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题材与书写策略:生态纪录片构建美丽中国形象的发力点研究

来源 :艺术科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wk22933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将生态提升到与政治、经济同等高度,并适时提出了“美丽中国”概念。本文以我国生态纪录片为研究对象,通过系统梳理,归纳出现有的国内生态纪录片以野生动植物、风光地理以及人与自然交互的人文生态三大题材为主,并探究这三种题材以怎样的叙事策略书写美丽中国形象。
  关键词:生态纪录片;美丽中国;题材;叙事策略
  中图分类号:J9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1)09-00-02
  全球环境危机日益涌现,许多创作者利用影像来记录生态变化、创作生态故事,也有不少学者将生态研究视角转向生态纪录片。生态纪录片是以视像化为创作逻辑、以影像纪实为表现方式的媒介载体,它力图在生态整体主义视野的文化价值坐标中寻求发力点,用镜头对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与人类生存的交互影响进行观察和描述[1]。我国辽阔的国土面积带来了多样化的物种资源和差异化的生态景观,为生态类型纪录片构建美丽中国形象提供广泛的题材类型,也为创作者提供了风格迥异的叙事灵感。
  1 展现美丽中国形象的生态纪录片题材
  我国在可持续发展的主题背景下,适时提出“美丽中国”的概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建设与政治、经济地位相当的生态大国形象[2]。生态纪录片是直观展现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载体。我国生态纪录片题材广泛,通过对影片的梳理,将生态纪录片的题材划分为野生动植物、风光地理和人文生态三种主要类别。
  1.1 野生动植物题材
  野生动植物题材是生态纪录片影像呈现的一个基本范畴,它以探讨“自然权利”,是為保护野生动植物而形成的重要影像支撑。该题材纪录片以自然界的动物、植物为主角,以故事化的叙事方式展现我国多样的生态资源和丰富的民族生态文化。生态纪录片不仅是动植物生存的影像记录,也是一个帮助受众伸向野外的“瞭望镜”,受众可以透过荧屏观察野生动植物的生存境况,得以窥见我国的自然现状。
  1.2 风光地理题材
  我国地理风光和生态奇观是展现美丽中国形象最直观的视觉题材。该题材的视听呈现有赖于技术的革新发展,尤其是无人机拍摄、水下拍摄和微距拍摄为受众领略生态奇观打破了有限的感官体验,提供了另类的生态美学视角。该题材纪录片从中国地理风光的呈现中观照多样的地域文化,尤其在展现少数民族习俗和文化遗产遗迹等方面彰显了底蕴深厚的美丽中国形象。
  1.3 人文生态题材
  在新的历史阶段,垃圾分类、全面禁食野生动物、长江十年禁渔计划等举措体现了我国逐渐把绿色生态理念提上社会议程[3]。“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被列入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4]。在我国人文生态题材纪录片中,创作者利用情感策略刻画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这是我国生态纪录片与其他国家生态纪录片形成差异化发展的主要创作理念,凸显了国内生态纪录片的人文价值。
  2 书写美丽中国形象的纪录片叙事策略
  2.1 故事植入,以全知视角洞察丛林法则
  讲述故事能向受众传达一种观念和一类思想[5]。动物纪录片通过讲故事的方式赋予动物情感与身份[6],向受众传达保护环境的观念与思想。
