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课标重视课堂教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强调语文教学须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会等教学资源,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新课标新的教学理念敦促语文教师,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创设接触社会生活的情景,培养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探究,在学习中体验到生命的增值和律动,让课堂成为生命旅程中快乐的“驿站”。
【关键词】语文教学 联系生活 真情体验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教学建议”部分指出:“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会等教学资源,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这段话集中体现了语文新课标重视课堂教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新的教学理念敦促我们语文教师,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要创设接触社会生活的情景,培养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探究的能力,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到生命的增值和律动,让课堂成为生命旅程中快乐的“驿站”。现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谈个人的一些做法与体会。
一、拓展教学空间,电视散文“作客”课堂
“构建融合、开放、发展的课程观”是新课程背景下语文教学的“生长点”,语文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的需要,配合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组合文本、音像、实物等不同类型的资源,加深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央视开播的电视散文栏目收集了全国各省市选送的精品节目,选材大都是现实生活中感人肺腑的真人真事,它以优美清新的画面,精彩、富有哲理性的语言打动了人心,并结合了语文教学的思想性、艺术性和多媒体现代教育技术的特点,贴近学生的生活,兼顾语文教学的人文性与工具性。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引入电视散文并作为语文教学内容改革的突破口,课堂中适时给学生播放优美的电视散文,打破了传统的语文教法,开辟了广阔的阅读空间,收获到良好的教学效益。
如教学现行高一语文教材《我与地坛》这一课时,授课前我先播放电视散文《史铁生》,让学生在音乐与画面中整体感知作家史铁生这个人物,细心倾听富有感情的朗读,拉近学生与作者的距离,体验并想象作家对母亲去世后“那份深沉的忏悔之情”的感人画面。接着,我创设了“对话:我与母亲”的配音诵读情境,引领学生走入文本,以看促悟、以读促情、读中感悟,领略作者内心世界,真切体验,达到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心灵共鸣。我们的高中生往往缺失一种感恩的心态,不少学生享受着父母无微不至的照顾,在幸福中长大和生活,然而,他们有些人对这些关心和照顾不为所动、不知感恩。我们的教育要在呼唤中培植一种感恩的思考,我们的心灵守望着因自己的努力而呈现美好“德性”的田园。电视散文《默读父亲》、《西部女人》、《小银鸟》、《陕北窑洞》等,这些作品大都反映了不同时期某个人的坎坷经历,艰难曲折的人生之旅后对生活的所感、所想、所悟,感染学生如何面对生活的困境,去做一个勇敢坚强的人、感恩社会的人。笔者认为:新课程背景下,语文教学中引入电视散文,对语文教师来说是一种不可多得的教学方法,让名家名篇“阐述”原理,说说“道理”,让名人名言培育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课堂岂不是更有说服力、感染力和影响力?
发现美、感受美不单单是语文学习不可忽略的任务,更是语文课堂特有的生命律动。语文课堂就是迸发人生思索、释放生活感悟的课堂,是寻找真、善、美的人文主义阳光和对生命呵护的课堂,语文学习要真正成为学生精神生活的一部分,让每一个鲜活的生命与语文学习共舞。为此,我在教学中要求学生每周写一篇鉴赏电视散文的观后短文,形式不拘一格,或概括作品的内容,或再现(临摹)作品的写作手法,或品味作品的优美语言。在培养学生赏析文学作品的同时,提高了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陶冶了学生的情操,引领他们开拓视野、丰富阅历、博大胸怀,使他们感受电视散文中一个个主人公那份善良的心境、坚强的意志、淳朴的性格,领略人性中最感动、最激动人心的美。
