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要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爱好,在教学中就一定要让学生热爱并快乐学习.常言道:“不兴其艺,不能乐学.”因此,教学中要了解一些让学生乐学的途径.
【关键词】数学教学;快乐;学习;途径
“愉快教学”提了很久,可“满堂灌”的现象仍然存在,以致一部分学生厌学的情绪俱增.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因此,教学中寓教于乐,使学生乐在其中,就非常重要了.要做到这一点,有赖于教师对教材的理解与挖掘,有赖于教师睿智的启发,科学的引导,艺术的描绘,这样才能使学生乐意主动地吸收知识并纳入自己的知识结构中.《学记》中说道:“不兴其艺,不能乐学.”下面就谈谈使学生乐学的途径.
一、融洽感情,学生在宽松信任的环境中乐学
课堂教学中建立平等、合作教学的师生关系,使学生有一种宽松安全感.在宽松的环境中,教师在课堂上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所流露出的热爱关心学生的感情信息,能被学生敏锐地感知,学生就能无拘无束地、愉快地学习,从而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聪明才智和创造性.感情融洽,教师输出的各种信息就会在学生的头脑里畅通无阻地出现一种“易接受”的心理优势,使其产生充实、良好的心境,开启心灵的窗扉,自觉地接受教诲,从而取得最佳效果.
如,当学生答错时,不要急于否定,可引导学生体会原因之所在,并表示同情和惋惜;當学生思维受阻时,要积极启发诱导;研究问题时,鼓励学生提出独到见解;解决问题时,鼓励学生另辟蹊径;讲解问题时,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发生争论时,鼓励学生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学生提出新的解法时,教师要毫不掩饰自己的兴奋,给予热情的赞赏和鼓励.这样感情自然融洽,学生在和谐的气氛中畅饮知识的琼浆.
二、巧妙开讲,学生在兴趣盎然中乐学
导入,是教师在新的教学内容或活动开始之前,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的行为方式,是课堂教学的重要一环.课堂教学中若有一个漂亮的、吸引人的开头,既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又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如沐春风、如饮甘露,进入一种美妙的境界,使学生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和正确的思维方向,从而主动探求知识.真乃“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难怪乎“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如,讲对数的计算时,可这样导入:用一张纸对折50次,请大家想想有多高?在讲概率的独立重复试验时,先提出谚语“走多了夜路就会碰到鬼”“不怕一万只怕万一”.让学生说出其中的道理.问题情境提出,学生就想知其缘由,这正是教学所需要的“愤悱”状态,是讲述的好时机.因此,巧妙导入,自然会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产生好学之乐.
三、创设情境,学生感受学习之乐
课堂教学中教师照本宣科,就事论事,长期使用“先定义、公式,再例题,最后模仿练习”的方式,学生就会索然无味,淡化兴趣.如果根据教学内容,利用各种手段,创设一种符合教学需要的情境,使学生身临其境,感同身受,意识不到是在上课,从而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获得知识.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说的“任何一个教育观,孩子们越少感到教育者的意图,它的教育效果也就越大,我们把这一条规律看成是教育效果的核心”.
在讲球的体积时,可以先出示三个图(略),然后设计一系列问题创设情境:
1.你能在V圆柱、V半球、V圆锥(底面圆相同,高相等)三个量间正确填上不等号吗?(思维从问题开始)
2.你能算出V圆柱、V圆锥吗?从而得出一个怎样的不等式?(向量化过渡)
3.能猜想V球=?(猜想是发现问题的开始)
像这样创设情境,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充分体现出来了,学生随问题而下,直闯关键,准能猜出V球=43πR3,这对培养学生的观察、估算、猜想、构造能力是非常有益的.
