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TV21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8)03-0279-02
一、引水探源,转换思路
2015年春夏之交,鲁西南平原腹地之巨野县传出两则喜忧相异又相关的新闻:一则是该县科学利用地表水中改善居民生活用水的大野水库一期工程已胜利竣工,开闸为民供水;二是据电视台转播的山东致癌机构统计:近年来全省癌症患者,80%发生在菏泽地区,而该地区中尤以巨野郓城两县为最。回顾巨野——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根据五十年代的地形、地貌和常年地表与地下水状况,确立了当时水资源开发利用的方针是“以井保丰,以河补源”这显然是符合当时的客观规律,也可以说:“科学”“合理”。但是三十年后的八十年代以来则有了很大变化:由于大力推广种植棉花,实行粮棉间作,为防治棉虫危害据1984年~1990年农药施用调查,年均施用量达898.6吨,亩均为0.8KG。虽然在90年代初,荣获年产皮棉100万担的美誉,然而其棉花丰收的背后,却留下了治虫施药,地下水逐年污染,令人致癌的恶果。以县水利局内初步统计,自1985年后的30年间,患癌归西者,有16人之多,平均每两年即有一人罹与肿瘤,这与水务人员常年下乡施工治水,饮食田间不无关系。因此“改水治水”逐步成为领导和水利战线工作人员密切关注的民生问题,此乃巨野大地必须改水思考之一。
其二是由于长期引井灌溉,而又补源不足致使地下水逐年枯竭,全县11700余眼机井地,每年提取65%的地下水,不能有效弥补,以致超采严重,地面下沉。如县南营里镇57号井,自1973年到1992年的二十年内,水位下降达9.96米,可见地处鲁西南的巨野,再按30年之前的治水方案,已时过境迁,是违反客观规律之举了。
转换治水思路之三是地处鲁西南一角的巨野县历来承接上游五县市的客水,1958年以前,每到汛期,常泛滥成灾,如1957年7、8两月降雨量达475.5毫米。但随着时度推移,降雨量已逐年减少,据1990年~2000年测算,全县水资源年平均总量已比1970-1989年平均总量的19260万立方米,减少到14318万立方米。量差达25%。自1979-1989之间,竟有四年出现汛期干旱。事实表明,平原地区应拦蓄地表径流进行抗旱之必要了。
其四是菏泽地区按照每年冬春为巨野拦蓄黄河尾水约5000万立方米左右,存入我县河道坑塘之中,遗憾的是这些每年以每百立方米六元钱买来的客水,只能如《巨野县水长期供求计划》第三页所述:河灌面积为23.3万亩,其余的黄河尾水均在汛前防洪时,放入南四湖白白浪费。可见兴修平原水库,已势在必行。
二、创新立项,举步维艰
人们常说:“战天斗地 ,其乐无穷”,但在实践中看来,笔者认为“喜忧参半”。“喜”者则是有理想,有信心,“忧”者则是有阻力,有困难。在实践中后者是主要的,特别是对鲁西南这片落后地区改天换地可谓谈何容易?据长辈告知:巨野自1958年到1987年的三十年间,换了十多任书记、县长和政府主要官员,无不知巨野县境饮水质量差,喝了就拉稀,故而以改水开源当第一要务。以致花了不少钱,费了很大劲。从城北农场到老洙河,从田庄镇白果树到麒麟镇尚村,均在“引井开源”上做文章,最后请来省水文地质队在全县打了二十多眼深达二百多米的深井,均因水质不好而无济于事。由此证明巨野人常年“以井为天“的观念不改变,就很难把开发地表水列入议事日程,这便是兴建水库的思想障碍之一。二是立项定址、占迁补偿及兴修的资金困难令人始料不及。根据专业人员考察,选择了地处城关镇西北一片常年荒芜的盐碱涝洼地为库址,光商讨占迁及补偿问题就达十年之久,有关修库基金在内的全县整体“灌溉工程”。按省为巨野制订之《水利规划》为3.2亿元,而当时全县工农业总产值只有12亿元。
三、加强组织领导 争取上级支持