  首先,赋予自由意志是生态纪录片在塑造动植物角色时一种常用的人格化方法[7]。在戏剧式剧作结构中,自由意志的背后往往蕴含着行动与环境间的矛盾,矛盾则构成推动情节发展的动力。在《我们诞生在中国》中,大熊猫母亲“丫丫”在女儿“美美”向往独立中表现出霸道溺爱,雪豹“达娃”在艰难的生存环境中表现出淋漓尽致的母爱决心,生存的残酷让“离家出走”的川金丝猴“淘淘”不禁怀念家庭的温暖。生态纪录片嫁接拟人手法将自然界的动物行为和心理传达给受众[8],在影像纪实的表现方式中融入故事化叙事策略,用人类的情感特性和语言符号来定义动植物的行为。
  其次,影像中的叙述视点是架构叙事的方法,亦是营造观影气氛、操纵观众情绪的机制[9]。纪录片在展现动植物的生命历程时往往采用全知视点将叙述者身份“隐藏”起来,以摄像机的眼睛来帮助受众洞察自然界的丛林法则。这种叙事意识可以从创作者惯用的视听语言手法上展现出来[10]。在《我们诞生在中国》中,创作者以平行蒙太奇思维拼接三组动物家庭生存的故事,以全知视角展现自然界的爱与苦难、生命的逝去与重生。在苍鹰追逐川金丝猴的场景中,苍鹰的形象所指化为危险的符号,它的出现暗示川金丝猴的生命岌岌可危。影片利用特写镜头和主观镜头快速剪辑,在57秒的视听时长中运用交叉蒙太奇组接了39组镜头。导演将最能吸引受众的镜头精简出来并重新剪辑[11],通过有意的景别控制和叙事策略来营造动物追逐的紧张气氛。
  2.2 技术运镜,打破常态化审美禁锢
  在图像传播时代,视觉元素成为社会大众文化的主导[12]。每一次传媒领域的重大变革,都会带来从内容到形式的创新[13]。2015年播出的《鸟瞰中国》使我国纪录片正式开启了从高空俯瞰人间的鸟瞰美学帷幕。有学者认为,在对自然生态的审美过程中,不容忽视的是它自身所具有的属性[14]。这种审美视角以超越人类自身的感官视点,带给受众视觉上的震撼和心灵上的启示。正如麦克卢汉所说,“媒介是人体的延伸”,数字影像技术的发展给人们观看景观自然带来了全新的视觉快感和心灵体验,突破了常态化的审美禁锢,扩展了人类的生物感官。
  影视技术的运用改变了受众对自然生态“真”与“美”的审美需求。视听手段、造型色彩等多要素、多形式共同打造的审美艺术能够带来更大的画面吸引力、视觉冲击力和情绪感染力[15],在展现美丽中国形象的同时增强了视觉奇观下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信。但是,在未来的纪录片发展中也要警惕浮华的影像技术给景观自然题材纪录片带来的程式化、模板化的发展弊端,避免将生态纪录片落入美学异化与技术中心主义的窠臼,使人在媒介建构的“拟态环境”中瓦解、催眠反抗意识,淹没在虚假的景观符号中。   2.3 情感传播,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情感”不仅是个体显露于外的心理征象,也是与社会要素相关的基本事实[16]。情感沟通的目的就是使信息接收者产生情感认同[17]。近年来,全球不断出现环境污染问题,保护生态环境成为人类共同关切的价值议题[18]。长期以来,人类中心主义一直被看作是社会发展的核心观点,使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处于一种孤立的、割裂的状态,造成两者间的二元对立冲突[19]。但国内生态纪录片在叙事上不断适应生态整体主义,逐渐将情感传播的叙事技巧融入创作理念中,弥合了人类文明与动植物文明割裂的影像关系,发挥了大众传媒的社会情感抚慰功能[20]。
  首先,人类的社会活动需要情感的输入与输出[21],情感主体和情感方法是影响情感产生的主要因素[22]。“恐惧”的情感叙事策略能够发挥环境警示作用。在全球化生态危机不断加剧下,人类对自然的许多“胜利”都付出了代价,恩格斯对人征服自然的质疑正不断成为现实。国内生态纪录片在表现人对征服自然的质疑中运用“恐惧”的情感诉求,唤起人们的环境危机意识[23],发挥生态纪录片的环境警示作用。以中央电视台拍摄的生态安全纪录片《红线》为例,该片在解说词中利用列数字、作比较等说明方法,以及夸张、比喻等修辞手法来达到“敲警钟”的传播效果,营造危机效果。在第1集《水(上)》的解说词中,以列数字的方法阐述我国淡水资源总量,以作比较的方式描述我国人均拥有淡水资源总量与世界人均水平的占比关系。
