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北京的庙会兴起于明代,入清而大盛,最著名的是东庙(隆福寺)、西庙(护国寺)和白塔寺,每月按照阴历不同的日子轮流营业。此外,“鼓楼后头”也是一处闹市,而且常年营业。但到了炎炎夏日,人多拥挤,这些地方的经营会受影响。大约自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开始,每年过了五月节(端午节),便有人在什刹海兴湖边高搭席棚,开设茶座儿,办起了以吃食为主的临时性市场。当年什刹海的荷花最盛,所以约定俗成地起名为“荷花市场”。
八宝莲子粥
在什刹海的“荷花市场”内,每见游人路过,便有茶房在席棚里喊:“八宝儿莲子粥,杏仁儿豆腐,里边儿请!里边儿得看荷花!”
莲子粥,本是一般家庭的四季粥品,用一般的生莲子熬制即可,北京周围产莲子的地方很多,本不属贵重食品。
所谓“八宝儿莲子粥”,是专为暑热天气熬制的粥品,主料除粳米和薏仁米外,要有糖莲子、瓜条(糖渍冬瓜肉)、桂圆肉、核桃仁儿、葡萄干儿、青梅果脯等等。熬制时,各式果料搭配合理,浓淡适宜,出锅后色泽淡雅,香而不酽,甜而不厚,确系粥中精品。
冰镇“河鲜儿”
冰镇“河鲜儿”是什刹海荷花市场特有的季节性高档食品。除此之外,要想吃冰镇“河鲜儿”,只能到北海的仿膳去了。
卖冰镇“河鲜儿”的摊位,都设在临水搭建的敞亮的席棚里,沏上一壶香茶之后,便有服务人员(“茶房”)托来一个干干净净的“冰碗儿”,上面码放着切好的洁白细嫩的莲藕,刚上河的去皮菱角、莲蓬籽儿、鸡头米,以及剥得整整齐齐的鲜核桃仁儿、鲜杏仁儿等等,都是冰镇过的。要想买走,服务人员会拿一张鲜嫩翠绿的荷叶,为顾客包得严严实实,到家不散不漏。
此种冰镇“河鲜儿”,一是因为新鲜、质优,二是因为融入了大量的劳动力成本,价格自然不菲,一般游人只能望之兴叹而已。
扒糕、凉粉儿和拨鱼儿
扒糕、拨鱼儿和凉粉儿都是夏季庙会上物美价廉的畅销食品。
用和好的莜麦面蒸成圆坨,是为扒糕。出售时下置天然冰一块,上面盖块堂布手巾,再把蒸好的扒糕坨放于其上冰镇。吃扒糕时,用片儿刀把扒糕削成不规则的小长条儿,放到碗中,加咸胡萝卜丝儿,以及酱油、芝麻酱、芥末糊和醋,既酸且辣,炎炎夏日,用以诱人。
卖扒糕的摊位,一般都带有凉粉儿、拨鱼儿。凉粉儿,就是用绿豆淀粉熬成浓度适中的糊状,放到盆儿里或大碗里锭成圆坨儿,也叫焖子,吃的时候,切成小长条儿,加佐料如扒糕。
拨鱼儿也是用绿豆淀粉熬成浓度适中的糊状,徐徐倒入不断摇动大号漏勺,下置大凉水盆,于是断断续续形成了小小纺锤形的鱼状;售前放到冰水中“拔”,吃时捞在碗中,加佐料亦如扒糕。
雪花儿酪
雪花儿酪可以看成为“中国式的冰激凌”。儿时每见庙会或荷花市场,有小贩用一高装木桶,内置一密闭铁桶,之间装满碎冰渣及盐。铁桶上有一轴,用绳来回扯之,可使铁桶往复转动。小贩一边扯,一边吆喝,盛出来的雪花儿酪,如同刨冰一般,内有果汁或糖水,吃起来甘凉酸甜,冰冷及齿。
然而此种雪花儿酪,大都以生水制作,晚近,糖精和各种食用香精兴起,掺杂使假应运而生,所以家长惧怕肠道传染病,绝不允儿童购买此种冷食。
除了上面提到的这些,还有一些特色小吃,不仅仅在“荷花市场”有售,而是当年在老北京到处都能买得到的夏季消暑食品。
粽子
粽子也是北京的节令食品,大都是江米小枣的。大概是因为家中不好做的缘故,豆沙馅的粽子并不多见。想吃叉烧肉和火腿粽子,那必需去稻香村等南味食品店买。
我上中学的时候,每到春夏之交,总见街上有一挑挑儿的老者,前后两个棕色的圆箩,专卖粽子。所包粽子极小,大约比一元硬币略大,五个装一小白瓷盘儿,上浇糖汁和洒玫瑰苜蓿,旁备一把乌木柄的小银叉子,干净漂亮。看了既惹人喜爱,又勾人馋虫,这样的小本经营,真算是做到家了。
酸梅汤
酸梅汤是北京夏季的知名饮品,消暑解渴,莫此为甚。
家庭自制酸梅汤并不复杂。比如,到中药店买乌梅50克,放在沙锅里煮出香味儿,把乌梅捞出,再放冰糖至适口,冷却后加点儿糖桂花,放入容器冰镇即可。
据说,酸梅汤最早来自宫廷太医院暑热时期自制的一种汤剂,后来流传民间。据传,店铺自制的酸梅汤,是用滚水沏泡而不是熬,放的是“潮白糖”(一种未脱色的白糖)而非冰糖。所以,要把酸梅汤做好也不是那么容易,不然,何以会出现多家著名的酸梅汤店呢?
