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货物贸易、服务贸易与投资如同拉动中国—东盟自贸区前行的三匹骏马,但相对于“早期收获”的货物贸易和受益面广的服务贸易,中国—东盟双向投资的表现并不算理想,其对于自贸区的拉动作用还比较有限。因此,在最新签署的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版谈判成果文件中,除了货物与服务贸易的改进,关于投资领域的升级也备受期待。
按照中国—东盟商务理事会执行理事长许宁宁的理解,现在及今后一段时间内,自贸区将进入“小步快跑、逐步升级”的发展阶段。伴随着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的进一步“解锁”,投资领域或将从中受益,进而“快马加鞭”为自贸区的“小步快跑”增添新的动力。
2009年,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投资协议》的签署,标志了中国—东盟自贸区的主要谈判告一段落,也使得中国对东盟的投资领域真正进入大数额、高增速的增长期。
截至2014年,中国与东盟累计双向投资额超过了1300亿美元,其中东盟对华投资超过900亿美元,中国对东盟国际直接投资存量突破400亿美元大关,东盟成为中国第四大对外投资目的地。
从投资国来看,中国对东盟投资主要集中在新加坡、缅甸、印尼、柬埔寨、泰国、越南、老挝等国。其中,中国企业投资最多的国家是新加坡,投资存量约占中国对东盟投资总额的49%;而对东盟新成员国的缅甸、柬埔寨、越南、老挝的投资总和约占总投资额的30%。
根据中国企业的自身条件及东盟国家的资源优势、发展需求,中国对东盟投资主要分布于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供应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批发和零售业、制造业、采矿业、金融业和建筑业等领域。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供应业占比较大。中国企业在东盟投资的经贸合作区成为中资企业赴东盟投资最主要的落脚点,包括柬埔寨西哈努克港经济特区、泰中罗勇工业园区等等。
尽管近年来中国对东盟的投资增速很快,但占中国对外投资和东盟吸收外资的份额还不高,与欧盟、日本和美国在东盟的投资水平相比还相差较大。这也意味着在自贸区的三匹骏马中,投资领域仍有很大的潜力值得挖掘。
曾经后劲不足?
自贸区的建设,的确为中国—东盟的经贸合作开启了新纪元,但自贸区的发展讲求循序渐进,从易到难。因此双方合作最先取得突破的是成效显著的货物贸易,而涉及多领域、深层次合作的投资则在初期显得有些后劲不足。
从双方签订的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投资协议》来看,投资者最关切的“准入前国民待遇”暂时缺席。协议只承诺相互给予投资者准入后国民待遇,最惠国待遇,公平、公正与非歧视待遇,而没有明确的“负面清单”,这使得协议的投资促进和投资保护力度不足。相反,东盟在与日本、韩国、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签订的自由贸易协定中均承诺相互给予“准入前国民待遇”,这使得中国企业赴东盟投资时面临的投资环境相对这些国家的投资者而言处于劣势,直接影响了中国与东盟在投资领域的合作。
从中国对东盟投资分布的行业来看,服务业是中国对东盟投资的重要行业。但由于中国与大多数东盟国家的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较弱,因此双方在原有的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服务贸易协议》中,对于开放部门、开放领域做出的开放承诺还比较有限,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双方的投资发展。
从投资者的角度来说,投资、经营的困难是企业难以拍板投资的现实原因。一方面,东盟国家正处于不断开放的过程中,各种法律政策仍在修改和完善,企业面临的法律环境将是复杂多变的,需要不断关注最新法律、法规和政策的调整。而中国商务部编制的投资指南,对于具体行业的指导不够细致,信息公开的障碍,让投资者难以决策。另一方面,一些东盟国家金融体系不完善,企业投资一旦遇到资金短缺,很难从当地银行获得贷款;加之属地化经营,企业需要克服语言、文化认同及工人技能水平差异等问题,对企业在东盟的可持续发展形成了制约。
当然,看好东盟市场的不止是中国。随着RCEP和TPP等区域合作的推进,东盟对外国投资的吸引力将不断增强,全球竞争将为中国投资者带来新的挑战。
投资? 到东盟去!
