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音乐教育与德育是教育的两个方面,它们互相独立不可代替,却又相互关联、相互影响,两者有诸多互通点,本文简述之。
一、情感体验是互联的信息通道
1.情感是德育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情感是由一定事物引起的主观体验的心理过程。一般表现为喜、怒、哀、乐、爱、憎、欲等。它是一种比较高级的、复杂的心理现象。当一个人对某些事物持有欢迎的态度时,在接触这些事物的过程中就会产生喜爱、快乐的情感;反之,如果对某些事物持反对态度时就会产生憎恶、悲哀情绪。可见体验是情感最基本的特点之一。道德教育的结构因素包括: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也就是我们所讲的知、情、意,其中每一个因素都有人们对事物的情感反映,如道德认识中的爱憎意识就是情感的表现。学生对社会事物的态度,就是情感的外在观照。由此可见,情感既是德育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连接美育的中介环节。
2.情感体验是音乐教育与德育的互联通道
所谓情感体验,它是指个体对自己情感状态的意识。它作为外在对象和主体关系的反映,是在认识的基础上产生的。情绪、情感含有主体的思想信息,具有明显的信息功能。沙克特的理论认为,有意识的情绪体验是刺激因素、生理因素和认知因素三个来源的信息输入的整合,而其中认知因素又起着决定作用。由于情绪、情感具有信息的功能作用,可由信息源传播开去,情感才可能具有感染的力量。众所周知,音乐是凭借声波振动而存在,在时间中展现,并通过人的听觉器官而引起各种情绪反映和情感体验的艺术。《毛诗序》说:“情发于声,声成文,谓之音。”也说明了这个道理。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对此有过精辟的论述:“在语言已经穷尽的地方,音乐才开始它起作用的领域,那些无法用语言告诉人的东西,可以用音乐的旋律来诉说,因为音乐是直接表达人们情绪和内心感受的,在这方面应当注意到,音乐是对年轻的心灵起作用的不可替代的手段。”由此可以说,情绪、情感体验既是音乐审美心理一个重要的环节,也是德育结构中的重要构成。当它转化为情感信息后,不仅为音乐教育与道德教育之间的互联关系建立了一座双向沟通的“桥梁”,而且能使学生在不知不觉、潜移默化之中受到音乐艺术美的启迪和道德意识的教育。
二、音乐教育中的道德价值取向
音乐教育是进行美育的重要途径,而美育中蕴含着丰富的道德内涵。其价值取向有以下两个方面。
1.精神价值
音乐教育中的道德价值取向表现在精神价值方面。古希腊著名学者亚里士多德认为,音乐具有以下功能:①教育;②净化;③精神享受。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音乐乃是一种使人迷恋善良、美和人道精神的最奇妙、最精细的手段。”由于音乐教育是一种艺术教育,而艺术教育又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它属于精神文明范畴。因此,音乐教育不但能为人们提供丰富多彩的精神食粮,满足人的精神需要,而且在陶冶人的情感,培养人的道德品质,塑造人的精神品格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俄罗斯杰出的作曲家柴科夫斯基是一个善于用旋律来表现情怀的音乐大师。1877年,列莆·托尔斯泰应柴科夫斯基和鲁宾斯坦的邀请,参加莫斯科音乐院为他举办的音乐会,当乐团演奏《D大调弦乐四重奏》第二乐章《如歌的行板》时,大文豪托尔斯泰被那情感深挚、沉郁哀愁的旋律深深地打动了,随着琴声的奔泻,他仿佛听到了在贵族、地主残酷压迫下的俄罗斯农奴的痛苦呻吟。此刻,托尔斯泰被感动得泪流满面,百感交集,他感叹地对柴可夫斯基说:“我已接触到了忍受苦难的俄罗斯人民的灵魂深处!”通过托尔斯泰欣赏这一作品的情景,我们可以领悟到,音乐对人所产生的精神价值是巨大的。可以说,音乐是一种精神,是一种自然的力。
2.情感动力价值
音乐教育中的情感动力价值主要体现在受教育者的情感陶冶上。我们知道,情感是人们不懈地去追求、探索的动力。音乐作品凝聚着艺术家的情感,而受教育者在欣赏、创作艺术作品时,必须有丰富的情感活动与之相伴随,从而净化自己的心灵,形成追求高尚、美好道德情操的强烈动机与愿望。优秀的音乐作品是时代的镜子、革命的号角,对人的情感具有较大的激励、鼓舞和教育的作用。关于音乐的情感动力价值作用,革命音乐家马可《在歌声的回忆》一文中,有过这样一段的记叙:“1935年北京发生了一二·九学生运动,全国纷纷响应,我们许多同学都到车站去参加卧轨请愿的运动。我们高唱着歌《救亡进行曲》,忍住了寒冷和饥饿,鼓起了革命热情……”是的,在革命战争年代里,我们许多革命老前辈,就是在革命歌声的鼓舞下走向革命的。在古代,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就把艺术教育看成是陶冶性情、完善道德的必不可少的手段。他认为乐教是完成诗教与礼教的最后手段,即“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荀子对此也有精辟的论述,他指出,音乐是人的快乐感情的表现,是人的情感的正当出路,“乐者,乐也,人情之所以不免也。”音乐的动力价值是巨大的,其“入人也深,化人也速”。也就是说,音乐这种教育是培养学生良好道德情操的动力。
