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实验教学是初中生接触化学实验的重要载体,实验安全是化学实验教学顺利进行的保证。文章以“氧气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一节内容为例,探讨了教学目标设置、教学过程设计和教学评价方案等方面适时、适度地渗透实验安全的方法,以期提高学生的化学实验安全意识,确保化学实验安全、顺利和健康地进行。
关键词:实验安全意识;教学目标设置;教学过程设计;实验方案评价
文章编号:1008-0546(2016)12-0090-03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6.12.031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中的学生实验活动1为“氧气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该实验是学生学习完第一、二单元后的第一个实验活动,也是学生对实验操作中的药品取用、加热、仪器的连接、装置气密性的检查、气体的收集以及氧气性质实验等基本操作的综合应用,通过实验使学生掌握氧气的制法及实验基本操作,学会从多角度观察实验现象,并初步学会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从而得出结论。这是初中生第一次亲自动手进行实验,可能不会意识到实验存在的危险性,因此如何在初中化学“基础实验”教学中渗透实验安全意识也是非常值得深入思考和探讨的话题。
一、教学目标设置中渗透实验安全意识
化学实验安全目标甚少在现行课标的三维教学目标中凸显出来,在实验教学内容的设计中,比较重视实验的原理及具体操作等,常常会忽视有关实验安全的内容。在教学目标设置中,可以在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中渗透实验安全,使安全教育在教学目标中指示更加清晰,并对实验教学起到指导作用。在学生实验活动1——“氧气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中,设计的教学目标如表1所示。
二、教学过程设计中渗透安全意识
1. 实验导入中渗透实验安全意识,认识实验安全的重要性
[师]许多科学家对空气的组成进行了实验探究,但是经过不断的比较后,还是认为拉瓦锡的实验最为准确,那为什么我们制取氧气的时候不采用操作简单、准确性高的氧化汞分解法而采用高锰酸钾法呢?
[生]主要是因为汞有毒。
[师]因此,对于一个实验方案的选择来说,不仅要考虑反应条件、操作可行性和反应速度等因素,还要考虑实验会不会带来一些实验风险问题,会不会对我们的人身安全造成威胁。同样的,我们在进行实验的过程中,一定要规范操作,保证安全。
设计意图:通过拉瓦锡氧化汞分解制氧气的实验给学生渗透实验安全意识,让学生认识到科学探究不仅需要严谨的态度,而且需要以保证自己的人身安全为前提。
2. 实验探究中渗透安全意识,反复加强实验基本操作的操练
认识化学实验常用仪器和药品,学习实验的基本操作是初中化学知识和技能学习的起始阶段,学生已在第一单元“走近化学世界”的课题三“走近化学实验室”中对实验室安全守则和实验基本操作进行了学习,能够初步了解一定的化学实验安全知识。学生实验活动1中,氧气的实验室制取采用高锰酸钾法制氧气,该实验活动的开展是在课题三“走近化学实验室”的基础上,实验探究中将实验药品的取用、物质的加热、装置的连接和玻璃仪器的洗涤等方面存在的不安全因素渗透到氧气的制取和性质实验的具体操作环节中,指出实验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明确规避方法,使学生能够正确地、规范地进行实验操作。通过如此反复地加强实验基本操作的安全教育,帮助学生潜移默化地树立实验安全意识,并提高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和应变能力。具体如表2所示。
3. 实验手段中渗透实验安全意识,提高实验风险规避能力
实验手段主要包括定性实验的定量化、化学实验的微型化和化学实验的现代化等。在“氧气的性质”实验中,教材中仅以木炭和铁丝的燃烧实验研究氧气的性质,但只用碳和铁来研究氧气的性质显得较少,一方面就实验而言,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方便快捷,不足以使学生充分认识氧气的性质,也使学生操作训练的机会不足;另一方面中考中常考查硫和红磷在氧气中的燃烧,学生若对此没有进行实验探究,只能死记硬背实验现象。
硫和磷燃烧虽会产生污染物,但是可以采用实验定量化、实验现代化等实验手段达到安全的目的。硫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教材中要求“在燃烧匙里放少量硫”,但是没有更具体数量的要求,因而教师需要先进行实验,确定什么量时既能使实验现象明显,又能不造成室内污染。通过多次的实验探究发现所取的最少量应为火柴头大小为宜。在实验教学中,教师要对“量”进行引导,比如教材中说,在燃烧匙里放少量硫,那少量究竟是多少呢?如果量大了会造成什么危害?通过问题引起学生对量的思考,从而将实验安全渗透到实验教学中,使学生对药品量化有一定认识,并形成自我保护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同时,对于硫和红磷在氧气中的燃烧可以采用现代化手段——虚拟仿真实验,通过计算机在虚拟仿真实验室进行实验,在虚拟仿真平台中,学生操作错误就不能进行下一步操作,使学生能够意识到自己的不规范操作,并且现象非常明显,同时可以规避实验带来的危害。
