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常言“教无定法”,这是指在教学上没有一个一成不变的模式,更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统一方法。随着计算机的日益普及,为了促进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进程。努力探索信息技术教学方法,对于发展学生“信息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实现意义。
一、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创新能力
信息技术课,一定不要照本宣科,课程的内容其实并不需要花费太多的时间就可以完成,因此在完成教学内容的同时,还要达到培养学生信息技术素养的目的。如果一味完成教学内容,很多学生上信息技术课,觉得很枯燥,味同嚼蜡,久而久之失去学信息技术的积极性了。
信息技术课程是具有灵活性、实践性、综合设计性较强的课程,在教学中,结合教材,大胆进行教学设计,注重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亲自尝试制作作品,鼓励他们,充分发挥他们的创造思维和创造能力;并经常从网络下载一些优秀作品,让学生鉴赏美、体验美,从而激发、提高他们的创作热情和创作能力,同时让学生体验到在创作计算机作品时的喜悦感和成就感,让学生把信息技术课看成一门必修课,为学习、生活服务,为自己的终身发展奠基。
二、任务教学法,让学生当先生
为提高教学效果,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我经常采用“任务教学法”。例如,在学习邮件的课程时,我用演示法在教师机上演示如何发邮件,如何收邮件,当学生适当掌握了知识后,这时我就布置本堂课的作业,而作业的内容就是让每位学生把上一堂课的作业用邮件的方式发给我。当收到作业时,如果做得合格的或比较好的学生,我就回信表扬,如果做得不合格的学生,我就回信进行指导错在哪里并要求学生在次把作业交到老师处,这样“任务教学法”使学生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学好信息技术的知识和技能。
学生“水平差异较大,课难上”是目前很多学校在开展教学中面临的难题,针对这一现象,我的做法是“让学生当小先生”。让已有一定计算机基础的学生给掌握较慢的学生当小老师,既克服了学生层次上的差异,又培养了学生的协作精神,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
三、适当留白
讲课不要面面俱到,要给学生的思考和尝试留有余地。首先,学生从这种课上获得的知识是轻轻松松听来的,不是经过动脑筋下功夫学来的,理解不深刻,掌握不牢固,对提高学习能力不会有很大帮助;其次,这种替学生想,“搀”学生走的教学方法,剥夺了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权利,使学生体会不到学习的真正兴趣,久而久之,学生会觉得学习既无味又无用。因此,在教学中,我选择一些相对简单的操作,在课上不在一一列举操作方法,而是通过学生给学生讲解或学生自己操作,让学生自己得出结论,描述操作步骤,叙述操作结果。这不仅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法,更重要的是它体现了教学的一种新观念,即学生是教学过程的主体,应该鼓励学生尽可能参与探索,养成“发现问题——思考——想办法解决问题”的良好思维习惯,锻炼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乾坤大挪移,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操作。
在信息技术教材里,高一的教材前半部分基本上是理论,学生对此兴趣不是十分浓厚,觉得枯燥,缺乏形象性和可操作性。如果教师一味按照教材内容顺序循序渐进进行教学,学生缺乏上机操作的时间,学生的积极性会受到挫伤,影响以后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对此,教师可以把一些理论知识夹杂在上机操作过程中予以解决,比如在开机之前认识一下计算机的组成;在文字训练时,输入一段介绍信息技术的文章;总之,许多理论知识都可以通过一些学生上机操作方式体现出来予以解决。因此,没有必要让学生一味学习理论,而完全可以把理论知识分成若干小块,逐渐消化掉,真正做到理论和实践的高度结合和完美结合。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上机课的课时应占信息技术总课时的70%以上,有关操作的内容应安排在计算机教室进行。根据调查许多学生对计算机都充满了新鲜和好奇,他们都爱上信息技术课,可是老师一再强调不要动这,也不要动那,一定要跟着老师走。当然,教师这样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这只能使学生有很大的局限性,甚至有胆小的同学怕把计算机弄坏,就什么也不敢动,变得谨小慎微,慢慢的学生的积极性就调动不起来了。基于以上的原因,在上课的时候可以给予学生充足的练习时间,适当强调,适当引导,及时观察学生使用情况,一般情况下计算机是不会出问题的。这样做既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能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如果我们忽视了信息技术课的最大特点是让学生上机动手操作、参与操作,而只是照本宣科“讲解”教材,这和在岸上学游泳一样永远学不会。“新课标”提出的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能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就会成为一句空话。
五、因材施教,照顾整体
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爱好,还要注意落实因材施教的原则。我们总不能让领悟能力强、消化知识快、步步领先的学生原地踏步,无所事事,浪费精力与时间;也不能相对落后的学生望尘莫及,失去信心,放弃努力。为了调动每一位学生的学习兴趣,信息技术课的课堂教学尤其需要因材施教。
