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8年,液晶电视在发达国家转入缓慢发展阶段,但在中国等发展中国家仍旧高速成长(如表1所示)。而全球化的激烈市场竞争,迫使后者的液晶电视产业出现如下特点:技术快速更新、增长率高达70%~80%,但价格大幅下滑、利润率降低、产品趋同,整个产业陷入利润水平难以为继的困境。

FULL HD渐成主流规格
1080P标准的快速发展体现在:渗透率不断提高(如表2、3所示),产品尺寸从大(65英寸以上)向中小(42、32英寸)过渡。2008年,三星、索尼等主要彩电品牌均已推出32英寸1080P液晶电视。

从区域来看,日本、北美、西欧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在1080P产品渗透率上处于领先地位。
120Hz快速渗透
从2007年开始,120Hz倍频插帧技术开始出现在45英寸以上大尺寸产品中,且比例越来越高(如表4所示)。


120Hz倍频插帧技术实现,同时需要120Hz专用屏和相应的驱动电路,后者的主流技术如ME/MC(运动预估和补偿)算法、索尼的Motionflow等。
ME/MC的实现目前有两种方案,主流方式是作为子板(DaughterBoard)出现在视频处理芯片中,第二种是与T-CON(时序控制芯片)一同出现在面板驱动IC中,或者融合进T-CON中。两种方案各有优缺点。
虽然120Hz技术受到面板和彩电厂商的追捧,但它仍面临不少问题。 首先,成本高。以ME/MC子板方案为例,芯片增加成本约20美元,面板部分则视HD或FHD以及面板尺寸而不同。但毫无疑问,120Hz技术搭载大尺寸Full HD面板,将导致成本大大增加,目前只能运用于高端产品中。鉴于此,三星等面板企业提出将ME/MC整合入面板驱动的方案。和第一种方案相比,这种方案的优点是降低成本、节省一倍的LVDS(低压差分信号传输),易于整机厂商实现。但缺点是不益于整机产品的差异化。
其次,二线品牌包括中国彩电企业在120Hz领域的优势不大。“目前,120Hz市场主要为三星、索尼把持,以2008年1月销售量计算,二者占120Hz产品总销量的80%,其中索尼56%、三星33%,其他品牌120Hz产品的市场份额均未能超过5%;以2008年3月的销售收入来计算,二者占120Hz产品总销售收入的91%。”DisplaySeraeh研究总监谢忠利表示,“其他企业在生产该类产品时,价格定位非常重要,如果定价过高就无法与三星、索尼竞争,定价太低就不能抵消所增加的成本。”
价格快速下降
最近几年,液晶电视的价格一直快速下滑:较为成熟的32、37英寸产品,价格下降速度小于10%,但Full HD以及40英寸以上产品的价格下降速度很快(如表5所示)。
在中国市场,外资品牌和国内品牌的价格差距也越来越小,特别是外资品牌率先使用价格战策略,在五一、国庆、春节等长假期间降价更为猛烈。据统计,2006年之前,外资品牌和国内品牌的价格差距约为30%,2007年缩小至20%,2008年外资品牌和国内品牌的差距已经很小甚至基本持平。
目前,32英寸液晶电视的最低售价已降至699美元(美国),40~42英寸降至999美元。按DisplaySearch预测,2010~2012年,32英寸液晶电视可能会降低至399美元,40~42英寸可能会降低至699美元——此时32英寸液晶模组必须要降至200美元,40~42英寸降至250美元,整机厂商才有可能维持正常的利润。
“2008年将是一个转折年,可能会有品牌厂商退出运营或者重组;中国本土品牌面临更大的生存压力;OEM厂商则会从中获得大订单。”DispJaySearch副总裁Hisakazu Tnrii认为。
大家一起在亏损!
液晶面板市场的供需与价格情况,直接影响着液晶电视的成本和利润水平。虽然整机产品价格大幅下滑,但从2007年开始,电视用液晶面板的价格一直坚挺,面板企业利润率大幅攀升,超过20%,这一趋势从2007年第四季度延续至今年第一季度。由于笔记本用面板和显示器面板需求强劲,且利润率较高(见表6),面板企业纷纷将生产重点转向于此。面板厂商的产品结构次序大致为:笔记本面板>显示器>电视。


