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幼儿园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机构之一,承担着对幼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大使命。开展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幼儿形成一个心理活动和心理特征相互协调、适度发展、相对稳定并与客观环境相适应的状态。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养成性教育;补偿性教育
一、养成性教育模式
所谓养成性教育模式,是指对幼儿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时,由于受幼儿各方面能力的限制,教师应着重从良好的行为、生活习惯入手,以便使幼儿形成一种有益于心理健康的心理定势与反射。养成性教育模式的具体实施,主要可采用以下几种方式:
1.在日常生活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内容
对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要以培育健康心理和塑造健康人格为目标。教师要善于发掘幼儿日常生活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不断创新教育载体,改进教育方法。可以利用幼儿图书阅读时间进行责任感养成教育,教师可以事先设计教育内容和目标,并对幼儿提出具体要求,通过观察幼儿在看完书后如何放置书本,进行有针对性的责任感教育。有的幼儿会按原来的样子放置整齐,有的则会随便乱仍。老师要不失时机地表扬那些有责任感的幼儿,耐心教导那些缺乏责任感的幼儿,教育他们做事要有始有终,不要虎头蛇尾,要尊重老师的劳动成果。当然户外活动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载体,老师要利用好这样的教育时机,通过“独木桥”“学做解放军”等游戏培养那些胆小幼儿勇敢、不怕困难的性格。
2.典型教育,运用日常生活或教学中的典型人物或典型事例,对幼儿展开随机的、有针对性的教育
我们讲的典型教育,更多的是指教师在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中所起的模范、榜样作用。正所谓:“师者,人之楷模也。”在与学生的相处中,教师不仅要传递社会道德准则,更要身体力行去践行社会道德准则。教师要做社会行为规范的体现者,就必须具备高尚的道德品格,做学生心目中的榜样和示范。这也是社会对教师这一职业的期待,这样,教师才配得上“灵魂的工程师”这一称号。幼儿教师的职业人格作为一种“精神教具”和教育手段,直接作用于幼儿,通过鲜明的活生生的榜样、示范来影响幼儿的心理及健康人格的形成。《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第三部分第十条就曾规定:幼儿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角色不应仅仅是知识的传递者,而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中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这一角色要求对幼儿教师的专业素质提出了极高的要求,指出“作为一名幼儿教师,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素质和专业行为规则”。教师要能“读懂、看透”幼儿的内心世界并与他们积极互动,为他们的发展和权利的实现创设最适宜的环境和条件。
3.对幼儿行为习惯的巩固
对于幼儿来讲,行为习惯的养成需要反复练习才能加深对行为习惯及技能的理解和掌握,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稳定的行为习惯。例如,在发展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方面,老师要有意识地为同龄段的幼儿创设条件,让他们自主交往和学习。老师可以积极利用教室里的语言区、计算区、表演区、美工区、玩具区等区域,引导幼儿自由进入这些区域,自主进行交流活动。在此过程中,要注意观察幼儿的行为,积极培养幼儿礼貌待人、主动交往、友好合作的技能。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幼儿的语言交往能力和社会认知能力,还可以增加彼此之间的情感交流,丰富幼儿的社会经验。
4.讲授教育
即教师针对幼儿的某一心理现象,具体形象地加以讲解,让幼儿了解一些较为粗浅的心理知识,帮助幼儿认识到自身心理健康的重要性,让他们改变对心理健康的态度。
5.家园密切配合,巩固和发展幼儿健康心理
在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家长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只要得到家长的支持与配合,心理健康教育往往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们可以创办“知识窗”园报、开办家长学校、创立家园联系栏、开展家访活动。
二、补偿性教育模式
补偿性教育模式,顾名思义,是指那些已经出现了心理障碍的幼兒,除了应加大养成性教育的力度之外,还应采取心理保健措施以及心理治疗。这种补偿式的教学模式在幼儿期的使用价值是非常高的,效果也非常好。补偿式教学模式的实施、行为问题的矫治,有以下几种方式:
1.对象的全面性与方法的针对性
在幼儿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儿童,心理矫治是面向全体幼儿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不可或缺的一项工作。同时,针对幼儿存在问题的不同,应灵活运用各种矫治方法。
2.运用奖罚原则,改变或消除儿童的不良行为或症状并教给其适应社会的良好行为
我们的教育原则应该是教育儿童与严格要求儿童相结合,对待幼儿要平等。在运用奖罚措施时,应明确地让幼儿了解奖惩的原因,为什么要奖,为什么要罚,不能模棱两可。同时,运用奖罚原则还应该本着一致性、及时性原则,判断幼儿行为的标准应该是公正的、一贯的,奖罚的时机也应该是及时的。
3.通过游戏矫正
