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山棚杂戏是韩中传统假面戏的主要传承途径之一,而韩国的《老长戏》和中国的《大头和尚》都与傩戏有不可分的关系。因此,笔者对韩中山棚杂戏的关系进行了初步探讨兼论山棚假面戏与傩戏之关系,得到如下三个结论:第一,宋朝的鳌山杂戏和高丽的山台杂戏就其活动性质和表演情况基本一致。但14世纪以后,韩中之间的差别越来越大。朝鲜的山台杂戏,跟明清的鳌山杂戏不同,其主要目的限于宾礼即接待明使或清使,这一点也让笔者认为山台杂戏本来与佛教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第二,笔者认为韩中两国的《老长戏》和《大头和尚》都来源于同一个源头,日本《教训抄》所载的伎乐为其有力的源头之一。第三,《大头和尚》与傩戏之关系是不容易下定论的问题之一,但从秧歌的角度来看,可以说《大头和尚》和《老长戏》都与傩戏有密切关系。
[关键词]山棚杂戏;鳌山杂戏;山台杂戏;老长戏;大头和尚
中图分类号:I2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7354(2015)05-0068-09
一、引 言
山棚一词的词义,《汉语大词典》解释为: “为庆祝节日而搭建的彩棚,其狀如山高聳,故名。”但对了解韩中两国的演戏文化,这样的说明不够用。从韩国人的观点说,所谓山棚杂戏指的是搭建山棚以后表演的种种杂戏,而这个山棚标志着嘉礼,所以山棚带来的杂戏都变成嘉礼戏或吉祥戏,笔者以为山棚的更重要的含义就在此,换句话说,山棚为吉祥戏的一种标志。
山棚杂戏是韩中传统假面戏的主要传承途径之一。在韩国,山棚又名山台,一般韩国人熟悉的不是山棚而是山台。现存的山台戏专指假面戏,而这个山台一词来源于高丽朝鲜的山台杂戏。这一传承途径比较明显。中国人民很熟悉的民间舞蹈兼假面戏之一的《大头和尚》,在明清时期也是山棚杂戏的重要表演节目之一。在此,引人注目的是韩国山台假面戏中的《老长戏》和中国的《大头和尚》在角色之间的关系及情节结构上很相似。这一点让人揣测两者可能来源于同一个源头。又,韩国的《老长戏》和中国的《大头和尚》都与傩戏有不可分的关系。因此,对韩中山棚杂戏的关系,笔者拟要进行初步探讨兼论山棚假面戏与傩戏之关系。
二、韩中山棚杂戏的概略
在中国山棚也被称为鳌山,等于在韩国的山台,有韩国的资料为证。
中宗34年(1539)4月5日:远接使书狀,“……两使乐观,日暮还坐大同馆大门外阶上,观山台杂戏。日且昏暮,令举火明之,忽于山台松叶间失火,火焰衝天,连烧风月楼西廊。两使或坐或起,亲督灭火,馀焰尙炽,山台立竹,皆燃烧。…… 上使登快哉亭,副使出坐大门。臣亲诣请曰: ‘连烧家舍处无之,如此空地山台,燃烧无妨’,因劝入安处,副使入大厅,与上使同坐以观火势。臣又请入安处,两使曰: ‘火不尽灭,则何以安寝?明日亦安能发行?’卽出大门外阶上,令头目等,用长绳牽曳倒之。”{1}
中宗34年(1539)4月10日:上曰“远路风尘,多劳贵体。”正使曰“礼当也。何劳之有!俺等之来,远遣大臣,各处设宴,又送头目人情之物,多感。平壤、鳌山失火,实由俺等,而头目等,別无功劳,別遣承旨,多致布物,尤感殿下厚意。…… 。”上曰“延接等事,礼所当行,何谢之有!平壤官吏,不谨行事,失火鳌山,以致贵体惊动。闻大人,令头目尽力救灭,故无一人伤火,不胜喜幸。…… 。”{2}
上面提到的失火是同一个事件,朝鲜的遠接使说“山台立竹,皆燃烧。”而朝鲜王和明使对话中都说鳌山“失火”或“失火鳌山”。据此,韩国的山台等于中国的鳌山,这是无疑的。
韩国山棚已经历过大约一千年的历史,与此相比,中国山棚的历史更长,让人感兴趣的是历来韩国人提及的山台一词在中国文献里总是找不到。朝鲜朝的王和文人都知道山台等于中国的鳌山,但他们一般都说山台,不说鳌山。理由在何?笔者由此提出这种可能,即韩中两国的山棚来源于同一个源头,但其流入的途径和时代不同,因此说法上出现了如此不同的差别。
下面先说中国鳌山杂戏的概略。中国的鳌山或名灯山,那么这个灯山到底什么时候开始?目前无法知道准确的时间,但从燃灯的风俗来看,可能开始于汉至南北朝之间。宋人祝穆《事文类聚》前集卷七天时部"燃灯始末"说:
“上元燃灯,或云以汉祠太乙自昏至昼故事,梁简文帝有列灯,陈后主有光璧殿遥咏山灯诗,唐明皇先天中东都设灯,文宗开成中以灯迎太后,则是唐以前岁不常设。”{3}
据此,宋代以前,上元灯山还不常设的。又据清人徐松《宋会要辑稿》帝系说“三元观灯,本起于外方之说。”我们不能排斥上元燃灯来自外方的可能。
唐时的灯山是什么样的?对此,元佚名《群书通要》引《灵异录》说:“唐朝正月十五夜,寺观街巷灯明若昼,山棚高百馀丈。”{4}清人陈元龙《格致鏡原》也引《明皇杂录录》说:
“上在东都遇正月望夜,移仗上阳宫,大陈影灯,设庭燎。自禁中至于殿庭,皆设蜡炬,连属不绝,时有匠毛顺,巧思结创,缯彩为灯楼三十间,高一百五十尺,悬珠玉金银,微风一至,锵然成韵,乃以灯为龙风虎豹腾跃之状。”{5}
此外《雍洛靈異小録》和《朝野僉載》也载有有关记载:
“唐朝,正月十五夜,許三夜夜行,其寺观街巷灯明若昼,山棚髙百馀尺.神龙(705-706)以后,復加嚴飭,士女無不夜逰,车马塞路,有足不躡地浮行数十步者。”
“唐睿宗先天二年(713)正月十五十六夜,于京安福門外作灯轮,高二十丈,衣以錦綺,飾以金銀,燃五万盞,灯竪之如花樹。”{6}
以上是唐朝元宵节观灯的风气的大概。进入宋朝以后,这种观灯风气越来越兴盛,例如,《宣和遗事》前集如下说:
“自冬至日下手,架造鳌山,高一十六丈,阔三百六十五步,中间有两條鳌柱,长二十四丈,两下用金龙缠柱。每一个龙口里点一盏灯,谓之‘双龙衔照’。中间有一个牌,长三丈六尺,阔二丈四尺,金书八个大字,写道:‘宣和彩山,与民同乐。’”{7} 那么,鳌山杂戏的情况如何虽然宋以前的情况,由于文献资料的不足,很难勾勒出其全貌,但宋以来的情况,可以得知其大略,例如,宋人金盈之《醉翁谈录》卷三概括如下:
“上元,自月初开开东华门,为灯市十一日,…… 山棚上棘盆中,皆以木为仙佛人物车马之象。尽集名娼立上棚上,开封府奏衙前乐。选诸绝艺者在棘盆中,飞丸、走索、缘竿、掷剑之类。”{1}
宋人孟元老《东京夢华录》的记载更详细:
“正月十五日元宵,大內前自岁前冬至后,开封府绞缚山棚,立木正对宣德楼,游人已集御街两廊下。奇术异能,歌舞百戏,鳞鳞相切,乐声嘈杂十馀里,击丸、蹴踘、踏索、上竿。赵野人,倒吃冷淘。张九哥,吞铁剑。李外甯,药法傀儡。小健儿,吐五色水、旋烧泥丸子。大特落,灰药。榾柮儿,杂剧。温大头、小曹,稽琴。党千,箫管。孙四,烧炼药方。王十二,作剧术。邹遇、田地广,杂扮。苏十、孟宣,筑求。尹常卖,五代史。刘百禽,虫蚁。杨文秀,鼓笛。更有猴呈百戏,鱼跳刀门,使喚蝶蜂,追呼蝼蚁。其馀卖药、卖卦,沙书地谜,奇巧百端,日新耳目。至正月七日,人使朝辞出门,灯山上彩,金碧相射,锦绣交辉。面北悉以彩结,山沓上皆画神仙故事。或坊市卖药卖卦之人,橫列三门,各有彩结金书大牌,中曰"都门道",左右曰"左右禁卫之门",上有大牌曰"宣和与民同乐"。彩山左右,以彩结文殊、普贤,跨狮子、白象,各于手指出水五道,其手搖动。用辘轳绞水上灯山尖高处,用木柜贮之,逐时放下,如瀑布狀。又于左右门上,各以草把缚成戏龙之狀,用青布遮笼,草上密置灯烛数万盏,望之蜿蜒如双龙飞走。自灯山至宣德门横大街,约百馀丈,用棘刺围绕,谓之棘盆,内设两长竿,高数十丈,以缯彩结束,纸糊百戏人物,悬于竿上,风动宛若飞仙。内设乐棚,差衙前乐人作乐杂戏,幷左右军百戏,在其中驾坐一时呈拽。宣德楼上,皆垂黄缘,帘中一位,乃御座。用黄罗设一彩棚,御龙直执黄盖掌扇,列于帘外。……。楼下用枋木垒成露台一所,彩结栏槛,皆禁卫排立,锦袍,幞头、簪赐花,执骨朶子,面此乐棚。教坊、鈞容直、露台弟子,更互杂剧。近门亦有內等子班直排立。万姓皆在露台下观看,乐人时引万姓山呼。”{2}
