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适应国情的节能环保生产方式是支撑蔬菜产业发展的根基

来源 :中国瓜菜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9024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亩园十亩田”是人们多年来对蔬菜生产的精辟概括,一是它指出了蔬菜生产的用工、用物投入量大,二是显示了蔬菜与大田作物之问的比较效益高。
   精耕细作是中国农民种菜的传统习惯。埂成线、畦成方、荣成垄,小毛驴拉着水车转圈圈。潺潺的细流注入田间滋润着菜苗生长。如果你登高远望形似一幅镌刻在大地的美丽画卷。这样的场景在我国沿袭了几千年,直到上世纪40-50年代,它仍然呈现在我们的视野中。即使如此的收入和精细的耕作也只能是随季节而种,随季节而长,在非生长季节人们是难以吃到时令鲜菜的。然而由于蔬菜生产与社会发展和人们的经济收入息息相关,新中国成立初期各大城市郊区虽也出现了极少量的加温温室、阳畦等保护地,但多数是作为育苗而用,真正用于生产的很少,因此,蔬菜市场存在的“淡旺矛盾”始终未能解决。
   我国保护地菜田面积的大发展是从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直至今日仍然处于符合国情的发展、巩固并逐步走向成熟的阶段。它充分说明改革开发带动了周民经济的大发展。随着人们生活的不断提高,从质到量对蔬菜市场提出了新要求,从而带动了生产方式从形式到内容的一系列变化,也就是说种菜要瞄准市场同着市场转。为了适应市场需求,生产者一是要扩大保护地面积,二是要在技术改造上增加投入。纵观蔬菜生产近30年的发展变化,笔者深深地体会到:只要结合农村的实际,符合农民的承受能力稳步前行,蔬菜事业就会发展。反之,若好大求洋热衷于搞些“面子”工程,脱离农村当前的经济状况,用大量资金搞些超前的“洋设施”,绝大多数是“短命”的。坚持“以土为主”的原则,它既符合科学原理又让农民能够接受。30年来正是塑料小拱棚、塑料大棚、日光温室这些“土设施”引导着反季节蔬菜不断发展,支撑着蔬菜供应的大半个天,使城乡人民大饱口福,也给农民带来巨大的经济收益。
  
  1 温室结构的更新与改进
  
  随着反季节蔬菜需求量的日渐增多,以往那种薄墙体(24-50cm)、短跨度(南北宽4-5m)、小容积(每栋66-132m2)的砖墙体温室即使在黄淮流域冬季不太冷的区域,若不加温也难以进行果菜类生产,已不适应时代发展要求。在上世纪80年代,由农民自创的用土堆积而成的厚墙体大温室首先在内蒙古及东北等高寒地区出现。实践证明:这种借鉴于北方丘陵山区窑洞防寒保温原理的厚墙体温室,在高寒区冬季-20℃以下的低温下,利用这种厚墙体特殊结构的温室能够种出芹菜、韭菜等耐寒及半耐寒蔬菜;春季可提前生产喜温的黄瓜、番茄、辣椒等果菜类。而黄淮流域以至北纬400以南大部分地Ⅸ,冬季在不加温的状况下利用它可进行喜温的果菜类生产,这不能不说是一个节能奇迹。
   30年来通过在生产中不断的探索、改进,目前已发展成为厚墙体(墙体底宽4-5m、上宽1~1.5m)、大跨度(南北净宽10-12m)、大容积(单栋面积667-1334m2)、半地下式(根据当地地下水位高低垄面可低于地面30-100cm)、厚覆盖(最冷季节可盖双层草)的节能型温室。这种保护地形式充分利用了自然光照,通过厚墙体大量蓄热夜间不断释放的功能和大容积温度平稳变化的特性,又通过厚覆盖减缓热量散失,抵御外界寒气的侵入。据笔者在河北测定,在外界气温10℃以下,室内低于喜温蔬菜生长的下限温度约8℃,持续时间5~6h(小时)。所谓生长的下限温度,是指在这个温度影响下,作物不能继续生长,但也不会受到伤害的温度,这种冬季生产不需加温的节能型温室,农E屯容易接受,农村易于大面积推广,尤其是近几年多数温室都配有动力卷苫机,使多年来耗时、费力的卷放草苫问题得以彻底解决。这种温室的使用效果远远高于造价高、难以进行外层覆盖的连栋式洋温室。尤其是在大力倡导“节能减排”的今天,更显示出了它的优越性。
  