三、音乐教育在德育中的作用
德育是以塑造广大青少年具有真、善、美综合素质为主要目的的一项社会实践活动。而美育可以改善和加强德育,使德育更为青少年所喜闻乐见,变为他们内心的要求,成为他们的心内之物。作为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的音乐教育的开展和引入,是德育的教育艺术化和教育深刻化的一个重要标志。
1.音乐教材的道德认识因素和情感因素
音乐教材是传授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渗透思想品德教育的载体,也是完成音乐教学任务的基本依据。音乐教材所入选的曲目绝大多数是古今中外的名家名作,确系优美动听,素有定评的优秀作品。因此,它不仅为学生提供了艺术性、思想性高度统一的范例,而且还蕴含着丰富的道德认识因素和情感因素。下面以广东岭南版教材为例,谈谈教材的道德因素和情感因素:广东岭南版中小学音乐试用课本中的必学教材:《好孩子要诚实》《咱们从小讲礼貌》《鸭子拌嘴》《龟兔赛跑》《黄河大合唱》《长征组歌》《嗄达梅林交响诗》等曲目就体现了道德认识因素和情感因素。例如:《好孩子要诚实》这首歌,它以质朴流畅的旋律,浅显易懂的文字,描述了一位小朋友无意打碎了一个花瓶,在只有小花猫知道的情况下,这位小朋友向爸爸、妈妈勇敢地承认了错误,受到了爸爸妈妈的夸奖、称赞。通过这首歌曲的学唱,它不仅用音乐美滋润着儿童幼小的心灵,而且为培养孩子们诚实优良的品格树立了榜样。
2.音乐教育有助于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是千百年积淀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它是一种伟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是推动各民族向前发展的巨大的精神力量。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是德育的一个重要内容。音乐教育是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最为生动有效的一种途径和形式。统编试用课本入选的有关欣赏曲目就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很好的教材。如肖友梅的《五四纪念爱国歌》、聂耳的《义勇军进行曲》、黄自的《抗敌歌》、贺绿汀的《游击队歌》、王云阶的《第二交响曲(抗日战争)》,这些音乐作品以饱满的爱国热情,铿锵奋进的旋律,从各个方面热情讴歌了中华民族在祖国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奋起反抗日本军国主义的残酷侵略,表现了中国人民同敌人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展示了全国人民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又如小学音乐试用课本所选用的必唱歌曲《我们的田野》《我们美丽的祖国》《祖国,祖国我爱你》等,这些歌曲以优美抒情的曲调、轻快舒展的节奏、诗一般的语言,生动形象地描绘了祖国的田野、湖泊、森林、高山富饶美丽,尽情地抒发了少年儿童热爱祖国之情,通过这些歌曲的教唱,不但使学生在优美动听的音乐中潜移默化地得到音乐艺术美的感受,认识到我们伟大祖国的山河、田野是多么的壮丽秀美,而且还能激发广大少年儿童强烈的爱国热情。
早在19世纪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就提出了教学的教育性问题,他说:“教学如果没有进行道德教育,只是没有目的的手段。道德教育如果没有教学,就是一种失去了手段的目的。当然,音乐教育也不例外。”从某种意义上讲,音乐教育是思想品德教育的特殊形式。它是以其优美动人的旋律,美妙深邃的意境,使学生置身于音乐审美观照之中,并且通过学生自己的演唱、演奏和创作,将学生引入一种忘我的境地,从而达到陶冶高尚情操,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目的。许多事实表明:音乐不但能唤起一个人美好的情感,也会唤起他的良知和觉悟,而且,还能激励他能动地去追求真理,追求一切美好的事物,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更要充分地认识到音乐与德育的这种关系是交织在一起的。道德观念影响音乐审美观念,音乐审美观念也影响道德观念,正如别林斯基说:“美和道德是亲姐妹。”然而,他们虽然是互相渗透,互相影响,互相补充,互相促进的,但又是各具特点,各有分工,互相不能取代的。
