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果抛却电影的其它元素不谈,单从影像上来讲,电影是一种在二维平面创造三维幻觉的艺术,电影摄影只有依靠各种手段模拟真实世界的深度,才能在银幕上塑造出一个富有空间感的环境,给观众创造一个真实的幻觉世界。
一般来说,电影中张弛有度的叙事节奏,细腻含情的演员表演,真实生活的场景,都会影响到观众对于剧情的带入感,但能在潜意识层面发挥作用的空间感却很少被人注意到,它恰恰是影响观众入戏的一个重要因素。要求摄美服道等各部门配合演员走位、场面调度,创造出一定的空间形态,满足影片讲故事的意图。对于一些小成本的电影来说,因为受到很多成本、时间等条件的制约,不得不选择实景进行拍摄。很多时候因为空间受限,灯位少机位少,演员调度困难……很难塑造出好的空间感和深度感。但其实,很多小技巧可以帮助我们扬长避短,在小场景中创造出大空间。以下,让我们从摄影、美术、灯光等几个方面探讨如何在有限的场景中塑浩出更好的空间感,
重门叠景,曲径通幽
中国古代园林的布局讲究“重门叠景,曲径通幽”,通过区隔,在有限的空间创造出无限的景致。游人畅游园中,相同的景物,因为区隔,在不同的位置,可以成为不同的景致。在小空间置景时,我们不妨借助古人的智慧,在总体布局上,将道具错落有致地布置在场景中,并利用布帘、屏风、盆栽等符合故事的道具区隔空间,不要将整个内景空间布置的一览无余,所有的东西,只需一眼便可看尽。
另一方面,在灯光上,在空间不大的情况下,尤其不能通堂亮。缺乏明暗分区的空间,会让画面少了很多层次,光线的分区,其实也是另一层面上的“重门叠景,曲径通幽”。通过光线的明暗、色温变化,区隔标识不同的空间。只要用法得当,小空间也能创造出重峦叠嶂的张力。
小道具解决大问题
除了空间的整体布局和光线气氛外,一些常见的小道具,也能成为我们创造空间感的有力帮手。
表演区的墙面布置——海报、墙纸、挂画……
在实景拍摄时,很多时候会遇到白色的背景墙。若用白色的墙面作为背景,除了会令画面单调以外,最大的问题是缺乏给人空间知觉的参照物,特别是在人物近景中,焦外后景的白色墙面,如果没有明显的投影,观众不容易感知到人物和墙面的距离,也很难让画面具有深度感。所以,我们在布置场景的时候,要适度地对表演区的墙面进行改造:一些海报、挂画或者墙纸都可以很好地点缀画面,更重要的是,这样可以避免白墙所带来的深度感缺失。
用“动物”创造画面情境一鱼缸、水蒸汽……
在画框中增加前景,可以强调画面的空间感,而运动的前景可以更好地完成这个使命。相对于一般的静物,运动的前景会使画面更加富有生机,例如小鱼游动的鱼缸,水汽上升的水壶,呼吸灯明灭的电子产品……有一定空间局限的场景中,人物和摄影调度有限的情况下,在场景中增加类似的小道具,可以为画面增色不少。但前景“动物”的位置和大小比例要得当,否则很容易抢了中后景演员表演的风头。
镜子的拓展作用
在空间狭小的内景里放置镜子,可以很好地拓宽空间,尤其是在一些文艺片、犯罪片和悬疑片中,镜子本身的物理特性及其神秘的品格,可以弥补摄像机和空间的一些局限,更好地诠释电影的表现意图。具体表现在,镜子可以扩展镜头的物理空间,增加很多场面调度的方式,丰富影视画面表现效果,延伸人物的心理表现空间。一个不起眼的镜子,可以有很多种玩法。王家卫就是使用镜子的大师之一,他擅长用镜子塑造出亦真亦幻的多重空间。感兴趣的朋友,可以把王家卫的电影拿过来反复去观看,他对电影画面的追求已经做到了极致。
重复构成的力量
在空间狭小,缺乏明显透视线条的时候,可以采用重复构成的方式进行空间的塑造,重复构成在设计中涉及形态和色彩,形态即外形、形状、形体和状态等。我们可以将形状相同和相近的物体置于画面的前后景重复排列,这种排列可以做方向和位置的变化,通过对比,很好地强调出画面的透视感,突出主体。如图,《建筑学概论》这个画面中后景中那张不起眼的桌子,其实对整个画面深度感的营造,起了不小的作用。
框景的空间感营造——门、窗、框……
建筑物的自身的结构,也是可以成为空间感创造的原材料。不少时候,我们可以利用建筑物的结构进行影像创造。比如,可以利用建筑的透视线条突出深度感,还可以利用门窗框景。这种方法在空间较小的实景内,较容易实现,而且效果不错。将人物置于天然的景框之中,可以在给画面增加深度感的同时,又将视觉重心置于景框内的角色。在空间较小时,我们可以尽量不用全景景别来交代空间,可以利用环境局部或细节的几个镜头组接来交待展现环境。两种环境“出场”的方式,前者直白平淡,后者却会更加富有张力。
文中所述的小技巧简单易行,可以让我们在预算紧张的实景拍摄时,在影像上更好地创造。在影像中营造空间感的手段有很多,笔者所述仅为抛砖引玉,感兴趣的朋友还需平时在生活中多观察多拉片,并进行~定的实践拍摄,多多去对比和感受。
另外,还需提及的是,在塑造空间感的问题上,最本原的还是故事。我们在拍摄中还是要从故事的需求和导演的意图出发,最能体现故事的手段才是最好的手段。不少时候,富有空间感的影像并不一定适合故事。艺术创造是非常个人化的,在影像中创造空间感,只是影像的一般规律,并不是放之四海的铁则。