1、建立水资源委员会。1987年巨野县建立了“水资源管理委员会”明确了县委张师方副书记县政府王洪增副县长分别任正副主任,水利局的张荣棠局长为第二副主任,下设辦公室,由正副主任各一及文秘、科技、管理、财务等共七人组成。在县委、县政府及局党组织领导下“水资办”与其他水务工作者密切结合、艰苦奋斗、刻苦学习,提高思想认识和科技水平。分别按集体与个人室内与室外,座谈与讨论等形式,认真学习有关水资源管理方面的理论、评价、规划、环保等知识。如1990年春,年近六旬的原水资办主任亲自参加了全国水资源管理委员会在北京举办的学习班。1991年老主任有幸被指名参加了山东省水资源管理工作座谈会,在聊城市的临清市现场学习了水资源开发利用水资源的经验,县水资办还专门组织专业人员赴济宁、滕州等 地访问“取经”。由于大家的努力致使治水观念逐日扩展,改革思路日益增强,拦流蓄水的路线更加明确,为民服务的决心更加坚定。
2、依法治水管水,推动开源节流:在县委、政府的重视与支持下,“水资办”先后拟就了《巨野县水资源管理办法》与《河道管理条例》以及九、五至十二、五期间(1995—2015)水资源开发利用《规划》等法规性文件,有效地推动了水资源开发利用的贯彻实施。如根据《山东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办法》第二十五条及二十六条,以及《土管法》第二条及第四条“国家可以依法对集体所有土地实行征用”的规定,顺利地解决了水库建设的征地问题。再如依法“统一管水”与水资源收费问题。按照国家关于“使用水工程供应的水并缴纳水资源费,取得”取水权“及缴纳水费”等有关规定,妥善处理了巨野县自来水公司历经40年划归城建部门所属,既不办理“取水许可证”更不缴纳水费和水资源费。如今,自来水公司已按“水资源统一管理”之规定,回到水务部门所辖,既向城镇供水,又为“三农”服务,还制止了私自备井,截流蓄水等违法行为,防止腐败行为的发生。更有显著成果 的是在国家及省县治水法规和《计划》的要求下,对多年难以处理的“水污染”问题得到 有效制止:如皮革厂,自五十年代起步,制革工艺逐渐提高,质量上乘,长期为全县先进 企业。但由于排污严重,黑水漫流,周围居民反应强烈,但因当年水利部门只有治污之责,却没有处罚之权。直到九十年代后期,排污,治污成为国家大事,巨野县环保局逐年重视,特别是水资源管理与之密切配合依法对皮革厂及所有造纸等企业,进行有效处治,才使全县对水污染治理,列入民生大计。
一、引水探源,转换思路
2015年春夏之交,鲁西南平原腹地之巨野县传出两则喜忧相异又相关的新闻:一则是该县科学利用地表水中改善居民生活用水的大野水库一期工程已胜利竣工,开闸为民供水;二是据电视台转播的山东致癌机构统计:近年来全省癌症患者,80%发生在菏泽地区,而该地区中尤以巨野郓城两县为最。回顾巨野——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根据五十年代的地形、地貌和常年地表与地下水状况,确立了当时水资源开发利用的方针是“以井保丰,以河补源”这显然是符合当时的客观规律,也可以说:“科学”“合理”。但是三十年后的八十年代以来则有了很大变化:由于大力推广种植棉花,实行粮棉间作,为防治棉虫危害据1984年~1990年农药施用调查,年均施用量达898.6吨,亩均为0.8KG。虽然在90年代初,荣获年产皮棉100万担的美誉,然而其棉花丰收的背后,却留下了治虫施药,地下水逐年污染,令人致癌的恶果。以县水利局内初步统计,自1985年后的30年间,患癌归西者,有16人之多,平均每两年即有一人罹与肿瘤,这与水务人员常年下乡施工治水,饮食田间不无关系。因此“改水治水”逐步成为领导和水利战线工作人员密切关注的民生问题,此乃巨野大地必须改水思考之一。
其二是由于长期引井灌溉,而又补源不足致使地下水逐年枯竭,全县11700余眼机井地,每年提取65%的地下水,不能有效弥补,以致超采严重,地面下沉。如县南营里镇57号井,自1973年到1992年的二十年内,水位下降达9.96米,可见地处鲁西南的巨野,再按30年之前的治水方案,已时过境迁,是违反客观规律之举了。
转换治水思路之三是地处鲁西南一角的巨野县历来承接上游五县市的客水,1958年以前,每到汛期,常泛滥成灾,如1957年7、8两月降雨量达475.5毫米。但随着时度推移,降雨量已逐年减少,据1990年~2000年测算,全县水资源年平均总量已比1970-1989年平均总量的19260万立方米,减少到14318万立方米。量差达25%。自1979-1989之间,竟有四年出现汛期干旱。事实表明,平原地区应拦蓄地表径流进行抗旱之必要了。