此外,宋人吴自牧《夢粱录》的一段记载告诉我们元宵节舞队的情况为:
“今杭城元宵之际,州府设上元醮,诸狱修净狱道场,官放公私僦屋钱三日,以宽民力。舞队自去岁冬至日,便呈行放。遇夜,官府支散钱酒犒之。元夕之时,自十四为始,对支所犒钱酒。十五夜,帅臣出街弹压,遇舞队照例特犒。街坊买卖之人,并行支钱散给。此岁岁州府科额支行,庶几体朝廷与民同乐之意。姑以舞队言之,如淸音、遏云、掉刀鲍老、胡女、刘衮、乔三敎、乔迎酒、乔亲事、焦锤架儿、仕女、杵歌、诸国朝、竹马儿、村田乐、神鬼、十斋郞各社,不下数十.更有乔宅眷、旱龙船、踢灯鲍老、驼象社.官巷口、苏家巷二十四家傀儡,衣装鲜丽,细旦戴花朶肩、珠翠冠儿,腰肢纤袅,宛若妇人。府第中有家乐儿童,亦各动笙簧琴瑟,淸音嘹亮,最可人听。拦街嬉耍,竟夕不眠。……至十六夜收灯,舞队放散。”{3}
宋时元宵节的舞队确实不下数十,当时已有七十种左右的舞队,对此,有《武林旧事》的一段记载为证:
1)査査鬼(査大)、2)李大口(一字口)、3)贺丰年、4)长瓠敛(长头)、5)兎吉(兎毛大伯)、6)吃遂、7)大憨兒、8)麤妲、9)麻婆子、10)快活三郞、11)黃金杏、12)瞎判官、13)快活三娘、14)沈承务、15)一脸膜、16)猫儿相公、17)洞公觜、18)细妲、19)河东子、20)黑遂、21)王铁儿(宋刻王缺儿)、22)交椅、23)夹棒(宋刻捧)、24)屛风、25)男女竹儿、26)男女杵歌、27)大小斫刀鲍老、28)交衮鲍老、29)子弟淸音、30)女童淸音、31)诸国献宝、32)穿心国入贡、33)孙武子敎女兵、34)六国朝、35)四国朝、36)遏云社、37)绯綠社、38)胡安女(宋刻无安字)、39)凤阮嵇琴、40)扑胡蝶 、41)回阳丹、42)火药(宋刻大乐)、43)瓦盆鼓(宋刻无盆字)、44)焦锤架儿、45)喬三敎、46)乔迎酒、47)乔亲事、48)乔乐神(马明王)、49)乔捉蛇、50)乔学堂、51)乔宅眷、52)乔像生、53)乔师娘、54)独自乔、55)地仙、56)旱划船、57)敎象、58)装态、59)村田乐、60)鼓板、61)踏橇(宋刻踏跷)、62)扑旗、63)抱罗装鬼、64)狮豹蛮牌、65)十斋郞、66)耍和尙、67)刘衮、68)散钱行、69)货郞、70)打娇惜{1}
据目前掌握的资料,宋代的鳌山杂戏可以说是由宫廷主导的。但进入元明清以后,这种情况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虽然宫廷仍然继承着鳌山杂戏的传统,但民间举办的更活跃。现存明代的两幅绘画《宪宗元宵行乐图》和《南都繁会图》各自描绘的是当时宫廷和民间鳌山杂戏的全景,所以,我们通过这两幅画可以了解当年逼真的情况。{2}
明代刊行的许多小说也提到民间的鳌山,例如,冯梦龙《古今小说》第24卷提到燕山地方搭建鳌山观灯的习俗,兰陵笑笑生《金甁梅》第42回描写的是西门庆和应伯爵观看灯市的场景。{3}但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例子是《水浒传》第三十三回"宋江夜看小鳌山,花荣大闹清风寨"的一段:
“且说这清风寨镇上居民,商量放灯一事,准备庆赏元宵。科敛钱物,去土地大王庙前扎缚起一座小鳌山,上面结彩悬花,张挂五六百碗花灯,土地大王庙内,逞赛诸般社火。家家门前,扎起灯棚,赛悬灯火。市镇上,诸行百艺都有。虽然比不得京师,只此也是人间天上。”{4}
当然,民间搭建的是小鳌山不是大鳌山,而且没有缺少杂戏。进入清代,全国各地都举办鳌山杂戏,而其基本情况与明代大同小异,例如,乾隆7年(1742)刻本 《延庆州志》说:
“上元节,张灯三夜,…… 又有灯山,以席为高楼,約三四丈,中以木作架,安小灯数千盞,排列佛神等像,或作天下泰平、 民安物阜等字。”{5} 此外,乾隆10年((1745)刻本《广平府志》也说: "十五日,城市街巷及村落结山棚,张灯,放花爆."{6}等等,不再赘述。
现在说韩国山台杂戏的概略。韩国什么时候开始搭建山台,很难知道,但据史料,至迟11世纪已经成风了。《高丽史》卷8说:
“(文宗21年,1067)特设燃灯大会于兴王寺五昼夜。敕令百司及安西都护、开城府、广、水、杨、东、树五州、江华、长湍二县,自阙庭至寺门,结彩棚,栉比鳞次,连亘相属。辇路左右,又作灯山火树,光照如昼。是日,王备卤簿,率百官行,香施纳财。衬佛事之盛,旷古未有。”{7}
又,《高丽史》卷9说:
“(文宗27年,1073)王如奉恩寺,特设燃灯会,庆赞新造佛像。街衢點灯两夜,各三万盏。重光殿及百司,各置彩楼灯山作乐。”{8}
据“特设燃灯大会于兴王寺五昼夜”、“自阙庭至寺门,结彩棚,栉比鳞次,连亘相属”和“王如奉恩寺,特设燃灯会”等句,可以看出高丽的山台本来与佛教有密切关系。
对高丽山台杂戏的大略情况,《高丽史》卷129说:
“(1244年)四月八日,怡燃灯结彩棚,陈伎乐百戏,徹夜为乐,都人士女观者如堵。”{9}
同卷又说:
“(1244年)五月,宴宗室司空以上及宰樞。结彩棚为山,张绣幕罗帏,中结秋千饰以文绣彩花,设大盆四,盛冰峯,盆皆银釦贝钿,大尊四揷名花十馀品,眩夺人目。陈伎乐百戏,八坊廂工人一千三百五十馀人,皆盛饰入庭奏乐,弦歌鼔吹轰震天地。怡给八坊廂白金各三斤,又给伶官两部伎女才人金帛,其费鉅万。”{10}
此外,高丽人李穑(1328-1396)留下的以“自东大门至阙门前,山台杂剧,前所未见也”为题的一首诗是专门描写山台杂戏的:
山台结綴似蓬萊,献果仙人海上来。
杂客鼓鉦轰地动,处容衫袖逐风廻。
长竿倚汉如平地,瀑火冲天似疾雷。
欲写太平眞氣像,老臣簪笔愧非才。{1}
李穡(1328-1396)的另一首诗《诸將入城》也描写了山台杂戏的部分情况:
诸將功成奏凱来,巡军杂剧设山台。
唐人舌短談鋒急,胡客腰长舞袖回。
两府锦筵连翠幕,十分宫酝滟金杯。
中门奏状句当卑,东閤应须为我开。{2}
进入朝鲜朝以后,山台杂戏仍然由宫廷主办,但其主要目的有二。接待中国使臣算是第一个目的,例如,《朝鲜王朝实录》“太宗七年(1407)五月一日”条说:
“内史郑升、行人冯谨,赍平安南诏来,结山棚,陈百戏。”{3}
又,“仁宗一年(1545)二月二十六日”条说:
“台谏启元混事,且启曰: "臣等闻……。鳌山,自古爲诏使设,故或载诸《朝鮮赋》、《朝鮮录》,且播华使诗咏。今者朝议,以国哀未除,且慮民弊,特废不设。”{4}