一般来说,电影中张弛有度的叙事节奏,细腻含情的演员表演,真实生活的场景,都会影响到观众对于剧情的带入感,但能在潜意识层面发挥作用的空间感却很少被人注意到,它恰恰是影响观众入戏的一个重要因素。要求摄美服道等各部门配合演员走位、场面调度,创造出一定的空间形态,满足影片讲故事的意图。对于一些小成本的电影来说,因为受到很多成本、时间等条件的制约,不得不选择实景进行拍摄。很多时候因为空间受限,灯位少机位少,演员调度困难……很难塑造出好的空间感和深度感。但其实,很多小技巧可以帮助我们扬长避短,在小场景中创造出大空间。以下,让我们从摄影、美术、灯光等几个方面探讨如何在有限的场景中塑浩出更好的空间感,
重门叠景,曲径通幽
中国古代园林的布局讲究“重门叠景,曲径通幽”,通过区隔,在有限的空间创造出无限的景致。游人畅游园中,相同的景物,因为区隔,在不同的位置,可以成为不同的景致。在小空间置景时,我们不妨借助古人的智慧,在总体布局上,将道具错落有致地布置在场景中,并利用布帘、屏风、盆栽等符合故事的道具区隔空间,不要将整个内景空间布置的一览无余,所有的东西,只需一眼便可看尽。
另一方面,在灯光上,在空间不大的情况下,尤其不能通堂亮。缺乏明暗分区的空间,会让画面少了很多层次,光线的分区,其实也是另一层面上的“重门叠景,曲径通幽”。通过光线的明暗、色温变化,区隔标识不同的空间。只要用法得当,小空间也能创造出重峦叠嶂的张力。
小道具解决大问题
除了空间的整体布局和光线气氛外,一些常见的小道具,也能成为我们创造空间感的有力帮手。
表演区的墙面布置——海报、墙纸、挂画……
在实景拍摄时,很多时候会遇到白色的背景墙。若用白色的墙面作为背景,除了会令画面单调以外,最大的问题是缺乏给人空间知觉的参照物,特别是在人物近景中,焦外后景的白色墙面,如果没有明显的投影,观众不容易感知到人物和墙面的距离,也很难让画面具有深度感。所以,我们在布置场景的时候,要适度地对表演区的墙面进行改造:一些海报、挂画或者墙纸都可以很好地点缀画面,更重要的是,这样可以避免白墙所带来的深度感缺失。
用“动物”创造画面情境一鱼缸、水蒸汽……
在画框中增加前景,可以强调画面的空间感,而运动的前景可以更好地完成这个使命。相对于一般的静物,运动的前景会使画面更加富有生机,例如小鱼游动的鱼缸,水汽上升的水壶,呼吸灯明灭的电子产品……有一定空间局限的场景中,人物和摄影调度有限的情况下,在场景中增加类似的小道具,可以为画面增色不少。但前景“动物”的位置和大小比例要得当,否则很容易抢了中后景演员表演的风头。
镜子的拓展作用
在空间狭小的内景里放置镜子,可以很好地拓宽空间,尤其是在一些文艺片、犯罪片和悬疑片中,镜子本身的物理特性及其神秘的品格,可以弥补摄像机和空间的一些局限,更好地诠释电影的表现意图。具体表现在,镜子可以扩展镜头的物理空间,增加很多场面调度的方式,丰富影视画面表现效果,延伸人物的心理表现空间。一个不起眼的镜子,可以有很多种玩法。王家卫就是使用镜子的大师之一,他擅长用镜子塑造出亦真亦幻的多重空间。感兴趣的朋友,可以把王家卫的电影拿过来反复去观看,他对电影画面的追求已经做到了极致。
重复构成的力量
在空间狭小,缺乏明显透视线条的时候,可以采用重复构成的方式进行空间的塑造,重复构成在设计中涉及形态和色彩,形态即外形、形状、形体和状态等。我们可以将形状相同和相近的物体置于画面的前后景重复排列,这种排列可以做方向和位置的变化,通过对比,很好地强调出画面的透视感,突出主体。如图,《建筑学概论》这个画面中后景中那张不起眼的桌子,其实对整个画面深度感的营造,起了不小的作用。
框景的空间感营造——门、窗、框……
建筑物的自身的结构,也是可以成为空间感创造的原材料。不少时候,我们可以利用建筑物的结构进行影像创造。比如,可以利用建筑的透视线条突出深度感,还可以利用门窗框景。这种方法在空间较小的实景内,较容易实现,而且效果不错。将人物置于天然的景框之中,可以在给画面增加深度感的同时,又将视觉重心置于景框内的角色。在空间较小时,我们可以尽量不用全景景别来交代空间,可以利用环境局部或细节的几个镜头组接来交待展现环境。两种环境“出场”的方式,前者直白平淡,后者却会更加富有张力。
文中所述的小技巧简单易行,可以让我们在预算紧张的实景拍摄时,在影像上更好地创造。在影像中营造空间感的手段有很多,笔者所述仅为抛砖引玉,感兴趣的朋友还需平时在生活中多观察多拉片,并进行~定的实践拍摄,多多去对比和感受。
另外,还需提及的是,在塑造空间感的问题上,最本原的还是故事。我们在拍摄中还是要从故事的需求和导演的意图出发,最能体现故事的手段才是最好的手段。不少时候,富有空间感的影像并不一定适合故事。艺术创造是非常个人化的,在影像中创造空间感,只是影像的一般规律,并不是放之四海的铁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