二、链接社会实践,引领走出“孤岛”课堂
语文新课标将“研究性学习”列入课程计划后,高中语文课堂随之发生了“静悄悄”变革,它不仅转变了学生学习的方式,而且培养了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适合未来社会竞争的能力。新课程的语文课堂,应是学生内心世界真实跳动的反映,应成为学生思想流动、张扬个性、体悟真情的“T”台。写作是思维展示的载体,语文教师应设法让学生走出课堂,在真实的场境和情境中捕捉写作的灵感。实践中,我要求人人参与社会实践,写作内容与语文教学同步。今年春季国家调整了法定节假日后,“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也渗透到语文课堂教学中。本学期“清明节”前,我在语文教学中增补了以“祭扫英烈感悟生命”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活动之前,我先动员学生广泛收集修筑青藏公路而英勇献身的烈士事迹,让学生记录烈士的英雄事迹。当同学们亲眼目睹了为青藏线的畅通而长眠的八百多名英雄的墓碑,亲身体验了墓碑上那些鲜活的名字和他们一样年轻的生命时,学生的心灵受到了震撼和冲击,对生命价值的感悟当然是相当深刻的。之后,我要求学生仿2005年“感动中国”中“青藏铁路的建设者”颁奖词,介绍令你感动的前辈;为我市《“双拥共建”雕塑》配音;演讲“我心目中的柴达木人”等。
为了引领学生进一步关注社会,了解我市的人文景观,我所带的班级开展了以“寻名人足迹,访名人事迹,走名人之路”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带领学生参观慕生忠将军楼,感触将军楼,激发了学生对将军的敬仰之情,在西藏交通局资料处找到慕将军在格尔木筑路时的一些实况资料,印发给学生,依据学生实际制订研究课题,让学生在课余的时间进行访问、调查,最终写成《将军的人生道路》、《探究·发现——将军楼之谜》、《将军楼前的断想》、《写给慕将军的信》等文章,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将军一生所走过的坎坷之路,赞美了将军不怕牺牲、忘我奋斗建设这片热土的执著精神和坚定信念,并真实写出了学生保护将军楼的真情实感。社会实践课的有效开展,不仅注重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也引导学生的心灵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体验,真切体验到语文教学不仅是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更在于修身、正心、明智的成长过程。只有当学生的心灵受到极大的触动,对生活有移情体验,思维相击而生灵气,才能获得人生的启迪、情感的丰富。
三、成立文学社团,写作乐园“落户”课堂
面对长期以来的封闭式作文教学模式,面对丰富多变的社会生活,我们的写作如何能真正承担起为社会生活服务的使命,已刻不容缓地摆在我们的面前。为了展示学生写作的才华,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根据学生写作的兴趣特点,经校领导同意,本学期初,我所带的班级成立了“昆仑草”文学社,创办了《昆仑草文学报》,文学社报的出版、发行在校园“一石激起千层浪”,掀起了人人动笔写生活、写感受的热情,校园多了一道美丽的风景,实实在在为学生搭建起一个展示写作才华的大舞台。今年五月,我班学生参加了“第六届新世纪杯全国中学生作文大赛”,其中荣获一等奖两名、二等奖五名、三等奖七名、优秀奖十一名,学校也荣获了“全国作文教学先进单位”的称号。在参加全省举办的“好作文”杯的大赛中先后有十三名同学获奖。在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对文学社报中的优秀作品按《情怀点点》、《五彩视野》、《成长心曲》、《戈壁情怀》、《藏羚羊,让我走进你》等分类编排,在我市印刷发行了《昆仑草精品习作》一书,如作品《遥望:月亮哭了》、《东风依旧桃花落》、《我们的头发》、《西部感怀》、《风起戈壁滩》、《在成长中学会取舍》、《风的哭泣》等字里行间无不流露出对生活的挚爱,对环境的保护,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对自己精神家园的渴望,对社会热点、焦点问题的关注及成长道路上的烦恼与苦闷,这些作品深受广大师生的好评。
文学社团的成立,引导学生走进另一个写作的自由天地。学生可以抒写自己熟悉的生活内容,写自己热爱的人、热爱的事物、感兴趣的现象、最痴迷的活动,学生通过独特的观察、思索,用独特的语言彰显个性化的写作,让个性化的情境在学生的作品中闪现光芒。开放的写作天地不仅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和广阔的空间,更是学生产生真情作文的源头活水。
