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R2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550-1868(2015)03
【摘要】妇科月经病是临床常见的疾病,病变种类繁多,病症亦是虚实寒热多种因素夹杂。其中尤以痛经多见,痛经者腰腹部会剧烈疼痛,甚者会给工作生活带来影响,严重降低生活质量。且随着社会发展,痛经的发病率亦逐年升高,处于青春期的高校女生尤其多见。国内有调查显示其发生率在部分高校可达被调查人数的50.67%[1],有的高校可达70.99%[2],严重影响着高校女生的身心健康。多数患者口服西药疗效不佳且副作用大,而中医药治疗痛经已取得了显著进展,对临床治疗妇科月经病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痛经;辨证论治;中医药治疗
痛经是指妇女正值经期或行经前后时,出现周期性小腹疼痛,甚至痛引腰骶,每随月经周期而发,严重者可伴恶心呕吐、冷汗淋漓,甚至晕厥。 故亦称“经行腹痛”。我国适龄妇女痛经发病率为33.19%,其中原发性痛经占36.06%,严重影响工作者占13.55%[3]。
西医学将痛经分为原发性痛经与继发性痛经两种。原发性痛经是指生殖器官无器质性病变的痛经,占痛经90%以上,常发生于月经初潮或者初潮后不久,多见于未婚或未育妇女。多与子宫肌痉挛、子宫峡部张力增强、子宫位置改变,子宫内膜在行经时整块排出等子宫因素以及饮食起居不慎、不良精神情绪刺激有密切关系;继发性痛经是指由于盆腔器质性疾病引起的痛经,如盆腔炎性疾病,子宫内膜异位症以及子宫腺肌症等。
1 诊断标准
关于痛经的诊断标准,目前多依据199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政局制定的《中药治疗痛经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颁布实施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确定的痛经的中、西医诊断标准,现采录如下:
1.1中医诊断标准
指以经期或经前、经后(1周以内)出现周期性小腹疼痛,伴有其他不适,以致影响工作及生活者可诊为痛经。
1.1.1主症 经期或行经前后出现小腹疼痛,痛连腰骶,舌质黯、苔白、脉弦。
1.1.2次症 经血色暗有块,块下痛减;恶心、呕吐、腹泻、腹胀。
1.2西医诊断标准
1.2.1经期或经行前后出现小腹疼痛,痛连腰骶,甚则晕厥,呈周期性发作。
1.2.2好发于青年未婚女子。
1.2.3排除盆腔器质性疾病所致腹痛。
1.3病因病机
中医学认为痛经的病因主要分为“不通则痛”和“不荣则痛”。 “不通则痛” 多由于郁怒伤肝,致肝郁气滞,导致胞宫的气血运行不畅,主要指实证,亦有因虚致实、虚实夹杂者 。正如《沈氏女科辑要笺正·辨色与痛》所云:“经前疼痛无非厥阴气滞,络脉不疏”。或如《傅青主女科·调经》所云:经期虽无明显情志诱因,但因肝气素抑,以致“经欲行而肝不应,则拂其气而痛生”。
或經期产后受寒,或过食生冷,寒凝胞中,致使气血凝滞。《傅青主女科·调经》云:“寒湿乃邪气也,妇人有冲任之脉居于下焦……经水由二经而外出,而寒湿满二经而内乱,两相争而作疼痛”。 《诸病源候论·卷三十七·妇人杂病诸侯》:“ 妇人月水来腹痛者,由劳伤血气,以致体虚,受风冷之气……风冷与血气相击,故令痛也。”说明痛经由风冷所致,并说明风冷侵袭的经络为冲任二脉,与小肠及心两经相关。
“不荣则痛”主要指虚证, 多因精、气、血虚弱、肝肾虚损,而使冲任、胞宫失却濡养。《格致余论·经水或紫或黑论》:“来后作痛者,气血俱虚也”。王莉在对2967例调查资料的体质及气质特点进行聚类研究发现,女子与男子相比,尤以精血不足等虚弱体质多见[4],这种特殊体质使其易受致病因素影响而产生包括痛经等在内的妇科疾病,正所谓“不荣则痛”。
2 痛经的辩证分型
痛经的辩证,须根据痛经发生的时间、部位、疼痛的性质及程度,结合月经的情况、全身证候与患者素体情况等,辨其虚实、寒热,在气、在血。辨证分型[5]为:
