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 探讨奥扎格雷钠联合低分子肝素钙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 方法 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09~2011年收治的11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5例,两组患者均采用奥扎格雷钠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低分子肝素钙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 结果 观察组治疗后基本痊愈44例,显著进步6例,进步3例,无效2例,治疗总有效率为96.4%,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奥扎格雷钠与低分子肝素钙联合应用在作用机制上有叠加效应,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疗效确切,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使用。
[关键词]急性脑梗死;奥扎格雷钠;低分子肝素钙
[中图分类号] R743.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2)20-
急性脑梗死在临床较为常见,临床病死率和致残率较高。早期有效的控制临床症状,改善神经功能缺损,有助于提高患者预后和改善患者生活质量[1]。笔者所在医院2009~2011年间采用奥扎格雷钠联合低分子肝素钙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临床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所有急性脑梗死患者均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缺血性脑血管病诊断标准,并结合头部CT扫描确诊。观察组男31例,女24例,年龄38~67岁,平均(54.6±4.2)岁,发病至就诊时间2~6 h,平均(3.7±1.1)h。对照组男29例,女26例,年龄42~70岁,平均(55.8±3.9)岁,发病至就诊时间1~7 h,平均(3.5±1.4)h。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以及就诊时间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入院后均采取降低颅内压、改善脑细胞代谢、控制原发性疾病等综合治疗。对照组同时给予静脉滴注奥扎格雷钠注射液(山西恒大制药有限公司,H20067343)80 mg+生理盐水250 mL,1次/d,14d为一个疗程。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钙(河北常山生化药业有限公司,H20063910)5000 U,2次/d,14d为一个疗程。
1.3 疗效判定标准[2]
基本痊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91%~100%,病残程度0级;显著进步: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46%~90%,病残程度1~3级;进步:神经缺损评分减少18%~45%;无效:神经功能未发生改变,病情出现加重或是死亡。总有效率=(基本痊愈例数+显著进步例数+进步例数)/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6.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6.4%,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论
急性脑梗死发病机制主要是由于动脉硬化,血黏稠度增高,高凝状态促发动脉粥样硬化,动脉硬化后由于血管内皮细胞受损与血小板接触面增加,易导致血栓形成,使血管闭塞所致[3]。临床治疗急性脑梗死应尽快恢复缺血区的脑灌注,阻止血栓的进一步扩大,缩小梗死范围,同时改善脑循环进行脑保护治疗,减轻再灌注损伤防止细胞稠亡。临床多采取早期溶栓治疗,但对于基层医院溶栓治疗易受时间限制,从而延误了治疗时机,不利于临床的早期救治。
本研究采用奥扎格雷钠联合低分子肝素钙治疗55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治疗后患者的神经功能得到了显著改善,治疗总有效率为96.4%,这一研究结果略高于佘学兵[4]等人的研究结果(93.5%)。可见,奥扎格雷钠联合低分子肝素钙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临床疗效确切。
奥扎格雷钠作为一种高效、选择性血栓素合成酶抑制剂,能够通过抑制TXA2的产生及促进前列腺素PGI2的生成,并维持两者之间的平衡,具有抗血小板聚集和扩张血管作用,增加大脑血流量,改善大脑内微循环,促进梗死的血管再通,加快使神经功能的恢复[5]。低分子肝素钙是一种新型的抗血栓形成药物,能够有效抑制脑缺血后的炎症反应,避免缺血半暗带最终形成不可逆的梗死灶,同时具有延迟性抗血小板作用,半衰期长,对血小板聚集影响小[6]。
综上所述,奥扎格雷钠与低分子肝素钙联合应用在作用机制上有叠加效应,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疗效确切,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黄波,梁汉周,万里飞.奥扎格雷钠联合低分子肝素钙治疗急性脑梗死68例疗效观察[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1,5(4):25-27.
[2]张秋霞.奥扎格雷钠联合低分子肝素钙治疗急性脑梗死80例分析[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7,10(4):74-75.
[3]汤建霞.奥扎格雷钠联合低分子肝素钙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研究[J].中外医疗,2009,(21):89.
[4]佘学兵,靳玮,张秀侠.奥扎格雷钠联合低分子肝素钙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观察[J].医药论坛杂志,2011,32(9):37-40.
[5]潘秀芳,朱海燕,张剑伟.奥扎格雷钠联合低分子肝素钙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08,6(19):116-117.