  其次,“和谐”情感策略的加持为冰冷的媒介焕发出人性的光彩[24]。生态纪录片在践行生态美学的过程中,不仅秉持非虚构创作原则,还兼具匡正人类社会生态病症的社会责任[25]。人类的行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影响逐渐在生态纪录片中得以展现,通过故事化的镜头增添情感附加[26]。以《家园,生态多样性的中国》为例,该片通过选取中国森林、草原、海洋等五大生态系统中典型的动物来展现各个生态系统的發展状况。在第5集《城市》中,该集片头场景中将北京视为生态考察空间,将生活在天坛周围的刺猬、北极鼠、流浪猫、蜈蚣、蜗牛形象化地称为“居民”,展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场景,以生态整体主义美学视角表达维持生态系统完整性、稳定性、平衡性的重要意义。
  3 结语
  本文通过对国内生态纪录片的系统梳理,将国内现有的生态纪录片划分成三种题材。野生动植物题材以自然界动植物为叙事主角,在叙事策略中通过故事植入的方式,嫁接人格化的语言符号和情感表达,受众实现情感共振。风光地理题材纪录片采用先进的拍摄技法展现国内的风景名胜和民俗风情,为生态美学的理论研究提供现实依据。人文生态题材关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以人类和环境共同作为叙事主体,回扣人与自然命运共同体的内容旨归。三种题材以不同的书写策略共同形塑了美丽中国形象和生态文明建设中的绿色精神,使生态纪录片能够发挥更好的文化价值和传播价值。
  参考文献:
  [1] 曹青云.新媒体视域下“三农”题材纪录片的传播价值分析[J].艺术评鉴,2019(13):160-161.
  [2] 王娜颖.新兴绿色产业的实践困境及其化解研究——以新能源汽车为例[J].戏剧之家,2019(25):232,234.
  [3] 吴启越,刘雯.新媒体视域下绿色传播的实践与策略研究[J].新闻知识,2019(08):77-79.
  [4] 黎庶乐.生态文明建设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N].光明日报,2018-06-04.
  [5] 蔡雅雯,杨登洲.提升绿色广告话语有效性的策略研究[J].大众文艺,2019(14):191-192.
  [6] 姚颖钰.动物主题影片的形象塑造研究[J].汉字文化,2019(18):107-108.
  [7] 王思文.自然类纪录片的故事化叙事研究[J].东南传播,2020(08):138-140.
  [8] 陈昱洁.浅谈生态纪录片创作中的叙事策略——以电视纪录片《蓝色星球2》为例[J].大众文艺,2018(12):150-151.
  [9] 王雪薇.本土乡村纪录片叙事创作的批判性分析[J].今传媒,2018,26(07):64-66.
  [10] 黄晨.绿色广告影像诉求的“二律悖反”与“情感弥合”[J].艺术科技,2019,32(07):23-24.
  [11] 陈相雨,蔡雅雯.广告舆论的生成批判[J].广告大观(理论版),2018(05):48-53.
  [12] 吴静怡.基于社交媒体的环保图片报道的视觉文化研究[J].艺术科技,2020,33(3):55-56.
  [13] 卫欣.瞬间即永恒:微影像的审美困顿及经典重构[J].当代电视,2019(08):94-99.
  [14] 周碧琬,王全权.论宗炳“澄怀味象”的生态美学思想[J].广西社会科学,2018(03):66-70.
  [15] 刘云.新媒体视域下生态文化图像艺术传播创新之维[J].汉字文化,2020(19):152-154.
  [16] 陈相雨.商业广告“讲导向”的逻辑起点和价值准绳[J].传媒,2017(20):77-79.
  [17] 黄晨.乡村健康传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基于信息生态系统平衡的视角[J].新闻知识,2019(05):71-73.
  [18] 蔡雅雯.环保认同与社会责任:绿色广告话语的形成逻辑分析[J].新闻知识,2019(10):78-81.
