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纬度寒地玉米化控及大小斑病综合防治技术概述

来源 :农民致富之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wj10858085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玉米化控技术概述
  (一)玉米化控的作用
  1、 抗倒伏
  化控处理能够缩短节间长度,增加茎节的粗度。显著提高节间折断时的最大载荷,总体提高玉米茎的抗倒伏性能。
  2、改善株型结构,透光率得到改善。
  化控后使叶片收敛,有助于花粉与花丝相遇,减少秃尖。
  改善了玉米的株型结构,个体的体积减小,从而改善了玉米田间的光分布状况,尤其是底部的透光条件改善的更为明显。
  3、 抗病抗早衰,生育后期叶色浓绿,延长叶片功能期,增加单株产量。
  化控对玉米根系的发育有明显的刺激效应,表现为根系活性强、发根层数和根条数多、出根速度快、根系下扎比例高。上述变化有利于玉米发育后期对水分和养分的吸收,成熟时可见喷药处理的玉米植株绿色叶片数多于未处理的对照,早衰现象有所减轻,抗病性增强。
  4、叶片肥大,叶片占植株比例增加,增加光合面积,增强光合作用,大大增加物质集累。
  5、降低叶面积指数
  化控处理受影响的主要是喷药时正处于伸长阶段的叶片,有利于叶片接受光能,提高光能利用率。
  合理的叶面积指数是优化玉米群体的重要指标,在同一时期,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叶面积指数增大。但是化控后单株叶面积减小,区域内叶面积指数降低。
  6、使玉米水分含量降低,品质好。
  可使玉米降低水分5—10%,成熟度好,品质好。
  7、提高百粒重和产量
  随着密度增加,一般情况下玉米的百粒重降低,化控处理提高了叶片的光合能力,扩大了上部叶片的面积,促进了光合产物向子粒中的运输,提高了粒重。
  8、玉米秸杆强度增加,有利于机械收获。减少秸杆数量,有利于整地。
  (二)化控剂的筛选
  我们2009年即开始进行玉米化控技术的小区试验,从试验结果看,应用生控剂对生育期影响不明显。密高连续三年在控高(三年平均降高72.5厘米)、增产(三年平均增产幅度10.6%)等方面表现明显。在田间长势上喷施密高植株高度均匀、穗位整齐,气生根发达(平均增加1—2层)。
  针对筛选结果,2011年我场进行了密高的大田应用,喷施面积1.2万亩,喷施地号与对照比,平均增产51.2公斤,增产幅度7.3%,与对照比降低株高70.2厘米。喷施地号无倒伏。经测定百粒重平均增幅1g左右,应用密高同期收获密高可降水5-8%左右。2012年农场根据大田长势计划化控10万亩,因天气影响化控面积8万亩。平均株高控制在220厘米左右。
  (三)使用方法及用量
  1、化控作业分段进行,适当选取玉黄金、玉小宝等产品在7—9叶期进行化控作业,减轻后期作业压力。密高在展开叶9—11叶喷施“密高”增产效果最好,采取自走喷药机作业。在后期地理条件恶劣的情况,针对一些特殊地号采取飞机航化作业喷施。
  2、用量:密高每亩使用量150—200克,玉黄金、玉小宝每亩使用量20毫升 水10升/亩均匀喷雾。
  (四)使用注意事项
  1、玉米苗壮、苗匀和苗齐便于统一喷施。
  2、同防大斑病一起进行可节约一遍机耕费
  3、严格遵循使用说明书的注意事项,喷施时期不易过早或过晚,应均匀喷雾,不可过量使用。
  4、使用前将瓶内液肥充分摇匀;抓早晚、避正午、防止晒干,防降雨。
  二、玉米大斑病防治技术概述
  我场种植品种德美亚来说,该品种的品质和产量表现近几年都比较令人满意,但是其抽雄、孕穗、抽丝期却是和我场雨季大体上基本吻合。而且我场推广的栽培模式种植密度达到了每公顷9万株,导致玉米大斑病发病呈上升趋势,对生产上造成了较大的危害,防治已经是目前迫在眉睫的关键。
  (一)了解大斑病
  玉米大斑病又称条斑病、煤纹病、枯叶病、叶斑病等。
  1、症状识别:主要为害叶片,有时也侵染叶鞘和苞叶。在田间一般先从下部叶片开始发生,逐渐向上部叶片扩展。典型症状是由小的病斑迅速扩展成长棱形大斑(柳叶状),严重的长达10-30厘米,有时几个病斑连在一起,形成不规则形大斑。病斑最初水浸状,很快变为青灰色,最后变为褐色枯死斑,空气潮湿时,病斑上可长出黑色状物,即病菌的分生孢子梗及分生孢子。低洼地、密度过大、连作地易发病。
  2、传播途径
  病原菌以菌丝或分生孢子附着在病残组织内越冬,成为翌年初侵染源,种子也能带少量病菌。在气候适宜条件下病原菌侵入玉米植株,经10~14天在病斑上可产生分生孢子,借气流传播进行再侵染。
  3、发病的气候条件:温度20~25℃、相对湿度大于60%利于病害发展。气温高于25℃或低于15℃,相对湿度小于60%,持续几天,病害的发展就受到抑制。从拔节(大喇叭口期)到出穗期间,气温适宜,又遇连续阴雨天,病害发展迅速,易大流行。玉米孕穗、出穗期间氮肥不足发病较重。低洼地、密度过大、连作地易发病。
  从上述气象资料可以看出,从7月3日至7月13日,气温最低20.7℃,最高23.9℃。相对湿度基本维持在79%以上,很适合大斑病流行。
