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呐鸥小说《风景》中的“铁路”初考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oodo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史互证”是文史研究的重要方法,主要包含两层意义:从史学角度考证文学和从文学角度阐释历史。刘呐鸥作为上海“新感觉派”的代表,其作品中大量出现的“现代成分”是当今研究的又一大热点。1928年9月25日他发表在《无轨列车》上的短篇小说《风景》是以铁路这一现代成分为背景的,文本中对沿线的风景描写则是考证这条铁路的关键史料。根据资料初步推断,这条铁路线应该是由上海开往杭州的“沪杭线”,下文将以文史资料加以证明。
   一、以文本描写为线索
   《风景》中对于这条铁路沿途风景的描写如下:“原野飞过了。小河飞过了。茅舍,石桥,柳树”“拿着小竹竿的牧牛童……李树下的鸡群”“水渠的那面是一座古色苍然,半倾半颓的城墙。两艘扬着白帆的小艇在那微风的水上正像两只白鹅从中世的旧梦中浮出来的一样。”汇总这些景物可以发现,这是典型的江南水乡风光,初步推断这条线路是沪杭线。
   沪杭线是由上海通往杭州的铁路,1906年动工,1909年建成,全长202千米。自上海南站起,经松江至闸口,是中国铁路运输的重要路线。
   铁路沿线途经上海郊区及浙江省。上海郊区较市区远离了灯红酒绿,城市热岛效应的影响也较小。浙江省地处东南沿海长江三角洲南翼,是典型的“山水江南”。亚热带季风气候,降雨充沛,加上水网密布的冲积平原,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让两地充满农乡气息。
   我们也可以通过其他作品来侧面证明这条铁路,在此引用徐志摩的《沪杭车中》。徐志摩的家乡浙江海宁是沪杭线的沿途路段,其父徐申如也为沪杭铁路的建成立下了功劳。“一卷烟,一片山,几点云影,一道水,一条桥,一支橹声,一林松,一丛竹,红叶纷纷:艳色的田野,艳色的秋景”。(节选)《沪杭车中》写于1923年10月30日,与刘呐鸥推测来上海的时间1926年相差大约三年,沪杭铁路的路线以及沿线景致并未发生大型变化,并且刘呐鸥的《风景》描写的是秋日清晨的早车,本诗也是写于秋季,故对于推测《风景》中的铁路线较有借鉴意义。本诗的景物描写与《风景》中相似度极高。若刘呐鸥经过这条铁路的假设成立,那么就时间推算,在20世纪20年代末起点为上海,又经过江浙地区的铁路线也就只有沪杭线了。
   由相关文本作为线索出发,这条铁路为沪杭线的假设是成立的。
   二、以作者经历为线索
   若这条铁路线推测为沪杭线成立,刘呐鸥在写下本文之前是一定经过了这条铁路的。初来大陆的刘呐鸥选择的第一站就是上海。上海繁华的都市景象对于他这样一个浪漫主义青年是具有极大冲击力的,从他其他的小说《热情之骨》等就能看出。若刘呐鸥并未亲眼目睹江南地带还有如此超脱市区繁华之地,仅凭书籍记载、朋友口述是根本不可能在《风景》中将乡村景致刻画得如此细致入微。
   据许秦蓁老师《摩登 上海 新感觉》推测,刘呐鸥来上海的时间应该是1926年的春天。《风景》这篇小说是在1928年9月25日发表于《无轨列车》第二期,那么刘呐鸥经过这条铁路线的时间应该在1926年春至1928年9月这段时间。
   能够证明刘呐鸥经过沪杭线最有说服力的人便是其初来上海所结识的两位好友:施蛰存和戴望舒。戴望舒,1905年11月15日出生于浙江杭州,1925年秋天转学进入上海震旦大学法文班。施蛰存,1905年12月3日出生于浙江杭州,于1926年转入上海震旦大学法文特别班。三个人关系一直特别好,共同商量创刊《近代心》、《无轨列车》,联合创办“水沫社”和经营“水沫书店”。由此,这两位刘呐鸥当年最好的朋友都是杭州人,那么推测在1926年至1928年期间他去过杭州是合理的。
   据《施蛰存七十年文选》中的《最后一个老朋友——冯雪峰》一文中记载,1928年再次来到上海的刘呐鸥首先便是邀请戴望舒与其同居。这不仅从侧面证明了两人关系已经非常要好的事实,同时也证明了戴望舒在1926-1927年间极有可能邀请刘呐鸥到自己的故乡游玩过。刘保昌所编写的《戴望舒传》中在写到戴望舒童年时期“待人接物方面开朗大方,朋友极多,圈子极大”。由此可得知戴望舒年轻时交友广泛,为人热情友好,故热烈邀请外乡人刘呐鸥赴家乡游玩是情理之中的。