其次,迎接朝鲜国王或娱王算是第二个目的,例如,《朝鲜王朝实录》“世宗六年(1424)六月十四日”条说:
“还宫时,义禁府、军器监进傩礼杂戏于宗庙洞口,成均馆生徒等进歌谣于钟楼西街,敎坊进歌谣于惠政桥边,仍呈才,又于景福宫门外左右结山台。殿下既还宫受贺礼如仪毕,仍颁敎书及宥旨,赐享官诸执事宴。”{5}
又,“燕山君十一年(1505)十二月十三日”条说:
传曰: “丙寅年内农作大例,造作山台,设杂像于其上,呈戏。”{6}
又,“光海君 十二年(1620)三月十三日”条说:
“王行亲耕礼于东籍田。还宫时,设轩架、山台、杂戏、沈香山、女妓献轴,处处驻辇,终日不进。”{7}此外,可以把握朝鲜山台杂戏全景的重要资料有二,其一是明人董越留下的《朝鲜赋》中的一段:
“巷陌尽为耄倪所擁塞,楼台尽为文繡所衣被。(街巷人家皆如頒降礼制设彩掛画)乐声也若緩以嘽,虡设也亦华以丽。沈檀喷晓日之烟霧,桃李艳东风之罗绮。骈阗动车马之音,衍出魚龙之戏。(以下皆言陈百戏迎诏),鳌戴山拥蓬瀛海日,(光化门外东西列鳌山二座,髙与门等,极其工巧)猿抱子饮巫山峡水。(人两肩立一童子舞)飜筋斗不数相国之熊,嘶长风何有盐车之驥。沿百索轻若凌波仙子,蹑独趫惊见跳梁山鬼。饰狮象尽蒙解剥之马皮,舞鵷鸾更簇參差之雉尾。盖自黄海西京两見其陈率舞,而皆不若此之善且美也。(平壤黄州皆设鳌山棚陈百戏迎诏,而惟玉京为胜)。”{8}
从“猿抱子饮巫山峡水”句到“舞鵷鸾更簇參差之雉尾”句,描写的是一共七种不同的节目,笔者看来,《朝鲜赋》里的这一段描写很详细,因而具有很高的资料价值。其二是清人阿克敦留下的《奉使图》中第七幅,这幅画描绘的虽然是一个场面,但足够了解朝鲜后期山台杂戏的全景,而且是目前独一无二的绘画资料。{9}
综上所述,自10世纪至14世纪,宋朝的鳌山杂戏和高丽的山台杂戏就其活动性质和表演情况基本一致,外表上没什么大的差别,只是高丽的山台杂戏比宋朝鳌山杂戏更具有佛教的色彩。但14世纪以后,韩中之间的差别越来越大,明清时期,每年元宵节几乎全国各地都可以看到鳌山杂戏。与此不同,朝鲜的山台杂戏,仍然由宫廷主办,而其主要目的限于宾礼即接待明使或清使,这一点也让笔者怀疑山台杂戏本来与佛教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众所周知,朝鲜政府推崇朱子学,所以始终坚持排斥佛教及像巫教那样的民间信仰的政策。据目前掌握的资料,与其说韩国山台杂戏来源于中国鳌山杂戏,不如说韩国山台杂戏来源于另一个源头。
三、中国的《大头和尚》与韩国的《老长戏》
中国学者一般认为《大头和尚》来源于宋朝的《耍和尚》,或者联系到唐朝的《弄婆罗门》。例如,淸人舒绍言《武林新年杂咏》说:
“(《大头和尚》)亦宋时灯夕舞队之《耍和尙》也。…… 今且讹‘度’,‘馱’,兼扮山神童子跳舞而来,皆载彩绘假头,故曰《大头和尚》。”{1} 又董锡玖《中国舞蹈史宋辽金西夏元部分》说:
“《耍和尙》是一种啞剧形式的民间舞蹈。有的叫《大头和尚》,头載面具,演的是“月明和尙度柳翠”的故事。……本来宣传佛敎轮回报应,而在民间演来却成引人笑乐的滑稽舞。”{2}
又任半塘 《唐戏弄》说:
“后世戏剧中扮演僧侶者甚盛,其基礎宜立于唐戏。因我国僧侶所有社会生活之活跃,与在俗男女接触之广泛,所操文艺体裁之繁夥,在历史上当以唐代为最!……宋曰《耍和尙》,等于唐曰《弄婆罗门》。”{3}
按诸家的如此说法,我们可以把握唐代以来《大头和尚》的来龙去脉。此外,我们又从几幅明清绘画可以目睹《大头和尚》的具体表演情景,例如,《宪宗元宵行乐图》和《南都繁会图》两幅图描绘的是明代宫廷和民间鳌山杂戏的全景。与《大头和尚》同源的《跳鲍老》也是历来很受欢迎的民间假面舞之一,它本来是一种滑稽性舞蹈,容易逗人喜欢。对这一点,《水浒传》第33回已有如下的一段描写:
“当下宋江等四人在鳌山前看了一回,迤逦投南走。不过五七百步,只见前面灯烛荧煌,一伙人围住在一个大墙院门首热闹。锣声响处,众人喝采。宋江看时,却是一伙舞鲍老的。宋江矮矬,人背后看不见。那相陪的体己人,却认的社火队里,便教分开众人,让宋江看。那跳鲍老的身躯扭得村村势势的,宋江看了,呵呵大笑。”{4}
韩国的《老长戏》是山台假面戏之一,下面先介绍杨州别山台戏的第六场《老长戏》的梗概。
第一段:老僧戴黑色面具上场,一字排开的八个役僧见之,大加嘲讽挖苦,然后下场;两个小巫上场,将老僧夹在中间舞蹈,老僧来往于两个小巫之间,渐渐变得嬉戏,终于经不起诱惑,将念珠套在了两个小巫的脖子上,三人套在一起翩翩起舞。全场用哑剧的形式表演老僧破戒过程。
第二段:卖鞋的背着一只大包裹上场,他把一只猿猴也当作鞋装进了包裹。老僧为了博得小巫的欢心,向卖鞋的用手比划,要买两双鞋,卖鞋的给了鞋,指派猿去讨钱,猿猴走近他们后与小巫依偎在一起调起情来,结果没讨到钱空手而归。卖鞋的大怒,将它按伏在地让他模仿男色。
第三段:醉发戴红色面具,头发蓬乱,一副醉态,手持树枝上场,是个好色汉的模样。他见老僧和小巫在一起,大声斥责老僧好色,追逐着从他手里抢夺过来,慢慢地使小巫转怒为喜,然后与之交欢,遂使小巫生下一子。醉发很喜欢孩子,教他千字文、谚文。整出戏诙谐幽默,只醉发有科白,与儿子对话也由他一人起两角,而生在舞台上的儿子,则是一只木偶。{1}
这样的《老长戏》来源于何处?对这一问题,韩国学者李惠球已经指出过《老长戏》与伎乐的渊源关系。{2}那么,《老长戏》什么时候形成的?由于缺少资料,目前无法知道其具体时间,这一问题算是一个未决的悬案。
但从山棚杂戏的角度来看,可以发现另一个端倪。将杨州别山台戏中《老长戏》和安徽凤台的《大头和尚》相比,《老长戏》中老僧、小巫、醉发这三者关系基本符合《大头和尚》中老和尚、柳翠儿、土地爷之间的关系。不仅如此,韩国《老长戏》的这样情节结构与北京顺义的《大头和尚逗柳翠儿》及浙江建德的《跳净童》也很相似。只是韩国的《老长戏》仍然保留着更古朴的色彩。所以,笔者认为韩中两国的《老长戏》和《大头和尚》都来源与同一个源头,尤其日本《教训抄》所载的伎乐为其有力的源头之一。虽然很多问题还没解决,但目前没有比这个更好的资料,笔者基本同意李惠球先生的看法,希望以后跟进更多的后续研究。
四、山棚假面戏与傩戏之关系
最后简单地讨论《老长戏》和《大头和尚》与傩之关系。对这一问题,学界的看法,众说纷纭。有的学者把《大头和尚》类的假面舞看做"傩戏衍化"的产物。例如,沈祖安在《浙江的傩戏》一文中说:
傩戏起于宗教。从唐代开元以后至宋钦宗靖康止,由于民间喜爱这种形式,它在迎神赛会和祈年庆丰的集会中非常流行。除了西藏、青海等地的藏剧都属于傩戏之外,内蒙、宁夏、甘肃、陕西、山西、河北、河南都有傩戏的流行。
明清之间,民间跳傩常戴各类面具表演一定的戏剧内容。如《月明和尚度柳翠》,根据冯梦龙、凌蒙初整理的话本小故事,戴和尚和少女两个面具跳跃演唱,亦有众人在旁帮唱的。杭州旧有的《跳柳翠》和《度柳翠》的舞蹈,即上述傩戏衍化。{3}
有的学者坚持怀疑的态度。例如,萧兵在《傩蜡之风》一书中如下说:
“浙江的民间戏剧、歌舞,或沿用假面,其与傩蜡文化、西域"假面文化"的关系也有待澄清。例如,目连戏戴假面跳《兰陵王》,大可玩味;明清之际据话本《月明和尚度柳翠》的民间戏曲,有帮腔,和尚与柳翠俱戴面具跳跃演唱;杭州还有《跳柳翠》和《度柳翠》之舞,亦戴假面,或说为‘傩戏衍化’……都还不知道它们和傩戏有何关涉,很难遽下定论。”{4}