三、实验评价方案中渗透安全意识
实验评价包括活动表现评价和实验报告内容评价。在活动表现评价中,教师依据“氧气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中具体实验内容制定评价细则来评价学生实验操作是否规范,如小颗粒药品高锰酸钾是否用药匙取,装入试管时是否遵从“一斜二送三直缓立”原则等,对于没有按照实验基本操作进行的学生,即使实验数据记录和处理这一项做得很好,但是整体来说还是不合格的。
在实验报告内容评价中,传统的实验报告一般包括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用品、实验步骤、实验数据记录与处理和问题分析与讨论六项内容。在传统教学方式的基础上增加一项“课后安全评价”,学生在写“氧气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的实验报告时,要求学生在“课后安全评价”一栏中写出各个实验操作中存在哪些安全隐患,出现安全隐患的原因以及规避安全隐患的方法,并让学生对自己的实验行为进行安全评估,包括是否遵守实验室安全守则以及每个简单的实验细节,使学生整体审视自己的实验过程,让学生时刻意识到实验安全的重要性。
四、结语
在实验教学中不可避免地出现各种各样的意外,因此,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 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是化学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教师在设计实验教学时,可以从教学目标设置、教学过程设计和教学评价方案三个方面向学生渗透实验安全意识。但值得注意的是,强调实验教学中渗透实验安全意识并不是过分地夸大、渲染化学实验的危险性,让学生产生畏惧心理,做一个旁观者,而是一步一步地让学生意识到做实验是要注意安全的,不能随心所欲,通过渗透实验安全意识的教学,让学生能够高度重视实验安全问题,同时教师也要提高自身的安全素养,在演示实验中做到操作规范、以身作则,能够了解实验过程中存在的实验安全隐患,明白出现隐患的缘由,当出现意外情况时,能够从容、冷静地处理,帮助学生掌握实验隐患的规避方法,强化学生的实验安全意识,并形成一定规避实验风险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王晶,郑长龙主编.义务教育教科书·九年级化学(上下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3] 吴晓红,黑晓霞,姜正毅. 人教版高中《化学1》实验教学安全隐患浅析及规避方法[J]. 化学教学,2016(05):19-22
[4] 刘冰,毕华林.中学化学教科书中实验安全教育内容编排的思考[J].化学教育, 2012(9):50-54
关键词:实验安全意识;教学目标设置;教学过程设计;实验方案评价
文章编号:1008-0546(2016)12-0090-03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6.12.031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中的学生实验活动1为“氧气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该实验是学生学习完第一、二单元后的第一个实验活动,也是学生对实验操作中的药品取用、加热、仪器的连接、装置气密性的检查、气体的收集以及氧气性质实验等基本操作的综合应用,通过实验使学生掌握氧气的制法及实验基本操作,学会从多角度观察实验现象,并初步学会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从而得出结论。这是初中生第一次亲自动手进行实验,可能不会意识到实验存在的危险性,因此如何在初中化学“基础实验”教学中渗透实验安全意识也是非常值得深入思考和探讨的话题。
一、教学目标设置中渗透实验安全意识
化学实验安全目标甚少在现行课标的三维教学目标中凸显出来,在实验教学内容的设计中,比较重视实验的原理及具体操作等,常常会忽视有关实验安全的内容。在教学目标设置中,可以在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中渗透实验安全,使安全教育在教学目标中指示更加清晰,并对实验教学起到指导作用。在学生实验活动1——“氧气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中,设计的教学目标如表1所示。
二、教学过程设计中渗透安全意识
1. 实验导入中渗透实验安全意识,认识实验安全的重要性
[师]许多科学家对空气的组成进行了实验探究,但是经过不断的比较后,还是认为拉瓦锡的实验最为准确,那为什么我们制取氧气的时候不采用操作简单、准确性高的氧化汞分解法而采用高锰酸钾法呢?