   综上,由文本分析以及作者经历出发,初证得这条铁路线是由上海开往杭州的“沪杭”线。“文史互证”实为文学与历史研究中重要的考证方法,关于这条铁路线的考证工作还需要更多的史料来充实。
   徐雪凡,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学生。
其他文献
蒲公英的花 我的花rn请带到外婆她的家rn她是否能够感觉到 听得到rn我正在祝福啊
小学语文教学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重要的初始阶段。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效地培养小学生的人文素养,是当前教学实践与研究的一个重要的课题。  一、借助名篇,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特点,在我国的历史发展进程当中。我国汗牛充栋的古代文学作品,在这些文学作品当中,传承了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民族文化。因此,可通过学习这些古代文学来潜移默化地熏陶小学生的人文素养。而诵读古
期刊
他是一位士兵,虽然在几小时前他还不是。  他叫奥利弗,今年十五岁,还不到征兵的年龄,却在几个小时前通过了体检,成为了一名光荣的德意志士兵。因他从小瘦弱,所以常遭其他孩子的欺负。更有甚者,耻笑他连女孩子都不如。于是,他发誓,要做一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不受别人欺负!抱着这个念头,趁着国家急需兵员降低标准的机会,他加入了军队。  由于打小瘦弱,他穿上军装时,无论是袖子还是裤管都长出了他一截,整个人就像是
期刊
人立于一方天地之中,行动受限于空间的狭窄,思想难免受到世俗的束缚,情绪也难免郁郁,洒脱不得,既然不能“思想有多远,我们就能走多远”,何不摆正心气,自成洒脱呢?  不受外物干扰,是正心气,成洒脱的第一步。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苏轼的这首词,可谓是唱响了千百年来无畏外物,洒脱凭心的高声。林清玄听其姐讲述此词时便问道:“难道他什么都不要了吗?”其姐
期刊
音乐会等禁止拍录的艺术表演中,观众与管理人员的“明争暗斗”似乎已成常态。我们很多国人似乎有根深蒂固的“到此一游”的执念,面对工作人员的强制管制也是不为所动;舞台上的乐团表演者面对台下的些许喧闹与灯光闪烁,也同样只能是“不为所动”。  这样的一场音乐会中的两种“不为所动”引起了我关于何为欣赏、如何欣赏的思考。  为何那么多国人观众热衷于拍照摄影?原因不难理解:渴望以照片或录像形式将短暂的精彩表演转化
期刊
团结就是力量!一次接力赛,让我明白了这个道理。  那一天,是接力赛到来的日子。队员们聚集在跑道上,个个摩拳擦掌、跃跃欲试。啦啦队员们围在跑道两旁,十分紧张,不停地向跑道尽头张望,恨不得自己也要上去助他们一臂之力……紧张的空气中弥漫着浓浓的火药味。  “砰!”随着发令枪响,第一棒的队员们如离弦之箭冲了出去。看,第六道就是我们班的“博尔特”——李宇诚。他像闪电一般,很快把其他选手甩在身后。“加油!加油
期刊
生活中,人们总是渴望伟大。于是,不少人好高骛远,总想做大事、成大举,而忽视了生活中的平凡与寻常。殊不知,伟大常常源自简单寻常的生活。  几年前,由来自浙江大学、浙江工商大学、中国科学院的三位研究人员组成跨学科团队,开始了一项叫作“‘石头剪刀布’中的社会循环与条件响应”研究,以期解释“石头剪刀布”的制胜原理。但这项研究被有的人讥讽为“小儿科”、“吃饱了撑的”研究。数年后,该项研究被评为“麻省理工学院
期刊
重要说明rn★第十九届新世纪杯全国中学生作文大赛由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和《语文教学与研究》杂志社联合举办.rn★华中师范大学是教育部直属的重点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为
期刊
2012上半年中国作家“社会关注度”排行榜近日揭晓,88岁高龄的著名武侠小说大师金庸以百度新闻221000篇高居榜首,韩寒218000篇紧随其后,琼瑶157000篇成为“探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