有的学者甚至否定两者的关系,所以下如下的结论:
“宋代的《耍和尚》等都是面具舞,但却不是傩舞。”{5}
如上所说,《大头和尚》与傩戏之关系确实是不容易下定论的问题之一。但从秧歌的角度来看,可以说《大头和尚》和《老长戏》都与傩戏有密切关系。这里所说的秧歌就是“上古乡人傩即沿门逐疫活动与西域民间歌舞相结合的产物。”{6}笔者基本同意康教授的说法,而且以这样的观点来看,才可以理解朝鲜朝发生的傩礼百戏与山台杂戏的混淆现象。高丽时代本来有嘉礼和凶礼的区别,所以像燃灯会、八关会的嘉礼时,应该要演出山台杂戏,而凶礼时不能搭建山台,只能演出傩礼百戏。但是到了高丽末期,傩礼百戏与山台杂戏已经露出混淆的样子,进入朝鲜朝以后,这种趋势没有变化,甚至把山台杂戏也叫做傩礼百戏,以“观傩”一词表示观赏山台杂戏的意思。那么,为什么发生了这种混乱的状态?笔者以为,山台和傩礼都是从外方进来的,而且山台本来与佛教存在密不可分的关系,那么一边推崇朱子学一边排斥佛教及像巫教那样的民间信仰的朝鲜政府,根本不需要严格地区别山台杂戏和傩礼百戏。 五、结 论
山棚杂戏是韩中传统假面戏的主要传承途径之一。在韩国,山棚又名山台,现存的山台戏专指假面戏,而这个山台一词来源于高丽朝鲜的山台杂戏。这一传承途径比较明显。中国的民间舞蹈兼假面戏之一的《大头和尚》,在明清时期也是山棚杂戏的重要表演节目之一。而且韩国的《老长戏》和中国的《大头和尚》都与傩戏有不可分的关系。因此,笔者对韩中山棚杂戏的关系进行了初步探讨兼论山棚假面戏与傩戏之关系。至此,得到如下三个结论:
第一,自10世纪至14世纪,宋朝的鳌山杂戏和高丽的山台杂戏就其活动性质和表演情况基本一致,外表上没什么大的差别,只是高丽的山台杂戏比宋朝鳌山杂戏更具有佛教的色彩。但14世纪以后,韩中之间的差别越来越大,明清时期,每年元宵节几乎全国各地都可以看到鳌山杂戏,与此不同,朝鲜的山台杂戏,仍然由宫廷主办,而其主要目的限于宾礼即接待明使或清使,这一点也让笔者认为山台杂戏本来与佛教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据目前掌握的资料,与其说韩国山台杂戏来源于中国鳌山杂戏,不如说韩国山台杂戏来源于另一个源头。
第二,韩国杨州《老长戏》中老僧、小巫、醉发这三者关系基本符合中国安徽凤台《大头和尚戏柳翠儿》中老和尚、柳翠儿、土地爷之间的关系。而且,韩国《老长戏》的情节结构与中国北京顺义的《大头和尚逗柳翠儿》及浙江建德的《跳净童》也很相似。只是韩国的《老长戏》仍然保留着更古朴的色彩。因此,笔者推测韩中两国的《老长戏》和《大头和尚》都来源于同一个源头,尤其日本《教训抄》所载的伎乐为其有力的源头之一。
第三,《大头和尚》与傩戏之关系确实是不容易下定论的问题之一。但从秧歌即"上古乡人傩即沿门逐疫活动与西域民间歌舞相结合的产物"的角度来看,可以说《大头和尚》和《老长戏》都与傩戏有密切关系。而且拿这样的观点来看,才可以理解朝鲜朝发生的傩礼百戏与山台杂戏的混淆现象。如果山台和傩礼都是从外方进来的,而且山台本来与佛教存在密不可分的关系,那么一边推崇朱子学一边排斥佛教及像巫教那样的民间信仰的朝鲜政府,根本不需要严格地区别山台杂戏和傩礼百戏。
为了抛砖引玉写了这篇文章,期待大家的帮助和协力,希望这篇文章会引起更深入的研究。
(组稿人:余达喜,责任编辑:高量)
[Abstract]Shanpeng miscellaneous drama is one of the main heritage ways of the traditional Korean and Chinese Kamen plays, while both Korea's "Laochang Drama" and China's "Big Head Monk" have inseparable relations with Nuo. Therefore, the author preliminarily discusses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Korea and Chinese Shanpeng miscellaneous drama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hanpeng miscellaneous drama and Nuo, and gets the following three conclusions: First, the nature of the activities and performances are basically identical in both Aoshan miscellaneous drama in the Song Dynasty and Shantai miscellaneous drama in koryo. But after the 14th century, the difference between Korea and Chinese miscellaneous drama becomes larger and larger. The main purpose of Shantai miscellaneous drama in koryo, unlike Aoshan miscellaneous drama in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is limited to receive Ming’s envoy or Qing’s, which makes the author believe that Shantai miscellaneous drama has an inseparable relationship with Buddhism. Second, the author thinks that both Korea's "Laochang Drama" and China's "Big Head Monk" come from the same source, the Ji music recorded in Japan’s "Lesson Copy" is one of the powerful origins. Thir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Big Head Monk" and Nuo is one of the problems which are not easy to tell, but from the point of yangko, arguably both "Big Head Monk"and "Laochang Drama" have close relationship with Nuo.
