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明清小说中很多描写了外国的形象,这些外国形象体现了当时的中国人在闭关锁国体制下对外国的看法和想象,也反映了统治阶级给民众所灌输的对外界的认识,以及部分进步知识分子对外界的感知,体现了当时中外关系的走向。下面我就根据明清小说文学中提及的部分国家这一文学基础,来简单阐释当时中国统治阶级与该国的关系和部分知识分子对该国的认识。对于与中国关系更为密切的东亚朝鲜属国和日本,以及越南等国会突出说明。
关键词:明清小说;中国;东亚
作者简介:付子昂(1998-),男,汉族,辽宁葫芦岛人,沈阳师范大学文学院2016级汉语言文学专业在读本科生。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20-0-01
中国古代文学源远流长,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自给自足的封闭自然经济,绝对中央集权的皇权统治给中国人民群众牢牢禁锢在这片东方土地,所以很多文学作品对外国的描写多是想象和猜测,毕竟只有少数经商者和政府官员才会和外界有着稍多一些的联系,大部分民众对外界更是一无所知。比如起初的《山海经》它反映了当时中原乃世界之中心,一切中原以外的地方都是荒诞、魔幻的不宜生存之地,再如唐人传奇《枕中记》、《南柯太守传》中所谓浮石国,据小说第七回“此乃东海之中……这里向来少有人居,自秦时卢生畏始皇暴虐,托言带童男童女往海岛求长生仙草,却暗挚家避藏于此”云云,这些文章可能让人联想到日本国和徐福东渡的传说。这就渐渐形成了文学模式,也形成了中华民族“世界之中心”的心理认同。同样这种心理认几乎同伴随中国封建社会的始终,直到清朝中后期才有人意识到什么是真正的世界。而在封建经济已经衰落,皇权统治高度加强的明清社会,世界已经是“三千年未有之变局”。所以明清小说对外国的描写还是带有传统的蔑视,“天朝上邦”的思想依然在明清小说中占据主导地位,却不知已然与唐宋时期的世界完全不同,下面就不同国家说明。
一、日本
日本是一个与中国一衣带水,交往密切的国家之一。从传说中的徐福东渡到隋唐时期的遣隋唐使,可以说在中国古代日本一直以中国为师,却又总想脱离中国达到在地区有所影响力的目的。明朝末期,日本从荷兰地区已经开始对西方有着比中国更多的认识,在日本形成了一股“兰学”。同是海洋国家,日本开启了在海上寻求出路的思索,于是嘉靖年间便有了日本海盗侵扰中国东南沿海的历史。所以出于传统蛮夷思想的继承和现实的状况,小说对于日本的描写多用“倭寇”等词语,日本在中国明清时期各不同题材的小说的描写中基本都是负面形象。如《水浒后传》第三十五回中对日本有这样一段描述:其国在大海岛中绵亘数千里,管辖十二州,多金银珍异之物。其人虽好诗书古玩,却贪诈好杀,又名侨国。那 侨王鸷戾不仁,黩货无厌。十二州共有十万雄兵,虎踞海外,高丽国与他附近,常过去抢掠,每想暹罗繁富之国,要来吞并。再如《喻世明言》中《杨老八越国奇逢》中对倭寇形象的描写。这些都是人民群众对当时日本国感情的一种反映,也体现了中日关系基本是一种敌对关系,但是中国在对日本外交军事方面依然占有优势,要不然怎么可能直到1895年甲午战争战败的时候才从通天帝国的梦中惊醒过来呢。
二、朝鲜
朝鲜是中國的附属国,因此中国对朝鲜的态度自然就比日本要好得多。但是我认为这种好不是现今意义上的睦邻友好,从文学作品所反映的是一种居高临下的一种安抚,而且明清小说谈及朝鲜的历史跨度之大,可以说是各个时期的朝鲜历史。值得注意的是明清小说谈及朝鲜多是战争故事,大多讲的是中国平息朝鲜国的叛乱,因此大多数我们众所周知的人物形象诸如薛仁贵、秦琼等英雄人物被小说创作者创造出来了。但根据历史事实我們不难发现,在隋炀帝征伐高丽的几场战争其实并不都是得胜而归的,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但是清代褚仁获在《隋唐演义》中刻画的秦琼这一人物形象似乎完全脱离了历史事实,反而是位足智多谋、骁勇善战的军事奇才。所以我在这里认为涉猎朝鲜的英雄主义色彩的小说是为了突出君主的,为何突出君主?因为我们对于朝鲜来讲是宗藩关系,而且这一关系持续了几乎整整明清两代。所以相比较历史的真实性,小说作家们或许更愿意津津乐道些在我们保护伞下的朝鲜,对它持有着安抚的态度。
三、越南
越南也是和中国关系最为密切的国家之一,它和朝鲜一样同属于中国的附属国,而且在汉到唐这几百年间,越南甚至隶属于中国版图。但就地理位置而言,越南和中国有山水相隔,所以两国的交往只是边民交往较多。但这不影响中国人对越南的了解,从涉及越南的小说中我们发现,相比于朝鲜而言,我们对越南的描写似乎少了些英雄主义的歌颂,而更多的是借助越南遥指中国的社会情况,其中不乏某些作品可以作为历史文献对当时中越关系进行直接的考证。如清初《照世杯》卷三《走安南玉马换猩绒》对广西地方与安南交界边贸情况的描写,就是史书中所不易看到的。所以中国对于越南的关系我认为更多的是维持在正常的朝贡贸易即可,从未指和它的关系能够升级。
总之,从文学表现上来看,中国和东亚诸国的关系在明清时期依然大体上维持在“天朝上国,万邦来贺”的境地。毕竟小说是时代最鲜明的反映,尽管此时的小说没有获得正统地位,但是它在很大程度上反映着明清中国在东亚的地位和他的国际关系。
参考文献:
[1]刘勇强.明清小说中的涉外描写与异国想象[J].文化遗产,2006,133—143.