[6]何乐群.奥扎格雷钠联合低分子肝素钙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观察[J].现代医药卫生,2006,22(17):2625-2626.
(收稿日期:2012-07-19)
[关键词]急性脑梗死;奥扎格雷钠;低分子肝素钙
[中图分类号] R743.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2)20-
急性脑梗死在临床较为常见,临床病死率和致残率较高。早期有效的控制临床症状,改善神经功能缺损,有助于提高患者预后和改善患者生活质量[1]。笔者所在医院2009~2011年间采用奥扎格雷钠联合低分子肝素钙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临床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所有急性脑梗死患者均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缺血性脑血管病诊断标准,并结合头部CT扫描确诊。观察组男31例,女24例,年龄38~67岁,平均(54.6±4.2)岁,发病至就诊时间2~6 h,平均(3.7±1.1)h。对照组男29例,女26例,年龄42~70岁,平均(55.8±3.9)岁,发病至就诊时间1~7 h,平均(3.5±1.4)h。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以及就诊时间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入院后均采取降低颅内压、改善脑细胞代谢、控制原发性疾病等综合治疗。对照组同时给予静脉滴注奥扎格雷钠注射液(山西恒大制药有限公司,H20067343)80 mg+生理盐水250 mL,1次/d,14d为一个疗程。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钙(河北常山生化药业有限公司,H20063910)5000 U,2次/d,14d为一个疗程。
1.3 疗效判定标准[2]
基本痊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91%~100%,病残程度0级;显著进步: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46%~90%,病残程度1~3级;进步:神经缺损评分减少18%~45%;无效:神经功能未发生改变,病情出现加重或是死亡。总有效率=(基本痊愈例数+显著进步例数+进步例数)/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6.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6.4%,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论
急性脑梗死发病机制主要是由于动脉硬化,血黏稠度增高,高凝状态促发动脉粥样硬化,动脉硬化后由于血管内皮细胞受损与血小板接触面增加,易导致血栓形成,使血管闭塞所致[3]。临床治疗急性脑梗死应尽快恢复缺血区的脑灌注,阻止血栓的进一步扩大,缩小梗死范围,同时改善脑循环进行脑保护治疗,减轻再灌注损伤防止细胞稠亡。临床多采取早期溶栓治疗,但对于基层医院溶栓治疗易受时间限制,从而延误了治疗时机,不利于临床的早期救治。
本研究采用奥扎格雷钠联合低分子肝素钙治疗55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治疗后患者的神经功能得到了显著改善,治疗总有效率为96.4%,这一研究结果略高于佘学兵[4]等人的研究结果(93.5%)。可见,奥扎格雷钠联合低分子肝素钙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临床疗效确切。
奥扎格雷钠作为一种高效、选择性血栓素合成酶抑制剂,能够通过抑制TXA2的产生及促进前列腺素PGI2的生成,并维持两者之间的平衡,具有抗血小板聚集和扩张血管作用,增加大脑血流量,改善大脑内微循环,促进梗死的血管再通,加快使神经功能的恢复[5]。低分子肝素钙是一种新型的抗血栓形成药物,能够有效抑制脑缺血后的炎症反应,避免缺血半暗带最终形成不可逆的梗死灶,同时具有延迟性抗血小板作用,半衰期长,对血小板聚集影响小[6]。
综上所述,奥扎格雷钠与低分子肝素钙联合应用在作用机制上有叠加效应,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疗效确切,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黄波,梁汉周,万里飞.奥扎格雷钠联合低分子肝素钙治疗急性脑梗死68例疗效观察[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1,5(4):25-27.
[2]张秋霞.奥扎格雷钠联合低分子肝素钙治疗急性脑梗死80例分析[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7,10(4):74-75.
[3]汤建霞.奥扎格雷钠联合低分子肝素钙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研究[J].中外医疗,2009,(21):89.
[4]佘学兵,靳玮,张秀侠.奥扎格雷钠联合低分子肝素钙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观察[J].医药论坛杂志,2011,32(9):37-40.
[5]潘秀芳,朱海燕,张剑伟.奥扎格雷钠联合低分子肝素钙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08,6(19):116-117.
[6]何乐群.奥扎格雷钠联合低分子肝素钙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观察[J].现代医药卫生,2006,22(17):2625-2626.
(收稿日期:2012-0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