[Key words]Shanpeng miscellaneous drama; Aoshan miscellaneous drama; Shantai miscellaneous drama; Laochang Drama; Big Head Monk
[关键词]山棚杂戏;鳌山杂戏;山台杂戏;老长戏;大头和尚
中图分类号:I2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7354(2015)05-0068-09
一、引 言
山棚一词的词义,《汉语大词典》解释为: “为庆祝节日而搭建的彩棚,其狀如山高聳,故名。”但对了解韩中两国的演戏文化,这样的说明不够用。从韩国人的观点说,所谓山棚杂戏指的是搭建山棚以后表演的种种杂戏,而这个山棚标志着嘉礼,所以山棚带来的杂戏都变成嘉礼戏或吉祥戏,笔者以为山棚的更重要的含义就在此,换句话说,山棚为吉祥戏的一种标志。
山棚杂戏是韩中传统假面戏的主要传承途径之一。在韩国,山棚又名山台,一般韩国人熟悉的不是山棚而是山台。现存的山台戏专指假面戏,而这个山台一词来源于高丽朝鲜的山台杂戏。这一传承途径比较明显。中国人民很熟悉的民间舞蹈兼假面戏之一的《大头和尚》,在明清时期也是山棚杂戏的重要表演节目之一。在此,引人注目的是韩国山台假面戏中的《老长戏》和中国的《大头和尚》在角色之间的关系及情节结构上很相似。这一点让人揣测两者可能来源于同一个源头。又,韩国的《老长戏》和中国的《大头和尚》都与傩戏有不可分的关系。因此,对韩中山棚杂戏的关系,笔者拟要进行初步探讨兼论山棚假面戏与傩戏之关系。
二、韩中山棚杂戏的概略
在中国山棚也被称为鳌山,等于在韩国的山台,有韩国的资料为证。
中宗34年(1539)4月5日:远接使书狀,“……两使乐观,日暮还坐大同馆大门外阶上,观山台杂戏。日且昏暮,令举火明之,忽于山台松叶间失火,火焰衝天,连烧风月楼西廊。两使或坐或起,亲督灭火,馀焰尙炽,山台立竹,皆燃烧。…… 上使登快哉亭,副使出坐大门。臣亲诣请曰: ‘连烧家舍处无之,如此空地山台,燃烧无妨’,因劝入安处,副使入大厅,与上使同坐以观火势。臣又请入安处,两使曰: ‘火不尽灭,则何以安寝?明日亦安能发行?’卽出大门外阶上,令头目等,用长绳牽曳倒之。”{1}
中宗34年(1539)4月10日:上曰“远路风尘,多劳贵体。”正使曰“礼当也。何劳之有!俺等之来,远遣大臣,各处设宴,又送头目人情之物,多感。平壤、鳌山失火,实由俺等,而头目等,別无功劳,別遣承旨,多致布物,尤感殿下厚意。…… 。”上曰“延接等事,礼所当行,何谢之有!平壤官吏,不谨行事,失火鳌山,以致贵体惊动。闻大人,令头目尽力救灭,故无一人伤火,不胜喜幸。…… 。”{2}
上面提到的失火是同一个事件,朝鲜的遠接使说“山台立竹,皆燃烧。”而朝鲜王和明使对话中都说鳌山“失火”或“失火鳌山”。据此,韩国的山台等于中国的鳌山,这是无疑的。
韩国山棚已经历过大约一千年的历史,与此相比,中国山棚的历史更长,让人感兴趣的是历来韩国人提及的山台一词在中国文献里总是找不到。朝鲜朝的王和文人都知道山台等于中国的鳌山,但他们一般都说山台,不说鳌山。理由在何?笔者由此提出这种可能,即韩中两国的山棚来源于同一个源头,但其流入的途径和时代不同,因此说法上出现了如此不同的差别。
下面先说中国鳌山杂戏的概略。中国的鳌山或名灯山,那么这个灯山到底什么时候开始?目前无法知道准确的时间,但从燃灯的风俗来看,可能开始于汉至南北朝之间。宋人祝穆《事文类聚》前集卷七天时部"燃灯始末"说:
“上元燃灯,或云以汉祠太乙自昏至昼故事,梁简文帝有列灯,陈后主有光璧殿遥咏山灯诗,唐明皇先天中东都设灯,文宗开成中以灯迎太后,则是唐以前岁不常设。”{3}
据此,宋代以前,上元灯山还不常设的。又据清人徐松《宋会要辑稿》帝系说“三元观灯,本起于外方之说。”我们不能排斥上元燃灯来自外方的可能。
唐时的灯山是什么样的?对此,元佚名《群书通要》引《灵异录》说:“唐朝正月十五夜,寺观街巷灯明若昼,山棚高百馀丈。”{4}清人陈元龙《格致鏡原》也引《明皇杂录录》说:
“上在东都遇正月望夜,移仗上阳宫,大陈影灯,设庭燎。自禁中至于殿庭,皆设蜡炬,连属不绝,时有匠毛顺,巧思结创,缯彩为灯楼三十间,高一百五十尺,悬珠玉金银,微风一至,锵然成韵,乃以灯为龙风虎豹腾跃之状。”{5}
此外《雍洛靈異小録》和《朝野僉載》也载有有关记载:
“唐朝,正月十五夜,許三夜夜行,其寺观街巷灯明若昼,山棚髙百馀尺.神龙(705-706)以后,復加嚴飭,士女無不夜逰,车马塞路,有足不躡地浮行数十步者。”
“唐睿宗先天二年(713)正月十五十六夜,于京安福門外作灯轮,高二十丈,衣以錦綺,飾以金銀,燃五万盞,灯竪之如花樹。”{6}
以上是唐朝元宵节观灯的风气的大概。进入宋朝以后,这种观灯风气越来越兴盛,例如,《宣和遗事》前集如下说:
“自冬至日下手,架造鳌山,高一十六丈,阔三百六十五步,中间有两條鳌柱,长二十四丈,两下用金龙缠柱。每一个龙口里点一盏灯,谓之‘双龙衔照’。中间有一个牌,长三丈六尺,阔二丈四尺,金书八个大字,写道:‘宣和彩山,与民同乐。’”{7} 那么,鳌山杂戏的情况如何虽然宋以前的情况,由于文献资料的不足,很难勾勒出其全貌,但宋以来的情况,可以得知其大略,例如,宋人金盈之《醉翁谈录》卷三概括如下:
“上元,自月初开开东华门,为灯市十一日,…… 山棚上棘盆中,皆以木为仙佛人物车马之象。尽集名娼立上棚上,开封府奏衙前乐。选诸绝艺者在棘盆中,飞丸、走索、缘竿、掷剑之类。”{1}
宋人孟元老《东京夢华录》的记载更详细:
“正月十五日元宵,大內前自岁前冬至后,开封府绞缚山棚,立木正对宣德楼,游人已集御街两廊下。奇术异能,歌舞百戏,鳞鳞相切,乐声嘈杂十馀里,击丸、蹴踘、踏索、上竿。赵野人,倒吃冷淘。张九哥,吞铁剑。李外甯,药法傀儡。小健儿,吐五色水、旋烧泥丸子。大特落,灰药。榾柮儿,杂剧。温大头、小曹,稽琴。党千,箫管。孙四,烧炼药方。王十二,作剧术。邹遇、田地广,杂扮。苏十、孟宣,筑求。尹常卖,五代史。刘百禽,虫蚁。杨文秀,鼓笛。更有猴呈百戏,鱼跳刀门,使喚蝶蜂,追呼蝼蚁。其馀卖药、卖卦,沙书地谜,奇巧百端,日新耳目。至正月七日,人使朝辞出门,灯山上彩,金碧相射,锦绣交辉。面北悉以彩结,山沓上皆画神仙故事。或坊市卖药卖卦之人,橫列三门,各有彩结金书大牌,中曰"都门道",左右曰"左右禁卫之门",上有大牌曰"宣和与民同乐"。彩山左右,以彩结文殊、普贤,跨狮子、白象,各于手指出水五道,其手搖动。用辘轳绞水上灯山尖高处,用木柜贮之,逐时放下,如瀑布狀。又于左右门上,各以草把缚成戏龙之狀,用青布遮笼,草上密置灯烛数万盏,望之蜿蜒如双龙飞走。自灯山至宣德门横大街,约百馀丈,用棘刺围绕,谓之棘盆,内设两长竿,高数十丈,以缯彩结束,纸糊百戏人物,悬于竿上,风动宛若飞仙。内设乐棚,差衙前乐人作乐杂戏,幷左右军百戏,在其中驾坐一时呈拽。宣德楼上,皆垂黄缘,帘中一位,乃御座。用黄罗设一彩棚,御龙直执黄盖掌扇,列于帘外。……。楼下用枋木垒成露台一所,彩结栏槛,皆禁卫排立,锦袍,幞头、簪赐花,执骨朶子,面此乐棚。教坊、鈞容直、露台弟子,更互杂剧。近门亦有內等子班直排立。万姓皆在露台下观看,乐人时引万姓山呼。”{2}