关键词:明清小说;中国;东亚
作者简介:付子昂(1998-),男,汉族,辽宁葫芦岛人,沈阳师范大学文学院2016级汉语言文学专业在读本科生。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20-0-01
中国古代文学源远流长,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自给自足的封闭自然经济,绝对中央集权的皇权统治给中国人民群众牢牢禁锢在这片东方土地,所以很多文学作品对外国的描写多是想象和猜测,毕竟只有少数经商者和政府官员才会和外界有着稍多一些的联系,大部分民众对外界更是一无所知。比如起初的《山海经》它反映了当时中原乃世界之中心,一切中原以外的地方都是荒诞、魔幻的不宜生存之地,再如唐人传奇《枕中记》、《南柯太守传》中所谓浮石国,据小说第七回“此乃东海之中……这里向来少有人居,自秦时卢生畏始皇暴虐,托言带童男童女往海岛求长生仙草,却暗挚家避藏于此”云云,这些文章可能让人联想到日本国和徐福东渡的传说。这就渐渐形成了文学模式,也形成了中华民族“世界之中心”的心理认同。同样这种心理认几乎同伴随中国封建社会的始终,直到清朝中后期才有人意识到什么是真正的世界。而在封建经济已经衰落,皇权统治高度加强的明清社会,世界已经是“三千年未有之变局”。所以明清小说对外国的描写还是带有传统的蔑视,“天朝上邦”的思想依然在明清小说中占据主导地位,却不知已然与唐宋时期的世界完全不同,下面就不同国家说明。
一、日本
日本是一个与中国一衣带水,交往密切的国家之一。从传说中的徐福东渡到隋唐时期的遣隋唐使,可以说在中国古代日本一直以中国为师,却又总想脱离中国达到在地区有所影响力的目的。明朝末期,日本从荷兰地区已经开始对西方有着比中国更多的认识,在日本形成了一股“兰学”。同是海洋国家,日本开启了在海上寻求出路的思索,于是嘉靖年间便有了日本海盗侵扰中国东南沿海的历史。所以出于传统蛮夷思想的继承和现实的状况,小说对于日本的描写多用“倭寇”等词语,日本在中国明清时期各不同题材的小说的描写中基本都是负面形象。如《水浒后传》第三十五回中对日本有这样一段描述:其国在大海岛中绵亘数千里,管辖十二州,多金银珍异之物。其人虽好诗书古玩,却贪诈好杀,又名侨国。那 侨王鸷戾不仁,黩货无厌。十二州共有十万雄兵,虎踞海外,高丽国与他附近,常过去抢掠,每想暹罗繁富之国,要来吞并。再如《喻世明言》中《杨老八越国奇逢》中对倭寇形象的描写。这些都是人民群众对当时日本国感情的一种反映,也体现了中日关系基本是一种敌对关系,但是中国在对日本外交军事方面依然占有优势,要不然怎么可能直到1895年甲午战争战败的时候才从通天帝国的梦中惊醒过来呢。
二、朝鲜
朝鲜是中國的附属国,因此中国对朝鲜的态度自然就比日本要好得多。但是我认为这种好不是现今意义上的睦邻友好,从文学作品所反映的是一种居高临下的一种安抚,而且明清小说谈及朝鲜的历史跨度之大,可以说是各个时期的朝鲜历史。值得注意的是明清小说谈及朝鲜多是战争故事,大多讲的是中国平息朝鲜国的叛乱,因此大多数我们众所周知的人物形象诸如薛仁贵、秦琼等英雄人物被小说创作者创造出来了。但根据历史事实我們不难发现,在隋炀帝征伐高丽的几场战争其实并不都是得胜而归的,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但是清代褚仁获在《隋唐演义》中刻画的秦琼这一人物形象似乎完全脱离了历史事实,反而是位足智多谋、骁勇善战的军事奇才。所以我在这里认为涉猎朝鲜的英雄主义色彩的小说是为了突出君主的,为何突出君主?因为我们对于朝鲜来讲是宗藩关系,而且这一关系持续了几乎整整明清两代。所以相比较历史的真实性,小说作家们或许更愿意津津乐道些在我们保护伞下的朝鲜,对它持有着安抚的态度。
三、越南
越南也是和中国关系最为密切的国家之一,它和朝鲜一样同属于中国的附属国,而且在汉到唐这几百年间,越南甚至隶属于中国版图。但就地理位置而言,越南和中国有山水相隔,所以两国的交往只是边民交往较多。但这不影响中国人对越南的了解,从涉及越南的小说中我们发现,相比于朝鲜而言,我们对越南的描写似乎少了些英雄主义的歌颂,而更多的是借助越南遥指中国的社会情况,其中不乏某些作品可以作为历史文献对当时中越关系进行直接的考证。如清初《照世杯》卷三《走安南玉马换猩绒》对广西地方与安南交界边贸情况的描写,就是史书中所不易看到的。所以中国对于越南的关系我认为更多的是维持在正常的朝贡贸易即可,从未指和它的关系能够升级。
总之,从文学表现上来看,中国和东亚诸国的关系在明清时期依然大体上维持在“天朝上国,万邦来贺”的境地。毕竟小说是时代最鲜明的反映,尽管此时的小说没有获得正统地位,但是它在很大程度上反映着明清中国在东亚的地位和他的国际关系。
参考文献:
[1]刘勇强.明清小说中的涉外描写与异国想象[J].文化遗产,2006,133—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