2015年底东盟共同体的建立,一系列区域合作谈判的达成,使得东盟国家总体贸易投资环境更具竞争力,已成为不争的事实。面对机遇,中国投资者自然也不甘于只是坐而论道,他们更希望顺势而为,起而行之。
在2013年第10届中国—东盟博览会上,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提出,将打造自贸区“升级版”,并承诺今后8年新增双向投资1500亿美元,东盟将成为中国对外投资的优先方向。在此顶层设计之下,中资企业赴东盟投资的各项利好正在不断释放。
利好之一,便是自贸区升级版将投资促进和投资便利化合作纳入了成果文件中。在投资促进领域,双方同意通过包括组织投资促进活动、增强行业互补性和促进生产网络化、举办投资相关的研讨会和信息交流等方式促进相互投资。在投资便利化领域,双方同意简化投资批准手续,促进投资相关规则、法规、政策的信息发布,并在必要时建立一站式投资中心或相关机制,为商界提供包括便利营业执照和许可发放的支持与咨询服务,为企业精准投资提供决策参考。另一方面,服务贸易领域更高水平的开放承诺也将为投资者提供更广阔的投资市场。
利好之二,是中国—东盟产能合作的互动活跃。除了传统的服务业,高铁、卫星、工程装备制造业等成为中国—东盟合作的新兴代表。产能合作将带动一批相关的中国企业赴东盟投资。中国济南市副市长张海波日前就表示,像济南这样拥有大型制造业的工业城市,很有意愿到东盟国家去投资设厂,开展国际产能合作,打造跨境产业链。
利好之三,是配套服务的日趋健全。其中不仅有驻外中资服务企业,为出海企业保驾护航,也有东盟国家企业进驻中国提供“上门服务”,为投资者装上了“千里眼”与“顺风耳”。据泰国开泰银行大众有限公司执行副总裁陈博文介绍,该银行的服务不局限于金融业务,还对中国和东盟企业在对方国家的投资状况、法务规则方面予以资讯支持。“我们还在银行业务中甄选出优质信誉客户,为中国和东盟企业互相推荐,在双边商业伙伴间搭建桥梁。”
如果说在以往的自贸区框架下,投资的拉动力量尚显不足,那么不断释放的多重利好,将为投资者增添行动的底气,为双向投资加足马力。
联系编辑:313464302@qq.com
按照中国—东盟商务理事会执行理事长许宁宁的理解,现在及今后一段时间内,自贸区将进入“小步快跑、逐步升级”的发展阶段。伴随着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的进一步“解锁”,投资领域或将从中受益,进而“快马加鞭”为自贸区的“小步快跑”增添新的动力。
2009年,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投资协议》的签署,标志了中国—东盟自贸区的主要谈判告一段落,也使得中国对东盟的投资领域真正进入大数额、高增速的增长期。
截至2014年,中国与东盟累计双向投资额超过了1300亿美元,其中东盟对华投资超过900亿美元,中国对东盟国际直接投资存量突破400亿美元大关,东盟成为中国第四大对外投资目的地。
从投资国来看,中国对东盟投资主要集中在新加坡、缅甸、印尼、柬埔寨、泰国、越南、老挝等国。其中,中国企业投资最多的国家是新加坡,投资存量约占中国对东盟投资总额的49%;而对东盟新成员国的缅甸、柬埔寨、越南、老挝的投资总和约占总投资额的30%。
根据中国企业的自身条件及东盟国家的资源优势、发展需求,中国对东盟投资主要分布于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供应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批发和零售业、制造业、采矿业、金融业和建筑业等领域。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供应业占比较大。中国企业在东盟投资的经贸合作区成为中资企业赴东盟投资最主要的落脚点,包括柬埔寨西哈努克港经济特区、泰中罗勇工业园区等等。
尽管近年来中国对东盟的投资增速很快,但占中国对外投资和东盟吸收外资的份额还不高,与欧盟、日本和美国在东盟的投资水平相比还相差较大。这也意味着在自贸区的三匹骏马中,投资领域仍有很大的潜力值得挖掘。
曾经后劲不足?