与面板企业的高利润率相对的,则是品牌彩电企业的低利润乃至亏损经营。表7是德意志银行DeutscheSecurities分析师Yasuo Nakane统计的日本彩电企业2007年的盈利状况。
Yasuo Nakane还预测,2008年,夏普会继续保持盈利,索尼电视部门也将扭亏,但利润率仅为1%,松下为盈亏平衡,其他企业则继续亏损。
“液晶电视产业链,上游拥有最高的利润,越往下则利润空间越小,这就很难保持整个产业的良性发展,未来净利润分配不均的问题需要解决。”DisplaySearch大中华区副总裁谢勤益说。
Yasuo Nakane也认为:“面板生产商应该考虑客户的营收情况,确保它们也能分享合理的利润。否则客户都,死掉了,面板产业也无法发展下去。”

在经历较长时间的价格坚挺后,2008~2009年,电视用液晶面板供需以及价格走向如何呢?DisplaySearch认为,32英寸的需求依然强劲,但40、42以及47英寸则会出现供给过剩(如表8所示)。
“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对于彩电企业来说,降低成本以及确保产品差异化将成为黄金法则。”谢忠利认为。
液晶电视成本降低主要源自以下几方面:一是液晶面板,受益于全球8代线乃至10代线陆续投产,全球大尺寸(10英寸以上)面板的平均价格正在以每年18.8%的速度下降;二是视频处理芯片的融合趋势带来的成本降低;三是机械模具成本降低;四是产业链的垂直整合;五是液晶电视的系统电源与面板电源合二为一,即LIPS技术;六是装配环节的成本降低(如表9所示)。
产品差异化对彩电企业保持竞争力、维持利润水平同样重要。“彩电的差异化基于以下基础:一是面板制造业能够生产更好的面板产品,OEM生产商能够提供成本更为有效的整机产品,IC商要提供新的应用。但目前情况是,面板的差异性越来越小,导致整机产品的差异化难度加大,在激烈的市场竞争面前,只能‘死拼’价格。如何保证产品的差异化,对于整机企业将是一个挑战。”谢忠利认为。
“对于不掌握面板资源的中国企业来说,应该避免重蹈日本彩电企业的覆辙。”Yasuo Nakane说,“可以借鉴的一点是,从2007年底开,日韩企业开始纵向(整机与面板企业)或者横向(整机企业之间)联合。当索尼都需要与别人合作时,中国企业是否也应该找一些合作伙伴呢?”事实显示,中国彩电企业也正向此迈进,如TCL与三星、创维与LG Display在模组领域的合作,但其效果如何,仍有待时间检验。
芯片的soc趋势
目前,液晶电视芯片的SoC(System on a Chip,单芯片系统)趋势越来越明显,即更少的芯片整合更多功能。


降低成本是电视芯片SoC融合趋势的主要着眼点之一,特别是在液晶电视利润率大幅下滑的情况下,这一点变得尤为突出。“电视芯片厂商的压力很大,芯片厂商必须能用越来越低的成本做出越来越好的产品才能满足需求。例如,我们用了两年时间就推出了三代ME/MC芯片系统。”Trident副总裁袁羽丰表示。
除成本外,SoC还应该着眼于产品的差异化,“产品的差异性,实质就是将目前主要的电视功能进行交替组合。”谢忠利认为。如表10、11所示。
尽管趋势日渐明晰,但液晶电视的SoC仍面临不小的技术难度和风险。
首先,“日渐增多的功能需求使得SoC系统开放的风险和难度越来越大,功能越多,产品就变得越不稳定。所以是否将所有功能都融合到一个芯片中,则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袁羽丰表示。
谢忠利也认为,“例如高端彩电,对于声音、画质等单项指标有更高的要求,融合芯片难以达到这些指标。另外,数字电视调谐器(Tuner),由于各国数字电视传输标准不同,也不宜整合入SoC中。”
另外,SoC要求ADC(模数转换)LVDS以及Display port的速度更高,这是另一个挑战。第三,SoC导致更高能耗,对封装和制造工艺也提出了更高要求。第四,对于130纳米、90纳米、65纳米等制作工艺提出挑战。第五,对目标市场而言,芯片产品生命周期变短。