通过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多样化的语文教学已成为记录学生“德性”成长的“履历”,成为学习旅程中“美丽的风景”,语文教学要贴近生活,依据教材开展形式多样的创新实践课,引导学生嫁接生活,体验、感悟生活的美好,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人文的情怀,呈现出生命的绿色,弥漫醇厚的语文气息,真正让语文课堂成为滋润学生生命的沃野。
★作者简介:任瑛,青海格尔木市教研室教研员。
【关键词】语文教学 联系生活 真情体验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教学建议”部分指出:“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会等教学资源,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这段话集中体现了语文新课标重视课堂教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新的教学理念敦促我们语文教师,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要创设接触社会生活的情景,培养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探究的能力,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到生命的增值和律动,让课堂成为生命旅程中快乐的“驿站”。现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谈个人的一些做法与体会。
一、拓展教学空间,电视散文“作客”课堂
“构建融合、开放、发展的课程观”是新课程背景下语文教学的“生长点”,语文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的需要,配合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组合文本、音像、实物等不同类型的资源,加深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央视开播的电视散文栏目收集了全国各省市选送的精品节目,选材大都是现实生活中感人肺腑的真人真事,它以优美清新的画面,精彩、富有哲理性的语言打动了人心,并结合了语文教学的思想性、艺术性和多媒体现代教育技术的特点,贴近学生的生活,兼顾语文教学的人文性与工具性。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引入电视散文并作为语文教学内容改革的突破口,课堂中适时给学生播放优美的电视散文,打破了传统的语文教法,开辟了广阔的阅读空间,收获到良好的教学效益。
如教学现行高一语文教材《我与地坛》这一课时,授课前我先播放电视散文《史铁生》,让学生在音乐与画面中整体感知作家史铁生这个人物,细心倾听富有感情的朗读,拉近学生与作者的距离,体验并想象作家对母亲去世后“那份深沉的忏悔之情”的感人画面。接着,我创设了“对话:我与母亲”的配音诵读情境,引领学生走入文本,以看促悟、以读促情、读中感悟,领略作者内心世界,真切体验,达到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心灵共鸣。我们的高中生往往缺失一种感恩的心态,不少学生享受着父母无微不至的照顾,在幸福中长大和生活,然而,他们有些人对这些关心和照顾不为所动、不知感恩。我们的教育要在呼唤中培植一种感恩的思考,我们的心灵守望着因自己的努力而呈现美好“德性”的田园。电视散文《默读父亲》、《西部女人》、《小银鸟》、《陕北窑洞》等,这些作品大都反映了不同时期某个人的坎坷经历,艰难曲折的人生之旅后对生活的所感、所想、所悟,感染学生如何面对生活的困境,去做一个勇敢坚强的人、感恩社会的人。笔者认为:新课程背景下,语文教学中引入电视散文,对语文教师来说是一种不可多得的教学方法,让名家名篇“阐述”原理,说说“道理”,让名人名言培育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课堂岂不是更有说服力、感染力和影响力?
发现美、感受美不单单是语文学习不可忽略的任务,更是语文课堂特有的生命律动。语文课堂就是迸发人生思索、释放生活感悟的课堂,是寻找真、善、美的人文主义阳光和对生命呵护的课堂,语文学习要真正成为学生精神生活的一部分,让每一个鲜活的生命与语文学习共舞。为此,我在教学中要求学生每周写一篇鉴赏电视散文的观后短文,形式不拘一格,或概括作品的内容,或再现(临摹)作品的写作手法,或品味作品的优美语言。在培养学生赏析文学作品的同时,提高了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陶冶了学生的情操,引领他们开拓视野、丰富阅历、博大胸怀,使他们感受电视散文中一个个主人公那份善良的心境、坚强的意志、淳朴的性格,领略人性中最感动、最激动人心的美。
二、链接社会实践,引领走出“孤岛”课堂