四、寓教于趣,学生享受知识之乐
知识本身是严肃的,但也不乏奇异之处.当人们运用它,“摩玩”它时,就会生产生许多情趣来.因此,在传授知识的同时,点缀趣味,设置悬念,渲染事物的特征等,使学生产生惊奇感、疑问心,此时学生的“胃口”大增,思维积极性空前高涨,注意力集中,并具有一种非弄懂不可的心理倾向,“这种愿望是一种强大的推动力,是思维的情绪和意志的源泉”.因此,教师善于寓教于乐,一定会使学生享受知识的乐趣,使学生对课堂教学流连忘返.
如,讲完圆的周长的计算公式后,为活跃课堂气氛,可做如下趣问:假如用一根绳子绑住地球,再将绳子伸长10米,在绳子与地球的空隙间能否过一只蚂蚁?学生开始定会猜测,兴趣高涨,再引导得出结论.(实际上可爬过一个人)
又如,问题:a,b,c是非负整数,28a 30b 31c=365,求a b c的值?这道题看上去无从下手,但观察到系数为28,30,31,且右边为365,这自然让我们联想起一年365天,二月28天,小月(4,6,9,11)30天的数量为4个,大月(1,3,5,7,8,10,12)31天的数量为7个,由此知a=1,b=4,c=7,所以a b c=12.像这样的问题联系生活常识,能使学生感觉到问题的趣味性、数学的实用性,学习便有了快乐.
五、推陈出新,学生窥视知识奥妙之乐
数学教材中有一些历年使用的、有代表性的问题,解法典型,粗看显得陈旧,但若变通引申,予以推广,予以类比,让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自身的积极思考后,使新知识内化,从而建构新的认知结构.还可将问题演化成生动活泼、难易适度、带上时代气息的应用问题,使学生体会到数学是解决实际问题的锐利武器,激发对数学的亲切感,让课堂活起来、新起来.因此,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这种创新意识和能力.
如,讲均值不等式a b2≥ab(a,b∈R )时,将其变形为(a b)2≥4ab,然后启发学生:a,b为一长方形的边长,而(a b)2恰好是边长为a b的正方形的面积,于是,有四座长与宽分别为a,b的房屋,能否适当置入边长为a b的一个正方形的规划区内?这样将一个简单的纯数学问题实际化、具体化,解决此实际问题就需要有上述变形结论,也可以画图验证.学生看到了知识的实用性,岂有不乐之理!
六、深入浅出,学生体验易学之乐
随着时间的推移,知识的日积月累,好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知识间的相互迁移和干扰现象时常发生,也就是说:越学越吃力,越学越困难的感觉出现在相当一部分的学生身上.此时教师应该通过思维策略的指导来调控学生的思维活动进程,准确把握启发学生的时机和力度,找准新旧知识的联结点和转换处,进行点拨,来帮助学生解决思维的矛盾冲突,帮助学生寻找学习方法、规律和技巧,并进行学法指导.此时“一拨千钧”,学生顿觉“柳暗花明”.这样使问题深入浅出,复杂问题简单化,抽象问题具体化,记忆公式方法化,使学生体验到易学的乐趣.
如,在学完诱导公式后,学生总觉得公式多,记不住.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可采用“奇变偶不变,符号看象限”的记忆方法,结果学生个个称赞:方法绝妙,记忆问题方法化了!
又如,已知a,b,c∈R ,求证:log3(a b c) log31a 1b 1c≥2.
教师先启发学生分析即证:log3(a b c)·1a 1b 1c≥2,即(a b c)1a 1b 1c≥9.
如何证明这一式子呢?点拨学生,左边两个括号分别用均值不等式,此时学生茅塞顿开,问题迎刃而解,学生不禁大声说:啊!原来这么简单!
总之,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课堂教学中要使学生愉快学习,提高素质,教师必须有丰富的“调料”,“巧媳妇难为无米之炊”.只有广泛涉猎,学识渊博,才能旁征博引,左右逢源,并运用各种不同的途径添“料”调味,方可使学生脸上有笑,心中有想,脑中有思,思之有解,学之有获,乐在其中.
【参考文献】
[1]施仁智.浅论课堂教学中的数学交流[J].数学通报,1998(02):17-19.
