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拓展文本,即在重视学生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的基础上,赋予文本更多的功能,让文本彰显其多义性。从裂变式阅读、协作式阅读和反思式阅读等方面探析如何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演绎属于自己的精彩。
关键词:初中语文 拓展文本 主观思维 教学策略
法国哲学家阿尔都塞曾说过:“任何人的阅读只是一定的知识背景或生活阅历中负载自己主观投射的‘看’。”借用哲人的话来活化语文阅读教学,让智慧和道理闪耀着光芒,使阅读更加深深有“道”,彬彬有“理”。延展文本,即在重视学生主动理解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的基础上,赋予文本更多的遐思,让文本显示其多义性,使学生在洞察原意的基础上豁然开朗。
一、裂变式阅读,走出文本之“井”
语文特级教师窦桂梅曾坦言:“教师穷尽力量教好课文,拿着教材一篇一篇地讲解、一课时一课时地剖析,最终也没有走出课文的‘井’。”这是多么深刻的话语,值得我们语文教师好好反思。究其原因,语文阅读缺少开放性,致使广延力不足,学生难以跳出标准答案的控制。
作者创造的文本仅是例子,需要学生融入其中尽情地感悟并揣摩其匠心所系。如在《都市精灵》阅读指导中,结合舒乙先生所表达的“善待自然界的生灵”这一主题,我引导学生进行了裂变式阅读,产生了一系列的多米诺连锁效应。我让学生思考:何为精灵?在你看来,精灵有怎样的特征?人是精灵吗?都市里的精灵有什么特征?通过这些问题的预设,我要求学生在自主阅读探疑的过程中找出其相应的词汇和语句,并结合前后语境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这样层层推进的设问,学生能从都市里正在消失的雀儿身上得出“生态文明发展应该是和谐共生的,人类应该尊重一切生命,善待生灵”这一主旨。结合作者在结尾时所推崇的“倒是‘与狼共舞’这个漂亮而荒诞的词组更具有现代意识”,使学生对自己生活的城市有了更多全景式的透视,让文本内容与现实生活有了更多的相通之处。
读文好似织锦,需要织工(学生)以无限的可能和想象去拓展延续,只要我们抓住其中某个闪光点而不断生成与延续,自然会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子孙孙无穷匮也”的反应。这种复数性的裂变反应,必然使学生不再作为阅读的接受者和理解的旁听者,而能在不断抽取文本有意义、有价值的信息中融入自己更多的奇思妙想,为生成“与我心有戚戚焉”的共鸣做了充分准备。倡导阅读的大容量、高密度,这与“语文的外延即生活”应该是一致的,通过广泛取材来带动开放式阅读,帮助学生破除学习中的条条框框,让他们饱含激情。通过友好对话来主动探知问题,让他们在主动联通自然、体验生活的过程中,不再鹦鹉学舌,而让探究的激情伴随阅读过程始终。
二、协作式阅读,突显文本之“妙”
阅读就本质而言是多元对话,是基于理解感知后的体验升华。学生在阅读中生成的会意,即便是“妙处难与君说”也是建立在主观投射基础上的一种拓展。教师应引导学生体味其中的妙言,让他们在综合各种素材的基础上融会贯通,这不仅是学生所认可的,也是把握文本精华的真正所在。
“三人行,必有我师”,强调的是群体对个体的积极迁移和影响。尝试协作式探读,使学生不再作为被动感知的对象参与阅读,而应在群体相互协作中深化理解感知。如在《故乡》一文教学中,我尝试了协作式阅读,要求学生根据相应的任务进行主动探究。要求学生根据鲁迅先生的描述,以“作者笔下的故乡具有怎样的特征”为话题,运用与同学对话的方式,从文本中找出相应的词汇和语句,并帮助他们梳理核心要点。在此基础上,我建议学生就“故乡是否有值得留恋的地方”“故乡的巨变折射了怎样的社会问题”等话题展开小组讨论,鼓励他们主动建言献策,使他们的理解和感知体现一定的整体性和综合性,帮助他们在对话中体验文本语言之妙。学生能够结合主题,体味文本所蕴含的悲凉、沉郁又不失希望的感受。以协作探读的方式来活化阅读,在体会文本妙意的基础上丰富自己的思想情感。