自贸区的建设,的确为中国—东盟的经贸合作开启了新纪元,但自贸区的发展讲求循序渐进,从易到难。因此双方合作最先取得突破的是成效显著的货物贸易,而涉及多领域、深层次合作的投资则在初期显得有些后劲不足。
从双方签订的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投资协议》来看,投资者最关切的“准入前国民待遇”暂时缺席。协议只承诺相互给予投资者准入后国民待遇,最惠国待遇,公平、公正与非歧视待遇,而没有明确的“负面清单”,这使得协议的投资促进和投资保护力度不足。相反,东盟在与日本、韩国、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签订的自由贸易协定中均承诺相互给予“准入前国民待遇”,这使得中国企业赴东盟投资时面临的投资环境相对这些国家的投资者而言处于劣势,直接影响了中国与东盟在投资领域的合作。
从中国对东盟投资分布的行业来看,服务业是中国对东盟投资的重要行业。但由于中国与大多数东盟国家的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较弱,因此双方在原有的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服务贸易协议》中,对于开放部门、开放领域做出的开放承诺还比较有限,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双方的投资发展。
从投资者的角度来说,投资、经营的困难是企业难以拍板投资的现实原因。一方面,东盟国家正处于不断开放的过程中,各种法律政策仍在修改和完善,企业面临的法律环境将是复杂多变的,需要不断关注最新法律、法规和政策的调整。而中国商务部编制的投资指南,对于具体行业的指导不够细致,信息公开的障碍,让投资者难以决策。另一方面,一些东盟国家金融体系不完善,企业投资一旦遇到资金短缺,很难从当地银行获得贷款;加之属地化经营,企业需要克服语言、文化认同及工人技能水平差异等问题,对企业在东盟的可持续发展形成了制约。
当然,看好东盟市场的不止是中国。随着RCEP和TPP等区域合作的推进,东盟对外国投资的吸引力将不断增强,全球竞争将为中国投资者带来新的挑战。
投资? 到东盟去!
2015年底东盟共同体的建立,一系列区域合作谈判的达成,使得东盟国家总体贸易投资环境更具竞争力,已成为不争的事实。面对机遇,中国投资者自然也不甘于只是坐而论道,他们更希望顺势而为,起而行之。
在2013年第10届中国—东盟博览会上,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提出,将打造自贸区“升级版”,并承诺今后8年新增双向投资1500亿美元,东盟将成为中国对外投资的优先方向。在此顶层设计之下,中资企业赴东盟投资的各项利好正在不断释放。
利好之一,便是自贸区升级版将投资促进和投资便利化合作纳入了成果文件中。在投资促进领域,双方同意通过包括组织投资促进活动、增强行业互补性和促进生产网络化、举办投资相关的研讨会和信息交流等方式促进相互投资。在投资便利化领域,双方同意简化投资批准手续,促进投资相关规则、法规、政策的信息发布,并在必要时建立一站式投资中心或相关机制,为商界提供包括便利营业执照和许可发放的支持与咨询服务,为企业精准投资提供决策参考。另一方面,服务贸易领域更高水平的开放承诺也将为投资者提供更广阔的投资市场。
利好之二,是中国—东盟产能合作的互动活跃。除了传统的服务业,高铁、卫星、工程装备制造业等成为中国—东盟合作的新兴代表。产能合作将带动一批相关的中国企业赴东盟投资。中国济南市副市长张海波日前就表示,像济南这样拥有大型制造业的工业城市,很有意愿到东盟国家去投资设厂,开展国际产能合作,打造跨境产业链。
利好之三,是配套服务的日趋健全。其中不仅有驻外中资服务企业,为出海企业保驾护航,也有东盟国家企业进驻中国提供“上门服务”,为投资者装上了“千里眼”与“顺风耳”。据泰国开泰银行大众有限公司执行副总裁陈博文介绍,该银行的服务不局限于金融业务,还对中国和东盟企业在对方国家的投资状况、法务规则方面予以资讯支持。“我们还在银行业务中甄选出优质信誉客户,为中国和东盟企业互相推荐,在双边商业伙伴间搭建桥梁。”
如果说在以往的自贸区框架下,投资的拉动力量尚显不足,那么不断释放的多重利好,将为投资者增添行动的底气,为双向投资加足马力。
联系编辑:31346430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