  2 大拱掤内部进行多层覆盖,增强防寒保温性能
  
  大拱棚棚体高大,内部空间宽阔,作业方便,土地利用率高,一次性投资相当于节能型温室的1/4~1/5,所以就目前实有面积要大于温室。但它的最大缺憾是散热面积大,外覆盖难以进行,仅靠单层膜的保温性,冬季即使在温度不太低的黄淮流域种植耐寒蔬菜也难以成功,
   为了克服这一缺陷,群众创造出由上世纪70-80年代的单层棚逐步发展到现在的“棚中棚”,即在宽敞的空间内在距顶膜25-30cm处东西方向,用3-4cm宽的竹片,每隔100cm左右搭成支架上覆薄膜。为了降低成本内膜可选用较薄的。内膜封闭越严保温效果越好,白天内层覆盖应拉开让蔬菜充分见光并提高土壤的蓄热量。照此做法棚内可设2-3层内覆盖。据测定,每增加1层内覆盖,棚温可提高1-1.5℃。冬季外界最低气温在-10℃的黄淮流域,一般耐寒性蔬菜在2层棚内不但可以防冻害还可继续生长。以郑州为例,春节前后上市的耐寒性叶菜:芹菜、上海青、油麦菜、莴苣、菠菜、四月慢、香菜等多数来自于多层覆盖的大棚内。这些菜因处在一个稳定的保护环境下生长,品质上乘,商品性极好。
   大拱棚进行多层覆盖除作为冬季耐寒菜栽培外,在内加设小拱棚、夜间加盖草苫还可进行番茄、辣椒育苗。如果在内设置控温线、地热线,在种芽的出苗期、嫁接后的伤口愈合期、分苗后的缓苗期或天气骤变的灾害性情况下进行短期加温,还可进行黄瓜、茄子及其他一些喜温性蔬菜幼苗的培育。
   大拱棚可全方位得到光照,对光能的利用率要大于温室,但是因裸露的表面积大,散热快,对外界低温的防范能力差。如何提高大拱棚利用价值关键是要在防寒保温上想办法,目前山东寿光有的大棚户已经开始利用卷苫机在棚体外夜间加盖草苫的新尝试,使这一节能环保设施更提高了使用价值。
  