[2]湛蓊才.政治与数学思维能力培养的比较分析[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1999(10):11-13.
【关键词】数学教学;快乐;学习;途径
“愉快教学”提了很久,可“满堂灌”的现象仍然存在,以致一部分学生厌学的情绪俱增.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因此,教学中寓教于乐,使学生乐在其中,就非常重要了.要做到这一点,有赖于教师对教材的理解与挖掘,有赖于教师睿智的启发,科学的引导,艺术的描绘,这样才能使学生乐意主动地吸收知识并纳入自己的知识结构中.《学记》中说道:“不兴其艺,不能乐学.”下面就谈谈使学生乐学的途径.
一、融洽感情,学生在宽松信任的环境中乐学
课堂教学中建立平等、合作教学的师生关系,使学生有一种宽松安全感.在宽松的环境中,教师在课堂上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所流露出的热爱关心学生的感情信息,能被学生敏锐地感知,学生就能无拘无束地、愉快地学习,从而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聪明才智和创造性.感情融洽,教师输出的各种信息就会在学生的头脑里畅通无阻地出现一种“易接受”的心理优势,使其产生充实、良好的心境,开启心灵的窗扉,自觉地接受教诲,从而取得最佳效果.
如,当学生答错时,不要急于否定,可引导学生体会原因之所在,并表示同情和惋惜;當学生思维受阻时,要积极启发诱导;研究问题时,鼓励学生提出独到见解;解决问题时,鼓励学生另辟蹊径;讲解问题时,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发生争论时,鼓励学生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学生提出新的解法时,教师要毫不掩饰自己的兴奋,给予热情的赞赏和鼓励.这样感情自然融洽,学生在和谐的气氛中畅饮知识的琼浆.
二、巧妙开讲,学生在兴趣盎然中乐学
导入,是教师在新的教学内容或活动开始之前,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的行为方式,是课堂教学的重要一环.课堂教学中若有一个漂亮的、吸引人的开头,既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又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如沐春风、如饮甘露,进入一种美妙的境界,使学生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和正确的思维方向,从而主动探求知识.真乃“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难怪乎“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如,讲对数的计算时,可这样导入:用一张纸对折50次,请大家想想有多高?在讲概率的独立重复试验时,先提出谚语“走多了夜路就会碰到鬼”“不怕一万只怕万一”.让学生说出其中的道理.问题情境提出,学生就想知其缘由,这正是教学所需要的“愤悱”状态,是讲述的好时机.因此,巧妙导入,自然会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产生好学之乐.
三、创设情境,学生感受学习之乐
课堂教学中教师照本宣科,就事论事,长期使用“先定义、公式,再例题,最后模仿练习”的方式,学生就会索然无味,淡化兴趣.如果根据教学内容,利用各种手段,创设一种符合教学需要的情境,使学生身临其境,感同身受,意识不到是在上课,从而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获得知识.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说的“任何一个教育观,孩子们越少感到教育者的意图,它的教育效果也就越大,我们把这一条规律看成是教育效果的核心”.
在讲球的体积时,可以先出示三个图(略),然后设计一系列问题创设情境:
1.你能在V圆柱、V半球、V圆锥(底面圆相同,高相等)三个量间正确填上不等号吗?(思维从问题开始)
2.你能算出V圆柱、V圆锥吗?从而得出一个怎样的不等式?(向量化过渡)
3.能猜想V球=?(猜想是发现问题的开始)
像这样创设情境,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充分体现出来了,学生随问题而下,直闯关键,准能猜出V球=43πR3,这对培养学生的观察、估算、猜想、构造能力是非常有益的.
四、寓教于趣,学生享受知识之乐
知识本身是严肃的,但也不乏奇异之处.当人们运用它,“摩玩”它时,就会生产生许多情趣来.因此,在传授知识的同时,点缀趣味,设置悬念,渲染事物的特征等,使学生产生惊奇感、疑问心,此时学生的“胃口”大增,思维积极性空前高涨,注意力集中,并具有一种非弄懂不可的心理倾向,“这种愿望是一种强大的推动力,是思维的情绪和意志的源泉”.因此,教师善于寓教于乐,一定会使学生享受知识的乐趣,使学生对课堂教学流连忘返.
