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忽视了学生语文教学中学生的语感培养
语文,即语言和文字语文能力的培养必须通过传统的咬文嚼字来实现。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壮美;“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开阔宏大;“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的余韵悠长……是很难声音和画面传达的。朱熹提倡“涵咏”的读书方法,即强调通过“诵读”,读出“情”,悟出“理”,培养语感。况且文学欣赏的过程是审美的过程,是再创造。如果把生动的艺术现象变成简单的图片照片,那么多美的艺术也会淡如白开水,变得索然无味。对文学的欣赏是多元的,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用一览无余的画面,决不能代替学生丰富多彩的艺术创造,反而会学生的想象力受到限制,更会使学生失去参与审美活动的机会,无法与文本产生共鸣。常见到这样的语文课堂,学生的活动好像“轰轰烈烈”,实际上学习能力根本没有得到提高。语言课堂并没有成为培养学生语感,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主阵地。
二、限制了教师个性化的发挥
语文教学讲究个性化,老师在教学中应充分调动学生的情绪,引导学生进入文本所营造的氛围中,真正实现师生互动,师生交流。这需要教师有极高驾驭课堂的能力。但在运用多媒体的过程中,需要朗读就加入朗读录音,需要板书就直接通过屏幕展示,却不见教师激情地朗诵,流畅地书写。这就少了文字的魅力,情绪的感染。
同时多媒体制作的课件不可避免的限制了教学的基本流程。教学过程只能根据设计好的课件亦步亦趋,无法做太多的更改。但实际的教学中,有很多临时生成的因素,由于自己的灵感和临时出现的好的想法可能会改变原来的思路。但在使用多媒体教学的这种灵活性就受到了限制。
三、降低了文本本身的感人力量
传统的语文教学,在文本与学生之间架设桥梁的是教师,是教师的语言所在,固然有其弊端,但听完《斑羚飞渡》一课,我有很深的感触。那是在初读、研读之后的写读环节,教师播放斑羚飞渡时一老一幼的对接动画,请同学们各选角度(老斑羚、年青斑羚、猎手)写几句话。的确,这段视频很震撼人心,让与会老师们也都受到深深的感染。
基于以上几点,我认为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多媒体技术手段的运用要恰当合理。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我有以下几点认识:
1、多媒体的使用要有明确的目的。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到底以什么为主?答案是不言而喻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就要以课程为主,以完成课程目标为主。使用多媒体的目的绝对要服从于课堂教学的目的,服从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个根本目的。语文课本中有很多文章、很多情境不是每个人都能亲身经历的,这就给理解课文内容带来困难。多媒体手段可以化抽象为形象,辅助学生认知。《罗布泊,消逝的仙湖》一文,介绍的罗布泊消逝的原因,传达了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文章结尾发出呼吁和号召——救救罗布泊,救救青海湖。的确,环保问题应该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为了唤起同学们的忧患意识,我播放了视频文件,给学生更直观的印象——干涸而龟裂的土地,是大地祼露的胸膛;干枯而嶙峋的丫枝,是树木屈死的灵魂……从而让环保意识植根同学心中,并能从日常小事中爱护身边的环境。
2、多媒体的使用要能调动学生兴趣,突破重难点。
著名教育学家皮亚杰曾经说过“儿童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也不是被动的接受环境刺激,而是具有主动性的人,他的活动受兴趣的支配”。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倾向,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生对学习产生了兴趣,便会大脑皮层的兴奋,促进各种智力因素的发挥,积极主动地学习。可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具有声情并茂、视听交融、动静交错、感染力强的特点,集声音、图像、图形于一体,它在处理图文、动画、视音频等方面的良好作用能在很大程度上满足学生视听感官的需要,更好地激发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从而形成良好的学习动机,产生良好的学习效果。
3、多媒体的使用要能引导学生走进文本。
文本是语言文字的载体,语文教学要引导学生在对文本的理解、感悟的过程中,培养语感,提高语文素养,培养学生对祖国语言的热爱。多媒体的使用应该为这个目的服务,搭建学生走进文本的桥梁,成为学生走向文本的敲门砖。而多媒体的不当使用,会导致文学作品的图像化,它取代了学生对文本的仔细阅读,取代了学生对文本的深入体验,取代了课堂上琅琅的读书声,取代了学生对文句的涵咏咀嚼,取代了学生对诗文意境的美好想象。这样的课堂只能是信息技术的展示课,而不能说是语言课。多媒体的使用如何才能引导学生进入文本呢?