崇彝的《道咸以来朝野杂记》中,有一则评论,十分珍贵,他说,酸梅汤“向以琉璃厂信远斋及前门大街九龙斋最负盛名,其实不如西单之秋家梅汤(自注:秋姓,行五,为刑部之吏)……余品信远味太浓,九龙味太清,惟秋家梅汤得其中耳。”
鲜菱角与老鸡头
鲜菱角和老鸡头,都是北京夏季的普通食品,届时,沿街叫卖之声不绝于耳。
卖菱角小贩的手里,总是拿着一把专用的剪刀,等顾客挑好菱角之后,先剪去两端的菱角尖儿,再横向一剪,把菱角剖为两半儿,用荷叶包好,就可以拿回去吃了。所以菱角筐里,一定要有整张的荷叶做包装用。
老鸡头也叫鸡头米,学名“芡实”,生于水中,当年什刹海、故宫周围的筒子河,乃至东便门儿外“二闸儿”等荷花茂密处,都有冒出水面的老鸡头生长,因此老鸡头也可说是北京特有的一种水产。
刚上河的老鸡头浑身是刺儿,外皮很不好剥,所以买回家的,大都是由卖者剥好的鸡头米。鸡头米有老嫩之分,太老了芡实发干,嚼在口里太艮硬;太嫩了,去皮之后的芡实柔而软,没有什么可嚼的,所以,以不老不嫩、又香又“有嚼头”的“二苍”鸡头米为最佳。
杏仁儿豆腐
杏仁儿豆腐是用水发杏仁磨浆(最好加几粒苦杏仁,以增加香气),兑入熬制好的“洋粉”(亦称“冻粉”或“琼脂”),加冰糖,分别倒入碗中,冷却而成。食前,需放入“冰桶”中冰镇;取出后,上洒一些散碎的蜜饯果料,入口干凉清爽,有清热祛暑之功效,是当年老幼咸宜的一种消暑食品。
八宝莲子粥
在什刹海的“荷花市场”内,每见游人路过,便有茶房在席棚里喊:“八宝儿莲子粥,杏仁儿豆腐,里边儿请!里边儿得看荷花!”
莲子粥,本是一般家庭的四季粥品,用一般的生莲子熬制即可,北京周围产莲子的地方很多,本不属贵重食品。
所谓“八宝儿莲子粥”,是专为暑热天气熬制的粥品,主料除粳米和薏仁米外,要有糖莲子、瓜条(糖渍冬瓜肉)、桂圆肉、核桃仁儿、葡萄干儿、青梅果脯等等。熬制时,各式果料搭配合理,浓淡适宜,出锅后色泽淡雅,香而不酽,甜而不厚,确系粥中精品。
冰镇“河鲜儿”
冰镇“河鲜儿”是什刹海荷花市场特有的季节性高档食品。除此之外,要想吃冰镇“河鲜儿”,只能到北海的仿膳去了。
卖冰镇“河鲜儿”的摊位,都设在临水搭建的敞亮的席棚里,沏上一壶香茶之后,便有服务人员(“茶房”)托来一个干干净净的“冰碗儿”,上面码放着切好的洁白细嫩的莲藕,刚上河的去皮菱角、莲蓬籽儿、鸡头米,以及剥得整整齐齐的鲜核桃仁儿、鲜杏仁儿等等,都是冰镇过的。要想买走,服务人员会拿一张鲜嫩翠绿的荷叶,为顾客包得严严实实,到家不散不漏。
此种冰镇“河鲜儿”,一是因为新鲜、质优,二是因为融入了大量的劳动力成本,价格自然不菲,一般游人只能望之兴叹而已。
扒糕、凉粉儿和拨鱼儿
扒糕、拨鱼儿和凉粉儿都是夏季庙会上物美价廉的畅销食品。
用和好的莜麦面蒸成圆坨,是为扒糕。出售时下置天然冰一块,上面盖块堂布手巾,再把蒸好的扒糕坨放于其上冰镇。吃扒糕时,用片儿刀把扒糕削成不规则的小长条儿,放到碗中,加咸胡萝卜丝儿,以及酱油、芝麻酱、芥末糊和醋,既酸且辣,炎炎夏日,用以诱人。
卖扒糕的摊位,一般都带有凉粉儿、拨鱼儿。凉粉儿,就是用绿豆淀粉熬成浓度适中的糊状,放到盆儿里或大碗里锭成圆坨儿,也叫焖子,吃的时候,切成小长条儿,加佐料如扒糕。
