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情感教育并不是游离于教育现实以外的东西,也不是专家学者们闭门造车的产物,而是理想的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应有之义。人的情感是墨想品德形成的根基,只有当人的思想认知与相应的情感体验发生共鸣时,才会在内心深处产生一种坚定不移的信仰和信念。思想政治教师要利用一定的生活体验,学习真人真事。运用艺术的力量渲染,巧妙地把学生的认知活动和情感活动结合起来,从而形成良好的道德情感。
【关键词】中学生;情感教育;有效途径
一、思想政治教育中情感教育的含义
对思想政治教育中情感教育含义的界定,一直是心理学家们长期而深入研究的问题。通过研究,他们对隋感教育的实质提出了许多不同的观点。但由于每个人的研究角度、研究重点等方面的不同,对情感教育的认识存在较大的差异。
学术界主要有以下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情感教育是一种方法,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用认识与行为的中介因素—情感,来激发受教育者的热情或需要。使其在轻松愉悦的心情下接受指示的一种教育方法,它具有启迪性,示范性、鼓动性等特点”
另一种观点认为“情感教育是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者创设的教育情境对教育对象施以心理影响,进行情感交流,调整教育者的内心世界,从而作用其思维,改变其观念,有助于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实现的过程”。
概而言之,情感不仅仅是一种感受与体验,是一种对意义的感受与体验,更是一种对人生价值、生命意义的感受与体验;生活是生命展开的过程和形式,生活就意味着追寻生活意义。情感本质上是人对生活意义的感受与体验。
二、情感教育的有效途径
四川汶川、青海玉树特大地震发生后,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在第一时间作出决策部署。及时开展了灾后重建工作,最大限度地减低了灾害损失,同时,充分发挥了抗震救灾斗争实践的特殊教育功能,使全国军民思想受到震撼。情感得到升华,赢得了世界人民广泛的同情和支持,世界各国赞誉有加。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也应结合类似重大生活材料,采取行之有效的方式方法,深入挖掘情感教育因素,方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情感体验教育
根据体验和情感的关系,我们知道,情感总是与体验相伴而生,体验能够促使受教育者思想品德情感升华,获得对人生的新的理解。体验者在体验中获得的思想品德认识会帮助他将自己的行动与既定的目的相比较。纠正偏离目的的行动,使行动始终符合既定的目的。而体验又是通过直接的感知和亲身的实践活动产生的。开展中学生情感体验教育,就是要让中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中体验到亲情、友情、爱情,从人与社会关系的角度体验正义和责任,通过开展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丰富多彩、形象生动的实践活动,引发中学生新的情感体验,培养和改变中学生的情感世界,使学生产生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豪感。引导和帮助他们认清自己肩负的历史使命,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真正激发中学生为国家建设事业学好文化科学知识的情感。
在汶川、玉树这两次抗震救灾中,人的尊严得到了极高的升华,设立全国哀悼日,以这种庄严的方式对不幸遇难者以国家级的最高尊重,集中表达了全国人民的哀伤和痛楚,倾注了全国人民的怀念和追思,使遇难者得到最崇高的祭奠,使生者得到最深切的慰藉。同一时刻,同一情境,党和国家领导人将深厚的情感传递给每一个人,共和国国旗缓缓而降下,腾起的是人性的光辉。每一个生命都应值得尊重。每一个逝者都应值得哀悼。这是体现同族同根、万众同心、同爱共哀之举,是深得民心、关乎民情“以人为本”执政理念的有为之举。
受教育者从教育者的行为示范中,在形象感召下,产生新的思想认知,情感受到升华,真情得到触动,最终内化为激励行为。从胡总书记深情亲吻震区受伤的小女孩,温总理向遇难遗体三鞠躬,到“只要有一线希望,就要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的真诚表达,可以看出,党和政府在大难之际第一时刻的行为反应和情感投向,并有效地影响了群众,人们的感情超越了一般意义上的钦佩和感谢,而是上升为对党和政府的高度信赖,形成了巨大的向心力。政府与民众在抗震救灾中表现出来的这种情感共鸣和良性互动,收到了上行下效的效果,使大家深切感悟到中央领导集体从容应对地震灾难的卓越才能和同灾区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的爱民情怀,使人们的意志行为受到激励。增添战胜灾难的信心和力量。