引导学生在协作中阅读,使集思广益成为一种现实,使他们在探读的过程中发现更有价值的妙意,以说于他人。协作的形式可不拘一格,以尊重和信任学生的语言表达为前提,注重对话交流、讨论争辩、互读谈说等方式的灵活运用,最大限度地给学生提供自我言说的机会,让他们的投射更加聚焦要点,更有力度。结合学生的不同理解感知,鼓励他们针对协作中发现的不同来进行优化组合,更好地融入语境,有效地把握文本精华,让他们的妙言更有广度和深度。学生协作式阅读,推动了学生间的交流与合作,使他们的思维感知更具诱惑力。
三、反思式阅读,融入个性之“色”
任何回顾都是有价值的,且都是有道理的。文本阅读能使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受到感染和熏陶,使学生带着鲜活的思想和鲜明的个性主动深读。提倡反思式阅读则彰显了教师对学生个体解读的关注,让他们在批注性理解过程中不断释放自己的感悟,达到“有个性,我喜欢”的阅读效果。
反思阅读过程,即理清学习思维与调整策略的过程,使学生积累了更丰富的理性情感。如在《最后一课》的教学中,我给学生创设了一个展示自我的机会。让学生结合文本主题,围绕“我最喜欢的人物”和“说说阅读中精彩点”进行总结与反思,让他们在阅读中融入自己的想法。有的学生说:“我喜欢小弗郎士,愿意和他交朋友,要帮助他摆脱普鲁士的统治。”有的学生说:“我想成为像韩麦尔先生那样的老师,用尽毕生的精力教育学生。”这样的反思式阅读,能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主动地去伪存真,始终围绕文本主题而思考问题、提出见解,在反思和解决中更好地理解文本主旨,使文本内容鲜活起来,使学生的思维更加开阔。
反思式阅读赋予了文本更丰富的情感内涵,使文本意义增值。学生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对象,而是主动研究问题的探索者。教师应关注学生对文本的解读,引导他们在自我反思中不断融入新的感悟,多给他们以鼓励和点评,让他们在被肯定和被认可中不断丰富思维感知,增强阅读的内动力。
总之,阅读是“三分课内,七分课外”。学生要通过大量阅读来拓展知识、积累智慧、提升认知,实现个人能力的全面提高,走出文本的束缚,在广阔的学习空间里挑战自我、丰富自我、发展自我。引导学生在文本阅读时应多融入自己的感受,赋予文本更多的新意与内涵,让自己的阅读水平稳步提升。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马利琴.立足文本有效拓展[J].新课程,2014(5).
[3]袁姣龙.拓展为文本教学锦上添花[J].散文百家(新语文活页),2013(7).
关键词:初中语文 拓展文本 主观思维 教学策略
法国哲学家阿尔都塞曾说过:“任何人的阅读只是一定的知识背景或生活阅历中负载自己主观投射的‘看’。”借用哲人的话来活化语文阅读教学,让智慧和道理闪耀着光芒,使阅读更加深深有“道”,彬彬有“理”。延展文本,即在重视学生主动理解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的基础上,赋予文本更多的遐思,让文本显示其多义性,使学生在洞察原意的基础上豁然开朗。
一、裂变式阅读,走出文本之“井”
语文特级教师窦桂梅曾坦言:“教师穷尽力量教好课文,拿着教材一篇一篇地讲解、一课时一课时地剖析,最终也没有走出课文的‘井’。”这是多么深刻的话语,值得我们语文教师好好反思。究其原因,语文阅读缺少开放性,致使广延力不足,学生难以跳出标准答案的控制。
作者创造的文本仅是例子,需要学生融入其中尽情地感悟并揣摩其匠心所系。如在《都市精灵》阅读指导中,结合舒乙先生所表达的“善待自然界的生灵”这一主题,我引导学生进行了裂变式阅读,产生了一系列的多米诺连锁效应。我让学生思考:何为精灵?在你看来,精灵有怎样的特征?人是精灵吗?都市里的精灵有什么特征?通过这些问题的预设,我要求学生在自主阅读探疑的过程中找出其相应的词汇和语句,并结合前后语境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这样层层推进的设问,学生能从都市里正在消失的雀儿身上得出“生态文明发展应该是和谐共生的,人类应该尊重一切生命,善待生灵”这一主旨。结合作者在结尾时所推崇的“倒是‘与狼共舞’这个漂亮而荒诞的词组更具有现代意识”,使学生对自己生活的城市有了更多全景式的透视,让文本内容与现实生活有了更多的相通之处。