气滞血瘀型:主要表现为经前或月经期腹痛拒按,或经行不畅,经色紫黯有块,血块排出后疼痛减轻,舌紫黯或有瘀点,脉弦涩或弦滑。 治宜理气活血、化瘀止痛。 基础方用膈下逐瘀汤。若痛剧,伴有恶心呕吐者,酌加半夏、吴茱萸、陈皮以和胃降逆止呕;兼有寒症者,小腹冷痛,加艾叶、小茴香温经止痛散寒;挟热者,口渴,舌红,脉数,加栀子、黄柏、连翘清热泻火。
寒凝血瘀型:经前或经期小腹冷痛拒按,得热痛减,或经期延后,月经量少,经色暗红有块,舌黯红或有瘀点,苔白润或腻,脉沉紧。治宜温经散寒、暖宫止痛。基础方用温经汤。若痛经发作时,可酌加元胡、乌药、小茴香以理气温经止痛;四肢不温,小腹冷凉者,酌加巴戟天、熟附子以温肾助阳。
下焦湿热型:月经前小腹疼痛拒按,可伴有灼热感,或平素少腹时有疼痛,至经前疼痛加重,或带下黄稠,小便短黄,大便不爽,舌红,苔黄或黄腻,脉弦数。治宜清热燥湿,调经止痛。基础方用清热调血汤加味。如果月经过多或经期延长,酌加马齿苋、地榆、槐花以清热止血;白带量多,加黄柏清热除湿。
气血不足型:月经期或经后,小腹疼痛,喜温喜按,经水色淡,量少质稀,或月经后期,面色苍白,气短懒言,神疲乏力,纳少便溏。舌淡苔薄白,脉虚细。治宜益气养血,和中止痛。 基础方用十全大补汤加减。
肝肾不足型:月经期或月经后腹痛,月经量减少色淡,头晕耳鸣,腰膝酸软,舌淡红苔薄白脉小。 治宜益肾养肝,养血止痛。 基础方用调肝汤加味。若月经量过少,可加熟地黄、鹿角胶、枸杞子以补肾填精;腰骶酸痛剧烈者,酌加杜仲、桑寄生、狗脊以补肾气强腰膝。
总之,痛经的发生,是机体脏腑功能异常,气血阴阳失衡的结果。在疾病过程中,邪气是发病的重要条件,正气是否充足,是决定能否发病的重要因素。在治疗时,应遵循“虚则补之”、“实则泻之”、“热者寒之”、“寒者热之”的治疗法则来遣方用药才能达到理想的疗效。
参考文献
[1]陈旭,杨欢,解秸萍等.某大学女生月经及痛经情况调查.中国妇幼保健,2009,24(8):1116-1118.
[2]万同己,李萍.江西某高校女生月经状况及知识态度行为调查.中国学校卫生,2010,31(11):1381-1382.
[3] 全国妇女月经生理常数协作组.中国妇女月经生理常数的调查分析[J].中华妇产科杂志,1980,15(4):219.顾彦.中医药治疗原发性痛经的研究进展[J].内蒙古中医药,2008,(2):63-65.
【摘要】妇科月经病是临床常见的疾病,病变种类繁多,病症亦是虚实寒热多种因素夹杂。其中尤以痛经多见,痛经者腰腹部会剧烈疼痛,甚者会给工作生活带来影响,严重降低生活质量。且随着社会发展,痛经的发病率亦逐年升高,处于青春期的高校女生尤其多见。国内有调查显示其发生率在部分高校可达被调查人数的50.67%[1],有的高校可达70.99%[2],严重影响着高校女生的身心健康。多数患者口服西药疗效不佳且副作用大,而中医药治疗痛经已取得了显著进展,对临床治疗妇科月经病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痛经;辨证论治;中医药治疗
痛经是指妇女正值经期或行经前后时,出现周期性小腹疼痛,甚至痛引腰骶,每随月经周期而发,严重者可伴恶心呕吐、冷汗淋漓,甚至晕厥。 故亦称“经行腹痛”。我国适龄妇女痛经发病率为33.19%,其中原发性痛经占36.06%,严重影响工作者占13.55%[3]。
西医学将痛经分为原发性痛经与继发性痛经两种。原发性痛经是指生殖器官无器质性病变的痛经,占痛经90%以上,常发生于月经初潮或者初潮后不久,多见于未婚或未育妇女。多与子宫肌痉挛、子宫峡部张力增强、子宫位置改变,子宫内膜在行经时整块排出等子宫因素以及饮食起居不慎、不良精神情绪刺激有密切关系;继发性痛经是指由于盆腔器质性疾病引起的痛经,如盆腔炎性疾病,子宫内膜异位症以及子宫腺肌症等。
1 诊断标准
关于痛经的诊断标准,目前多依据199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政局制定的《中药治疗痛经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颁布实施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确定的痛经的中、西医诊断标准,现采录如下:
1.1中医诊断标准
指以经期或经前、经后(1周以内)出现周期性小腹疼痛,伴有其他不适,以致影响工作及生活者可诊为痛经。