其四是菏泽地区按照每年冬春为巨野拦蓄黄河尾水约5000万立方米左右,存入我县河道坑塘之中,遗憾的是这些每年以每百立方米六元钱买来的客水,只能如《巨野县水长期供求计划》第三页所述:河灌面积为23.3万亩,其余的黄河尾水均在汛前防洪时,放入南四湖白白浪费。可见兴修平原水库,已势在必行。
二、创新立项,举步维艰
人们常说:“战天斗地 ,其乐无穷”,但在实践中看来,笔者认为“喜忧参半”。“喜”者则是有理想,有信心,“忧”者则是有阻力,有困难。在实践中后者是主要的,特别是对鲁西南这片落后地区改天换地可谓谈何容易?据长辈告知:巨野自1958年到1987年的三十年间,换了十多任书记、县长和政府主要官员,无不知巨野县境饮水质量差,喝了就拉稀,故而以改水开源当第一要务。以致花了不少钱,费了很大劲。从城北农场到老洙河,从田庄镇白果树到麒麟镇尚村,均在“引井开源”上做文章,最后请来省水文地质队在全县打了二十多眼深达二百多米的深井,均因水质不好而无济于事。由此证明巨野人常年“以井为天“的观念不改变,就很难把开发地表水列入议事日程,这便是兴建水库的思想障碍之一。二是立项定址、占迁补偿及兴修的资金困难令人始料不及。根据专业人员考察,选择了地处城关镇西北一片常年荒芜的盐碱涝洼地为库址,光商讨占迁及补偿问题就达十年之久,有关修库基金在内的全县整体“灌溉工程”。按省为巨野制订之《水利规划》为3.2亿元,而当时全县工农业总产值只有12亿元。
三、加强组织领导 争取上级支持
1、建立水资源委员会。1987年巨野县建立了“水资源管理委员会”明确了县委张师方副书记县政府王洪增副县长分别任正副主任,水利局的张荣棠局长为第二副主任,下设辦公室,由正副主任各一及文秘、科技、管理、财务等共七人组成。在县委、县政府及局党组织领导下“水资办”与其他水务工作者密切结合、艰苦奋斗、刻苦学习,提高思想认识和科技水平。分别按集体与个人室内与室外,座谈与讨论等形式,认真学习有关水资源管理方面的理论、评价、规划、环保等知识。如1990年春,年近六旬的原水资办主任亲自参加了全国水资源管理委员会在北京举办的学习班。1991年老主任有幸被指名参加了山东省水资源管理工作座谈会,在聊城市的临清市现场学习了水资源开发利用水资源的经验,县水资办还专门组织专业人员赴济宁、滕州等 地访问“取经”。由于大家的努力致使治水观念逐日扩展,改革思路日益增强,拦流蓄水的路线更加明确,为民服务的决心更加坚定。
2、依法治水管水,推动开源节流:在县委、政府的重视与支持下,“水资办”先后拟就了《巨野县水资源管理办法》与《河道管理条例》以及九、五至十二、五期间(1995—2015)水资源开发利用《规划》等法规性文件,有效地推动了水资源开发利用的贯彻实施。如根据《山东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办法》第二十五条及二十六条,以及《土管法》第二条及第四条“国家可以依法对集体所有土地实行征用”的规定,顺利地解决了水库建设的征地问题。再如依法“统一管水”与水资源收费问题。按照国家关于“使用水工程供应的水并缴纳水资源费,取得”取水权“及缴纳水费”等有关规定,妥善处理了巨野县自来水公司历经40年划归城建部门所属,既不办理“取水许可证”更不缴纳水费和水资源费。如今,自来水公司已按“水资源统一管理”之规定,回到水务部门所辖,既向城镇供水,又为“三农”服务,还制止了私自备井,截流蓄水等违法行为,防止腐败行为的发生。更有显著成果 的是在国家及省县治水法规和《计划》的要求下,对多年难以处理的“水污染”问题得到 有效制止:如皮革厂,自五十年代起步,制革工艺逐渐提高,质量上乘,长期为全县先进 企业。但由于排污严重,黑水漫流,周围居民反应强烈,但因当年水利部门只有治污之责,却没有处罚之权。直到九十年代后期,排污,治污成为国家大事,巨野县环保局逐年重视,特别是水资源管理与之密切配合依法对皮革厂及所有造纸等企业,进行有效处治,才使全县对水污染治理,列入民生大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