此外,宋人吴自牧《夢粱录》的一段记载告诉我们元宵节舞队的情况为:
“今杭城元宵之际,州府设上元醮,诸狱修净狱道场,官放公私僦屋钱三日,以宽民力。舞队自去岁冬至日,便呈行放。遇夜,官府支散钱酒犒之。元夕之时,自十四为始,对支所犒钱酒。十五夜,帅臣出街弹压,遇舞队照例特犒。街坊买卖之人,并行支钱散给。此岁岁州府科额支行,庶几体朝廷与民同乐之意。姑以舞队言之,如淸音、遏云、掉刀鲍老、胡女、刘衮、乔三敎、乔迎酒、乔亲事、焦锤架儿、仕女、杵歌、诸国朝、竹马儿、村田乐、神鬼、十斋郞各社,不下数十.更有乔宅眷、旱龙船、踢灯鲍老、驼象社.官巷口、苏家巷二十四家傀儡,衣装鲜丽,细旦戴花朶肩、珠翠冠儿,腰肢纤袅,宛若妇人。府第中有家乐儿童,亦各动笙簧琴瑟,淸音嘹亮,最可人听。拦街嬉耍,竟夕不眠。……至十六夜收灯,舞队放散。”{3}
宋时元宵节的舞队确实不下数十,当时已有七十种左右的舞队,对此,有《武林旧事》的一段记载为证:
1)査査鬼(査大)、2)李大口(一字口)、3)贺丰年、4)长瓠敛(长头)、5)兎吉(兎毛大伯)、6)吃遂、7)大憨兒、8)麤妲、9)麻婆子、10)快活三郞、11)黃金杏、12)瞎判官、13)快活三娘、14)沈承务、15)一脸膜、16)猫儿相公、17)洞公觜、18)细妲、19)河东子、20)黑遂、21)王铁儿(宋刻王缺儿)、22)交椅、23)夹棒(宋刻捧)、24)屛风、25)男女竹儿、26)男女杵歌、27)大小斫刀鲍老、28)交衮鲍老、29)子弟淸音、30)女童淸音、31)诸国献宝、32)穿心国入贡、33)孙武子敎女兵、34)六国朝、35)四国朝、36)遏云社、37)绯綠社、38)胡安女(宋刻无安字)、39)凤阮嵇琴、40)扑胡蝶 、41)回阳丹、42)火药(宋刻大乐)、43)瓦盆鼓(宋刻无盆字)、44)焦锤架儿、45)喬三敎、46)乔迎酒、47)乔亲事、48)乔乐神(马明王)、49)乔捉蛇、50)乔学堂、51)乔宅眷、52)乔像生、53)乔师娘、54)独自乔、55)地仙、56)旱划船、57)敎象、58)装态、59)村田乐、60)鼓板、61)踏橇(宋刻踏跷)、62)扑旗、63)抱罗装鬼、64)狮豹蛮牌、65)十斋郞、66)耍和尙、67)刘衮、68)散钱行、69)货郞、70)打娇惜{1}
据目前掌握的资料,宋代的鳌山杂戏可以说是由宫廷主导的。但进入元明清以后,这种情况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虽然宫廷仍然继承着鳌山杂戏的传统,但民间举办的更活跃。现存明代的两幅绘画《宪宗元宵行乐图》和《南都繁会图》各自描绘的是当时宫廷和民间鳌山杂戏的全景,所以,我们通过这两幅画可以了解当年逼真的情况。{2}
明代刊行的许多小说也提到民间的鳌山,例如,冯梦龙《古今小说》第24卷提到燕山地方搭建鳌山观灯的习俗,兰陵笑笑生《金甁梅》第42回描写的是西门庆和应伯爵观看灯市的场景。{3}但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例子是《水浒传》第三十三回"宋江夜看小鳌山,花荣大闹清风寨"的一段:
“且说这清风寨镇上居民,商量放灯一事,准备庆赏元宵。科敛钱物,去土地大王庙前扎缚起一座小鳌山,上面结彩悬花,张挂五六百碗花灯,土地大王庙内,逞赛诸般社火。家家门前,扎起灯棚,赛悬灯火。市镇上,诸行百艺都有。虽然比不得京师,只此也是人间天上。”{4}
当然,民间搭建的是小鳌山不是大鳌山,而且没有缺少杂戏。进入清代,全国各地都举办鳌山杂戏,而其基本情况与明代大同小异,例如,乾隆7年(1742)刻本 《延庆州志》说:
“上元节,张灯三夜,…… 又有灯山,以席为高楼,約三四丈,中以木作架,安小灯数千盞,排列佛神等像,或作天下泰平、 民安物阜等字。”{5} 此外,乾隆10年((1745)刻本《广平府志》也说: "十五日,城市街巷及村落结山棚,张灯,放花爆."{6}等等,不再赘述。
现在说韩国山台杂戏的概略。韩国什么时候开始搭建山台,很难知道,但据史料,至迟11世纪已经成风了。《高丽史》卷8说:
“(文宗21年,1067)特设燃灯大会于兴王寺五昼夜。敕令百司及安西都护、开城府、广、水、杨、东、树五州、江华、长湍二县,自阙庭至寺门,结彩棚,栉比鳞次,连亘相属。辇路左右,又作灯山火树,光照如昼。是日,王备卤簿,率百官行,香施纳财。衬佛事之盛,旷古未有。”{7}
又,《高丽史》卷9说:
“(文宗27年,1073)王如奉恩寺,特设燃灯会,庆赞新造佛像。街衢點灯两夜,各三万盏。重光殿及百司,各置彩楼灯山作乐。”{8}
据“特设燃灯大会于兴王寺五昼夜”、“自阙庭至寺门,结彩棚,栉比鳞次,连亘相属”和“王如奉恩寺,特设燃灯会”等句,可以看出高丽的山台本来与佛教有密切关系。
对高丽山台杂戏的大略情况,《高丽史》卷129说:
“(1244年)四月八日,怡燃灯结彩棚,陈伎乐百戏,徹夜为乐,都人士女观者如堵。”{9}
同卷又说:
“(1244年)五月,宴宗室司空以上及宰樞。结彩棚为山,张绣幕罗帏,中结秋千饰以文绣彩花,设大盆四,盛冰峯,盆皆银釦贝钿,大尊四揷名花十馀品,眩夺人目。陈伎乐百戏,八坊廂工人一千三百五十馀人,皆盛饰入庭奏乐,弦歌鼔吹轰震天地。怡给八坊廂白金各三斤,又给伶官两部伎女才人金帛,其费鉅万。”{10}
此外,高丽人李穑(1328-1396)留下的以“自东大门至阙门前,山台杂剧,前所未见也”为题的一首诗是专门描写山台杂戏的:
山台结綴似蓬萊,献果仙人海上来。
杂客鼓鉦轰地动,处容衫袖逐风廻。
长竿倚汉如平地,瀑火冲天似疾雷。
欲写太平眞氣像,老臣簪笔愧非才。{1}
李穡(1328-1396)的另一首诗《诸將入城》也描写了山台杂戏的部分情况:
诸將功成奏凱来,巡军杂剧设山台。
唐人舌短談鋒急,胡客腰长舞袖回。
两府锦筵连翠幕,十分宫酝滟金杯。
中门奏状句当卑,东閤应须为我开。{2}
进入朝鲜朝以后,山台杂戏仍然由宫廷主办,但其主要目的有二。接待中国使臣算是第一个目的,例如,《朝鲜王朝实录》“太宗七年(1407)五月一日”条说:
“内史郑升、行人冯谨,赍平安南诏来,结山棚,陈百戏。”{3}
又,“仁宗一年(1545)二月二十六日”条说:
“台谏启元混事,且启曰: "臣等闻……。鳌山,自古爲诏使设,故或载诸《朝鮮赋》、《朝鮮录》,且播华使诗咏。今者朝议,以国哀未除,且慮民弊,特废不设。”{4}
其次,迎接朝鲜国王或娱王算是第二个目的,例如,《朝鲜王朝实录》“世宗六年(1424)六月十四日”条说:
“还宫时,义禁府、军器监进傩礼杂戏于宗庙洞口,成均馆生徒等进歌谣于钟楼西街,敎坊进歌谣于惠政桥边,仍呈才,又于景福宫门外左右结山台。殿下既还宫受贺礼如仪毕,仍颁敎书及宥旨,赐享官诸执事宴。”{5}
又,“燕山君十一年(1505)十二月十三日”条说:
传曰: “丙寅年内农作大例,造作山台,设杂像于其上,呈戏。”{6}
又,“光海君 十二年(1620)三月十三日”条说:
