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教育界一致认为,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意义深远。因为视力缺陷,长期以来,家长、学校的过于保护,让盲童对父母、学校产生过于依赖的心理,这对他们未来的发展无益。因此,盲校应该在课堂教学中重视培养盲生的健康人格,谈一谈在盲校生物教学中怎么形成盲童的健康人格,帮助他们适应当今社会。
盲校生物教学健康人格一、发挥教材的载体作用,激发和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
在学科教学中,情感目标是一个重要内容。作为一名盲校生物教师,怎么讲感情教育融入到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是必须解决的一个问题。生物教学对盲生知识面的延伸具有积极意义,有利于他们了解生物构成,能够有效的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在盲校教育中,生物教材和情感教育的结合对盲童健全人格的成立有显著作用。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实现盲生的感情教育。
1.激发盲生生物学习兴趣
生物各种令人惊叹的生命现象对于人类来说都是极具吸引力的,盲童也不例外,他们对生命运动的本质也有着极大的兴趣。教师可以在教材内容的基础上,综合考虑盲生的实际知识容量,有针对性的提出一些有趣又别有深意的问题,通过设置悬念,培养盲生对生物的学习兴趣。
比如,在学习《种子和果实的形成》一节,教师可以先向学生介绍我们这个世界上种类繁多的花花果果,然后开始创设问题,“为什么一朵梨花就能够成为香甜的梨子呢?”“果子都是长在花凋谢的位置呢?”诸如此类的问题。再如,在讲到显性基因的时候,教师可以这样问盲生,“小明的爸爸妈妈都是双眼皮,为什么小明确实单眼皮呢?”
通过这样的问题,让学生对问题的答案好奇并运转他们的脑袋思考,教师再鼓励他们大胆提出想法,积极举手发言,让盲生快速进入生物学习氛围。
2.讲故事刺激盲生学习动力
教师可以通过讲有趣的故事,在故事中设置一些疑点,盲生为了寻求答案,就很有可能会更有学习生物的动力了。比如说,在学习遗传相关的内容的时候,教师可以给盲生将一些小故事:从前有个美丽的女子,她跳舞非常棒,很多英俊的男子向她求爱都被拒绝了,最后她却主动向一个长相一般、不爱打扮但是非常聪明的的男子表白。别人问起来的时候她说:“我想让我的后代向我一样漂亮,像他一样聪明。” 教师这时候可以及时的问学生:“同学们,你们觉得这两个人结婚过后真的能生出聪明又漂亮的宝宝么?”通过这样的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他们的积极讨论,教师趁着这个活跃的气氛,慢慢地将问题一层一层地分析,实现教学成果。这样不仅能够让课堂丰富起来,让盲生的眼界更宽,有利于形成他们健康、乐观的性格。
二、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
即便教材内容再好,没有和谐的师生关系,盲童健康人格教育是无法在生物课堂上实现的。在健康人格的表现形式中,和谐的人际关系是必不可少的。
当教师组织盲生分组活动的时候,教师要在旁边指导,仔细倾听他们的需求,对整个课堂要有全局把控。在这个过程中,为了拉近师生距离,教师可以在这个过程中多多鼓励盲童,比如说“非常棒,继续保持!”“这样很不错哦!”等等,另外还可以给出一些建议,“这里可以这样想……然后这样做……”等等,通过增强盲童的自信心,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更加活跃,更富有学习热情,体会互动、合作带来的满足。有利于他们未来进入社会,协调与他人之间的关系。
三、结合实际,让学生保持对生物的学习兴趣
我们都知道,让盲童对生物这门学科产生兴趣是很简单的,比较困难的是让他们长期对生物保持热情。学习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盲童极有可能在某个时候就不再对生物感兴趣,那么生物课堂教学中盲童健康人格的培养就没有办法正常开展下去。因此,在培养盲童生物学习兴趣的时候,将生物课堂与盲童实际生活接轨工作做好是非常重要的。
在盲校生物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注重教材内容与实际生活的结合,让理论回归生活,这样让盲生对抽象的理论知识有更加具体的认识,有利于他们思维能力的提高。比如说,在学习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的时候,大分子是不能透过细胞膜的,这是非常抽象的,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妈妈在腌制姜的时候加醋和糖,我们吃的时候是不是带有点甜味儿,这说明糖是进入到了姜里面对吗?同学们可以告诉老师,这是为什么呢?”“老师要种一颗小树苗,有人告诉老师,施肥之前要先松松土,同学们知道问什么么?”等等,教师通过询问并解答这些问题,不仅能够加深对相关知识的理解,还对生物产生更加浓厚的兴趣。所以,要在盲校生物课堂教学过程中实现盲童健康人格的培养,让盲童始终对生物学系保持热情,才能实现课堂教学情感目标。
总之,要在盲校生物课堂教学中培养盲童的健康人格,还要进行更多的实践,如怎么利用课余时间培养盲童的自学能力、怎么让盲童正确的选择合适的课外读物以及怎么开设具有多层次的课内外生物教学活动,等等,将这些手段实施在盲校生物教学课堂中,能够有效地实施盲童健康人格教育,为盲童将来进入社会奠定基础,让他们能够更好、更快地适应社会。
参考文献:
[1]祝晓娟.用好“问题”,优化盲校生物课堂教学.现代特殊教育,2015,(10).
