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慈善展现出女性高管的独特柔性魅力
嘉宾
徐静洁 美伦物业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
胡丽芬 毕马威华振会计师事务所上海分所合伙人
李鸿雁 甲骨文技术产品业务部高级发展经理
王玉红 太平人寿产品市场部总经理
高荣雁 宏安瑞士酒店人力资源总监
主办: 经理人杂志社
场地: 上海宏安瑞士酒店一层咖啡厅 (愚园路1号)
时间: 2008年7月11日下午2:00~5:00
主持: 李薇
摄影: 小竹
为“汶川大地震”奉献救助的全民族热忱,使企业慈善成为今年商界的热门公益话题。而随着近年来企业家个人慈善和公司慈善逐渐成为评价其社会责任的重要指标,公益慈善行动作为特殊的社交平台,也成为铿锵玫瑰们展现拳拳爱心的新领域。
慈善展现了女性经理人上善若水的温柔一面,精神的纯良提升,也放射出职场以外悲悯亲和的柔性魅力。本次活动就围绕这些话题展开:您公司和您自身是否重视慈善公益?令您印象深刻有哪些活动?您眼中最令人钦佩的慈善企业家是谁?
徐静洁:慈善来自与人为善
汶川地震,慈善表象是捐钱捐物,其背后是一种与人为善的意识,这种善的意识从根本上决定了人们的行动。中华民族其实是有这种历史渊源的,5000年文明并不热衷于称王称霸,而是以仁义礼智为先。我和我的孩子一起学国学,意识到慈善的根在我们的文化根本中就已流传开来。
其实5月12日地震,当时因为通讯、交通受阻,新闻报道还不详尽,大家以为不是很严重。14日我们本来是准备到成都谈一个项目,还在想机场关闭会影响工作进度。但到第二天,知道是8.0级的特大地震,受灾面积广大,同事们都在祈祷但愿山区人烟稀少,能减轻人员伤亡。随后舆论铺天盖地,不幸的是伤亡巨大,大家都非常自觉地参与到赈灾捐助里面来,没有一个人问我“咱们应该捐多少?”,都是竭尽所能,决不吝啬。这次可以说是发动慈善到前所未有的宽泛和深入,上到亿万富翁,下到乞丐游民,都慷慨参与,这反映了全民族的慈悲心。
我们公司规模不大,没有刻意定期去组织公益活动,多以个人自发为主。慈善不在于多大的排场和高昂的费用,也不能以捐钱多少来量化人的高尚程度,而在力所能及。比尔·盖茨曾经说过,创业的时候有人游说他捐款,他说我现在的社会责任就是把公司做好,生存下来。而如今他有能力有时间完全投身慈善了,表现是因时而变,但慈善心却是始终不变的。
胡丽芬:慈善切勿执着回报
地震发生时,毕马威成都分公司有200多人。在确认公司员工安全后,大家都很希望就近地去做赈灾志愿者,哪怕只是抬个担架,运点食品,但也觉得巨大灾难下人力的渺小。
相比更大的跨国公司,我们7000名员工捐的钱也许不算多,登不上华丽的排行榜,我们更愿意直接接触到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即使人力物力会被分配到很偏远的地方。
我们公司在香港有一个专项慈善基金会,是长期支持一些慈善组织和项目的,这样操作更加有合规性和持续性。公司会定期赞助几项志愿者活动,可以选择报名参加,竞争还十分激烈,如去年送10个员工去乌鲁木齐,做外国医疗组织到偏远贫困地区行医时的随团翻译、宣传等工作,由公司负担全程费用。辛苦但机会难得,回来的人都还想再去。
社会责任是长期的,而非碰到灾难才去表现。慈善对自身的回报,在于行为本身而非结果,你不能太去期待受赠的人的感谢,这并非你发挥善心的目的,越计较越会不快乐,有目的的功德便不纯粹,做就做了,不是为了记录。
李鸿雁:慈善就在亲力亲为
甲骨文针对特定的捐助活动,一般是把员工捐款集中到美国总部去,公司在此基础上再增加一个数额,过程严格,都要按美国法律走。这次地震赈灾中国公司的员工捐助数额大概是几百万元,现在还在不断增长,要8月底可能才会有个总数额出来。
我们每年都有定期的全球公益活动—“志愿者日”,在大的分公司所在地如北京、深圳、上海,会选择在春暖花开的时候,组织员工集体访问慈善机构。我参与了三次,比如探访孤儿院、老人院和民工子弟学校,主要目的并非单纯去捐钱,而是亲力亲为给他们帮助。另外我们每年员工都会有CLUB活动费用,大家这几年做团队活动都比较节省,今年碰到雪灾、地震就把盈余集合起来,由受灾当地同事组织购买实用物资如帐篷、药品、食品等捐出去。