一、情感体验是互联的信息通道
1.情感是德育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情感是由一定事物引起的主观体验的心理过程。一般表现为喜、怒、哀、乐、爱、憎、欲等。它是一种比较高级的、复杂的心理现象。当一个人对某些事物持有欢迎的态度时,在接触这些事物的过程中就会产生喜爱、快乐的情感;反之,如果对某些事物持反对态度时就会产生憎恶、悲哀情绪。可见体验是情感最基本的特点之一。道德教育的结构因素包括: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也就是我们所讲的知、情、意,其中每一个因素都有人们对事物的情感反映,如道德认识中的爱憎意识就是情感的表现。学生对社会事物的态度,就是情感的外在观照。由此可见,情感既是德育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连接美育的中介环节。
2.情感体验是音乐教育与德育的互联通道
所谓情感体验,它是指个体对自己情感状态的意识。它作为外在对象和主体关系的反映,是在认识的基础上产生的。情绪、情感含有主体的思想信息,具有明显的信息功能。沙克特的理论认为,有意识的情绪体验是刺激因素、生理因素和认知因素三个来源的信息输入的整合,而其中认知因素又起着决定作用。由于情绪、情感具有信息的功能作用,可由信息源传播开去,情感才可能具有感染的力量。众所周知,音乐是凭借声波振动而存在,在时间中展现,并通过人的听觉器官而引起各种情绪反映和情感体验的艺术。《毛诗序》说:“情发于声,声成文,谓之音。”也说明了这个道理。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对此有过精辟的论述:“在语言已经穷尽的地方,音乐才开始它起作用的领域,那些无法用语言告诉人的东西,可以用音乐的旋律来诉说,因为音乐是直接表达人们情绪和内心感受的,在这方面应当注意到,音乐是对年轻的心灵起作用的不可替代的手段。”由此可以说,情绪、情感体验既是音乐审美心理一个重要的环节,也是德育结构中的重要构成。当它转化为情感信息后,不仅为音乐教育与道德教育之间的互联关系建立了一座双向沟通的“桥梁”,而且能使学生在不知不觉、潜移默化之中受到音乐艺术美的启迪和道德意识的教育。
二、音乐教育中的道德价值取向
音乐教育是进行美育的重要途径,而美育中蕴含着丰富的道德内涵。其价值取向有以下两个方面。
1.精神价值
音乐教育中的道德价值取向表现在精神价值方面。古希腊著名学者亚里士多德认为,音乐具有以下功能:①教育;②净化;③精神享受。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音乐乃是一种使人迷恋善良、美和人道精神的最奇妙、最精细的手段。”由于音乐教育是一种艺术教育,而艺术教育又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它属于精神文明范畴。因此,音乐教育不但能为人们提供丰富多彩的精神食粮,满足人的精神需要,而且在陶冶人的情感,培养人的道德品质,塑造人的精神品格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俄罗斯杰出的作曲家柴科夫斯基是一个善于用旋律来表现情怀的音乐大师。1877年,列莆·托尔斯泰应柴科夫斯基和鲁宾斯坦的邀请,参加莫斯科音乐院为他举办的音乐会,当乐团演奏《D大调弦乐四重奏》第二乐章《如歌的行板》时,大文豪托尔斯泰被那情感深挚、沉郁哀愁的旋律深深地打动了,随着琴声的奔泻,他仿佛听到了在贵族、地主残酷压迫下的俄罗斯农奴的痛苦呻吟。此刻,托尔斯泰被感动得泪流满面,百感交集,他感叹地对柴可夫斯基说:“我已接触到了忍受苦难的俄罗斯人民的灵魂深处!”通过托尔斯泰欣赏这一作品的情景,我们可以领悟到,音乐对人所产生的精神价值是巨大的。可以说,音乐是一种精神,是一种自然的力。
2.情感动力价值
音乐教育中的情感动力价值主要体现在受教育者的情感陶冶上。我们知道,情感是人们不懈地去追求、探索的动力。音乐作品凝聚着艺术家的情感,而受教育者在欣赏、创作艺术作品时,必须有丰富的情感活动与之相伴随,从而净化自己的心灵,形成追求高尚、美好道德情操的强烈动机与愿望。优秀的音乐作品是时代的镜子、革命的号角,对人的情感具有较大的激励、鼓舞和教育的作用。关于音乐的情感动力价值作用,革命音乐家马可《在歌声的回忆》一文中,有过这样一段的记叙:“1935年北京发生了一二·九学生运动,全国纷纷响应,我们许多同学都到车站去参加卧轨请愿的运动。我们高唱着歌《救亡进行曲》,忍住了寒冷和饥饿,鼓起了革命热情……”是的,在革命战争年代里,我们许多革命老前辈,就是在革命歌声的鼓舞下走向革命的。在古代,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就把艺术教育看成是陶冶性情、完善道德的必不可少的手段。他认为乐教是完成诗教与礼教的最后手段,即“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荀子对此也有精辟的论述,他指出,音乐是人的快乐感情的表现,是人的情感的正当出路,“乐者,乐也,人情之所以不免也。”音乐的动力价值是巨大的,其“入人也深,化人也速”。也就是说,音乐这种教育是培养学生良好道德情操的动力。