“王行亲耕礼于东籍田。还宫时,设轩架、山台、杂戏、沈香山、女妓献轴,处处驻辇,终日不进。”{7}此外,可以把握朝鲜山台杂戏全景的重要资料有二,其一是明人董越留下的《朝鲜赋》中的一段:
“巷陌尽为耄倪所擁塞,楼台尽为文繡所衣被。(街巷人家皆如頒降礼制设彩掛画)乐声也若緩以嘽,虡设也亦华以丽。沈檀喷晓日之烟霧,桃李艳东风之罗绮。骈阗动车马之音,衍出魚龙之戏。(以下皆言陈百戏迎诏),鳌戴山拥蓬瀛海日,(光化门外东西列鳌山二座,髙与门等,极其工巧)猿抱子饮巫山峡水。(人两肩立一童子舞)飜筋斗不数相国之熊,嘶长风何有盐车之驥。沿百索轻若凌波仙子,蹑独趫惊见跳梁山鬼。饰狮象尽蒙解剥之马皮,舞鵷鸾更簇參差之雉尾。盖自黄海西京两見其陈率舞,而皆不若此之善且美也。(平壤黄州皆设鳌山棚陈百戏迎诏,而惟玉京为胜)。”{8}
从“猿抱子饮巫山峡水”句到“舞鵷鸾更簇參差之雉尾”句,描写的是一共七种不同的节目,笔者看来,《朝鲜赋》里的这一段描写很详细,因而具有很高的资料价值。其二是清人阿克敦留下的《奉使图》中第七幅,这幅画描绘的虽然是一个场面,但足够了解朝鲜后期山台杂戏的全景,而且是目前独一无二的绘画资料。{9}
综上所述,自10世纪至14世纪,宋朝的鳌山杂戏和高丽的山台杂戏就其活动性质和表演情况基本一致,外表上没什么大的差别,只是高丽的山台杂戏比宋朝鳌山杂戏更具有佛教的色彩。但14世纪以后,韩中之间的差别越来越大,明清时期,每年元宵节几乎全国各地都可以看到鳌山杂戏。与此不同,朝鲜的山台杂戏,仍然由宫廷主办,而其主要目的限于宾礼即接待明使或清使,这一点也让笔者怀疑山台杂戏本来与佛教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众所周知,朝鲜政府推崇朱子学,所以始终坚持排斥佛教及像巫教那样的民间信仰的政策。据目前掌握的资料,与其说韩国山台杂戏来源于中国鳌山杂戏,不如说韩国山台杂戏来源于另一个源头。
三、中国的《大头和尚》与韩国的《老长戏》
中国学者一般认为《大头和尚》来源于宋朝的《耍和尚》,或者联系到唐朝的《弄婆罗门》。例如,淸人舒绍言《武林新年杂咏》说:
“(《大头和尚》)亦宋时灯夕舞队之《耍和尙》也。…… 今且讹‘度’,‘馱’,兼扮山神童子跳舞而来,皆载彩绘假头,故曰《大头和尚》。”{1} 又董锡玖《中国舞蹈史宋辽金西夏元部分》说:
“《耍和尙》是一种啞剧形式的民间舞蹈。有的叫《大头和尚》,头載面具,演的是“月明和尙度柳翠”的故事。……本来宣传佛敎轮回报应,而在民间演来却成引人笑乐的滑稽舞。”{2}
又任半塘 《唐戏弄》说:
“后世戏剧中扮演僧侶者甚盛,其基礎宜立于唐戏。因我国僧侶所有社会生活之活跃,与在俗男女接触之广泛,所操文艺体裁之繁夥,在历史上当以唐代为最!……宋曰《耍和尙》,等于唐曰《弄婆罗门》。”{3}
按诸家的如此说法,我们可以把握唐代以来《大头和尚》的来龙去脉。此外,我们又从几幅明清绘画可以目睹《大头和尚》的具体表演情景,例如,《宪宗元宵行乐图》和《南都繁会图》两幅图描绘的是明代宫廷和民间鳌山杂戏的全景。与《大头和尚》同源的《跳鲍老》也是历来很受欢迎的民间假面舞之一,它本来是一种滑稽性舞蹈,容易逗人喜欢。对这一点,《水浒传》第33回已有如下的一段描写:
“当下宋江等四人在鳌山前看了一回,迤逦投南走。不过五七百步,只见前面灯烛荧煌,一伙人围住在一个大墙院门首热闹。锣声响处,众人喝采。宋江看时,却是一伙舞鲍老的。宋江矮矬,人背后看不见。那相陪的体己人,却认的社火队里,便教分开众人,让宋江看。那跳鲍老的身躯扭得村村势势的,宋江看了,呵呵大笑。”{4}
韩国的《老长戏》是山台假面戏之一,下面先介绍杨州别山台戏的第六场《老长戏》的梗概。
第一段:老僧戴黑色面具上场,一字排开的八个役僧见之,大加嘲讽挖苦,然后下场;两个小巫上场,将老僧夹在中间舞蹈,老僧来往于两个小巫之间,渐渐变得嬉戏,终于经不起诱惑,将念珠套在了两个小巫的脖子上,三人套在一起翩翩起舞。全场用哑剧的形式表演老僧破戒过程。
第二段:卖鞋的背着一只大包裹上场,他把一只猿猴也当作鞋装进了包裹。老僧为了博得小巫的欢心,向卖鞋的用手比划,要买两双鞋,卖鞋的给了鞋,指派猿去讨钱,猿猴走近他们后与小巫依偎在一起调起情来,结果没讨到钱空手而归。卖鞋的大怒,将它按伏在地让他模仿男色。
第三段:醉发戴红色面具,头发蓬乱,一副醉态,手持树枝上场,是个好色汉的模样。他见老僧和小巫在一起,大声斥责老僧好色,追逐着从他手里抢夺过来,慢慢地使小巫转怒为喜,然后与之交欢,遂使小巫生下一子。醉发很喜欢孩子,教他千字文、谚文。整出戏诙谐幽默,只醉发有科白,与儿子对话也由他一人起两角,而生在舞台上的儿子,则是一只木偶。{1}
这样的《老长戏》来源于何处?对这一问题,韩国学者李惠球已经指出过《老长戏》与伎乐的渊源关系。{2}那么,《老长戏》什么时候形成的?由于缺少资料,目前无法知道其具体时间,这一问题算是一个未决的悬案。
但从山棚杂戏的角度来看,可以发现另一个端倪。将杨州别山台戏中《老长戏》和安徽凤台的《大头和尚》相比,《老长戏》中老僧、小巫、醉发这三者关系基本符合《大头和尚》中老和尚、柳翠儿、土地爷之间的关系。不仅如此,韩国《老长戏》的这样情节结构与北京顺义的《大头和尚逗柳翠儿》及浙江建德的《跳净童》也很相似。只是韩国的《老长戏》仍然保留着更古朴的色彩。所以,笔者认为韩中两国的《老长戏》和《大头和尚》都来源与同一个源头,尤其日本《教训抄》所载的伎乐为其有力的源头之一。虽然很多问题还没解决,但目前没有比这个更好的资料,笔者基本同意李惠球先生的看法,希望以后跟进更多的后续研究。
四、山棚假面戏与傩戏之关系
最后简单地讨论《老长戏》和《大头和尚》与傩之关系。对这一问题,学界的看法,众说纷纭。有的学者把《大头和尚》类的假面舞看做"傩戏衍化"的产物。例如,沈祖安在《浙江的傩戏》一文中说:
傩戏起于宗教。从唐代开元以后至宋钦宗靖康止,由于民间喜爱这种形式,它在迎神赛会和祈年庆丰的集会中非常流行。除了西藏、青海等地的藏剧都属于傩戏之外,内蒙、宁夏、甘肃、陕西、山西、河北、河南都有傩戏的流行。
明清之间,民间跳傩常戴各类面具表演一定的戏剧内容。如《月明和尚度柳翠》,根据冯梦龙、凌蒙初整理的话本小故事,戴和尚和少女两个面具跳跃演唱,亦有众人在旁帮唱的。杭州旧有的《跳柳翠》和《度柳翠》的舞蹈,即上述傩戏衍化。{3}
有的学者坚持怀疑的态度。例如,萧兵在《傩蜡之风》一书中如下说:
“浙江的民间戏剧、歌舞,或沿用假面,其与傩蜡文化、西域"假面文化"的关系也有待澄清。例如,目连戏戴假面跳《兰陵王》,大可玩味;明清之际据话本《月明和尚度柳翠》的民间戏曲,有帮腔,和尚与柳翠俱戴面具跳跃演唱;杭州还有《跳柳翠》和《度柳翠》之舞,亦戴假面,或说为‘傩戏衍化’……都还不知道它们和傩戏有何关涉,很难遽下定论。”{4}
有的学者甚至否定两者的关系,所以下如下的结论:
“宋代的《耍和尚》等都是面具舞,但却不是傩舞。”{5}
