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庭芝及其《咏月》诗在《全唐诗》重出误收考辨

来源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319253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全唐诗》所收康庭芝《咏月》,又以不同题目重出于宋之问和沈佺期集中.这种一诗三重误收的现象,根于对康庭芝本人的了解不够.综合江西泰和支系的《康氏族谱》中有关于康庭芝显赫的金陵家族世系的阐述和前人的有关研究,“知人论世”,解读《咏月》,得出造成该诗在《全唐诗》重出误收的根源.
其他文献
该调查的主要目的在于理解当代大学生群体的民族认同感状况.结果显示,民族的语言、传统节日、民族信仰在当代大学生群体中的接受程度普遍不高,少数民族的认同纽带受到现代生活和西方文化的冲击,出现了减弱的趋势.中华民族作为整体的民族认同逐渐在大学生群体中成为主流的同时,对大学生群体进行民族观教育依然任重道远.
英国著名经济学家罗纳德?哈里?科斯在1974年发表的论文《商品市场和思想市场》中首次提出“思想市场”理论.“与资本市场和劳动力市场一样,思想市场是一个生产要素市场.”它近似于一个思想、智慧、创意可以交换、交流进而产生新思想、新创造的一个“虚拟意识场”.拿破仑说世上有两种力量:利剑和思想,利剑总是败在思想手下,思想的力量最终战胜利剑的锋锐.人有两种力量最有魅力:一种是人格的力量,另一种是思想的力量.社会的变革和人类的进步基本上都是在新思想的推动下出现的.培育思想市场在理论上需要的程度,在实践上也要达到.因此
新时代背景下,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要求逐渐提升.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中国进入全新发展时代,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注重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应当发挥出各传承主体作用,选择代表性文化符号、民间艺术、知识体系,一代一代传承下去.
中医药是我国民族的特色文化,随着我国文化软实力建设力度的加大,中医药文化建设作为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关键构成部分,成为了国家发展战略之一;中医药文化作为中药事业发展的基础,是中药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源头,同时也是凝聚了厚植爱国情怀的重要抓手.近年来随着我国“文化自信”的提出及对中医药文化的重视,大力传承播扬中医药文化中的厚植爱国情怀,对文化自信的树立与中医药事业发展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但整个过程中仍面临较多挑战,需积极探索加强文化自信的新路径.
伟大的长征铸就了长征精神,在时代的不断更替过程中,长征精神也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弘扬长征精神的当代价值主要体现在:有助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不断发展与完善;有助于树立坚定的文化自信;延续长征精神中人民至上的历史经验;为中国梦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顺利实现提供精神源泉.同时,为了更好地将长征精神与新时代融合,在弘扬长征精神时也要注意几个问题.
弘扬工匠精神,是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和中国创造转变的现实需要,是新时代社会发展的使命呼唤.“工匠精神”是促进社会经济健康发展,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前提条件,也是高职院校培育高素质技能型工匠人才的关键,将能量梯度理论应用于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培育体系是新的培育理念与方式.因此,该文基于能量梯度理论甄别和划分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培育体系的梯度区间范围,分析梯度变化区间内各要素的作用和关系,构建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培育体系的梯度结构模型和梯度运行机制,发挥梯度差异化能量优势,为高职院校“工匠精神”培育提供新思路
族群认同是诸多学科领域共同关注的焦点问题.通过对我国族群认同相关文献的梳理发现,我国学者多从族群认同的概念、要素、层次和解释等多方面开展理论探讨,从历史记忆、族群标识和族群个体等角度对族群认同个案进行田野调查,这对进一步开展族群认同乃至国家认同研究有着参考和借鉴价值.
红色文化教育主要包括历史教育、基地教育和精神教育3种教育视角,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依托红色文化实现育人目的的一种教学方式.该文通过剖析理工科高校学生的特点和目前红色文化教育的不足,从开展沉浸式教学、聚焦社会实践和鼓励特色表达3个途径入手以增强理工科高校学生红色文化教育的实效.
优秀传统文化是我国各民族团结奋斗、国家走向强盛的力量源泉,是大学生人文素养培育的最重要资源.在当前,多元文化背景环境下,面对西方异质文化的猛烈冲击,以优秀传统文化为动力推动大学生人文素养培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研究和高校优秀人才培养的新发展思路.
知名文化研究人员余秋雨曾经讲过,推广中华文化不能只看重历史承载,应当注重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高度耦合,需要和全球先进文化融合在一起.我们不仅需要注重对于人文传统积极推广,还以创建传统文化为基准,以时代精神为辅助新时代“国学教材”,让学生能够以全新角度去探究中国传统文化、传承国学.应着重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改善地方文化风貌、提升文化修养、解决社会问题等方面的功用.目前高校要注重探究如何把大学生培养成为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的践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