拨鱼儿也是用绿豆淀粉熬成浓度适中的糊状,徐徐倒入不断摇动大号漏勺,下置大凉水盆,于是断断续续形成了小小纺锤形的鱼状;售前放到冰水中“拔”,吃时捞在碗中,加佐料亦如扒糕。
雪花儿酪
雪花儿酪可以看成为“中国式的冰激凌”。儿时每见庙会或荷花市场,有小贩用一高装木桶,内置一密闭铁桶,之间装满碎冰渣及盐。铁桶上有一轴,用绳来回扯之,可使铁桶往复转动。小贩一边扯,一边吆喝,盛出来的雪花儿酪,如同刨冰一般,内有果汁或糖水,吃起来甘凉酸甜,冰冷及齿。
然而此种雪花儿酪,大都以生水制作,晚近,糖精和各种食用香精兴起,掺杂使假应运而生,所以家长惧怕肠道传染病,绝不允儿童购买此种冷食。
除了上面提到的这些,还有一些特色小吃,不仅仅在“荷花市场”有售,而是当年在老北京到处都能买得到的夏季消暑食品。
粽子
粽子也是北京的节令食品,大都是江米小枣的。大概是因为家中不好做的缘故,豆沙馅的粽子并不多见。想吃叉烧肉和火腿粽子,那必需去稻香村等南味食品店买。
我上中学的时候,每到春夏之交,总见街上有一挑挑儿的老者,前后两个棕色的圆箩,专卖粽子。所包粽子极小,大约比一元硬币略大,五个装一小白瓷盘儿,上浇糖汁和洒玫瑰苜蓿,旁备一把乌木柄的小银叉子,干净漂亮。看了既惹人喜爱,又勾人馋虫,这样的小本经营,真算是做到家了。
酸梅汤
酸梅汤是北京夏季的知名饮品,消暑解渴,莫此为甚。
家庭自制酸梅汤并不复杂。比如,到中药店买乌梅50克,放在沙锅里煮出香味儿,把乌梅捞出,再放冰糖至适口,冷却后加点儿糖桂花,放入容器冰镇即可。
据说,酸梅汤最早来自宫廷太医院暑热时期自制的一种汤剂,后来流传民间。据传,店铺自制的酸梅汤,是用滚水沏泡而不是熬,放的是“潮白糖”(一种未脱色的白糖)而非冰糖。所以,要把酸梅汤做好也不是那么容易,不然,何以会出现多家著名的酸梅汤店呢?
崇彝的《道咸以来朝野杂记》中,有一则评论,十分珍贵,他说,酸梅汤“向以琉璃厂信远斋及前门大街九龙斋最负盛名,其实不如西单之秋家梅汤(自注:秋姓,行五,为刑部之吏)……余品信远味太浓,九龙味太清,惟秋家梅汤得其中耳。”
鲜菱角与老鸡头
鲜菱角和老鸡头,都是北京夏季的普通食品,届时,沿街叫卖之声不绝于耳。
卖菱角小贩的手里,总是拿着一把专用的剪刀,等顾客挑好菱角之后,先剪去两端的菱角尖儿,再横向一剪,把菱角剖为两半儿,用荷叶包好,就可以拿回去吃了。所以菱角筐里,一定要有整张的荷叶做包装用。
老鸡头也叫鸡头米,学名“芡实”,生于水中,当年什刹海、故宫周围的筒子河,乃至东便门儿外“二闸儿”等荷花茂密处,都有冒出水面的老鸡头生长,因此老鸡头也可说是北京特有的一种水产。
刚上河的老鸡头浑身是刺儿,外皮很不好剥,所以买回家的,大都是由卖者剥好的鸡头米。鸡头米有老嫩之分,太老了芡实发干,嚼在口里太艮硬;太嫩了,去皮之后的芡实柔而软,没有什么可嚼的,所以,以不老不嫩、又香又“有嚼头”的“二苍”鸡头米为最佳。
杏仁儿豆腐
杏仁儿豆腐是用水发杏仁磨浆(最好加几粒苦杏仁,以增加香气),兑入熬制好的“洋粉”(亦称“冻粉”或“琼脂”),加冰糖,分别倒入碗中,冷却而成。食前,需放入“冰桶”中冰镇;取出后,上洒一些散碎的蜜饯果料,入口干凉清爽,有清热祛暑之功效,是当年老幼咸宜的一种消暑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