FULL HD渐成主流规格
1080P标准的快速发展体现在:渗透率不断提高(如表2、3所示),产品尺寸从大(65英寸以上)向中小(42、32英寸)过渡。2008年,三星、索尼等主要彩电品牌均已推出32英寸1080P液晶电视。

从区域来看,日本、北美、西欧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在1080P产品渗透率上处于领先地位。
120Hz快速渗透
从2007年开始,120Hz倍频插帧技术开始出现在45英寸以上大尺寸产品中,且比例越来越高(如表4所示)。


120Hz倍频插帧技术实现,同时需要120Hz专用屏和相应的驱动电路,后者的主流技术如ME/MC(运动预估和补偿)算法、索尼的Motionflow等。
ME/MC的实现目前有两种方案,主流方式是作为子板(DaughterBoard)出现在视频处理芯片中,第二种是与T-CON(时序控制芯片)一同出现在面板驱动IC中,或者融合进T-CON中。两种方案各有优缺点。
虽然120Hz技术受到面板和彩电厂商的追捧,但它仍面临不少问题。 首先,成本高。以ME/MC子板方案为例,芯片增加成本约20美元,面板部分则视HD或FHD以及面板尺寸而不同。但毫无疑问,120Hz技术搭载大尺寸Full HD面板,将导致成本大大增加,目前只能运用于高端产品中。鉴于此,三星等面板企业提出将ME/MC整合入面板驱动的方案。和第一种方案相比,这种方案的优点是降低成本、节省一倍的LVDS(低压差分信号传输),易于整机厂商实现。但缺点是不益于整机产品的差异化。
其次,二线品牌包括中国彩电企业在120Hz领域的优势不大。“目前,120Hz市场主要为三星、索尼把持,以2008年1月销售量计算,二者占120Hz产品总销量的80%,其中索尼56%、三星33%,其他品牌120Hz产品的市场份额均未能超过5%;以2008年3月的销售收入来计算,二者占120Hz产品总销售收入的91%。”DisplaySeraeh研究总监谢忠利表示,“其他企业在生产该类产品时,价格定位非常重要,如果定价过高就无法与三星、索尼竞争,定价太低就不能抵消所增加的成本。”
价格快速下降
最近几年,液晶电视的价格一直快速下滑:较为成熟的32、37英寸产品,价格下降速度小于10%,但Full HD以及40英寸以上产品的价格下降速度很快(如表5所示)。
在中国市场,外资品牌和国内品牌的价格差距也越来越小,特别是外资品牌率先使用价格战策略,在五一、国庆、春节等长假期间降价更为猛烈。据统计,2006年之前,外资品牌和国内品牌的价格差距约为30%,2007年缩小至20%,2008年外资品牌和国内品牌的差距已经很小甚至基本持平。
目前,32英寸液晶电视的最低售价已降至699美元(美国),40~42英寸降至999美元。按DisplaySearch预测,2010~2012年,32英寸液晶电视可能会降低至399美元,40~42英寸可能会降低至699美元——此时32英寸液晶模组必须要降至200美元,40~42英寸降至250美元,整机厂商才有可能维持正常的利润。
“2008年将是一个转折年,可能会有品牌厂商退出运营或者重组;中国本土品牌面临更大的生存压力;OEM厂商则会从中获得大订单。”DispJaySearch副总裁Hisakazu Tnrii认为。
大家一起在亏损!
液晶面板市场的供需与价格情况,直接影响着液晶电视的成本和利润水平。虽然整机产品价格大幅下滑,但从2007年开始,电视用液晶面板的价格一直坚挺,面板企业利润率大幅攀升,超过20%,这一趋势从2007年第四季度延续至今年第一季度。由于笔记本用面板和显示器面板需求强劲,且利润率较高(见表6),面板企业纷纷将生产重点转向于此。面板厂商的产品结构次序大致为:笔记本面板>显示器>电视。