读文好似织锦,需要织工(学生)以无限的可能和想象去拓展延续,只要我们抓住其中某个闪光点而不断生成与延续,自然会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子孙孙无穷匮也”的反应。这种复数性的裂变反应,必然使学生不再作为阅读的接受者和理解的旁听者,而能在不断抽取文本有意义、有价值的信息中融入自己更多的奇思妙想,为生成“与我心有戚戚焉”的共鸣做了充分准备。倡导阅读的大容量、高密度,这与“语文的外延即生活”应该是一致的,通过广泛取材来带动开放式阅读,帮助学生破除学习中的条条框框,让他们饱含激情。通过友好对话来主动探知问题,让他们在主动联通自然、体验生活的过程中,不再鹦鹉学舌,而让探究的激情伴随阅读过程始终。
二、协作式阅读,突显文本之“妙”
阅读就本质而言是多元对话,是基于理解感知后的体验升华。学生在阅读中生成的会意,即便是“妙处难与君说”也是建立在主观投射基础上的一种拓展。教师应引导学生体味其中的妙言,让他们在综合各种素材的基础上融会贯通,这不仅是学生所认可的,也是把握文本精华的真正所在。
“三人行,必有我师”,强调的是群体对个体的积极迁移和影响。尝试协作式探读,使学生不再作为被动感知的对象参与阅读,而应在群体相互协作中深化理解感知。如在《故乡》一文教学中,我尝试了协作式阅读,要求学生根据相应的任务进行主动探究。要求学生根据鲁迅先生的描述,以“作者笔下的故乡具有怎样的特征”为话题,运用与同学对话的方式,从文本中找出相应的词汇和语句,并帮助他们梳理核心要点。在此基础上,我建议学生就“故乡是否有值得留恋的地方”“故乡的巨变折射了怎样的社会问题”等话题展开小组讨论,鼓励他们主动建言献策,使他们的理解和感知体现一定的整体性和综合性,帮助他们在对话中体验文本语言之妙。学生能够结合主题,体味文本所蕴含的悲凉、沉郁又不失希望的感受。以协作探读的方式来活化阅读,在体会文本妙意的基础上丰富自己的思想情感。
引导学生在协作中阅读,使集思广益成为一种现实,使他们在探读的过程中发现更有价值的妙意,以说于他人。协作的形式可不拘一格,以尊重和信任学生的语言表达为前提,注重对话交流、讨论争辩、互读谈说等方式的灵活运用,最大限度地给学生提供自我言说的机会,让他们的投射更加聚焦要点,更有力度。结合学生的不同理解感知,鼓励他们针对协作中发现的不同来进行优化组合,更好地融入语境,有效地把握文本精华,让他们的妙言更有广度和深度。学生协作式阅读,推动了学生间的交流与合作,使他们的思维感知更具诱惑力。
三、反思式阅读,融入个性之“色”
任何回顾都是有价值的,且都是有道理的。文本阅读能使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受到感染和熏陶,使学生带着鲜活的思想和鲜明的个性主动深读。提倡反思式阅读则彰显了教师对学生个体解读的关注,让他们在批注性理解过程中不断释放自己的感悟,达到“有个性,我喜欢”的阅读效果。
反思阅读过程,即理清学习思维与调整策略的过程,使学生积累了更丰富的理性情感。如在《最后一课》的教学中,我给学生创设了一个展示自我的机会。让学生结合文本主题,围绕“我最喜欢的人物”和“说说阅读中精彩点”进行总结与反思,让他们在阅读中融入自己的想法。有的学生说:“我喜欢小弗郎士,愿意和他交朋友,要帮助他摆脱普鲁士的统治。”有的学生说:“我想成为像韩麦尔先生那样的老师,用尽毕生的精力教育学生。”这样的反思式阅读,能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主动地去伪存真,始终围绕文本主题而思考问题、提出见解,在反思和解决中更好地理解文本主旨,使文本内容鲜活起来,使学生的思维更加开阔。
反思式阅读赋予了文本更丰富的情感内涵,使文本意义增值。学生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对象,而是主动研究问题的探索者。教师应关注学生对文本的解读,引导他们在自我反思中不断融入新的感悟,多给他们以鼓励和点评,让他们在被肯定和被认可中不断丰富思维感知,增强阅读的内动力。
总之,阅读是“三分课内,七分课外”。学生要通过大量阅读来拓展知识、积累智慧、提升认知,实现个人能力的全面提高,走出文本的束缚,在广阔的学习空间里挑战自我、丰富自我、发展自我。引导学生在文本阅读时应多融入自己的感受,赋予文本更多的新意与内涵,让自己的阅读水平稳步提升。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马利琴.立足文本有效拓展[J].新课程,2014(5).
[3]袁姣龙.拓展为文本教学锦上添花[J].散文百家(新语文活页),20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