可以专门设置一个游戏室或活动角,幼儿在其内能够发泄情绪、抒发感受、放松精神,最终学会控制自我,以保证心理健康。为此,我们便创设了一个“娃娃家做客”的游戏场景,重点培养幼儿的礼貌用语。在游戏的过程中,幼儿逐步学会熟练使用礼貌用语,在交往中解决问题,交往能力也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李善英.浅谈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昆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02).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养成性教育;补偿性教育
一、养成性教育模式
所谓养成性教育模式,是指对幼儿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时,由于受幼儿各方面能力的限制,教师应着重从良好的行为、生活习惯入手,以便使幼儿形成一种有益于心理健康的心理定势与反射。养成性教育模式的具体实施,主要可采用以下几种方式:
1.在日常生活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内容
对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要以培育健康心理和塑造健康人格为目标。教师要善于发掘幼儿日常生活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不断创新教育载体,改进教育方法。可以利用幼儿图书阅读时间进行责任感养成教育,教师可以事先设计教育内容和目标,并对幼儿提出具体要求,通过观察幼儿在看完书后如何放置书本,进行有针对性的责任感教育。有的幼儿会按原来的样子放置整齐,有的则会随便乱仍。老师要不失时机地表扬那些有责任感的幼儿,耐心教导那些缺乏责任感的幼儿,教育他们做事要有始有终,不要虎头蛇尾,要尊重老师的劳动成果。当然户外活动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载体,老师要利用好这样的教育时机,通过“独木桥”“学做解放军”等游戏培养那些胆小幼儿勇敢、不怕困难的性格。
2.典型教育,运用日常生活或教学中的典型人物或典型事例,对幼儿展开随机的、有针对性的教育
我们讲的典型教育,更多的是指教师在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中所起的模范、榜样作用。正所谓:“师者,人之楷模也。”在与学生的相处中,教师不仅要传递社会道德准则,更要身体力行去践行社会道德准则。教师要做社会行为规范的体现者,就必须具备高尚的道德品格,做学生心目中的榜样和示范。这也是社会对教师这一职业的期待,这样,教师才配得上“灵魂的工程师”这一称号。幼儿教师的职业人格作为一种“精神教具”和教育手段,直接作用于幼儿,通过鲜明的活生生的榜样、示范来影响幼儿的心理及健康人格的形成。《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第三部分第十条就曾规定:幼儿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角色不应仅仅是知识的传递者,而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中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这一角色要求对幼儿教师的专业素质提出了极高的要求,指出“作为一名幼儿教师,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素质和专业行为规则”。教师要能“读懂、看透”幼儿的内心世界并与他们积极互动,为他们的发展和权利的实现创设最适宜的环境和条件。
3.对幼儿行为习惯的巩固
对于幼儿来讲,行为习惯的养成需要反复练习才能加深对行为习惯及技能的理解和掌握,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稳定的行为习惯。例如,在发展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方面,老师要有意识地为同龄段的幼儿创设条件,让他们自主交往和学习。老师可以积极利用教室里的语言区、计算区、表演区、美工区、玩具区等区域,引导幼儿自由进入这些区域,自主进行交流活动。在此过程中,要注意观察幼儿的行为,积极培养幼儿礼貌待人、主动交往、友好合作的技能。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幼儿的语言交往能力和社会认知能力,还可以增加彼此之间的情感交流,丰富幼儿的社会经验。
4.讲授教育
即教师针对幼儿的某一心理现象,具体形象地加以讲解,让幼儿了解一些较为粗浅的心理知识,帮助幼儿认识到自身心理健康的重要性,让他们改变对心理健康的态度。
5.家园密切配合,巩固和发展幼儿健康心理
在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家长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只要得到家长的支持与配合,心理健康教育往往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们可以创办“知识窗”园报、开办家长学校、创立家园联系栏、开展家访活动。
二、补偿性教育模式
补偿性教育模式,顾名思义,是指那些已经出现了心理障碍的幼兒,除了应加大养成性教育的力度之外,还应采取心理保健措施以及心理治疗。这种补偿式的教学模式在幼儿期的使用价值是非常高的,效果也非常好。补偿式教学模式的实施、行为问题的矫治,有以下几种方式:
1.对象的全面性与方法的针对性
在幼儿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儿童,心理矫治是面向全体幼儿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不可或缺的一项工作。同时,针对幼儿存在问题的不同,应灵活运用各种矫治方法。
2.运用奖罚原则,改变或消除儿童的不良行为或症状并教给其适应社会的良好行为
我们的教育原则应该是教育儿童与严格要求儿童相结合,对待幼儿要平等。在运用奖罚措施时,应明确地让幼儿了解奖惩的原因,为什么要奖,为什么要罚,不能模棱两可。同时,运用奖罚原则还应该本着一致性、及时性原则,判断幼儿行为的标准应该是公正的、一贯的,奖罚的时机也应该是及时的。
3.通过游戏矫正
可以专门设置一个游戏室或活动角,幼儿在其内能够发泄情绪、抒发感受、放松精神,最终学会控制自我,以保证心理健康。为此,我们便创设了一个“娃娃家做客”的游戏场景,重点培养幼儿的礼貌用语。在游戏的过程中,幼儿逐步学会熟练使用礼貌用语,在交往中解决问题,交往能力也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李善英.浅谈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昆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