与面板企业的高利润率相对的,则是品牌彩电企业的低利润乃至亏损经营。表7是德意志银行DeutscheSecurities分析师Yasuo Nakane统计的日本彩电企业2007年的盈利状况。
Yasuo Nakane还预测,2008年,夏普会继续保持盈利,索尼电视部门也将扭亏,但利润率仅为1%,松下为盈亏平衡,其他企业则继续亏损。
“液晶电视产业链,上游拥有最高的利润,越往下则利润空间越小,这就很难保持整个产业的良性发展,未来净利润分配不均的问题需要解决。”DisplaySearch大中华区副总裁谢勤益说。
Yasuo Nakane也认为:“面板生产商应该考虑客户的营收情况,确保它们也能分享合理的利润。否则客户都,死掉了,面板产业也无法发展下去。”

在经历较长时间的价格坚挺后,2008~2009年,电视用液晶面板供需以及价格走向如何呢?DisplaySearch认为,32英寸的需求依然强劲,但40、42以及47英寸则会出现供给过剩(如表8所示)。
“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对于彩电企业来说,降低成本以及确保产品差异化将成为黄金法则。”谢忠利认为。
液晶电视成本降低主要源自以下几方面:一是液晶面板,受益于全球8代线乃至10代线陆续投产,全球大尺寸(10英寸以上)面板的平均价格正在以每年18.8%的速度下降;二是视频处理芯片的融合趋势带来的成本降低;三是机械模具成本降低;四是产业链的垂直整合;五是液晶电视的系统电源与面板电源合二为一,即LIPS技术;六是装配环节的成本降低(如表9所示)。
产品差异化对彩电企业保持竞争力、维持利润水平同样重要。“彩电的差异化基于以下基础:一是面板制造业能够生产更好的面板产品,OEM生产商能够提供成本更为有效的整机产品,IC商要提供新的应用。但目前情况是,面板的差异性越来越小,导致整机产品的差异化难度加大,在激烈的市场竞争面前,只能‘死拼’价格。如何保证产品的差异化,对于整机企业将是一个挑战。”谢忠利认为。
“对于不掌握面板资源的中国企业来说,应该避免重蹈日本彩电企业的覆辙。”Yasuo Nakane说,“可以借鉴的一点是,从2007年底开,日韩企业开始纵向(整机与面板企业)或者横向(整机企业之间)联合。当索尼都需要与别人合作时,中国企业是否也应该找一些合作伙伴呢?”事实显示,中国彩电企业也正向此迈进,如TCL与三星、创维与LG Display在模组领域的合作,但其效果如何,仍有待时间检验。
芯片的soc趋势
目前,液晶电视芯片的SoC(System on a Chip,单芯片系统)趋势越来越明显,即更少的芯片整合更多功能。


降低成本是电视芯片SoC融合趋势的主要着眼点之一,特别是在液晶电视利润率大幅下滑的情况下,这一点变得尤为突出。“电视芯片厂商的压力很大,芯片厂商必须能用越来越低的成本做出越来越好的产品才能满足需求。例如,我们用了两年时间就推出了三代ME/MC芯片系统。”Trident副总裁袁羽丰表示。
除成本外,SoC还应该着眼于产品的差异化,“产品的差异性,实质就是将目前主要的电视功能进行交替组合。”谢忠利认为。如表10、11所示。
尽管趋势日渐明晰,但液晶电视的SoC仍面临不小的技术难度和风险。
首先,“日渐增多的功能需求使得SoC系统开放的风险和难度越来越大,功能越多,产品就变得越不稳定。所以是否将所有功能都融合到一个芯片中,则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袁羽丰表示。
谢忠利也认为,“例如高端彩电,对于声音、画质等单项指标有更高的要求,融合芯片难以达到这些指标。另外,数字电视调谐器(Tuner),由于各国数字电视传输标准不同,也不宜整合入SoC中。”
另外,SoC要求ADC(模数转换)LVDS以及Display port的速度更高,这是另一个挑战。第三,SoC导致更高能耗,对封装和制造工艺也提出了更高要求。第四,对于130纳米、90纳米、65纳米等制作工艺提出挑战。第五,对目标市场而言,芯片产品生命周期变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