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转变

来源 :大观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vcex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的管理模式,需要有新的管理者,或者说作为人事部门需要更新观念、更新知识结构、提高自身素质,本文结合笔者在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工作中的经验,就如何适应人力资源管理转变,提高人力资源管理者(人事管理者)素质进行探讨。
  一、人力资源管理者素质的总体要求
  人力资源管理的总趋势是以人为本,本着认识人、尊重人、开发人、激励人的观念,把人看成是一种重要资源来管理,当作一种资本来开发利用。人力资源管理的任务是选人、育人、用人、留人,人力资源管理的职能是调动各类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时也必须运用劳动法规和劳动合同来规范人力资源管理活动,协调处理单位的劳资纠纷,从而求得人与事相适应,达到事得其人,人适其事,人尽其才,事竟其功的目的。
  人力资源管理的这种变化与角色的扮演对人力资源管理者的基本素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它要求我们必须有过硬的人格品质、合理的知识结构、先进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基本的工作能力,健全的心理素质与一定的人事工作经验等方面。我们要适应人事管理到人力资源管理的转变,就要从以上几个方面提高自身的素质。
  二、具有良好的人格品质
  作为人力资源管理者其人格品质应包括政治修养与职业道德两方面的内容。
  政治修养一般包括:具有正确的人生观和全心全意为员工服务的精神,时刻以单位的利益为重,不为个人或小团队谋私利;有先进的理论素养和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在思想上、政治上自觉地同党中央保持一致。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国家的法律法规,敢于同危害国家利益的行为作斗争;事业心强,有朝气、有胆识,勇于探索,锐意改革;思想解放,实事求是,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有优良的思想作风和严格的组织纪律,谦虚谨慎,公道正派,作风民主,平易近人。
  三、有广博的知识
  作为人力资源管理者必须具备广博的知识,其知识结构应是具有基础知识、相关知识、专业知识三个组成部分。
  哲学、伦理学、逻辑学、数学、心理学、社会学、医学、历史学等知识属于基础知识。这些基础知识,从人力资源管理的日常工作中,显示不出有多大作用,但是在管理理念的更新和管理方式的使用方面,却是自觉不自觉地可以应用到工作中去,这些基础知识需要了解。
  劳动法学、经济学、人力资源管理学、组织行为学以及国家的有关文件规定属于专业知识。人力资源管理的突出特点就是依法管理和科学管理,因此,对经济法学、劳动法学需要精通,而经济学、人力资源管理学以及国家的相关文件政策是我们人力资源管理日常工作中经常需要的知识,是我们需要熟练掌握的,工作水平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就体现在我们掌握和运用的专业知识多少。
  四、先进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
  人力资源管理观念主要是“管理观念”和“价值观念”的转变。
  人力资源管理观念,强调提高员工的素质与能力,管理观念的转变。指导思想的转变:由“对工作负责”,“对上级负责”到“对工作的人负责”;管理方法的转变:由“教你如何”,到“叫你如何”,再到“引导你如何”;管理手段的转变:由管理者的“中心指挥”变为“中心导向”;管理组织的转变:由下属的“参与管理”到“共同肩负责任”;管理职能的转变:由“组织、控制、指挥、协调”到“育才为中心,提高人的素质为目的”;管理环境的转变:由“简单”、“缓慢”到“复杂”、“多变”;管理者自我意识的转变:由“上级比下级高明”到“下级的具体专长和具体能力应高于上级”;管理内容的转变:由“简单的任务完成”到“建设高情感的管理场所”;管理目标的转变:由追求“一般”到追求“卓越”。
  五、基本的工作能力
  仅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先进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对一个人力资源管理者来说是远远不够的,是否能胜任此工作,还必须具备基本的工作能力。人力资源管理者的基本工作能力要包括写作能力、组织能力、表达能力、观察能力、应变能力、交际能力。
  写作是人力资源管理者的基本任务,人力资源部门的规章制度、文书通告等大多出自人力资源管理者之手。所以写作能力是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的基本功。符合人力资源工作要求的文字写作本身就是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
  人力资源管理者的组织能力是指人力资源管理者在从事人力资源管理活动过程中计划、组织、安排、协调等方面的活动能力。日常工作要有计划性、周密性、协调性。
  人力资源管理者的表达能力是指具有较强的交际能力,善于与人交流永远都是人事主管必备的素质。人力资源管理者的观察能力是人力资源管理者在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的指导下,对周围的人和事从人力资源管理者角度予以审视、分析、判断的能力。
  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内容有时是多变,因而对于人力资源管理者来说,要具备较强的应变能力也成为从事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基本要求之一。人力资源管理者在遇到突发性的问题并着手解决时,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要求人力资源管理者具有一定的交际能力。