4、多媒体的使用要能活跃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多媒体课件是使教学充分体现信息技术优势的重要凭借,它是按照一定的教学思想,利用信息技术优势,对课程资源和教学方式加以整合的半成品。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能重新将生活情境置于课堂之中,可以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式的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激发他们的潜能和热情,从而引导学生认真地观察,积极主动地思考,生动活泼地感知,从而克服传统教学手段单一、课堂气氛沉闷的不足,达到优化课堂教学,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激发学生思维,提高语言教学的效果。但是否有必要使用多媒体,使用到何种程度,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教学内容和实际要求而定。
但是,教师如果过分依赖课件的设计来推进教学过程,那么教师不得不让所有学生跟着自己的思路走,不得不让自己的教学被课件牵着鼻子走,将有可能把学生的正常发问也当成是课堂实发事件。课堂教学也许进展得很顺利,但教师却失去了很多与学生互相交流沟通的机会。这种以电脑为中心的教学又怎么能激发学生的思维呢?在多媒体的使用上,一定要本着能激发思维、培养创造的原则。
语文,即语言和文字语文能力的培养必须通过传统的咬文嚼字来实现。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壮美;“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开阔宏大;“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的余韵悠长……是很难声音和画面传达的。朱熹提倡“涵咏”的读书方法,即强调通过“诵读”,读出“情”,悟出“理”,培养语感。况且文学欣赏的过程是审美的过程,是再创造。如果把生动的艺术现象变成简单的图片照片,那么多美的艺术也会淡如白开水,变得索然无味。对文学的欣赏是多元的,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用一览无余的画面,决不能代替学生丰富多彩的艺术创造,反而会学生的想象力受到限制,更会使学生失去参与审美活动的机会,无法与文本产生共鸣。常见到这样的语文课堂,学生的活动好像“轰轰烈烈”,实际上学习能力根本没有得到提高。语言课堂并没有成为培养学生语感,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主阵地。
二、限制了教师个性化的发挥
语文教学讲究个性化,老师在教学中应充分调动学生的情绪,引导学生进入文本所营造的氛围中,真正实现师生互动,师生交流。这需要教师有极高驾驭课堂的能力。但在运用多媒体的过程中,需要朗读就加入朗读录音,需要板书就直接通过屏幕展示,却不见教师激情地朗诵,流畅地书写。这就少了文字的魅力,情绪的感染。
同时多媒体制作的课件不可避免的限制了教学的基本流程。教学过程只能根据设计好的课件亦步亦趋,无法做太多的更改。但实际的教学中,有很多临时生成的因素,由于自己的灵感和临时出现的好的想法可能会改变原来的思路。但在使用多媒体教学的这种灵活性就受到了限制。
三、降低了文本本身的感人力量
传统的语文教学,在文本与学生之间架设桥梁的是教师,是教师的语言所在,固然有其弊端,但听完《斑羚飞渡》一课,我有很深的感触。那是在初读、研读之后的写读环节,教师播放斑羚飞渡时一老一幼的对接动画,请同学们各选角度(老斑羚、年青斑羚、猎手)写几句话。的确,这段视频很震撼人心,让与会老师们也都受到深深的感染。
基于以上几点,我认为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多媒体技术手段的运用要恰当合理。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我有以下几点认识:
1、多媒体的使用要有明确的目的。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到底以什么为主?答案是不言而喻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就要以课程为主,以完成课程目标为主。使用多媒体的目的绝对要服从于课堂教学的目的,服从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个根本目的。语文课本中有很多文章、很多情境不是每个人都能亲身经历的,这就给理解课文内容带来困难。多媒体手段可以化抽象为形象,辅助学生认知。《罗布泊,消逝的仙湖》一文,介绍的罗布泊消逝的原因,传达了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文章结尾发出呼吁和号召——救救罗布泊,救救青海湖。的确,环保问题应该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为了唤起同学们的忧患意识,我播放了视频文件,给学生更直观的印象——干涸而龟裂的土地,是大地祼露的胸膛;干枯而嶙峋的丫枝,是树木屈死的灵魂……从而让环保意识植根同学心中,并能从日常小事中爱护身边的环境。
2、多媒体的使用要能调动学生兴趣,突破重难点。
著名教育学家皮亚杰曾经说过“儿童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也不是被动的接受环境刺激,而是具有主动性的人,他的活动受兴趣的支配”。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倾向,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生对学习产生了兴趣,便会大脑皮层的兴奋,促进各种智力因素的发挥,积极主动地学习。可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具有声情并茂、视听交融、动静交错、感染力强的特点,集声音、图像、图形于一体,它在处理图文、动画、视音频等方面的良好作用能在很大程度上满足学生视听感官的需要,更好地激发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从而形成良好的学习动机,产生良好的学习效果。
3、多媒体的使用要能引导学生走进文本。
文本是语言文字的载体,语文教学要引导学生在对文本的理解、感悟的过程中,培养语感,提高语文素养,培养学生对祖国语言的热爱。多媒体的使用应该为这个目的服务,搭建学生走进文本的桥梁,成为学生走向文本的敲门砖。而多媒体的不当使用,会导致文学作品的图像化,它取代了学生对文本的仔细阅读,取代了学生对文本的深入体验,取代了课堂上琅琅的读书声,取代了学生对文句的涵咏咀嚼,取代了学生对诗文意境的美好想象。这样的课堂只能是信息技术的展示课,而不能说是语言课。多媒体的使用如何才能引导学生进入文本呢?
4、多媒体的使用要能活跃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多媒体课件是使教学充分体现信息技术优势的重要凭借,它是按照一定的教学思想,利用信息技术优势,对课程资源和教学方式加以整合的半成品。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能重新将生活情境置于课堂之中,可以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式的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激发他们的潜能和热情,从而引导学生认真地观察,积极主动地思考,生动活泼地感知,从而克服传统教学手段单一、课堂气氛沉闷的不足,达到优化课堂教学,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激发学生思维,提高语言教学的效果。但是否有必要使用多媒体,使用到何种程度,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教学内容和实际要求而定。
但是,教师如果过分依赖课件的设计来推进教学过程,那么教师不得不让所有学生跟着自己的思路走,不得不让自己的教学被课件牵着鼻子走,将有可能把学生的正常发问也当成是课堂实发事件。课堂教学也许进展得很顺利,但教师却失去了很多与学生互相交流沟通的机会。这种以电脑为中心的教学又怎么能激发学生的思维呢?在多媒体的使用上,一定要本着能激发思维、培养创造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