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只有将学生引到生活中去,切实地感受数学的价值,才能使学生真正地理解数学,从而更加热爱生活、热爱数学。将丰富有趣的生活带进数学课堂,把数学课堂教学当作是学生展示激情、智慧和个性的舞台,让小学数学教学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体验到数学就是生活的道理,就会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小学数学教学充满生活的情趣。
【关键词】数学教学 充满 生活情趣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1-0166-01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的内容应当来源于学生生活,适应学生生活的需要和未来进一步发展的需要.。”“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在教学中,我们只有将数学与生活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实践生活的观察与了解中获得知识,学生才能感觉到学习数学的乐趣,从而主动探索数学,发展数学。
那么,在当今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学应当怎样从因才、因人施教的原则出发,引导学生从生活中抽象出数学问题,并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这些问题,从而提高小学生的数学学习情趣呢?
一、创设情境生活化,激发求知欲。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导入中创设生活化的情境,使课堂教学更贴近现实生活。教师借用有关生活案例,为学生创设与教学内容有关的生活情境,提出相关的数学问题,以引起学生的好奇与思考,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的有效手段和方法。如在讲《圆的周长》时,教师从生活引入,出示这样的一个生活问题:学校有一块圆形的草坪,怕踩踏,你能想办法保护它吗?学生马上回答围篱笆,垒砖墙,教师追问围篱笆、垒砖墙需要多长?它的长度和草坪有什么关系?以引出周长,为探究周长的计算方法做好铺垫,激发了学生进一步学习的欲望。又如,教学《植树问题》一课,教师可以为学生展示马路边植树,同学排队等一些生活中的现象,让学生体会间隔的含义。还让学生为校园设计植树方案,进一步帮助学生体会在生活中许多事情都与植树问题相同的数量关系,使学生体会到只要用数学眼光留心观察生活,就会发现生活中蕴含的数学规律,增强了学生的探究欲,
二、学习过程生活化,体验、感受数学。
教师在教学时,应根据数学源于生活,根植于生活的这一特点,挖掘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感悟所学的知识。如在讲对长方体的认识的时候,教师手里可拿着一个长方体教具告诉学生,这就是我们要学习的几何图形长方体,再要求学生观察后,说说现实生活中哪些物体是长方体。之后,教师将学生举出的物体贴在黑板上,引导学生观察,使学生认识到虽然这些物体的形态、大小不同,但都是长方体。在此基础上,教师再要求学生观察长方体共有几个面,有几条棱,相对的棱的长度怎样,有几个顶点。通过观察后,各小组报告观察结果,教师将这些数据分别板书出来,在肯定学生对长方体的认识后,把几种长方体斜放在不同的位置上,问学生是不是长方体。通过观察,学生认识到判断长方体要看棱和顶点,与放置无关。这样,就加深了学生对长方体本质特征的认识,充分体验、感受数学。
三、提出问题生活化,培养应用能力。
学生学习数学是“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使数学成为必要的日常生活工具。”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与生活联系起来,运用于生活,有利于学生探索意识和创新意识的形成,培养学生的数学实践能力。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从生活情境中提出数学问题,是生活化数学课堂中引入数学的重要手段。例如,在教学“两位数笔算加法减法”时,如果这样引入新课:出示本校学生外出社会实践活动的信息,男生13人,女生24人。让学生提出问题,如果直接引出13+24、24-13的加减算式,就是教学显得平淡无味,学生的体验更没有情趣。如果改变为:出示本校学生外出社会实践活动的信息,男生13人,女生24人。问:“如果学校给每位发瓶矿泉水,学校准备46瓶矿泉水,够发吗?我们应该怎样思考?”学生经过讨论认为,可以先算出总人数,再比较,引出加法算式:13+24。还可以先把46瓶矿泉水发给男生每人一瓶,算出剩下的瓶数,在与女生数比较,引出减法算式:46-13。或先发给女生每人一瓶,算出剩下的瓶数,在与男生数比较,引出减法算式46-24。从生活问题入手,引领学生主动将生活问题提炼数学问题,进而用抽象的算式表示出来,由于学生充分体验了生活问题数学化的思考过程,所以培养了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四、综合知识运用生活化,感受数学应用价值。
引导学生把所学的知识联系起来,运用生活实际,可以促进学生探究意识和创新意识的形成,培养学生初步的实践能力,如教学三角形的稳定性后,可以让学生向别人介绍我们房顶的彩钢瓦为什么要架成三角形的?教学平行四边形的特性后,又让学生先说说为什么拉门要做成平行四边形的网格形状而不做成三角形?这些活动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的快乐。在生活中学习,在生活中运用,使学生更深地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让他们体会到学习数学就是为现实生活服务的,这样,学生对学习数学就会产生浓厚的兴趣,并从中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总结
实践证明,从数学问题出发,寻找联系学生生活的相关实例,并与数学内容有机地联系起来,让学生的生活经验走进课堂,既有利于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又有利于发觉每个学生的学习潜能,更有利于学生自主地学习,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小学数学知识,在生活中基本都能找到原型。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要贴近生活,积极创造生动有趣的生活问题情景来帮助学生学习,鼓励学生善于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学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实际生活中尝试学习数学的情趣。更重要的是学生感受数学学习与生活的联系,即数学来自生活实际,数学又应用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实践证明,从数学问题出发,寻找联系学生生活的相关实例,并与数学内容有机地联系起来,让学生的生活经验走进课堂,既有利于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又有利于发觉每个学生的学习潜能,更有利于学生自主地学习,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张颖.数学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J]. 云南教育, 2000,(22).