  六、结束语
  传统的人事管理向现代的人力资源管理不仅仅是名称的改变,而是管理理念和管理模式的变革,目前,企业单位已经有所变革,而事业单位还没有真正过渡到现代的人力资源管理方向,作为人力资源管理者,我们需要按照上述的要求,在人格品质、合理的知识结构、先进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基本的工作能力,健全的心理素质与一定的人事工作经验等方面切实提高自身素质,以便适应管理工作的需要。
其他文献
语文教学中,常常会遇到一些语文基础较差的学生,这些学生明显的表现是:书写混乱,错别字较多,汉语拼音混淆不清,课堂极少发言,作文要么只有几句话,要么东拼西凑,表达不出完整的中心……和语文表达力较强的学生相比,这些学生的确让人“头痛”。但我觉得教好基础较差的后进生,才是一名教师工作态度和能力的真正体现。那么,究竟怎样培养后进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呢?   一、充分了解学生特点,迅速建立语文学习记录档案 
期刊
阅读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活动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阅读能力也是衡量一个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方面。笔者从事多年语文教学,在长期的工作中也积累了一些经验,在此抛砖引玉,进行一些探讨。  一、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良好的读书习惯,比如如课前主动预习,边阅读边思考,抓重点要点,使用工具书和参考书,记读书笔记等可以使学生建立起良好的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成为他们在语文阅读活动中的一种心理需要和行为定势。这对他们阅读能
期刊
1.引言  中学生的体育欣赏能力是指学生在欣赏体育事物的过程中所应具有的个性心理特征。它是多种素质在体育环境影响下的有机统一。学生已获得的多种素质经过体育环境的影响,向有利于体育运动和体育欣赏方面发展,逐渐形成了个体的体育欣赏能力。体育欣赏能力是多种能力的有机结合。如:审美能力、观察能力、运动能力、情绪的调控能力等,这些能力保证了体育欣赏活动的顺利进行,并使个体在欣赏活动中获得心理、生理上的满足,
期刊
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的思维能力应该是比较高了,但是我发现他们在美术艺术创作中存在一些困惑,并且构思出来的图案等都能感觉到他们的思维被一些东西“绑”住了,究竟是“谁”绑住了他们的思维呢?这是我一直都很纠结的问题。因此,我在探索究竟是什么原因让学生的“畅想”不能“畅”。以下是我在研究中的发现和对策。  一、 美术欣赏与音乐整合,提高欣赏力  艺术欣赏是美术课堂中最重要的过程之一,如果学生能用开阔
期刊
一、民俗旅游中文化的本真性展演  “民俗旅游”是指人们暂时离开自己的惯常居住的社会文化生活环境,到异地陌生的社会文化环境里,以观察、感受、参与、体验异地民俗文化为主要内容而进行的旅游活动。也有学者认为,“民俗旅游是以特定地域或特定民族的传统风俗为资源而加以保护、 开发的旅游产品”。通常情况下,民俗旅游可以是纯粹的动态或静态的民俗文化为主要内容的旅游,也可以是以民俗文化为重点观赏和体验对象的旅游。人
期刊
一、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人本”  我国学术界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很多,对于西方马克思主义性质的界定的区别也很多,徐崇温、杜章智、王雨辰、陈学明、张一兵等学者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性质分别做了不同的理解,但是有一点是公认的,那就是西方马克思主义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特点——对“人”的关怀,即强调人的主体地位。具体说来,人本主义又包括新黑格尔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新弗洛伊德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新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
期刊
一、前言  塑料母粒是把塑料助剂超常量地载附于树脂中而制成的浓缩体,制造塑料制品时,不必再加入该种助剂,而只需加入相应的母料即可。塑料助剂应用母料化能达到降低原材料成本、工艺成本, 提高生产效率, 赋予塑料制品不同性能等优点被塑料加工行业普遍使用。
期刊
欧洲最早的美术学院诞生与16世纪,正是西方文艺复兴的盛期之后。在造就艺术高峰的美术三杰之后才建立了美术学院,这似乎从某种角度说来的有些迟了。文艺复兴的到来使得欧洲历史拉开了崭新的一页,在文化和科技领域一场新的探索和解放展开了。在经历了长达1000多年的中世纪后,严酷的宗教鼓面似乎被人文主义者强烈的锤声震破了,古代希腊罗马的文化和艺术受到了死而复生的重视,人们从古典文化中看到了摆脱桎梏的自然性,无论
期刊
艾米莉·勃朗特,生前从未得到大众认可,死后却仅凭一本小说,奠定了她作为英国19世纪最重要小说家的地位。《呼啸山庄》以其哥特式的描写,独特的多角度叙述,男女主人公缠绵悱恻的爱情,西斯克里夫疯狂的复仇为后人所津津乐道,被评论者广泛研究。艾米莉的小说着重表达了对自然和女性命运的关注,本文从生态女性主义角度出发,解构小说中流露出的对自然和女性的关怀,以及对人与自然,男人与女人和谐共处的美好愿望。  一、罗
期刊
一、民俗功能概述  民俗的功能取决于它与社会生活需要的关系, 必须在活的社会生活中加以研究和考察。人类社会群体生活的需要与否, 决定了民俗的发生、发展演变和存亡。民俗来源于社会生活。人类在社会群体生活中生存和繁衍。要维系群体生活, 需要种种社会制度要维系这些制度, 又需要种种文化手段。这种社会生活与文化手段的需要, 是民俗得以产生的根源。一个民俗的功能状况如何, 必须在完整的社会文化背景下才能了解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