思想政治教师要根据所需达到的教育目标,利用一定的生活体验,巧妙地把学生的认知活动和情感活动结合起来,使学生置身其中,对道德规范进行心灵体验,促进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协调发展,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激发他们的道德情感,使之达成陶冶情感、情通理达、激情促信之目的,从而形成良好的道德情感。
(二)学习真人真事
在这场灾难中,电视、网络、报刊等媒体为我们营设了真实感人的环境,使人们在叩击心灵的情感共振中,获得真实的情感体验。一个镜头、一幅图片、一句话语,让我们体会了亲情、爱情、友情的真挚温暖,因为有“情”,我们真心依靠,互相勉励,共渡难关。毫无华丽辞藻的话语,毫无惊天动地的壮举。一个“情”字却让我们心灵受到震撼,内心充满力量。
这次抗震救灾的新闻宣传及时、准确、透明,一系列活生生的真实故事和典型人物,成为抗震救灾一线军民心中的英雄和榜样,令人感动、钦佩和鼓舞。从将军到士兵、从医生到后勤保障人员,人人奋勇战斗在自己的岗位上,这些身边人、身边事,成为激励广大官兵奋勇抗灾的强大精神动力。这种“情境”作为优化的环境,与人们的心理世界产生共鸣和契合。在现实环境与情感融入的交互作用中促进了人们知、情、意行的进一步升华和发展。大家被一种积极的情感所维系,没有更多的语言,人们相互感染着爱的力量,又无形中传递着爱的力量。营造了以情动人,以情育人的氛围。
(三)运用艺术的力量渲染
通过运用文学艺术手段,充分发挥文学艺术磁力,对受教育者进行品德教育,使受教育者在冷静的比较中发现自我,在自觉的思索中重塑自我,在不知不觉中启迪思想,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自汶川大地震发生以来,除了新闻媒体滚动报道来自震区的生命奇迹和抗灾事迹外,还有一种潸然泪落的激情传播,那就是文艺。无论哪种形式的舞台演出和赈灾活动现场,一篇篇发自肺腑的诗文,一曲曲充满激情的演唱,一幅幅饱蘸爱心的书画,用艺术的感染力使人们在强烈的情感体验中接受教育。党心、军心、民心,心心相印。中央电视台通过举办《爱的奉献》《向祖国报告》等主题文艺晚会,在社会上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活动以文艺表演与播出抗震救灾宣传短片穿插进行的方式,将全国人民与灾区群众的共同情感紧紧地联结在一起。充分表达了社会各界踊跃捐款、奉献爱心,共克时艰的心愿,整个活动过程情真意切,震撼人心、催人泪下,使人们不仅感受着大难之中有大爱,更感受着一个民族的坚强与伟大。
【关键词】中学生;情感教育;有效途径
一、思想政治教育中情感教育的含义
对思想政治教育中情感教育含义的界定,一直是心理学家们长期而深入研究的问题。通过研究,他们对隋感教育的实质提出了许多不同的观点。但由于每个人的研究角度、研究重点等方面的不同,对情感教育的认识存在较大的差异。
学术界主要有以下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情感教育是一种方法,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用认识与行为的中介因素—情感,来激发受教育者的热情或需要。使其在轻松愉悦的心情下接受指示的一种教育方法,它具有启迪性,示范性、鼓动性等特点”
另一种观点认为“情感教育是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者创设的教育情境对教育对象施以心理影响,进行情感交流,调整教育者的内心世界,从而作用其思维,改变其观念,有助于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实现的过程”。
概而言之,情感不仅仅是一种感受与体验,是一种对意义的感受与体验,更是一种对人生价值、生命意义的感受与体验;生活是生命展开的过程和形式,生活就意味着追寻生活意义。情感本质上是人对生活意义的感受与体验。
二、情感教育的有效途径
四川汶川、青海玉树特大地震发生后,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在第一时间作出决策部署。及时开展了灾后重建工作,最大限度地减低了灾害损失,同时,充分发挥了抗震救灾斗争实践的特殊教育功能,使全国军民思想受到震撼。情感得到升华,赢得了世界人民广泛的同情和支持,世界各国赞誉有加。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也应结合类似重大生活材料,采取行之有效的方式方法,深入挖掘情感教育因素,方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情感体验教育