【关键词】数学教学 充满 生活情趣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1-0166-01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的内容应当来源于学生生活,适应学生生活的需要和未来进一步发展的需要.。”“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在教学中,我们只有将数学与生活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实践生活的观察与了解中获得知识,学生才能感觉到学习数学的乐趣,从而主动探索数学,发展数学。
那么,在当今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学应当怎样从因才、因人施教的原则出发,引导学生从生活中抽象出数学问题,并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这些问题,从而提高小学生的数学学习情趣呢?
一、创设情境生活化,激发求知欲。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导入中创设生活化的情境,使课堂教学更贴近现实生活。教师借用有关生活案例,为学生创设与教学内容有关的生活情境,提出相关的数学问题,以引起学生的好奇与思考,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的有效手段和方法。如在讲《圆的周长》时,教师从生活引入,出示这样的一个生活问题:学校有一块圆形的草坪,怕踩踏,你能想办法保护它吗?学生马上回答围篱笆,垒砖墙,教师追问围篱笆、垒砖墙需要多长?它的长度和草坪有什么关系?以引出周长,为探究周长的计算方法做好铺垫,激发了学生进一步学习的欲望。又如,教学《植树问题》一课,教师可以为学生展示马路边植树,同学排队等一些生活中的现象,让学生体会间隔的含义。还让学生为校园设计植树方案,进一步帮助学生体会在生活中许多事情都与植树问题相同的数量关系,使学生体会到只要用数学眼光留心观察生活,就会发现生活中蕴含的数学规律,增强了学生的探究欲,
二、学习过程生活化,体验、感受数学。
教师在教学时,应根据数学源于生活,根植于生活的这一特点,挖掘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感悟所学的知识。如在讲对长方体的认识的时候,教师手里可拿着一个长方体教具告诉学生,这就是我们要学习的几何图形长方体,再要求学生观察后,说说现实生活中哪些物体是长方体。之后,教师将学生举出的物体贴在黑板上,引导学生观察,使学生认识到虽然这些物体的形态、大小不同,但都是长方体。在此基础上,教师再要求学生观察长方体共有几个面,有几条棱,相对的棱的长度怎样,有几个顶点。通过观察后,各小组报告观察结果,教师将这些数据分别板书出来,在肯定学生对长方体的认识后,把几种长方体斜放在不同的位置上,问学生是不是长方体。通过观察,学生认识到判断长方体要看棱和顶点,与放置无关。这样,就加深了学生对长方体本质特征的认识,充分体验、感受数学。
三、提出问题生活化,培养应用能力。
学生学习数学是“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使数学成为必要的日常生活工具。”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与生活联系起来,运用于生活,有利于学生探索意识和创新意识的形成,培养学生的数学实践能力。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从生活情境中提出数学问题,是生活化数学课堂中引入数学的重要手段。例如,在教学“两位数笔算加法减法”时,如果这样引入新课:出示本校学生外出社会实践活动的信息,男生13人,女生24人。让学生提出问题,如果直接引出13+24、24-13的加减算式,就是教学显得平淡无味,学生的体验更没有情趣。如果改变为:出示本校学生外出社会实践活动的信息,男生13人,女生24人。问:“如果学校给每位发瓶矿泉水,学校准备46瓶矿泉水,够发吗?我们应该怎样思考?”学生经过讨论认为,可以先算出总人数,再比较,引出加法算式:13+24。还可以先把46瓶矿泉水发给男生每人一瓶,算出剩下的瓶数,在与女生数比较,引出减法算式:46-13。或先发给女生每人一瓶,算出剩下的瓶数,在与男生数比较,引出减法算式46-24。从生活问题入手,引领学生主动将生活问题提炼数学问题,进而用抽象的算式表示出来,由于学生充分体验了生活问题数学化的思考过程,所以培养了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四、综合知识运用生活化,感受数学应用价值。
引导学生把所学的知识联系起来,运用生活实际,可以促进学生探究意识和创新意识的形成,培养学生初步的实践能力,如教学三角形的稳定性后,可以让学生向别人介绍我们房顶的彩钢瓦为什么要架成三角形的?教学平行四边形的特性后,又让学生先说说为什么拉门要做成平行四边形的网格形状而不做成三角形?这些活动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的快乐。在生活中学习,在生活中运用,使学生更深地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让他们体会到学习数学就是为现实生活服务的,这样,学生对学习数学就会产生浓厚的兴趣,并从中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总结
实践证明,从数学问题出发,寻找联系学生生活的相关实例,并与数学内容有机地联系起来,让学生的生活经验走进课堂,既有利于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又有利于发觉每个学生的学习潜能,更有利于学生自主地学习,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小学数学知识,在生活中基本都能找到原型。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要贴近生活,积极创造生动有趣的生活问题情景来帮助学生学习,鼓励学生善于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学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实际生活中尝试学习数学的情趣。更重要的是学生感受数学学习与生活的联系,即数学来自生活实际,数学又应用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实践证明,从数学问题出发,寻找联系学生生活的相关实例,并与数学内容有机地联系起来,让学生的生活经验走进课堂,既有利于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又有利于发觉每个学生的学习潜能,更有利于学生自主地学习,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张颖.数学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J]. 云南教育, 200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