[生]主要是因为汞有毒。
[师]因此,对于一个实验方案的选择来说,不仅要考虑反应条件、操作可行性和反应速度等因素,还要考虑实验会不会带来一些实验风险问题,会不会对我们的人身安全造成威胁。同样的,我们在进行实验的过程中,一定要规范操作,保证安全。
设计意图:通过拉瓦锡氧化汞分解制氧气的实验给学生渗透实验安全意识,让学生认识到科学探究不仅需要严谨的态度,而且需要以保证自己的人身安全为前提。
2. 实验探究中渗透安全意识,反复加强实验基本操作的操练
认识化学实验常用仪器和药品,学习实验的基本操作是初中化学知识和技能学习的起始阶段,学生已在第一单元“走近化学世界”的课题三“走近化学实验室”中对实验室安全守则和实验基本操作进行了学习,能够初步了解一定的化学实验安全知识。学生实验活动1中,氧气的实验室制取采用高锰酸钾法制氧气,该实验活动的开展是在课题三“走近化学实验室”的基础上,实验探究中将实验药品的取用、物质的加热、装置的连接和玻璃仪器的洗涤等方面存在的不安全因素渗透到氧气的制取和性质实验的具体操作环节中,指出实验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明确规避方法,使学生能够正确地、规范地进行实验操作。通过如此反复地加强实验基本操作的安全教育,帮助学生潜移默化地树立实验安全意识,并提高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和应变能力。具体如表2所示。
3. 实验手段中渗透实验安全意识,提高实验风险规避能力
实验手段主要包括定性实验的定量化、化学实验的微型化和化学实验的现代化等。在“氧气的性质”实验中,教材中仅以木炭和铁丝的燃烧实验研究氧气的性质,但只用碳和铁来研究氧气的性质显得较少,一方面就实验而言,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方便快捷,不足以使学生充分认识氧气的性质,也使学生操作训练的机会不足;另一方面中考中常考查硫和红磷在氧气中的燃烧,学生若对此没有进行实验探究,只能死记硬背实验现象。
硫和磷燃烧虽会产生污染物,但是可以采用实验定量化、实验现代化等实验手段达到安全的目的。硫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教材中要求“在燃烧匙里放少量硫”,但是没有更具体数量的要求,因而教师需要先进行实验,确定什么量时既能使实验现象明显,又能不造成室内污染。通过多次的实验探究发现所取的最少量应为火柴头大小为宜。在实验教学中,教师要对“量”进行引导,比如教材中说,在燃烧匙里放少量硫,那少量究竟是多少呢?如果量大了会造成什么危害?通过问题引起学生对量的思考,从而将实验安全渗透到实验教学中,使学生对药品量化有一定认识,并形成自我保护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同时,对于硫和红磷在氧气中的燃烧可以采用现代化手段——虚拟仿真实验,通过计算机在虚拟仿真实验室进行实验,在虚拟仿真平台中,学生操作错误就不能进行下一步操作,使学生能够意识到自己的不规范操作,并且现象非常明显,同时可以规避实验带来的危害。
三、实验评价方案中渗透安全意识
实验评价包括活动表现评价和实验报告内容评价。在活动表现评价中,教师依据“氧气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中具体实验内容制定评价细则来评价学生实验操作是否规范,如小颗粒药品高锰酸钾是否用药匙取,装入试管时是否遵从“一斜二送三直缓立”原则等,对于没有按照实验基本操作进行的学生,即使实验数据记录和处理这一项做得很好,但是整体来说还是不合格的。
在实验报告内容评价中,传统的实验报告一般包括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用品、实验步骤、实验数据记录与处理和问题分析与讨论六项内容。在传统教学方式的基础上增加一项“课后安全评价”,学生在写“氧气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的实验报告时,要求学生在“课后安全评价”一栏中写出各个实验操作中存在哪些安全隐患,出现安全隐患的原因以及规避安全隐患的方法,并让学生对自己的实验行为进行安全评估,包括是否遵守实验室安全守则以及每个简单的实验细节,使学生整体审视自己的实验过程,让学生时刻意识到实验安全的重要性。
四、结语
在实验教学中不可避免地出现各种各样的意外,因此,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 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是化学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教师在设计实验教学时,可以从教学目标设置、教学过程设计和教学评价方案三个方面向学生渗透实验安全意识。但值得注意的是,强调实验教学中渗透实验安全意识并不是过分地夸大、渲染化学实验的危险性,让学生产生畏惧心理,做一个旁观者,而是一步一步地让学生意识到做实验是要注意安全的,不能随心所欲,通过渗透实验安全意识的教学,让学生能够高度重视实验安全问题,同时教师也要提高自身的安全素养,在演示实验中做到操作规范、以身作则,能够了解实验过程中存在的实验安全隐患,明白出现隐患的缘由,当出现意外情况时,能够从容、冷静地处理,帮助学生掌握实验隐患的规避方法,强化学生的实验安全意识,并形成一定规避实验风险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王晶,郑长龙主编.义务教育教科书·九年级化学(上下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3] 吴晓红,黑晓霞,姜正毅. 人教版高中《化学1》实验教学安全隐患浅析及规避方法[J]. 化学教学,2016(05):19-22
[4] 刘冰,毕华林.中学化学教科书中实验安全教育内容编排的思考[J].化学教育, 2012(9):5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