如,讲完圆的周长的计算公式后,为活跃课堂气氛,可做如下趣问:假如用一根绳子绑住地球,再将绳子伸长10米,在绳子与地球的空隙间能否过一只蚂蚁?学生开始定会猜测,兴趣高涨,再引导得出结论.(实际上可爬过一个人)
又如,问题:a,b,c是非负整数,28a 30b 31c=365,求a b c的值?这道题看上去无从下手,但观察到系数为28,30,31,且右边为365,这自然让我们联想起一年365天,二月28天,小月(4,6,9,11)30天的数量为4个,大月(1,3,5,7,8,10,12)31天的数量为7个,由此知a=1,b=4,c=7,所以a b c=12.像这样的问题联系生活常识,能使学生感觉到问题的趣味性、数学的实用性,学习便有了快乐.
五、推陈出新,学生窥视知识奥妙之乐
数学教材中有一些历年使用的、有代表性的问题,解法典型,粗看显得陈旧,但若变通引申,予以推广,予以类比,让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自身的积极思考后,使新知识内化,从而建构新的认知结构.还可将问题演化成生动活泼、难易适度、带上时代气息的应用问题,使学生体会到数学是解决实际问题的锐利武器,激发对数学的亲切感,让课堂活起来、新起来.因此,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这种创新意识和能力.
如,讲均值不等式a b2≥ab(a,b∈R )时,将其变形为(a b)2≥4ab,然后启发学生:a,b为一长方形的边长,而(a b)2恰好是边长为a b的正方形的面积,于是,有四座长与宽分别为a,b的房屋,能否适当置入边长为a b的一个正方形的规划区内?这样将一个简单的纯数学问题实际化、具体化,解决此实际问题就需要有上述变形结论,也可以画图验证.学生看到了知识的实用性,岂有不乐之理!
六、深入浅出,学生体验易学之乐
随着时间的推移,知识的日积月累,好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知识间的相互迁移和干扰现象时常发生,也就是说:越学越吃力,越学越困难的感觉出现在相当一部分的学生身上.此时教师应该通过思维策略的指导来调控学生的思维活动进程,准确把握启发学生的时机和力度,找准新旧知识的联结点和转换处,进行点拨,来帮助学生解决思维的矛盾冲突,帮助学生寻找学习方法、规律和技巧,并进行学法指导.此时“一拨千钧”,学生顿觉“柳暗花明”.这样使问题深入浅出,复杂问题简单化,抽象问题具体化,记忆公式方法化,使学生体验到易学的乐趣.
如,在学完诱导公式后,学生总觉得公式多,记不住.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可采用“奇变偶不变,符号看象限”的记忆方法,结果学生个个称赞:方法绝妙,记忆问题方法化了!
又如,已知a,b,c∈R ,求证:log3(a b c) log31a 1b 1c≥2.
教师先启发学生分析即证:log3(a b c)·1a 1b 1c≥2,即(a b c)1a 1b 1c≥9.
如何证明这一式子呢?点拨学生,左边两个括号分别用均值不等式,此时学生茅塞顿开,问题迎刃而解,学生不禁大声说:啊!原来这么简单!
总之,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课堂教学中要使学生愉快学习,提高素质,教师必须有丰富的“调料”,“巧媳妇难为无米之炊”.只有广泛涉猎,学识渊博,才能旁征博引,左右逢源,并运用各种不同的途径添“料”调味,方可使学生脸上有笑,心中有想,脑中有思,思之有解,学之有获,乐在其中.
【参考文献】
[1]施仁智.浅论课堂教学中的数学交流[J].数学通报,1998(02):17-19.
[2]湛蓊才.政治与数学思维能力培养的比较分析[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1999(10):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