由于差异,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不在同一起跑线上,现在中小学几乎开设了信息技术课程,但由于多种原因,学生的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有的学生连开机、关机都不会;有的已经会熟练操作鼠标了;有的打字水平已经比较高了;有的会上网查资料了。作为一名信息技术教师,要正确对待这些差异,可以让学生互相帮助,互相监督,共同解决问题。
一、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创新能力
信息技术课,一定不要照本宣科,课程的内容其实并不需要花费太多的时间就可以完成,因此在完成教学内容的同时,还要达到培养学生信息技术素养的目的。如果一味完成教学内容,很多学生上信息技术课,觉得很枯燥,味同嚼蜡,久而久之失去学信息技术的积极性了。
信息技术课程是具有灵活性、实践性、综合设计性较强的课程,在教学中,结合教材,大胆进行教学设计,注重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亲自尝试制作作品,鼓励他们,充分发挥他们的创造思维和创造能力;并经常从网络下载一些优秀作品,让学生鉴赏美、体验美,从而激发、提高他们的创作热情和创作能力,同时让学生体验到在创作计算机作品时的喜悦感和成就感,让学生把信息技术课看成一门必修课,为学习、生活服务,为自己的终身发展奠基。
二、任务教学法,让学生当先生
为提高教学效果,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我经常采用“任务教学法”。例如,在学习邮件的课程时,我用演示法在教师机上演示如何发邮件,如何收邮件,当学生适当掌握了知识后,这时我就布置本堂课的作业,而作业的内容就是让每位学生把上一堂课的作业用邮件的方式发给我。当收到作业时,如果做得合格的或比较好的学生,我就回信表扬,如果做得不合格的学生,我就回信进行指导错在哪里并要求学生在次把作业交到老师处,这样“任务教学法”使学生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学好信息技术的知识和技能。
学生“水平差异较大,课难上”是目前很多学校在开展教学中面临的难题,针对这一现象,我的做法是“让学生当小先生”。让已有一定计算机基础的学生给掌握较慢的学生当小老师,既克服了学生层次上的差异,又培养了学生的协作精神,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
三、适当留白
讲课不要面面俱到,要给学生的思考和尝试留有余地。首先,学生从这种课上获得的知识是轻轻松松听来的,不是经过动脑筋下功夫学来的,理解不深刻,掌握不牢固,对提高学习能力不会有很大帮助;其次,这种替学生想,“搀”学生走的教学方法,剥夺了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权利,使学生体会不到学习的真正兴趣,久而久之,学生会觉得学习既无味又无用。因此,在教学中,我选择一些相对简单的操作,在课上不在一一列举操作方法,而是通过学生给学生讲解或学生自己操作,让学生自己得出结论,描述操作步骤,叙述操作结果。这不仅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法,更重要的是它体现了教学的一种新观念,即学生是教学过程的主体,应该鼓励学生尽可能参与探索,养成“发现问题——思考——想办法解决问题”的良好思维习惯,锻炼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乾坤大挪移,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操作。
在信息技术教材里,高一的教材前半部分基本上是理论,学生对此兴趣不是十分浓厚,觉得枯燥,缺乏形象性和可操作性。如果教师一味按照教材内容顺序循序渐进进行教学,学生缺乏上机操作的时间,学生的积极性会受到挫伤,影响以后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对此,教师可以把一些理论知识夹杂在上机操作过程中予以解决,比如在开机之前认识一下计算机的组成;在文字训练时,输入一段介绍信息技术的文章;总之,许多理论知识都可以通过一些学生上机操作方式体现出来予以解决。因此,没有必要让学生一味学习理论,而完全可以把理论知识分成若干小块,逐渐消化掉,真正做到理论和实践的高度结合和完美结合。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上机课的课时应占信息技术总课时的70%以上,有关操作的内容应安排在计算机教室进行。根据调查许多学生对计算机都充满了新鲜和好奇,他们都爱上信息技术课,可是老师一再强调不要动这,也不要动那,一定要跟着老师走。当然,教师这样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这只能使学生有很大的局限性,甚至有胆小的同学怕把计算机弄坏,就什么也不敢动,变得谨小慎微,慢慢的学生的积极性就调动不起来了。基于以上的原因,在上课的时候可以给予学生充足的练习时间,适当强调,适当引导,及时观察学生使用情况,一般情况下计算机是不会出问题的。这样做既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能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如果我们忽视了信息技术课的最大特点是让学生上机动手操作、参与操作,而只是照本宣科“讲解”教材,这和在岸上学游泳一样永远学不会。“新课标”提出的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能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就会成为一句空话。
五、因材施教,照顾整体
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爱好,还要注意落实因材施教的原则。我们总不能让领悟能力强、消化知识快、步步领先的学生原地踏步,无所事事,浪费精力与时间;也不能相对落后的学生望尘莫及,失去信心,放弃努力。为了调动每一位学生的学习兴趣,信息技术课的课堂教学尤其需要因材施教。
由于差异,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不在同一起跑线上,现在中小学几乎开设了信息技术课程,但由于多种原因,学生的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有的学生连开机、关机都不会;有的已经会熟练操作鼠标了;有的打字水平已经比较高了;有的会上网查资料了。作为一名信息技术教师,要正确对待这些差异,可以让学生互相帮助,互相监督,共同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