  3 节水概念菜农开始认同并逐步推行
  
  我国是一个水资源缺乏的国家,但多数农民对合理利用水资源缺乏正确的认识。归其根源:一是认为水不值钱,浇多点也多花不了几个钱,更何况到底该浇多少都拿不准、说不清。二是传统的说法浇地要“浇透”,“浇透”这是个既不能量化,又谁也说不清的模糊概念。不论苗子大小、不管需水多少、不看季节变化,不浇便罢,一浇就要“浇透”。在这种思想支配下,每次浇水都是浇得沟满畦溢,大量多余的水带着肥料进入土壤深层。造成水肥的流失浪费,而且污染了地下水源。这种习俗可以说是代代相传直至现在。但让人甚感欣慰的是近几年随着节水农业的大力推广,对传统的灌水方式带来冲击,首先是一些缺水的地方首先利用滴灌、喷灌。在一些自以为不缺水的地方,尤其是蔬菜种植较集中区域都埋有地下管道,农户通过软管把水直接引入田间,变过去的渠灌为管灌,减少了渠灌所带来的水分渗漏流失和难以控制灌水量的弊病,这不能不说是在节能、节水方面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在水资源日渐缺乏的今天,节水农业已成为我们应抓的重点工程。对于需水多、浇灌频繁的蔬菜来说大力推广滴灌,既能根据不同蔬菜不同生育期需水量的不同,利用水表来加以控制灌水量,又能在浇水的同时施入肥料,实现肥水一体化的管理。
   从总体来说我国是一个水资源和能源匮乏的国家。因此,在应用这些宝贵资源的过程中一定要精打细算,尽量挖掘利用自然光热资源“开源节流”,绝不能像西方有些国家利用石油、天然气进行温室加温生产,如若走这条路,普通老百姓对反季节时令鲜菜也只能“望菜兴叹”,就连中上等收入的消费者也会因难以承受而叫苦连天。
其他文献
甜瓜可分为二倍体和多倍体两大类型。目前的栽培品种都是二倍体甜瓜。近年本区甜瓜产业发展迅速,且以薄皮甜瓜为主,年栽培面积超过6667hm2,是当前本区农业种植结构调整中实现农民增产增收的重要发展项目之一。然而,薄皮甜瓜虽然栽培粗放,易于推广,但其种腔大、果肉薄、果皮脆、不耐贮运。在甜瓜育种上,如果能利用多倍体效应,就能提高薄皮甜瓜抗性和增加果皮、果肉厚度,提高其耐贮运性。近年,广西农业科学院园艺研究
荆灵1号是湖北省荆州农业科学院利用2032作母本、2105作父本选育的杂交一代礼品小西瓜新品种。全生育期90-95d,果实发育期约28d。果实椭圆形,果皮墨绿覆暗绿齿花纹,红瓤,中心可溶
罗伏青,男,1969年7月出生,湖南省隆回县人,1992年7月西北农业大学园艺系蔬菜专业本科毕业,1996年7月西北农业大学园艺系研究生毕业,获农学硕士学位,其间1994年11月至1996年1月在日本研修。现任湖南省瓜类研究所副所长、推广研究员,国家西甜瓜产业技术体系湖南邵阳综合试验站站长。湖南省园艺学会理事。曾任中国园艺学会南瓜分会第l、2届理事会副秘书长和湖南雪峰种业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等职务
介绍了全球已经栽培利用和具有潜在经济价值的葫芦科经济植物55种,其中食用植物35种,药用植物14种,观赏植物4种,纤维植物和砧木植物各1种,并按英国植物专家杰弗里现代分类予
中国园艺学会黄瓜分会2011年年会于7月2-3日在北国美丽的冰雪之城哈尔滨隆重召开。会议由中国园艺学会黄瓜分会主办,东北农业大学园艺学院承办。  中国园艺学会黄瓜分会副理事长、东北农业大学副校长秦智伟教授主持2日上午的开幕式。东北农业大学党委书记、校长徐梅教授致欢迎词。中国园艺学会黄瓜分会理事长、天津科润黄瓜研究所所长杜胜利研究员做了重要讲话。他简要介绍了分会的公益、学术和非赢利属性,成立分会促进
大连市金州新区七顶山街道朱家村拥有蔬菜塑料大棚面积133,33hm2全国,过去栽培大棚茄子,因受连作障碍影响,一直发展不起来。形成不了规模生产、规模效益。从2004年开始,该村采用野生茄子作砧木嫁接新技术进行再生栽培,有效克服了连作障碍,大棚茄子面积不断扩大,到2009年已发展到33.33hm2全国,占塑料大棚面积的25%。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头茬嫁接茄子每667 m2产量1.25万k
神农9号是江苏神农大丰种业科技有限公司以0184为母本、2103为父本杂交选育的中晚熟西瓜新品种。全生育期约100d,果实发育期30d左右,具有易坐果、抗病性强、品质优和高产稳产等
金秋9月,瓜果飘香。2009年9月21-24日,由国际园艺学会主办,湖南农业大学、湖南省瓜类研究所、中国园艺学会、湖南省外国专家局等共同承办的第四届国际瓜类作物学术大会在美丽的星城长沙隆重召开。开幕式上,湖南省徐明华副省长、中国园艺学会理事长方智远院士、邓秀新院士、国家农业部种植业司马淑萍副司长、国家外国专家局王营副司长、湖南农业大学校长和书记、国际园艺学会葫芦学科阿巴克主席等嘉宾与会并致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