根据体验和情感的关系,我们知道,情感总是与体验相伴而生,体验能够促使受教育者思想品德情感升华,获得对人生的新的理解。体验者在体验中获得的思想品德认识会帮助他将自己的行动与既定的目的相比较。纠正偏离目的的行动,使行动始终符合既定的目的。而体验又是通过直接的感知和亲身的实践活动产生的。开展中学生情感体验教育,就是要让中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中体验到亲情、友情、爱情,从人与社会关系的角度体验正义和责任,通过开展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丰富多彩、形象生动的实践活动,引发中学生新的情感体验,培养和改变中学生的情感世界,使学生产生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豪感。引导和帮助他们认清自己肩负的历史使命,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真正激发中学生为国家建设事业学好文化科学知识的情感。
在汶川、玉树这两次抗震救灾中,人的尊严得到了极高的升华,设立全国哀悼日,以这种庄严的方式对不幸遇难者以国家级的最高尊重,集中表达了全国人民的哀伤和痛楚,倾注了全国人民的怀念和追思,使遇难者得到最崇高的祭奠,使生者得到最深切的慰藉。同一时刻,同一情境,党和国家领导人将深厚的情感传递给每一个人,共和国国旗缓缓而降下,腾起的是人性的光辉。每一个生命都应值得尊重。每一个逝者都应值得哀悼。这是体现同族同根、万众同心、同爱共哀之举,是深得民心、关乎民情“以人为本”执政理念的有为之举。
受教育者从教育者的行为示范中,在形象感召下,产生新的思想认知,情感受到升华,真情得到触动,最终内化为激励行为。从胡总书记深情亲吻震区受伤的小女孩,温总理向遇难遗体三鞠躬,到“只要有一线希望,就要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的真诚表达,可以看出,党和政府在大难之际第一时刻的行为反应和情感投向,并有效地影响了群众,人们的感情超越了一般意义上的钦佩和感谢,而是上升为对党和政府的高度信赖,形成了巨大的向心力。政府与民众在抗震救灾中表现出来的这种情感共鸣和良性互动,收到了上行下效的效果,使大家深切感悟到中央领导集体从容应对地震灾难的卓越才能和同灾区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的爱民情怀,使人们的意志行为受到激励。增添战胜灾难的信心和力量。
思想政治教师要根据所需达到的教育目标,利用一定的生活体验,巧妙地把学生的认知活动和情感活动结合起来,使学生置身其中,对道德规范进行心灵体验,促进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协调发展,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激发他们的道德情感,使之达成陶冶情感、情通理达、激情促信之目的,从而形成良好的道德情感。
(二)学习真人真事
在这场灾难中,电视、网络、报刊等媒体为我们营设了真实感人的环境,使人们在叩击心灵的情感共振中,获得真实的情感体验。一个镜头、一幅图片、一句话语,让我们体会了亲情、爱情、友情的真挚温暖,因为有“情”,我们真心依靠,互相勉励,共渡难关。毫无华丽辞藻的话语,毫无惊天动地的壮举。一个“情”字却让我们心灵受到震撼,内心充满力量。
这次抗震救灾的新闻宣传及时、准确、透明,一系列活生生的真实故事和典型人物,成为抗震救灾一线军民心中的英雄和榜样,令人感动、钦佩和鼓舞。从将军到士兵、从医生到后勤保障人员,人人奋勇战斗在自己的岗位上,这些身边人、身边事,成为激励广大官兵奋勇抗灾的强大精神动力。这种“情境”作为优化的环境,与人们的心理世界产生共鸣和契合。在现实环境与情感融入的交互作用中促进了人们知、情、意行的进一步升华和发展。大家被一种积极的情感所维系,没有更多的语言,人们相互感染着爱的力量,又无形中传递着爱的力量。营造了以情动人,以情育人的氛围。
(三)运用艺术的力量渲染
通过运用文学艺术手段,充分发挥文学艺术磁力,对受教育者进行品德教育,使受教育者在冷静的比较中发现自我,在自觉的思索中重塑自我,在不知不觉中启迪思想,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自汶川大地震发生以来,除了新闻媒体滚动报道来自震区的生命奇迹和抗灾事迹外,还有一种潸然泪落的激情传播,那就是文艺。无论哪种形式的舞台演出和赈灾活动现场,一篇篇发自肺腑的诗文,一曲曲充满激情的演唱,一幅幅饱蘸爱心的书画,用艺术的感染力使人们在强烈的情感体验中接受教育。党心、军心、民心,心心相印。中央电视台通过举办《爱的奉献》《向祖国报告》等主题文艺晚会,在社会上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活动以文艺表演与播出抗震救灾宣传短片穿插进行的方式,将全国人民与灾区群众的共同情感紧紧地联结在一起。充分表达了社会各界踊跃捐款、奉献爱心,共克时艰的心愿,整个活动过程情真意切,震撼人心、催人泪下,使人们不仅感受着大难之中有大爱,更感受着一个民族的坚强与伟大。