬芳,这便是学习的享受。  一堂完美的课除了老师精美的讲解,学生主动的学习,必须还要有相应的优化的科学的作业进行延伸,因为学习最终要落实到实践,可很多老师十分注重课堂教学却忽略了作业的优化设计。在十多年的教学生涯中我深刻的意识到作
期刊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也是教师的基本使命和主要工作,教书是传授知识和技能,而育人是指关心爱护和教育学生,也就是把孩子育成人,作为成年人的教师——我又何尝不把“人”当作“成人”来教?教了将近20年的书,突然醒悟,人可以根据年龄分为幼儿、儿童、少年、青年、中年、老年。我们的教育应该是把幼儿教育成幼儿,儿童教育成儿童,少年教育成少年。正如法国的卢梭在《爱弥儿——论教育》中认为儿童是独立于成人的个体,有自
期刊
沐浴着和煦的课改春风,我们欣喜地看到了语文新课堂呈现出的生机与活力。新课标构建的初中语文新课堂,是一个让学生的心灵得以放飞,情感得到宣泄,知识得到更新,能力得到提高的艺术殿堂。新课堂上,老师们全新的理念、深厚的底蕴、饱满的激情、精辟的点拨、幽默的旁逸;学生们声情并茂的朗读、妙语连珠的汇报、情真意切的体验……这些可喜变化,使我欣喜地看到了初中语文教学的浓浓春意,我们每位语文教师应该认真解读新教材?让
期刊
几乎像所有的文体一样,随笔也有它的起源,也有一个发展的过程,而这个过程并非一帆风顺,欣欣然高唱凯歌。  在中国古代,随笔的名称最早出现在洪迈的《容斋随笔》中。宋淳熙十一年,洪迈在《容斋随笔》的自序中说:“予老志习懒,读书不多,意之所之,随即记录,因其先后,无复诠次,目之曰随笔。”《容斋随笔》之后,以随笔名其书者渐多,如明李介立之《天香阁随笔》、清王应奎之《柳南随笔》等。然而在中国古代,随笔是徒有其
期刊
语文学科的开放性、社会性的特点要求语文教学面向现实社会,这就要求突破传统语文教学“一支粉笔一张嘴,一块黑板一本书”的模式。我们利用多媒体具备的声、形、色综合能力强的的特质,创设模拟各种生活情景,创造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场景氛围,使学生在一种虚拟而又真实的生活空间中得到最深切的情感体验。  结合学校、学生以及自己使用多媒体教学过程中的经验教训,总结主要有以下一些优势: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充分利
期刊
一、导入:  在神奇的自然界中,动物常常有一些出人意料的举动。一群生性温顺的斑羚,面临种族灭绝的时候会做出什么样的选择呢?阅读〈斑羚飞渡〉,用心感受伤心崖上那惨烈的一幕。  二、整体感知:  1.快速阅读课文,有自己的话复述故事?  2、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  三、分析形象,体会作者情感:  问:文中最让你感动的斑羚是谁?为什么?要求:  1、找出文章里描写镰刀头羊的句子或段落  2、从这些描写
期刊
小学阶段基于学生的年龄特点与知识目标,老师的教学方向更侧重于强调基础知识。进入初中阶段,老师的教学重点就转变为阅读能力与运用知识能力的提升,学生需要一定的适应过程,跳跃太大的教学转变会让学生无所适从,学习兴趣锐减,所以,适当的衔接必不可少。  首先,我建议从学生的观念入手。我们应该让学生明白,过去的六年学习只是为未来的语文学习打下了基础,中学的语文会为大家语文学习开阔一片更精彩的天地。在日常的课文
期刊
设疑是语文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存疑才能求解,释疑才能长知。就这个意义上说,知识、技能形成的过程,实际上也是不断释疑求解的过程。“在可疑与不可疑之间者,不曾学,学则须疑。”张载的话精辟地阐述了学与疑之间的关系。  根据这些年来的教学经验,我认为,语文教学中的设疑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根据课文的课前提示设疑  课前提示是根据不同的课文类型而设计的,主要目的在于帮助学生预习或自读课文时,对课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