  [19] 桑屹峰.灾难电影的悲剧叙事及其生态启示研究——以电影《后天》为例[J].汉字文化,2020(11):183-185.
  [20] 陈相雨,丁柏铨.自媒体时代网民诉求方式新变化研究[J].传媒观察,2018(09):5-12,2.
  [21] 蔡雅雯.绿色广告的情感传播术[J].大众文艺,2019(15):190-191.
  [22] 蔡雅雯.绿色广告的情感生产及演变趋向研究[J].新闻知识,2019(07):62-65.
  [23] 蔡雅雯.绿色广告的情感传播类型和策略研究[J].传媒,2019(17):69-70.
  [24] 朱霜.国内情感传播研究的范式演进[J].今传媒,2018,26(03):74-76.
  [25] 刘露.生态纪录片中美学意蕴的现实意义——基于《蓝色星球2》的研究[J].今传媒,2018,26(06):125-127.
  [26] 黄慧敏.情感传播视角下电影创作的魔幻呈现策略浅析——以《七号房的礼物》为例[J].今传媒,2018,26(06):109-110.
  作者简介:刘新蕾(1997—),女,山东淄博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传播社会学。
其他文献
近年来,风水在景观建筑上的运用越来越多,设计师通过对建筑的布局进行风水规划,使建筑与周围环境更加适应。本文以牛首山佛顶寺为例,从寺庙选址的特点、风水对景观配置的影响
摘要:为适应高校扩招政策的新形势,进一步促进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本文将观察法与访谈法相结合,了解高等教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学习的心理状况,探讨提高其学习投入的对策。  关键词:高等教育;学习心理;学习投入;硕士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1)09-00-02  2020年,我国硕士研究生在读人数已达到313.96万人,近十年来,我国硕士研究生扩
4月13日,2020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在北京揭晓,位于贵州贵安新区高峰镇岩孔村招果组的招果洞遗址入选。这是继1993年盘县大洞遗址、2001年赫章可乐遗址、2005年威宁中
本文以美剧《生活大爆炸》为例,分析其中出现的俚语及其特征,探究俚语在现实中的运用及其背后蕴藏的社会文化现象,并对俚语与正式用语之间的差异及成因进行分析,旨在挖掘其中
摘要:科举制度发展到明清时期,已广泛作用于人才选拔工作,对打破阶级垄断起着重要作用,形成了八股文这一新文体,但与此同时,科举制度对人们思想文化等的束缚也达到了巅峰,造成了学育风气扭曲、文学创作被禁锢等不良影响。明清小说中有大量对科举制度及其相关影响的描写,提供了多方面的研究材料。本文借助相关资料,对明清科举文化深入了解,探究明清科举制度对明清小说的影响。  关键词:明清小说;科举制度;影响  中图
随着时代发展,人类文化融合的程度不断提升,民族文化的传承逐渐成为民族向心力的重要标志。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少数民族戏曲文化,其戏
电影《风声》由麦家同名谍战小说改编而来,电影的成功之处在于对小说进行了通俗化处理,同时又保留了小说精神层面的内涵,是小说改编为影视剧的良好典范。
随着近年来文创设计的不断发展,具有中国传统元素的文创设计在这个时代不断散发出新的生命力。这种文化传承视角下的文创活动给予传统文化新的发展方向。本文通过叙述文创设
摘要:当前,生态文明成了社会关注的重点,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成了全社会的共识,对文学作品进行生态分析也成了新时代文学研究的热点。《树王》是寻根文学家阿城的代表作品之一,小说中蕴含着深刻的生态思想内涵。本文从生态视角分析文学作品,探寻文学内涵,感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  关键词:阿城;《树王》;生态思想  中图分类号:I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1)09-00-02
城市民宿是共享经济的创新产物,但在发展过程中因概念模糊不清、缺乏法律规制而陷入困境导致合法性危机。城市民宿空间管理主体应当以公众需求为基本准则,以依法治理为核心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