[2]李艳春.融情感教育于盲校生物课教学.现代特殊教育,2009,(06).
[3]方俊明.特殊教育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盲校生物教学健康人格一、发挥教材的载体作用,激发和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
在学科教学中,情感目标是一个重要内容。作为一名盲校生物教师,怎么讲感情教育融入到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是必须解决的一个问题。生物教学对盲生知识面的延伸具有积极意义,有利于他们了解生物构成,能够有效的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在盲校教育中,生物教材和情感教育的结合对盲童健全人格的成立有显著作用。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实现盲生的感情教育。
1.激发盲生生物学习兴趣
生物各种令人惊叹的生命现象对于人类来说都是极具吸引力的,盲童也不例外,他们对生命运动的本质也有着极大的兴趣。教师可以在教材内容的基础上,综合考虑盲生的实际知识容量,有针对性的提出一些有趣又别有深意的问题,通过设置悬念,培养盲生对生物的学习兴趣。
比如,在学习《种子和果实的形成》一节,教师可以先向学生介绍我们这个世界上种类繁多的花花果果,然后开始创设问题,“为什么一朵梨花就能够成为香甜的梨子呢?”“果子都是长在花凋谢的位置呢?”诸如此类的问题。再如,在讲到显性基因的时候,教师可以这样问盲生,“小明的爸爸妈妈都是双眼皮,为什么小明确实单眼皮呢?”
通过这样的问题,让学生对问题的答案好奇并运转他们的脑袋思考,教师再鼓励他们大胆提出想法,积极举手发言,让盲生快速进入生物学习氛围。
2.讲故事刺激盲生学习动力
教师可以通过讲有趣的故事,在故事中设置一些疑点,盲生为了寻求答案,就很有可能会更有学习生物的动力了。比如说,在学习遗传相关的内容的时候,教师可以给盲生将一些小故事:从前有个美丽的女子,她跳舞非常棒,很多英俊的男子向她求爱都被拒绝了,最后她却主动向一个长相一般、不爱打扮但是非常聪明的的男子表白。别人问起来的时候她说:“我想让我的后代向我一样漂亮,像他一样聪明。” 教师这时候可以及时的问学生:“同学们,你们觉得这两个人结婚过后真的能生出聪明又漂亮的宝宝么?”通过这样的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他们的积极讨论,教师趁着这个活跃的气氛,慢慢地将问题一层一层地分析,实现教学成果。这样不仅能够让课堂丰富起来,让盲生的眼界更宽,有利于形成他们健康、乐观的性格。
二、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
即便教材内容再好,没有和谐的师生关系,盲童健康人格教育是无法在生物课堂上实现的。在健康人格的表现形式中,和谐的人际关系是必不可少的。
当教师组织盲生分组活动的时候,教师要在旁边指导,仔细倾听他们的需求,对整个课堂要有全局把控。在这个过程中,为了拉近师生距离,教师可以在这个过程中多多鼓励盲童,比如说“非常棒,继续保持!”“这样很不错哦!”等等,另外还可以给出一些建议,“这里可以这样想……然后这样做……”等等,通过增强盲童的自信心,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更加活跃,更富有学习热情,体会互动、合作带来的满足。有利于他们未来进入社会,协调与他人之间的关系。
三、结合实际,让学生保持对生物的学习兴趣
我们都知道,让盲童对生物这门学科产生兴趣是很简单的,比较困难的是让他们长期对生物保持热情。学习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盲童极有可能在某个时候就不再对生物感兴趣,那么生物课堂教学中盲童健康人格的培养就没有办法正常开展下去。因此,在培养盲童生物学习兴趣的时候,将生物课堂与盲童实际生活接轨工作做好是非常重要的。
在盲校生物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注重教材内容与实际生活的结合,让理论回归生活,这样让盲生对抽象的理论知识有更加具体的认识,有利于他们思维能力的提高。比如说,在学习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的时候,大分子是不能透过细胞膜的,这是非常抽象的,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妈妈在腌制姜的时候加醋和糖,我们吃的时候是不是带有点甜味儿,这说明糖是进入到了姜里面对吗?同学们可以告诉老师,这是为什么呢?”“老师要种一颗小树苗,有人告诉老师,施肥之前要先松松土,同学们知道问什么么?”等等,教师通过询问并解答这些问题,不仅能够加深对相关知识的理解,还对生物产生更加浓厚的兴趣。所以,要在盲校生物课堂教学过程中实现盲童健康人格的培养,让盲童始终对生物学系保持热情,才能实现课堂教学情感目标。
总之,要在盲校生物课堂教学中培养盲童的健康人格,还要进行更多的实践,如怎么利用课余时间培养盲童的自学能力、怎么让盲童正确的选择合适的课外读物以及怎么开设具有多层次的课内外生物教学活动,等等,将这些手段实施在盲校生物教学课堂中,能够有效地实施盲童健康人格教育,为盲童将来进入社会奠定基础,让他们能够更好、更快地适应社会。
参考文献:
[1]祝晓娟.用好“问题”,优化盲校生物课堂教学.现代特殊教育,2015,(10).
[2]李艳春.融情感教育于盲校生物课教学.现代特殊教育,2009,(06).
[3]方俊明.特殊教育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