三、音乐教育在德育中的作用
德育是以塑造广大青少年具有真、善、美综合素质为主要目的的一项社会实践活动。而美育可以改善和加强德育,使德育更为青少年所喜闻乐见,变为他们内心的要求,成为他们的心内之物。作为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的音乐教育的开展和引入,是德育的教育艺术化和教育深刻化的一个重要标志。
1.音乐教材的道德认识因素和情感因素
音乐教材是传授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渗透思想品德教育的载体,也是完成音乐教学任务的基本依据。音乐教材所入选的曲目绝大多数是古今中外的名家名作,确系优美动听,素有定评的优秀作品。因此,它不仅为学生提供了艺术性、思想性高度统一的范例,而且还蕴含着丰富的道德认识因素和情感因素。下面以广东岭南版教材为例,谈谈教材的道德因素和情感因素:广东岭南版中小学音乐试用课本中的必学教材:《好孩子要诚实》《咱们从小讲礼貌》《鸭子拌嘴》《龟兔赛跑》《黄河大合唱》《长征组歌》《嗄达梅林交响诗》等曲目就体现了道德认识因素和情感因素。例如:《好孩子要诚实》这首歌,它以质朴流畅的旋律,浅显易懂的文字,描述了一位小朋友无意打碎了一个花瓶,在只有小花猫知道的情况下,这位小朋友向爸爸、妈妈勇敢地承认了错误,受到了爸爸妈妈的夸奖、称赞。通过这首歌曲的学唱,它不仅用音乐美滋润着儿童幼小的心灵,而且为培养孩子们诚实优良的品格树立了榜样。
2.音乐教育有助于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是千百年积淀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它是一种伟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是推动各民族向前发展的巨大的精神力量。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是德育的一个重要内容。音乐教育是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最为生动有效的一种途径和形式。统编试用课本入选的有关欣赏曲目就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很好的教材。如肖友梅的《五四纪念爱国歌》、聂耳的《义勇军进行曲》、黄自的《抗敌歌》、贺绿汀的《游击队歌》、王云阶的《第二交响曲(抗日战争)》,这些音乐作品以饱满的爱国热情,铿锵奋进的旋律,从各个方面热情讴歌了中华民族在祖国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奋起反抗日本军国主义的残酷侵略,表现了中国人民同敌人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展示了全国人民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又如小学音乐试用课本所选用的必唱歌曲《我们的田野》《我们美丽的祖国》《祖国,祖国我爱你》等,这些歌曲以优美抒情的曲调、轻快舒展的节奏、诗一般的语言,生动形象地描绘了祖国的田野、湖泊、森林、高山富饶美丽,尽情地抒发了少年儿童热爱祖国之情,通过这些歌曲的教唱,不但使学生在优美动听的音乐中潜移默化地得到音乐艺术美的感受,认识到我们伟大祖国的山河、田野是多么的壮丽秀美,而且还能激发广大少年儿童强烈的爱国热情。
早在19世纪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就提出了教学的教育性问题,他说:“教学如果没有进行道德教育,只是没有目的的手段。道德教育如果没有教学,就是一种失去了手段的目的。当然,音乐教育也不例外。”从某种意义上讲,音乐教育是思想品德教育的特殊形式。它是以其优美动人的旋律,美妙深邃的意境,使学生置身于音乐审美观照之中,并且通过学生自己的演唱、演奏和创作,将学生引入一种忘我的境地,从而达到陶冶高尚情操,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目的。许多事实表明:音乐不但能唤起一个人美好的情感,也会唤起他的良知和觉悟,而且,还能激励他能动地去追求真理,追求一切美好的事物,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更要充分地认识到音乐与德育的这种关系是交织在一起的。道德观念影响音乐审美观念,音乐审美观念也影响道德观念,正如别林斯基说:“美和道德是亲姐妹。”然而,他们虽然是互相渗透,互相影响,互相补充,互相促进的,但又是各具特点,各有分工,互相不能取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