参与慈善体现了公司人性化的方面,我们是软件公司,大家平时都很忙个性化又很强,研发的人埋头苦干沟通少,市场的人为了业务到处跑,一个部门的同事未必能时常见面。我们却在公益活动中感受其乐融融和施予是福,增进了集体荣誉感。
王玉红:慈善重在言而有信
说到慈善先锋企业家,我比较佩服盖茨和巴菲特,财产的全部或绝大部分说到做到捐出来,言行一致绝不含糊。
虽然保险同行有不少大头捐款都是几千万,但我们还在成长中,这次募集的总共大概500多万,也聊表寸心。同时我们也是受灾企业,除了部分客户需要赔付以外,四川分公司有2000多名员工,办公设施、房屋也有倒塌,幸运的是一个星期以后,四川分公司总经理告诉我们所有外出员工都没有事。
同时,行善而非给他人造成困难是慈善的前提条件。我们组织了几批员工去灾区前线做志愿者,基本就是忙完3天就回来再轮流,因为当地食宿条件匮乏,如果没有特殊技能,又水土不服、自己携带的食物药品用完,还要动用救灾物资,岂不给灾民同胞添麻烦。
慈善使员工对企业保有好感和忠诚,同时也带领员工成长,净化心灵。一些80后对名利也许不是太有所谓,却喜欢做有意义的事,像《士兵突击》里倡导的理念。因为操作关于地震的项目,他们毫无怨言地天天加班到深夜,我都觉得不可思议。这次灾难之后大家生活观价值观得到统一,沟通也减少了障碍。
高荣雁:慈善专注予人所需
作为HR部门来讲,遇到地震的第一时间是为稳定和关心普通员工,因为大部分都来自外地。我们首先是查询哪些员工来自四川,家中是否受灾,是否需要帮助;其后就是积极参与捐款捐物活动,比如全力支持SMG东方卫视组织的11位著名导演拍摄“赈灾公益短片行”的行程,看到那些感人片段和催泪镜头,我们感到自己也实实在在为赈灾贡献了一份力量,虽然微薄,但却欣慰。
其实我们瑞士集团总公司一直在持续捐助支持全球SOS儿童村项目,与中国的有关组织也在接洽中,不过目前还未有具体开展。比如总集团每月和特别节日会派员工代表带礼物和善款到各国儿童村看望孤儿,看看他们最需要什么,第一时间向全球发出请求。最需要的就是最值得的,即使花不了多少钱,达到的效果却如雪中送炭,暖人心灵。
我来自新加坡,以前也一直关注南亚的民间慈善活动,比如前几年海啸的孤儿孤老捐助活动,比如每年都定期购买手残人士用脚绘制的节日卡片,觉得寄给朋友饱含爱心又警醒惜福。来到中国三年,也看到了从个人到集体到社会,中国的慈善力量在渐渐发展壮大。
附文:
我印象深刻的慈善经历
徐静洁:今年春节我收到一个世界儿童组织贫困助学基金的倡议,200块就可以保证一个贫困孩子一年学费,女儿主动提出捐赠一次钢琴课学费,表现了她稚嫩的爱心,也增加了自学钢琴的热情和自觉性。
胡丽芬:我们上海办公室在恒隆广场,在奢侈品集中地背后的老城还有很多孤寡老人,中午我们有时组织年轻员工去看望他们,陪伴和聊天。其实他们不需要钱,只要晚年开心,做这种义工也只需小小时间的付出,一次半小时就够。同时,这些员工也在和老人的相处中重拾繁忙工作中久违的亲情友爱,意识到父母长辈的恩情,可以说一举两得。
李鸿雁:那次在民工子弟学校的“志愿者日”,我们教小孩子英文、唱歌、做游戏,看到这些贫困的孩子们还能如此热爱学习和享受童趣。比如他们会问有趣的问题:“甲骨文公司是干什么的?写古文的么?”我们就耐心的解释,引发他们对科技和软件行业的兴趣,也许有一天因为我们的小小善意,其中会有人成长为未来出色的甲骨文员工呢。
王玉红:前不久在推出一种保险产品的时候,准备每卖一份就抽出10块钱,总共累计100万捐赠给红十字会下的小天使基金。红十字会却表示要累计到100万才能正式命名推出,我们觉得很奇怪。了解情况后才知道,他们以前被一些利用慈善组织名义却善款不实的企业家“忽悠”了很多次,结果让人遗憾。后来我们就从公司预算中提前抽出50万表示诚意,因为是临时增加的预算,还颇费一番周折。并保证半年以后增加到100万,最后终于促成此举。
高荣雁:上月我们德国的兄弟酒店发给全世界的分公司一个同样的邮件,说他们附近的SOS儿童村里的孩子们很需要彩色铅笔来画画。不久,全世界的同事都给德国发起人寄去了大批的绘图用具,行动之快之踊跃超乎想象。这些投入很少,却也温暖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