  (二)了解与大斑病共同侵染的病害小斑病。
  1、症状识别:小斑病从苗期至成熟期均可发生,常和大斑病同时出现或混合侵染,因主要发生在叶部,在玉米抽雄期发病较重。发生地区,以温度较高,湿度较大的丘陵为主。此病除为害叶片,苞叶和叶鞘外,对雌穗和茎杆的致病力也比大斑病强,可造成果穗腐烂和茎杆断折。发病初期,在叶片上出现半透明水渍状褐色小斑点,后扩大为5-16×2-4毫米大小的椭圆形褐色病斑,边缘赤褐色,轮廓清楚,上有二、三层同心轮纹。天气潮湿时,病斑上出现暗褐色霉状物,病斑密集时相互连接成片,呈不规则型枯斑,叶片被害后,使叶绿组织受损,影响光和机能,导致减产。   2、传播途径
  玉米小斑病菌丝和分生孢子随着玉米的病株残体在田间越冬,第二年随着气温升高,田间湿度增加,病菌萌发后侵染玉米导致发病,湿度大时病斑上长出灰黑色霉状菌丝体即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经风雨传播造成再侵染。
  3、 发生规律
  小斑病病残体上越冬的菌丝体在玉米生长期遇到适宜的温湿度条件时,即产生大量的分生孢子,连同病株上越冬的分生孢子,借气流和雨水传播到玉米植株上,特别是叶片上,当有水膜条件时即可萌发,一般经5-7天后即可出现典型病斑。
  小斑病发生和分布所需的温度与大斑病不同,小斑病发生所需要的适温较大斑病高,一般情况下,小斑病发病适温为25-30℃,湿度大于60%,播期愈晚,发病愈重。一般抗病力弱的品种,生长期中露日多、露期长、露温高、田间闷热潮湿、地势低洼、施肥不足等情况下发病较重。
  (三)防治方法
  玉米大小斑病的发病机理及时期基本同步,因此二者的防治基本相同。
  1、选种抗病品种。玉米品种的抗病性与种植年限,在选用抗病品种的同时,搞好品种合理布局。
  2 、减少菌源。在玉米收获后彻底深翻,将病残体埋入土中,加速病菌分解。或进行玉米秸秆烧掉。实行大面积轮作,减少重茬年限,既有利于玉米生长发育,又能减少菌量积累。
  3、适期早播,可以使玉米提早抽雄,错过夏季7-8月份的多雨天气,避开病害发生高峰。
  4、加强肥水管理。玉米为喜肥作物,应施足底肥,适时追肥。增施磷、钾肥可提高植株抗性。钾肥能提高植株硅质化程度,增强抗病力;磷肥能提高植株抗病性、抗寒性和抗旱能力。适期追施氮肥,可防止后期脱肥,保证植株生长健壮,增强田间抗逆性,有效抑制和减轻大斑病的发生与危害。
  5、做好中耕除草培土工作以降低田间相对湿度,使植株健壮,提高抗病力。
  6、药剂防治。防治上目前主要以50%多菌灵 米醋500倍液和杜邦·福星这两种药剂为主,这两种药剂上各有优劣,首先前者是可湿性粉剂,容易堵塞喷头,经常因为喷头堵塞导致喷药不匀,但是前者又能防治大斑病的并发病小斑病。后者价格比较高,效果持续时间也不是特别明显,但是航化作业上喷药却能比前者喷洒的均匀。希望大家根据自身的条件选择药剂。相关资料上提到的能有效防治大小斑病的药剂: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25%苯菌灵乳油、、杜邦·福星、20%粉锈灵可湿性粉剂等。但是根据本人经验,在发现大斑病出现开始喷洒药剂,每次喷药最多控制病情也就是5-10天的时间,所以建议在发病期应该至少航化喷药2-3次,尤其是重茬地号。一定要在抽穗结束之前控制病情在棒3叶之下(结穗位置叶片、穗上叶和穗下叶一般是10—11叶)只有这样才能对产量影响危害较低。
  (作者单位:164321黑龙江省黑河红色边疆农场)
其他文献
高等师范院校肩负着为国家培养大批合格中等师资的历史重任."化学教学论"是高等师范院校化学专业的一门必修课,这门课对师资培养的重要作用足其他学科所不能替代的.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档案馆藏也日益丰富,档案馆应利用档案信息编写具有社会和实用价值的资料来为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服务。因此,档案编研工作将是今后档案馆工作的重中之重。它不光是保护档案原件,主动提供档案信息为社会服务的有效方式,更是作为一种学术成果的展示来彰显和提高档案馆的文化科研品位。正确认识编研工作,适度进行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为地方各级领导和人民群众提供更详实、更快捷、更系统的第一手资料,为
构建和谐铁路,是全路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铁路又好又快发展的重大举措,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宏大工程。确保这一工程的顺利进行,离不开广大职工群众的主体作用,离不开广大职工群
一个人的人格高下是关乎他社会形象的重要因素。古人就非常重视人的人格塑造,并把人格高尚的人称为君子。我们党也非常重视党员的人格修养,无数具有高尚人格的共产党人共同塑造
讲评课是指在测试和练习之后对试卷和习题进行分析、讲解和点评的课型.在化学讲评课中应奏好下面五部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