如上所说,《大头和尚》与傩戏之关系确实是不容易下定论的问题之一。但从秧歌的角度来看,可以说《大头和尚》和《老长戏》都与傩戏有密切关系。这里所说的秧歌就是“上古乡人傩即沿门逐疫活动与西域民间歌舞相结合的产物。”{6}笔者基本同意康教授的说法,而且以这样的观点来看,才可以理解朝鲜朝发生的傩礼百戏与山台杂戏的混淆现象。高丽时代本来有嘉礼和凶礼的区别,所以像燃灯会、八关会的嘉礼时,应该要演出山台杂戏,而凶礼时不能搭建山台,只能演出傩礼百戏。但是到了高丽末期,傩礼百戏与山台杂戏已经露出混淆的样子,进入朝鲜朝以后,这种趋势没有变化,甚至把山台杂戏也叫做傩礼百戏,以“观傩”一词表示观赏山台杂戏的意思。那么,为什么发生了这种混乱的状态?笔者以为,山台和傩礼都是从外方进来的,而且山台本来与佛教存在密不可分的关系,那么一边推崇朱子学一边排斥佛教及像巫教那样的民间信仰的朝鲜政府,根本不需要严格地区别山台杂戏和傩礼百戏。 五、结 论
山棚杂戏是韩中传统假面戏的主要传承途径之一。在韩国,山棚又名山台,现存的山台戏专指假面戏,而这个山台一词来源于高丽朝鲜的山台杂戏。这一传承途径比较明显。中国的民间舞蹈兼假面戏之一的《大头和尚》,在明清时期也是山棚杂戏的重要表演节目之一。而且韩国的《老长戏》和中国的《大头和尚》都与傩戏有不可分的关系。因此,笔者对韩中山棚杂戏的关系进行了初步探讨兼论山棚假面戏与傩戏之关系。至此,得到如下三个结论:
第一,自10世纪至14世纪,宋朝的鳌山杂戏和高丽的山台杂戏就其活动性质和表演情况基本一致,外表上没什么大的差别,只是高丽的山台杂戏比宋朝鳌山杂戏更具有佛教的色彩。但14世纪以后,韩中之间的差别越来越大,明清时期,每年元宵节几乎全国各地都可以看到鳌山杂戏,与此不同,朝鲜的山台杂戏,仍然由宫廷主办,而其主要目的限于宾礼即接待明使或清使,这一点也让笔者认为山台杂戏本来与佛教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据目前掌握的资料,与其说韩国山台杂戏来源于中国鳌山杂戏,不如说韩国山台杂戏来源于另一个源头。
第二,韩国杨州《老长戏》中老僧、小巫、醉发这三者关系基本符合中国安徽凤台《大头和尚戏柳翠儿》中老和尚、柳翠儿、土地爷之间的关系。而且,韩国《老长戏》的情节结构与中国北京顺义的《大头和尚逗柳翠儿》及浙江建德的《跳净童》也很相似。只是韩国的《老长戏》仍然保留着更古朴的色彩。因此,笔者推测韩中两国的《老长戏》和《大头和尚》都来源于同一个源头,尤其日本《教训抄》所载的伎乐为其有力的源头之一。
第三,《大头和尚》与傩戏之关系确实是不容易下定论的问题之一。但从秧歌即"上古乡人傩即沿门逐疫活动与西域民间歌舞相结合的产物"的角度来看,可以说《大头和尚》和《老长戏》都与傩戏有密切关系。而且拿这样的观点来看,才可以理解朝鲜朝发生的傩礼百戏与山台杂戏的混淆现象。如果山台和傩礼都是从外方进来的,而且山台本来与佛教存在密不可分的关系,那么一边推崇朱子学一边排斥佛教及像巫教那样的民间信仰的朝鲜政府,根本不需要严格地区别山台杂戏和傩礼百戏。
为了抛砖引玉写了这篇文章,期待大家的帮助和协力,希望这篇文章会引起更深入的研究。
(组稿人:余达喜,责任编辑:高量)
[Abstract]Shanpeng miscellaneous drama is one of the main heritage ways of the traditional Korean and Chinese Kamen plays, while both Korea's "Laochang Drama" and China's "Big Head Monk" have inseparable relations with Nuo. Therefore, the author preliminarily discusses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Korea and Chinese Shanpeng miscellaneous drama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hanpeng miscellaneous drama and Nuo, and gets the following three conclusions: First, the nature of the activities and performances are basically identical in both Aoshan miscellaneous drama in the Song Dynasty and Shantai miscellaneous drama in koryo. But after the 14th century, the difference between Korea and Chinese miscellaneous drama becomes larger and larger. The main purpose of Shantai miscellaneous drama in koryo, unlike Aoshan miscellaneous drama in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is limited to receive Ming’s envoy or Qing’s, which makes the author believe that Shantai miscellaneous drama has an inseparable relationship with Buddhism. Second, the author thinks that both Korea's "Laochang Drama" and China's "Big Head Monk" come from the same source, the Ji music recorded in Japan’s "Lesson Copy" is one of the powerful origins. Thir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Big Head Monk" and Nuo is one of the problems which are not easy to tell, but from the point of yangko, arguably both "Big Head Monk"and "Laochang Drama" have close relationship with Nuo.
[Key words]Shanpeng miscellaneous drama; Aoshan miscellaneous drama; Shantai miscellaneous drama; Laochang Drama; Big Head Mon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