语文新课标将“研究性学习”列入课程计划后,高中语文课堂随之发生了“静悄悄”变革,它不仅转变了学生学习的方式,而且培养了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适合未来社会竞争的能力。新课程的语文课堂,应是学生内心世界真实跳动的反映,应成为学生思想流动、张扬个性、体悟真情的“T”台。写作是思维展示的载体,语文教师应设法让学生走出课堂,在真实的场境和情境中捕捉写作的灵感。实践中,我要求人人参与社会实践,写作内容与语文教学同步。今年春季国家调整了法定节假日后,“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也渗透到语文课堂教学中。本学期“清明节”前,我在语文教学中增补了以“祭扫英烈感悟生命”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活动之前,我先动员学生广泛收集修筑青藏公路而英勇献身的烈士事迹,让学生记录烈士的英雄事迹。当同学们亲眼目睹了为青藏线的畅通而长眠的八百多名英雄的墓碑,亲身体验了墓碑上那些鲜活的名字和他们一样年轻的生命时,学生的心灵受到了震撼和冲击,对生命价值的感悟当然是相当深刻的。之后,我要求学生仿2005年“感动中国”中“青藏铁路的建设者”颁奖词,介绍令你感动的前辈;为我市《“双拥共建”雕塑》配音;演讲“我心目中的柴达木人”等。
为了引领学生进一步关注社会,了解我市的人文景观,我所带的班级开展了以“寻名人足迹,访名人事迹,走名人之路”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带领学生参观慕生忠将军楼,感触将军楼,激发了学生对将军的敬仰之情,在西藏交通局资料处找到慕将军在格尔木筑路时的一些实况资料,印发给学生,依据学生实际制订研究课题,让学生在课余的时间进行访问、调查,最终写成《将军的人生道路》、《探究·发现——将军楼之谜》、《将军楼前的断想》、《写给慕将军的信》等文章,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将军一生所走过的坎坷之路,赞美了将军不怕牺牲、忘我奋斗建设这片热土的执著精神和坚定信念,并真实写出了学生保护将军楼的真情实感。社会实践课的有效开展,不仅注重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也引导学生的心灵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体验,真切体验到语文教学不仅是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更在于修身、正心、明智的成长过程。只有当学生的心灵受到极大的触动,对生活有移情体验,思维相击而生灵气,才能获得人生的启迪、情感的丰富。
三、成立文学社团,写作乐园“落户”课堂
面对长期以来的封闭式作文教学模式,面对丰富多变的社会生活,我们的写作如何能真正承担起为社会生活服务的使命,已刻不容缓地摆在我们的面前。为了展示学生写作的才华,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根据学生写作的兴趣特点,经校领导同意,本学期初,我所带的班级成立了“昆仑草”文学社,创办了《昆仑草文学报》,文学社报的出版、发行在校园“一石激起千层浪”,掀起了人人动笔写生活、写感受的热情,校园多了一道美丽的风景,实实在在为学生搭建起一个展示写作才华的大舞台。今年五月,我班学生参加了“第六届新世纪杯全国中学生作文大赛”,其中荣获一等奖两名、二等奖五名、三等奖七名、优秀奖十一名,学校也荣获了“全国作文教学先进单位”的称号。在参加全省举办的“好作文”杯的大赛中先后有十三名同学获奖。在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对文学社报中的优秀作品按《情怀点点》、《五彩视野》、《成长心曲》、《戈壁情怀》、《藏羚羊,让我走进你》等分类编排,在我市印刷发行了《昆仑草精品习作》一书,如作品《遥望:月亮哭了》、《东风依旧桃花落》、《我们的头发》、《西部感怀》、《风起戈壁滩》、《在成长中学会取舍》、《风的哭泣》等字里行间无不流露出对生活的挚爱,对环境的保护,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对自己精神家园的渴望,对社会热点、焦点问题的关注及成长道路上的烦恼与苦闷,这些作品深受广大师生的好评。
文学社团的成立,引导学生走进另一个写作的自由天地。学生可以抒写自己熟悉的生活内容,写自己热爱的人、热爱的事物、感兴趣的现象、最痴迷的活动,学生通过独特的观察、思索,用独特的语言彰显个性化的写作,让个性化的情境在学生的作品中闪现光芒。开放的写作天地不仅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和广阔的空间,更是学生产生真情作文的源头活水。
通过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多样化的语文教学已成为记录学生“德性”成长的“履历”,成为学习旅程中“美丽的风景”,语文教学要贴近生活,依据教材开展形式多样的创新实践课,引导学生嫁接生活,体验、感悟生活的美好,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人文的情怀,呈现出生命的绿色,弥漫醇厚的语文气息,真正让语文课堂成为滋润学生生命的沃野。
★作者简介:任瑛,青海格尔木市教研室教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