1.1.1主症 经期或行经前后出现小腹疼痛,痛连腰骶,舌质黯、苔白、脉弦。
1.1.2次症 经血色暗有块,块下痛减;恶心、呕吐、腹泻、腹胀。
1.2西医诊断标准
1.2.1经期或经行前后出现小腹疼痛,痛连腰骶,甚则晕厥,呈周期性发作。
1.2.2好发于青年未婚女子。
1.2.3排除盆腔器质性疾病所致腹痛。
1.3病因病机
中医学认为痛经的病因主要分为“不通则痛”和“不荣则痛”。 “不通则痛” 多由于郁怒伤肝,致肝郁气滞,导致胞宫的气血运行不畅,主要指实证,亦有因虚致实、虚实夹杂者 。正如《沈氏女科辑要笺正·辨色与痛》所云:“经前疼痛无非厥阴气滞,络脉不疏”。或如《傅青主女科·调经》所云:经期虽无明显情志诱因,但因肝气素抑,以致“经欲行而肝不应,则拂其气而痛生”。
或經期产后受寒,或过食生冷,寒凝胞中,致使气血凝滞。《傅青主女科·调经》云:“寒湿乃邪气也,妇人有冲任之脉居于下焦……经水由二经而外出,而寒湿满二经而内乱,两相争而作疼痛”。 《诸病源候论·卷三十七·妇人杂病诸侯》:“ 妇人月水来腹痛者,由劳伤血气,以致体虚,受风冷之气……风冷与血气相击,故令痛也。”说明痛经由风冷所致,并说明风冷侵袭的经络为冲任二脉,与小肠及心两经相关。
“不荣则痛”主要指虚证, 多因精、气、血虚弱、肝肾虚损,而使冲任、胞宫失却濡养。《格致余论·经水或紫或黑论》:“来后作痛者,气血俱虚也”。王莉在对2967例调查资料的体质及气质特点进行聚类研究发现,女子与男子相比,尤以精血不足等虚弱体质多见[4],这种特殊体质使其易受致病因素影响而产生包括痛经等在内的妇科疾病,正所谓“不荣则痛”。
2 痛经的辩证分型
痛经的辩证,须根据痛经发生的时间、部位、疼痛的性质及程度,结合月经的情况、全身证候与患者素体情况等,辨其虚实、寒热,在气、在血。辨证分型[5]为:
气滞血瘀型:主要表现为经前或月经期腹痛拒按,或经行不畅,经色紫黯有块,血块排出后疼痛减轻,舌紫黯或有瘀点,脉弦涩或弦滑。 治宜理气活血、化瘀止痛。 基础方用膈下逐瘀汤。若痛剧,伴有恶心呕吐者,酌加半夏、吴茱萸、陈皮以和胃降逆止呕;兼有寒症者,小腹冷痛,加艾叶、小茴香温经止痛散寒;挟热者,口渴,舌红,脉数,加栀子、黄柏、连翘清热泻火。
寒凝血瘀型:经前或经期小腹冷痛拒按,得热痛减,或经期延后,月经量少,经色暗红有块,舌黯红或有瘀点,苔白润或腻,脉沉紧。治宜温经散寒、暖宫止痛。基础方用温经汤。若痛经发作时,可酌加元胡、乌药、小茴香以理气温经止痛;四肢不温,小腹冷凉者,酌加巴戟天、熟附子以温肾助阳。
下焦湿热型:月经前小腹疼痛拒按,可伴有灼热感,或平素少腹时有疼痛,至经前疼痛加重,或带下黄稠,小便短黄,大便不爽,舌红,苔黄或黄腻,脉弦数。治宜清热燥湿,调经止痛。基础方用清热调血汤加味。如果月经过多或经期延长,酌加马齿苋、地榆、槐花以清热止血;白带量多,加黄柏清热除湿。
气血不足型:月经期或经后,小腹疼痛,喜温喜按,经水色淡,量少质稀,或月经后期,面色苍白,气短懒言,神疲乏力,纳少便溏。舌淡苔薄白,脉虚细。治宜益气养血,和中止痛。 基础方用十全大补汤加减。
肝肾不足型:月经期或月经后腹痛,月经量减少色淡,头晕耳鸣,腰膝酸软,舌淡红苔薄白脉小。 治宜益肾养肝,养血止痛。 基础方用调肝汤加味。若月经量过少,可加熟地黄、鹿角胶、枸杞子以补肾填精;腰骶酸痛剧烈者,酌加杜仲、桑寄生、狗脊以补肾气强腰膝。
总之,痛经的发生,是机体脏腑功能异常,气血阴阳失衡的结果。在疾病过程中,邪气是发病的重要条件,正气是否充足,是决定能否发病的重要因素。在治疗时,应遵循“虚则补之”、“实则泻之”、“热者寒之”、“寒者热之”的治疗法则来遣方用药才能达到理想的疗效。
参考文献
[1]陈旭,杨欢,解秸萍等.某大学女生月经及痛经情况调查.中国妇幼保健,2009,24(8):1116-1118.
[2]万同己,李萍.江西某高校女生月经状况及知识态度行为调查.中国学校卫生,2010,31(11):1381-1382.
[3] 全国妇女月经生理常数协作组.中国妇女月经生理常数的调查分析[J].中华妇产科杂志,1980,15(4):219.顾彦.中医药治疗原发性痛经的研究进展[J].内蒙古中医药,2008,(2):6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